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煙云過眼
潘奕雋祖孫幾代人收藏的趣味,仍是明清傳統一路,以書畫、碑帖、古籍為主。因潘奕雋晚年名重江南,南北收藏家自四面八方來蘇州,無不系舟花橋頭,攜古物上岸,登三松堂,訪潘奕雋、潘世璜父子,入西圃,賞書畫于須靜齋。
與古為徒的生活,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潘奕雋退隱之后,日漸增多,盡管《三松老人自訂年譜》并未逐一詳記,卻也有一鱗半爪存焉。《潘氏三松堂書畫記》《須靜齋云煙過眼錄》雖說只提供了部分潘氏鑒藏活動部分數據,但具有一定的參照價值?!杜耸先商脮嬘洝饭仓浥宿入h祖孫幾代所收藏歷代名家書畫作品180件,其中繪畫162件、書法18件?!俄氺o齋云煙過眼錄》記錄潘奕雋、潘世璜父子過眼書畫、金石碑帖與圖籍共有276件。其中,書法95件,繪畫118件,金石碑帖圖籍63件。兩書所著錄的藏品,顯然只是潘氏鑒藏的一小部分,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書畫類中唐宋時期作品14件,元代作品28件,明代作品170件,清代作品124件。①其中,元四家、吳門畫派、清初六家的作品深受潘氏的青睞,與之后過云樓的書畫收藏趣味前后呼應。
除了從寺廟或黃丕烈處看到唐人寫經外,潘奕雋經眼書畫中,唐代之物僅蘇州范氏家族所藏的唐咸通二年(861)范隋告身卷(圖1)。范隋為范仲淹(989~1052)高祖,唐懿宗時渡江南下,任麗水縣丞,定居吳縣,為遷吳之祖。此告身后有宋范正國、汪伯彥、章杰、王安中、吳升之、劉防、宋瀚、程敦厚、周聿、馬居中、趙奇、許忻、曾幾、呂稽中、呂堅中、劉岑、趙戩、吳曾、譚惟寅、任希夷等20家題跋,另有元曹鑒跋、高昌偰觀款。清初顧復《平生壯觀》卷一著錄,劉九庵《記<宋人跋唐范隋告身>卷》一文曾加考證,認定原卷中尚有宋人李謬、盧奎、湯仲友三家題跋“于康熙中期以后,被裁割出去,而裝配于其它墨跡之上”。②范正國為范仲淹之孫、范純仁第五子,潘氏四梅訇舊藏宋揚補之《四梅圖》卷的受畫人范直筠(端伯)就是范正國之子。據《須靜齋云煙過眼錄》所載,嘉慶十九年(1814)二月二十一日,潘奕雋曾從范家借觀此卷及宋范純仁告身卷,同年三月初一日,潘奕雋為題觀款。元人題跋之后、此行觀款之前,已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十一月二十七日,潘奕雋與錢大昕一同觀看此卷的記錄。此卷于1954年,由范氏后人共同捐存南京博物院,告身文字百不一存,幾同素絹,與潘奕雋所見時“墨跡如新”,已有天壤之別,不免令人浩嘆。
此外還有范仲淹之子范純仁的告身,此卷目前已知有三胞胎:一本藏日本有鄰館、一本藏南京博物院、一本藏蘇州博物館。③潘奕雋所見系蘇州博物館藏本,告身后僅有宋任希夷、明吳寬兩家跋(均未鈐印),任跋右下角鈐“潘奕雋觀”白文方印,卷中另有“錢立群氏審定真跡”朱文方印,與唐范隋告身一樣,是曾經錢泳鑒賞之證也。南京博物院藏本卷前有元虞集隸書題“鼎司巽命”四字引首,后有宋紹興三年(1133)九月甘六日李璆跋(似即從唐范隋告身后移割而來),以及宋任希夷,元趙雍,明吳寬(鈐“原博”朱文方?。?、張鳳翼,清陸時化、范寅、范欽明等跋。以鑒藏印觀之,此卷曾經陸時化(1724~1789)、陸愚卿父子收藏,李璆跋一紙上有陸氏藏章,則唐范隋告身后三宋人跋至遲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陸時化題跋前,早經割裂。此番數卷聯袂登場,更有潘奕雋題跋之《麥舟圖》卷(圖2),記范純仁父子軼事,相得益彰,可謂70年來未有之盛事。
