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 力
OUTLINE / Historians believe thatSparrow and Child
,created by Li Jinhui exactly 100 years ago, is the firstever composed opera in China.Critic Jiang Li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Chinese opera’s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century.1944年,在晉察冀邊區(qū)工作的作家林漫(李滿天)托人將其于1942年發(fā)表的小說《白毛女人》,帶給延安“魯藝”的院長周揚,周巍峙領導的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也把他們在晉察冀三分區(qū)聽到的“白毛仙姑”的故事帶到“魯藝”。此時“魯藝”師生已創(chuàng)作出一些秧歌劇、京劇現代戲和話劇,面對這個題材,他們想到了歌劇,周揚力主寫一部民族新歌劇,并在“魯藝”做了動員,組織力量投入創(chuàng)作。
時任“魯藝”戲劇系與實驗劇團負責人的張庚,召集邵子南、賀敬之、王大化、馬可、張魯等,組成劇本創(chuàng)作組,委派搞過電影的王濱具體負責劇本創(chuàng)作和導演工作。劇本初稿執(zhí)筆邵子南、賀敬之。詩人邵子南寫的前兩場類似于朗誦詩劇,也就是說,有文學性而無戲劇性,不適合演唱。賀敬之把第一場稍做整理后,張魯等譜了曲,試排一段,王濱、張水華和王大化導演,林白飾喜兒,陳強飾黃世仁,王家乙飾穆仁智。領導審查后覺得形式太舊,戲曲痕跡太重,表現不了劇中的人物和生活,沒有通過。邵子南收回他執(zhí)筆的劇稿和材料,自動退出創(chuàng)作組。
《白毛女》劇照,王昆飾喜兒
1945年初,張庚重新召集編導人員研究劇本結構,決定由賀敬之執(zhí)筆重寫。此時,20歲的賀敬之,已創(chuàng)作了《南泥灣》《七枝花》《勝利鼓舞》等歌詞,執(zhí)筆改編了秧歌劇《栽樹》《瞎子算命》《減租會》《血淚仇》,創(chuàng)作了大型秧歌劇劇本《周子山》。《白毛女》劇本第一幕寫完后成立劇組,確定編劇賀敬之、丁毅,作曲馬可、張魯、瞿維、向隅(兼指揮),導演王濱、王大化、張水華(后調出,補加舒強),舞臺裝置許珂,演員林白、王昆飾喜兒,張守維飾楊白勞,趙起揚飾趙大叔,邸力飾王大嬸,韓冰飾張二嬸,張成中飾王大春,陳強飾黃世仁,李波飾黃母,王家乙飾穆仁智。劇組設黨支部,書記田方。當時的流程是:每場的本子討論定下來,就由賀敬之去寫歌詞,再去譜曲,然后張庚審閱,周揚拍板,立刻轉入排練。因為要趕在黨的“七大”召開時作為獻禮演出,所以很緊張,像是流水作業(yè)。進行到最后一場“斗爭會”時,賀敬之勞累病倒,他推薦丁毅寫了這場的歌詞。
上:《白毛女》劇照,郭蘭英、前民飾,1952年
《白毛女》的劇情發(fā)展自1934年到1938年:河北某縣楊格莊的佃戶楊白勞因還不起租子,被地主黃世仁逼迫以其女兒喜兒抵債,含憤自殺。喜兒到黃家后受盡凌辱并被黃世仁奸污。黃家在迎親前欲將喜兒致死,喜兒被張二嬸搭救,逃出黃家,躲進深山。她的未婚夫王大春因打了地主的狗腿子而不敢繼續(xù)留在村里,經趙大叔指點,北上參加了八路軍。日寇鐵蹄踐踏中原,“白毛仙姑”的傳說紛紛紜紜,村里甚至有人親見。黃世仁在奶奶廟躲雨時也遇見了“白毛仙姑”,他以為是鬼,卻不知那就是被他糟蹋過的喜兒。不久,八路軍進駐楊格莊,大春也回到家鄉(xiāng)工作。他在調查“白毛仙姑”的過程中發(fā)現確有其人,而且,確認她就是喜兒。在斗爭黃世仁的大會上,一頭白發(fā)的喜兒控訴了黃家的罪行。群情激奮,區(qū)長當眾宣布逮捕黃世仁和他的管家穆仁智,準備公審法辦。全劇在激昂高亢的合唱中結束。
