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冉
方言是普通話之外的一種日常溝通工具,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泛義動詞,顧名思義,是一種意思模糊的詞,這類詞表達的意思不確定,會隨著語境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這類詞的用法十分豐富。我國著名學者劉瑞明首次提出了泛義動詞,并給其下了定義。他認為,泛義動詞主要有兩大特點,分別為寬泛和浮泛,這也是這類詞區(qū)別于其他普通動詞的主要因素。這種動詞的用法比較廣泛,可以替代很多詞,又不能確定可以替代哪個詞,同時,有很多語義,但又不確定每種語義的范圍,表達較為模糊。
1.“治”在古代(1840 年以前)的意義。
《大宋重修廣韻》是我國目前最為重要的一種韻書,主要是記載字的注釋和出處,是字典和辭典的結合體。在這本書中,“治”有兩個讀音,且意義各不相同,分別為:
第一個是平聲志韻,意義是宰殺,有“治魚”之說,這里的“治”讀“chi”,揚聲。
第二個是去聲志韻。這里“治”的讀音就是“zhi”,降聲。此處的“治”是一個泛義動詞,其意義比上一個更加廣泛,可表達的語義有很多。例如,跟上一個意義中,可以說“治魚”,而在這個意義中不僅可以說“治魚”,還可以說“治雞”、“治狗”。對象范圍甚至不只是局限于動物,還有許多事物也可以“治”,比如植物、工具等等。
2.“治”在近代(1840 年-1949 年)的意義。
在近代,“治”主要有五個意義:
(1)處理,治理,管理。
例如:晁源情愿成禮治喪,不得茍簡。(《醒世姻緣傳》第九回)
(2)處罰,懲治。
例如:……凡有軍士遇敵不前……聽你等拿來處治(《水滸傳》第一百零九回)
(3)辦理,治辦。
當“治”為“辦理”“治辦”的意思時,所接賓語一般是食物,比如“菜”、“酒”。
例如:李大姐整治些菜,請俺娘坐坐。(《金瓶梅》第三十三回)
(4)購置,購買。
例如:婦人道:“呸!濁才料……沒有銀子,把我的釵梳湊辦了去,有何難處!過后有了再治不遲。”(《金瓶梅》第一回)
(5)醫(yī)治,治療。
3.“治”在現(xiàn)代(1949 年至今)的意義
“治”作為泛義動詞,它的泛義功能到了現(xiàn)代變窄了?,F(xiàn)如今,“治”已經(jīng)沒有了那么多用法,很多用法在語言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被摒棄,即便這樣,“治”的許多古義仍被流傳了下來,只是不同地區(qū)對“治”有著不同的使用,對其程度的保留也不同。而卻“治魚”這個詞得到了很多方言的保留。
“治魚”的意思總的來說是指將魚腹剖開,將魚鱗清理干凈。但是,在不相同地方文化習俗的影響下,“治魚”這個詞也發(fā)生了些許變化,融入了當?shù)氐囊恍┟袼琢晳T。比如,在廣東一帶,人們在使用“治”時,其運用范圍十分廣泛,不止可以在治魚、治雞等,還可以說治人、治水果,隨著“治”的目標的改變,“治”的意義也發(fā)生了改變。
即使這樣,將“治”的泛義功能留存下來的方言并不是很多,像棗莊方言這樣將“治”大量的作為泛義動詞頻繁使用是非常罕見的。
1.泛義功能。
“治”是一個泛義動詞,其意義極多,使用范圍也很廣,因此,可以在很多情景中替代其他普通動詞?!爸巍本唧w有整理、修整、學習、采摘、購買、寫作、舉辦、制定等多種含義,在不同的語境中體現(xiàn)不同的意思。
2.口語化。
“治”作為單音節(jié)動詞,具有口語化的特點,語音及其簡潔,而“簡潔”剛好是山東棗莊方言的一個顯著特點。這種口語化如此明顯的方言之所以被山東人廣泛使用,就是因為其簡單明了,不需要考慮太多的語法,這也促使“治”這個單音動詞在山東棗莊方言中的使用頻率非常高。
3.經(jīng)濟原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講話實際上也講究經(jīng)濟原則,所謂經(jīng)濟原則就是盡可能的用簡潔的語言表達所要表達的意思,避免大段論述。在棗莊的方言文化中,“治”能夠取代多個其他詞在句子中使用,可以表示多個意義,這一點恰恰體現(xiàn)了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
1.年齡因素。
雖然從小孩到老人,只要其會說棗莊方言,在交談中都會使用“治”,但是相比較而言,中年人以及老男人只用“治”的頻率會更高一些。
2.文化程度因素。
文化程度比較低的人使用“治”更加頻繁一些,文化程度比較高的人在說棗莊方言時當然也會使用“治”,但使用頻率則會大大降低。這是由于當一個人文化程度較低時,他所掌握的詞匯量就相對而言比較少,那么在會話過程中他就會更多地去使用他所能想到的并且可以表達出他想表達的語義的動詞,這個動詞是泛義動詞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3.社會心理因素。
如果表達一個意思有不同的詞可供選擇,那么在選擇使用哪一個詞來組成句子的時候,個人的心理因素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爸巍边@個詞會使語言顯得粗俗,讓人覺得不文雅不規(guī)范。
但是,“治”的使用也會讓人體會到棗莊人身上帶有的豪爽、豁達,而且有時能夠起到增強輕松、愉悅的氣氛的作用,甚至可以拉近說話人與聽話人的心理距離。
4.交際時的語境因素。
韓禮德從三個角度對語域進行了分析界定,首先是范圍,其次是方式,最后是對象。
在與關系比較親近的人交流時,“治”的使用頻率會大大增加。而當人們與不太熟悉的人或者陌生人交流時則會很少使用“治”。
如果不是通過口頭交流的方式,而是通過微信打字或者書信進行溝通,此時即便是關系很親近的人,也不會太常使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