宋人法書,潘氏舊蓄《宋名公書翰冊》為銘心絕品,今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院,竭力求假,終未果。幸唐宋兩告身卷后,紹興間題跋已洋洋可觀,可稍彌其憾。元人書,潘氏舊有鮮于樞《老子道德經》一卷,乃潘世璜岳父陸恭松下清齋物而入須靜齋者,經潘介繁及其子之手,復經顏世清、葉恭綽藏奔,《遐庵清秘錄》著錄,今歸故宮博物院,亦未能來蘇,令人悵惘。因輾轉向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借鮮于樞《十詩五札》卷,收錄鮮于氏《支離叟詩十首》(并序)(圖3),以及與悅齋知府、澄虛真人、巡檢吾侄等書札五通。此卷曾經陸恭、汪轂、陸心源(潘遵祁親家)等遞藏。卷后有王文治、潘奕雋題跋。潘氏跋云:
鮮于太常書名與松雪翁埒,茲十詩五札為漸門居士所藏,渾古倉秀,無側筆取媚之習,以視吳興,殆有過之無不及也??蓪毧蓪殹<螒c己巳長至日題,榕皋潘奕雋。
潘奕雋本人精通書道,從9歲開始臨習柳(公權)書,每日百字,“心甚樂之”。15歲時,因塾師宋永浩精于書法,潘奕雋受其影響,縱觀晉唐碑刻及前人論述諸說,宋氏授以右軍筆陣圖,令習懸腕書。后則師法董香光,得其胎息,上溯松雪。乾隆三十六年(1771),一度大病幾殆,九月下旬,夢中遇董其昌,求書七絕一首,并向舟子索蓮子,醒后病漸愈,繪《水云圖》記之,彭允初為記,從此自號水云漫士。
潘奕雋平生所見所題古人書跡,或當以趙松雪、董香光為最。據《須靜齋云煙過眼錄》記載,潘氏父子經眼趙氏墨跡有《杭州福神觀記》《頭陀寺碑》《仇副使墓志》《過秦論》《谷仙賦》等。嘉慶十五年(1810)五月二十五日,潘氏父子在松下清齋見鮮于樞《老子道德經》卷的同時,并見趙孟頫書《仇鍔墓志》卷,今藏日本京都陽明文庫。嘉慶二十三年(1818)二月二十七日,又有單行軒送看趙孟頫《杭州福神觀記》卷,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形制與《仇鍔墓志》類。此卷后但見吳榮光、周壽昌、楊峴三家跋,并無潘氏父子痕跡,然確經其賞鑒。上海博物館藏趙孟頫《南谷帖》卷(圖4),與《杭州福神觀記》卷同來吳門,此帖系趙氏致南谷子(杜道堅)信札,為潘氏好友錢泳舊物,嘉慶二十五年(1820)二月二日,潘奕雋過梅溪館,觀此題款,以志眼福。同年四月初一日,潘奕雋游象山,登北固山,歸舟過無錫,秦瀛招同斌良集于寄暢園。斌良出示趙孟頫《仇鍔墓志》墨跡,此為第二次見它,忽忽又十載,寶物無恙,潘奕雋矍鑠依然,卻未落墨,事見《三松老人自訂年譜》?;蛞耘宿入h晚年好為題跋之事,事實上卻未必,蓋大率為友好所求,盛邀之下,不便謝絕,如為《蘭雪堂圖》《秀野草堂圖》(圖5)之類,皆如是。
明人書法,潘氏父子尤推重董其昌,書亦類之。其自藏王鏊《自書詩詞》卷可算作個中逸品,潘奕雋曾三題其尾。親家陸恭投其所好,乃以董氏行書《自作七言律詩三首》卷贈之。此卷前潘奕雋大字題“華亭妙品”四字,尾并有跋:
文敏書晚年參用顏清臣、徐季海、李北海法,初年純用右軍,偶參襄陽筆意。此為初年之作。嘉慶丁卯,謹庭攜以見贈,因識。奕雋。