然而,這并不完全是最初的劇情?!栋酌非叭坏倪B排,在“魯藝”師生中的反響非常強烈,批評意見很多。經不斷修改、反復摸索,最后確定為:對白用普通話;歌唱以民歌素材和河北梆子曲調為基礎;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虛擬的表演手法;布景用代表性的大道具加平面景;學習一些戲曲的表演程式?!栋酌返囊魳穭?chuàng)作,在表現人物性格、民歌和民歌戲劇的音樂化、地方音樂的統(tǒng)一、歌唱、朗誦與道白的處理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探索。
1945年6月10日,“魯藝”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為中共“七大”進行了歌劇《白毛女》的首演,全體中央委員和“七大”代表們濟濟一堂觀看演出。演出結束時贏得長時間的熱烈鼓掌,代表們興奮得連夜討論。次日,中辦派人到“魯藝”傳達中央書記處意見:第一,這個戲是非常適合時宜的;第二,黃世仁應該槍斃;第三,藝術上是非常成功的。周恩來說:這個戲走在了時間的前面,是《講話》以后解放區(qū)第一個大型歌劇,中國的新歌劇就是從這里發(fā)展出來的。這句話中的幾個關鍵詞,應當是:《講話》以后;解放區(qū);中國的;新歌劇。1942年,周恩來在重慶看過反戰(zhàn)題材的歌劇《秋子》,顯然,他沒有將《秋子》視為中國新歌劇的開端。
為“七大”首演《白毛女》的是王昆,此后王昆持續(xù)演到1960年代。喜兒的另一位扮演者叫林白,她在延安的首輪演出中,也演了很多場,后來還演到了哈爾濱。
1945年《白毛女》在延安演出30多場,一時成為延安人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成了街談巷議的主題。七八月間,《解放日報》就《白毛女》展開書面座談,各抒己見,對立的意見也不回避。很快,該劇就在邊區(qū)各地、各解放區(qū)傳播開去。8月15日日本投降,也是抗戰(zhàn)勝利之日。“魯藝”立即組織了兩個文工團:東北文工團、華北文工團;9月,《白毛女》劇組成員也兵分兩路,分別隨兩個文工團去了東北和張家口新解放區(qū)。
10月,在張家口,賀敬之對劇本做了較大修改,主要是明確唱出“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增加合唱《太陽出來了》等。冼星海在“魯藝”教過的學生、后來留校任教的李煥之參加音樂修改并擔任指揮。
1946年初,張家口市已成為解放區(qū)。1月起,歌劇《白毛女》由華北文工團和晉察冀軍區(qū)抗敵劇社在張家口人民劇院聯合公演30余場。舒強導演,李煥之指揮,王昆、孟于、陳群飾演喜兒,凌子風飾演楊白勞,陳強飾演黃世仁。陳強后來回憶:《白毛女》在張家口的演出影響力像顆原子彈似的,輻射到北京、天津。每次演出都有北京、天津來的學生、教授和文化界、知識界的人,甚至包括民族資本家??梢姶藨蛴绊懼蟆8饕挠^眾則是戰(zhàn)士們。張家口保衛(wèi)戰(zhàn)懷來戰(zhàn)役的指揮者楊成武將軍說:懷來戰(zhàn)役敵人兵力多于我軍數倍,但我們的戰(zhàn)士打得非常英勇頑強,因為他們刺刀尖上帶著文化——帶著《白毛女》所啟發(fā)的仇恨和力量,這次戰(zhàn)爭的勝利也有你們文工團的一份功勞!還有一個人,雖然只在自己演出的間隙去看了一幕戲,但已深深愛上了這個戲,她就是郭蘭英。
右頁:周恩來總理與《白毛女》劇組演員合影
張家口失守后,已在當地頗有影響的晉劇名角郭蘭英,投奔華北聯大,主演了秧歌劇《王大娘趕集》。1948年4月,聯大文工團在石家莊演出《白毛女》時,她邊打小鑼邊看戲,飾演喜兒的演員徐捷生病時,郭蘭英自告奮勇,登臺救場。郭蘭英非常投入,還大膽運用了一些自己設計的表演動作,效果相當感人,也得到了導演的充分肯定。從此,她與《白毛女》結緣一生。
1946年6月,東北魯迅文藝學院、東北文工團和松江文工團在哈爾濱大光明電影院聯合演出《白毛女》。林白、周新華、吳雪主演。
1948年5月至6月,在夏衍的支持下,香港建國劇社、中原劇藝社、新音樂社聯合在香港九龍普慶大戲院演出《白毛女》。
1949年北平解放后,華北文工團在國民大戲院(解放后改名首都電影院)連續(xù)演出36場。王昆、郭蘭英、牧虹、前民等主演。
