摘 要:明代文學復古思潮影響深遠,甚至傳播海外,影響到了朝鮮文壇。朝鮮文人通過官方和民間途徑接觸到了以李夢陽為代表的明代復古派的文學作品及其思想主張,并對李夢陽的詩文給予了高度評價,涌現(xiàn)了大量模仿李詩李文的作品,促進了復古思潮的傳入。但同時他們也發(fā)現(xiàn)了李夢陽詩文的弊端,并積極與其他文人作品進行比較,探尋出一條更適合朝鮮文壇發(fā)展的道路,進一步促進了明朝文學復古思潮的傳播。
關鍵詞:李夢陽 復古 朝鮮 影響
李夢陽(1473—1530),字獻吉,號空同,明代“前七子”之一。由于明初文壇盛行的館閣體大多難以真切地反映社會生活和個人真實情感,容易使文學創(chuàng)作失去生命力,淪為歌功頌德的工具,以李夢陽為代表的“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主張通過學習古人的詩文法度格調來修復當前文壇萎弱卑冗的格局,開啟了明中葉以后文壇上聲勢浩大的文學復古運動。因此李夢陽作為明代復古文學思潮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原文化傳播海外的首要名片。由于朝鮮與中國鄰近的地理位置,兩國自古以來便往來密切,其中文化交流也日漸擴大。發(fā)展至明代,除了民間往來,由“賦詩相贈”外交事件演變而來的兩國遣使交流也從官方層面促進了文化傳播。在中朝雙方遣派博文多識的儒士文臣進行的詩賦交流中,李詩李文正是借此機會被介紹到了朝鮮,從而影響了朝鮮文學創(chuàng)作的風向。
一、李夢陽詩文傳入朝鮮
據朝鮮史料記載,李夢陽最早是通過官方外交被正式介紹到朝鮮的。朝鮮史臣尹根壽(1537—1616)就曾在《月汀集》中記載,正德十六年(1521)明朝派遣唐皋出使朝鮮,朝鮮遠接使李荇令通官問唐皋:“方今海內文章誰為第一?”唐答曰:“天下文章以李夢陽為第一?!盿尹根壽還評論道:“其時空同致仕,家居汴梁,而名動天下。我國不知……”可見官方層面的肯定在李夢陽詩文的傳播方面起到了助推作用。而在朝鮮官方了解李夢陽之前,民間的一些文人很可能已經率先接觸到了他的作品。嘉靖元年(1522),樸祥(1474—1530)的《靖節(jié)陶征士詩集跋》中就提及自己獲得了兩帙李夢陽校訂的《陶淵明集》,可見李夢陽的作品有可能早已悄然來到朝鮮。
隨著李夢陽影響力的擴大,朝鮮文人對李夢陽的作品也愈發(fā)渴求。在官方層面上,當時來華的朝鮮使臣往往會采購大量書籍回朝,而直接在中原收購便成為接觸李夢陽文集的最直接途徑。朝鮮文人柳希春(1513—1577)就曾在書中記載,萬歷五年(1577)元月二十七日,當他聽說梁應鼎將作為圣節(jié)使赴京能夠買到中國的書冊時,便立即修簡、買人參送他。“所最望者,《皇朝名臣編錄》《歐陽公集》《空同集》(即李夢陽詩文集)……”b望借此來獲得李夢陽的作品,可見朝鮮文人早在萬歷時就開始熟知并喜愛李夢陽的詩文集。
為了進一步滿足朝鮮文人對李夢陽文集日益增長的需求,到了萬歷八年(1580),朝鮮文人尹根壽便開始用活字在朝鮮刊印李夢陽的詩集,“右空同七言古詩六十一首,律詩一百五十首。余之居守松都,用活字印之……萬歷八年臘月下浣,謹書”c。他在序跋中交代自己之所以要刊刻李夢陽的詩文集是因為:“固已大行于中土,而在吾東得見者寡矣,不亦可羞乎?夫以先生之才之文,如鳳瑞世,而顧乃亟罹顛蹶,未究諸用,遺文散落,耿光宇宙,良可悲矣?!眃希望通過刊印李夢陽的文集讓朝鮮的文人都能讀到如此優(yōu)秀的詩文作品,李夢陽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二、朝鮮文人對李夢陽復古主張的接受
由于李夢陽主張通過仿照傳統(tǒng)詩歌中的諷喻詩來發(fā)揮教化作用,以反對臺閣體的歌詠太平,因此其詩多有挺拔豪雄之感,這一點也深受朝鮮文人的肯定與認同。如朝鮮文人尹根壽便認為唐時的杜甫之所以是集大成者是因為吸收了前代各家精華,而后來出現(xiàn)的李夢陽更是吸收了更多的精髓。e而朝鮮正祖(1752—1800)甚至在《觀詩五百六十卷》中評價:“李夢陽才氣雄高,風骨遒利,鏖白戰(zhàn)而擁赤幟,力追古法,能成雄霸之功。”f十分喜愛李夢陽的這種詩文風格。
李夢陽的詩還強調真實和教化的作用,這在具體的詩詞作品中體現(xiàn)在對杜詩的模仿上。朝鮮的李植(1584—1647)就認為:“大明詩,惟李空同夢陽善學杜詩,與杜詩參看?!眊他十分認同人們學習杜詩、《史記》這類古人之作。朝鮮文人李德懋(1741—1793)更是直接指出,李夢陽模仿的是杜甫《秋興八首》的聲律,還仿照了題目作《秋懷八首》h。除了詩學思想和創(chuàng)作上能看見杜詩的影子,李夢陽的身上也能看見類似杜甫忠君愛國的品質。李夢陽在《限韻贈黃子》中的“十年放逐同梁苑, 中夜悲歌泣孝宗”一句表達了自己對孝宗時政治清明的懷念。不少朝鮮文人都對此句十分贊賞,認為這句詩充分體現(xiàn)了文人的忠義氣節(jié)。申欽(1566—1628)在《晴窗軟談》中就談道:“空同之‘十年放逐同梁苑,中夜悲歌泣孝宗激昂頓挫,詠之淚下,后少陵也?!眎趙泰億(1675—1728)更是毫不夸張地說自己每次讀到這句話“未嘗不三復流涕,適會此時,得睹當日云漢之章”j。在朝鮮文人看來,李夢陽這樣一個愛國忠心的臣子形象與他倡導抒發(fā)真性,學習古人作詩風骨的格調更加符合,因此他們在感動之余從情感上也更容易接受李夢陽的思想觀點。k