“煙云四合”展中,上海博物館藏董其昌書《先世告身》冊前護頁亦有潘奕雋題“華亭墨寶”四字。潘氏自蓄一卷,自言乃董書之白眉,即蘇州博物館藏《為高懸圃臨古帖》卷。此卷凡7段,計臨鐘繇、王羲之、褚遂良、歐陽詢、李邕、顏真卿、楊凝式、蘇軾、米芾等9家18帖,清初為高士奇所藏,舊由8段拼接而成。據康熙五十二年(1713)其孫高岱稱,此卷曾借人,歸還時發(fā)現其中一段及高士奇跋一節(jié)被割去,以致殘缺,懲于此,之后不再外借。卷后潘奕雋題云:
思翁常云,襄陽少時不能自立家,專事臨摹帖,人謂之集古字。有規(guī)之者曰:須得勢乃能傳,非用功深不能得勢。今觀此卷,知思翁之于古人臨池之功深矣。偶過友人齋頭,見所書《阿房宮》,小楷精妙殊甚,然恐是小年作。是卷所臨,皆深入前賢堂奧,當是中年杰作,可寶也。
時在嘉慶十五年(1810)四月,距他在錢泳家見趙孟頫《南谷帖》不過兩月?!稙楦邞移耘R古帖》卷后有光緒三年(1877)六月,潘遵祁題記,可見其祖對此卷之珍愛與寶視:
余年十余歲,見大父臨摹此卷,常置案頭,護如頭目。偶展于仿紙上,墨未干,印一“霄”字于背,惋惜久之。時方以重直得之,嘆為文敏生平第一杰作。秘閣所藏董卷,亦以此為第一至寶。愉快之色,至今仿佛在目。卷中跋語作于嘉慶庚午,余年才三齡,此卷固猶在他人手也。自膺大故,保護手澤幾乎五十年,今余已七十矣。
正因祖父對之喜愛有加,潘遵祁將家藏宋元人書簡、揚補之《四梅圖》、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唐寅《黃茅小景圖》卷等悉數售去時,仍保留此卷,傳之子孫,最后由其孫潘慎明捐存蘇州博物館。
潘奕雋深通畫理,乾隆三十二年(1767)養(yǎng)疴閉關永定禪院期間,與翟大坤講習六法。后與王宸、羅聘、改琦、夏翚等畫家頗多交往。乾隆三十八年(1773)春,好友羅聘在京曾為潘氏畫《墨蘭》冊,其本人喜蘭,亦善作蘭花,曾繪橫卷贈之改琦、沈恕等。乾隆五十九年(1794)五月,潘氏從陸氏松下清齋獲觀明末顧眉、范玨《叢蘭圖》卷,并題云:
右顧橫波、范雙玉《墨蘭》各二幅,吾友謹庭既重裝成帙,復命予題其尾。予惟舊院風流,人艷稱之,而遭際之盛,無如眉生。雙玉一秦淮女子,而漁洋尚書至形諸詩篇,必之范云,則其才調之美,固不獨能畫蘭而已,何舊院之多才耶!避暑閉門,盆蘭繞榻,展閱數次,屏間紙上香氣拂拂,沁入心肺,濡翰題訖,歸之謹庭,殊惘惘也。
此卷后經吳云二百蘭亭齋,歸顧氏過云樓。潘氏自藏之物內,明陳元素(古白)所作《墨蘭圖》見于《潘氏三松堂書畫記》者就有三件之多,其一系其岳父史明炯舊藏,由妻子史氏攜來者。三件之外,蘇州博物館藏有一卷潘氏后人捐贈之陳元素、劉原起、錢允治等人合作《幽谷生香圖》,亦是其家傳墨蘭集錦之作。
注釋:
①相關藏品統計數據,均根據丁小明《從三松堂到須靜齋——清中期蘇州貴潘書畫鑒藏活動發(fā)微》,收入《須靜觀止: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論文集),譯林出版社,2019年。
②收入《劉九庵書畫鑒定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③李軍《(范純仁告身)未去國》,收入《春水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
(責任編輯:田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