1950年,賀敬之對劇本做了第二次大修改。音樂修改由馬可、劉熾、陳紫擔任,寫出管弦樂譜。中央戲劇學院附屬歌劇團演出,其中包括為首屆全國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的演出。
同年,東北電影制片廠根據歌劇《白毛女》改編拍攝了電影《白毛女》,王濱、水華導演,田華、張守維、陳強等主演。該片榮獲捷克斯洛伐克第六屆國際電影節(jié)特別榮譽獎。
1951年,修改后的《白毛女》劇本列入“中國人民文藝叢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榮獲“斯大林文學獎”二等獎。
同年,周巍峙率中國青年文工團參加在柏林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jié),《白毛女》在德國、蘇聯、羅馬尼亞、奧地利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演出50余場。
1950年代初,蘇聯莫斯科瓦赫坦格夫劇院演出由羅果夫翻譯、改編的話劇《白毛女》。捷克的布拉格軍人話劇院也將此劇改編為話劇演出。1955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團根據歌劇《白毛女》改編為芭蕾舞劇,方與志導演,松山樹子主演,并于1958年首次來中國演出。中央實驗歌劇院的藝術家們看完演出后,當場為他們演出了歌劇《白毛女》第一幕。
1958年,中國京劇院和北京燕鳴京劇團同時將歌劇《白毛女》改編為京劇。燕鳴團的演出在前,趙燕俠主演;中國京劇院的這一版由阿甲、鄭亦秋導演,李少春、杜近芳、葉盛蘭、袁世海扮演主演角色,影響大于前一臺。
1962年,賀敬之、馬可等主創(chuàng)人員再次修改《白毛女》,增寫了詠嘆調《恨是高山仇是海》和《我是人》。修改后的版本,由郭蘭英主演。演出后張庚主持了首都文藝界座談會。座談中不少人都對王昆與郭蘭英的表演做了比較分析?!稇騽蟆房l(fā)了座談紀要。
上:《白毛女》,王昆飾喜兒
下:李元華扮演的喜兒
1964年,上海舞蹈學校改編創(chuàng)作了舞劇《白毛女》。嚴金萱等作曲,陳本洪、張鴻翔等配器,鐘惠芳、石鐘琴主演,首演于1965年的“上海之春”音樂節(jié)。這個版本,最初被評價為芭蕾舞民族化的有益嘗試,后被列入八個樣板戲之一。舞劇《白毛女》劇組也擴展為上海芭蕾舞團。除了臺上的演員,還催生了兩位知名藝術家:指揮家陳燮陽和歌唱家朱逢博。
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革命現代舞劇白毛女總譜》。
“文革”時期,在北京出現了冰上芭蕾舞《白毛女》;在上海,由上海歌劇院組織了一個音樂創(chuàng)作班子,在芭蕾舞劇《白毛女》的基礎上重新創(chuàng)作歌劇《白毛女》,朱踐耳、蕭白、商易等四人作曲。作品主要段落完成后,內部審查,沒有結論,不了了之。
1977年,中央歌劇院和中國歌劇舞劇院一度合并的中國歌劇團,重新排演歌劇《白毛女》,持續(xù)演出多場。這次的版本由王世光、黃安倫重新配器。郭蘭英和她親手調教的學生李元華、劉玉玲扮演喜兒。
1985年,為紀念《白毛女》誕生40周年,中國歌劇舞劇院再度演出該劇。老導演舒強再度出山執(zhí)導,彭麗媛主演,并因之而獲中國戲劇“梅花獎”。
1995年,紀念歌劇《白毛女》誕生50周年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歌劇舞劇院為配合這一紀念活動而復排該劇《白毛女》。韓延文、萬山紅扮演喜兒。韓延文因之而獲“梅花獎”。
左:尤泓斐主演的《白毛女》
右:紀念歌劇《白毛女》誕生50周年研討會
2000年,中國青年出版社重版《白毛女》劇本,
2002年5月,中國歌劇舞劇院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白毛女》主題音樂會,除歌劇音樂之外,還采用了同名電影和舞劇的部分音樂,韓延文、萬山紅分別扮演喜兒和“白毛女”。