除了品讀李夢陽的作品,朝鮮文壇還涌現(xiàn)了大量以李夢陽的詩文為范本的次韻與用韻的作品。如趙泰采(1660—1722):“星河耿耿枕邊闌,風入虛窗紙自彈。秋后最知茅屋冷,夜來惟恐玉樓寒。愁仍失寐挑燈盡,詩不從心信筆難。政憶牛坡鄉(xiāng)飲會,酒如濃粥餅如盤?!眑趙觀彬(1691—1757):“千村雪盡四山青,病后逢春尚掩屏。詩草屢刪還有病,燈花長結太無靈。輕風柳亦宜時態(tài),孤月梅應似我形。老去生涯樽酒在,百憂惟可付沉冥?!眒其中任希圣(1712—1783)的《山園賞花》“去年新栽桃李樹,今年春晩始芳菲。亦知花有早開處,花早開時還早飛”,就是“次空同十絕句,因效其體,選一首”n。該詩次韻的正是李夢陽的七言絕句。朝鮮文人申欽就曾指出李夢陽的“黃鶴樓前日欲低,漢陽城樹亂鴉啼。孤舟夜泊東游客,恨殺長江不向西。二月扁舟過浙西,楚云何日渡浯溪。滇南小郭青山繞,花發(fā)流鶯一樣啼”一詩“置之翰林、拾遺之間,何讓焉”o。用唐時李杜來分析李夢陽的《夏口夜泊別友人》,正體現(xiàn)了朝鮮文人不僅能夠通過模仿李夢陽的作品來具體實踐擬古的方法,更能吸收并運用他的復古主張來品析擬古作的風韻。
k 趙泰億:《辭判決事疏·謙齋集》,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189輯,景仁文化社1997年版。
l 趙泰采:《詩·二憂堂集》,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176輯,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
m 趙觀彬:《詩·悔軒集》,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211輯,仁文化社1998年版。
n 任希圣:《山園賞花·在澗集》,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230輯,景仁文化社1999年版。
p 柳夢寅:《題汪道昆副墨·於于集》,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63輯,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
q 權炳:《書明大家抄·約齊集》,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87輯,景仁文化社2009年版。
rxyz 柳夢寅:《題汪游城陽山記后·於于集》,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63輯,景仁文化社1991年版。
s 洪奭周:《答李審夫書·淵泉集》,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293輯,景仁文化社2002年版。
t 丁范祖:《虞山文抄序·海左集》,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239輯,景仁文化社1999年版。
uvw 金相定:《唐律抄序·石堂遺稿》,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85輯,景仁文化社2009年版。
@ 7 金昌協(xié):《農巖雜識·農巖集》,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162輯,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
@ 8 @ 9 李宜顯:《云陽漫錄·陶谷集》,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181輯,景仁文化社1997年版。
# 0 金春澤:《論詩文·北軒集》,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185輯,景仁文化社1997年版。
# 1 徐宗泰:《讀弇山集·晚靜堂集》,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163輯,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
參考文獻:
[1] 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Z].首爾:景仁文化社,1989—2009.
[2] 曹春茹.李夢陽詩文東傳朝鮮半島及對古代朝鮮文學的影響考論[J].甘肅社會科學,2009(4): 196-199.
基金項目: 本文系安徽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論朝鮮文人對李夢陽的批評與接受》(項目編號:201910357558)的階段性成果
作 者: 詹斐然,安徽大學文學院2017級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 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