2004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五幕歌劇《白毛女》總譜。賀敬之封面題書,張庚作序,李剛撰“出版前言”。作者署名為:
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集體創(chuàng)作
編劇:賀敬之 丁 毅(執(zhí)筆)
(筆者注:“執(zhí)筆”之意是針對兩個人的)
作曲 :馬 可 張 魯 瞿 維 煥 之
向 隅 陳 紫 劉 熾
瞿 維(總譜執(zhí)筆)
該總譜的整理工作,是1995年紀念會期間決定的。整理(重新配器)工作由瞿維獨自進行,工作接近尾聲時,瞿維不幸病逝,他的弟子馬友道補充完成了遺留部分。該書附錄了歌劇劇本和原第七十曲,編者注:1977年復演《白毛女》時,原第七十曲《我是人》已被《咱倆同生楊各村》所取代,本版瞿維先生仍持此意,且附錄原第七十曲于此,供讀者參考。
自1995年之后近15年,《白毛女》在舞臺上幾乎銷聲匿跡。2009年,中央歌劇院復排《白毛女》,陳薪伊導演,11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俞峰指揮,尤泓斐、孫礫、李想等主演。11月29日,賀敬之在俞峰排演時使用的總譜上題詞:“祝愿中央歌劇院為振興中國歌劇事業(yè)做出新的更大貢獻?!?/p>
2011年6月至7月,東方演藝集團制作了王昆擔任總導演的版本,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李心草指揮,譚晶、孟廣祿等主演。解放區(qū)文學研究會等單位在京舉行《白毛女》研討會。
同年9月,文化部直屬藝術院團優(yōu)秀劇目展演,中央歌劇院在天橋劇場演出該劇。尤泓斐主演,并因之獲“表演獎”。
2012年5月,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70周年,中央歌劇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以“公共文化服務日”的形式再度演出該劇。大會堂里滿場同唱《北風吹》成為一時盛景。
2014年,中央歌劇院在寧波國際聲樂比賽期間,于寧波公演該劇。中國歌劇舞劇院新排演的版本,張奇虹導演,11月展演于在武漢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歌劇節(jié)。2018年元旦參演于第三屆中國歌劇節(jié)(雷佳主演),2018年初彭麗媛署名文章《我演喜兒》分別在《人民音樂》和《音樂研究》雜志刊發(fā)。
2015年,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文化部組織復排《白毛女》并啟動全國巡演。復排工作得到了時任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彭麗媛和老藝術家郭蘭英、喬佩娟等多人的支持和指導。雷佳、張英席飾演主要角色。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劉鳳德指揮。此次規(guī)模甚大的巡演,于歌劇《白毛女》的誕生地延安啟動,先后演出的城市包括太原、石家莊、長沙、廣州、上海、杭州、濟南、長春、北京等地。在北京演出后,文化部藝術司宣布:歌劇《白毛女》3D舞臺藝術片同時首發(fā)。
歌劇《白毛女》70多年的歷史,幾乎就是中國歌劇發(fā)展的縮影。在回顧中,如實地記錄下它的足跡,遠勝于文學性的描述。所以,我盡量不帶個人感情色彩、按照大事記的寫法,編寫了這篇文字。2010年前后,我主動申請擔任《中國歌劇史》一書的特約編輯,并為之整理了中國歌劇歷年劇目一覽(1921~2000)。此文所用的材料,大部分出自該書,相關部分(尤其是首演)的文字均出自主編荊藍之筆。她早年在延安求學演劇,看過《白毛女》最初的演出,編寫歌劇史時,又查閱了大量資料。今其人已去,但其功不可淹沒,我更不能竊為己有。特此說明,并致謝意敬意!
右頁:2015年, 由原文化部組織復排的新版《白毛女》劇照,雷佳飾演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