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理
從19世紀上海開埠,到20世紀中期上海成為遠東第一大“摩登都市”,期間百余年,形成了紛繁多姿的海上畫壇。女性畫家出現(xiàn)使得中國的繪畫藝術(sh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民國美術(shù)史中畫出絢麗的一筆,成為海派書畫中一朵盛大的奇葩。女性畫家中以吳青霞最具傳奇特色,她的一生實際上是海上畫壇的縮影。
一、出身世家,師法古人
吳青霞,初名吳德舒,號篆香閣主、龍城女史等,江蘇常州人。父親吳仲熙,工畫,擅花卉,亦精于鑒藏。與當時的很多世家一樣,吳家可以說是很傳統(tǒng)的書香門第,其他海派女畫家如吳淑娟、顧青瑤、陳小翠等,亦有著類似的家世背景。
吳仲熙的繪畫教育實際上很傳統(tǒng),除了請一位老師傅教授繪畫,主要方法是照著墨筆勾勒的稿本“印”“臨”“默”。按照“書畫同源”的理論,吳青霞在習畫的同時,也習字,“要畫得清勁、挺拔、老練、有力,沒有書法根底,畫不好”。其繪畫的題材,主要也是傳統(tǒng)閨秀所學習的花鳥。像其十分嫻熟的蘆雁題材,亦是源于早年父親的言傳身教,極其重視線條的運行。
當然,作為傳統(tǒng)繪畫教育的傳承者,吳青霞的早年作品仍然以師法古人為主。如其17歲創(chuàng)作的扇面《常州皇亭》,以紅梅閣為主題,建筑宏麗,湖水蕩漾,千帆競渡,謹細的皴法,清麗的設(shè)色,風格接近于王翚,這與清代到民國初年對“四王”的尊崇有關(guān)。就山水來說,從馬遠、夏圭到黃公望、吳仲圭、王蒙等,皆有臨摹。陸丹林在1937年評道:“她的父親本來是收藏家,因之歷代各家畫本,得有機會觀摩臨摹。經(jīng)過了十余年的潛心研討,山水、花卉、人物、仕女、魚蟲、翎毛、走獸等等,都下過一番苦功?!?。從畫品說,她作畫的技巧純熟,是得一個“能”字。
二、花鳥魚蟲,別出新意
花鳥這一類題材,是傳統(tǒng)閨秀最喜創(chuàng)作的題材。借由托物言志式的狀物,訴說內(nèi)心情感與思想。吳青霞雖然也畫花鳥,但并不受限于古人,而是別出新意,敢于創(chuàng)新。如其最喜歡的鯉魚(圖1),不單采宋元筆意,以大筆點垛,用衣紋筆繪鱗片,腹部敷薄粉,不僅對鱗尾、鰭等微小部位,刻畫得工整細膩,且注意光感的體現(xiàn),雖未用金色,仍顯得金光熠熠,表現(xiàn)出鯉魚的精神活力。按吳青霞自己的說法,“我生平最愛畫魚,特別是鯉魚。這和我個人性格有關(guān),我喜歡精力充沛、生動活潑的小動物?!雹谟秩缙涮J雁圖(圖2),總讓人想起邊壽民的作品,只是個人風格鮮明,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的摹古、擬古。
1965年創(chuàng)作的《紫白菖蘭》(圖3),是吳青霞的寫生之作,其時作者常在植物園寫生。畫寫菖蘭盛開之勢,花下以墨寫石。從構(gòu)圖到設(shè)色,都有參照西方靜物寫生的影子,而不再遵從宋元畫意。1982年創(chuàng)作的《閩江風味》,荔枝葉已放棄清代民國流行的惲派風格,更接近于寫意,并有歌詠祖國風物特產(chǎn)的意味?!堵迳即壢敲贰罚▓D4)是吳青霞寄客洛杉磯期間的寫生作品,攫取三角梅的一角,以鮮亮的紅色與黑色對比,寫出繁盛之勢,展現(xiàn)了美國獨特的風土人情?!豆贰罚▓D5)創(chuàng)作于1994年,寫芭蕉樹下,一只黃狗前足趴在墻上,似在看家護院,以歌詠狗的忠于職守。題材雖平凡,卻寓不凡的內(nèi)涵于平凡。其實,花鳥這一類題材,始終都是吳青霞所鐘愛的,只是早年多依傳統(tǒng),中歲多寫生,晚年則更多了與現(xiàn)實的互動和思忖。
三、山水寫生,歌頌祖國
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山水畫開始了新的變革,即以寫生展現(xiàn)祖國的大好河山、深厚歷史和革命記憶。如1960年,以傅抱石、錢松喦為代表的“江蘇國畫工作團”的旅行寫生,行程達23000里。
吳青霞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也多次參與旅行寫生,曾登臨過泰山、廬山、峨眉山、青城山、武夷山等。1977年以年近古稀之年,遠赴三峽旅行寫生。1978年,更與中青年畫家一道沿成昆鐵路寫生,跨越四川、昆明兩省,25個縣市,行程1100多公里。吳青霞在1995年曾回憶當年川滇寫生道:“若不深入生活,是畫不出如此雄偉氣派的。如今雖年已八十又五,猶覺心神清朗,尚可奮我彤管,在晚晴之期再拓藝術(shù)新境。”。
《黃山采藥去》(圖6)、《黃山采藥歸》(圖7)是吳青霞上世紀60年代的寫生作品,以濃淡之墨、干濕之筆,展現(xiàn)到黃山采藥的過程,以淋漓的墨色、近于寫意的手法,向早年師法宋元的習慣相告別。期間還創(chuàng)作了《黃山采藥者胡家治》(圖8),是其以勞動人民為題材的肖像畫作品,展現(xiàn)了其繪畫中的平民意識,是其平日里的隨和性格,善解人意,救困濟危的藝術(shù)展現(xiàn)。“吳青霞先生筆下均是人間之物、民間之象,使人覺得可信可摸,充滿著親和力和生命力?!?。
《四川神女峰腳下》(圖9)、《成昆鐵路》(圖10)則是吳青霞1977到1978年間的寫生之作?!端拇ㄉ衽迥_下》從長江漫游的視角,寫出三峽兩岸的雄峻闊大,草木華滋。山石皴法已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冻衫ヨF路》則寫成昆鐵路沿線之景。鐵路沿線皆是崇山峻嶺,深澗密布,地質(zhì)狀況復雜,是世界鐵路建筑史上的奇跡。畫中的一架鐵路橋,連接山間鐵路,有“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之勢。
余論
吳青霞出生于晚清,成長于中西交融的國際大都市上海,晚年有幸聽到新世紀的鐘聲,其本身已經(jīng)是海上畫壇的一個傳奇。從詩書禮樂世界的薪火傳承,到包容并蓄的摩登上海,從早年的鬻畫賑災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慷慨解囊,其精神修為一如傳統(tǒng)的畫家,其繪畫理念則與時代同行,如劉海粟所言:“象她這樣全能的女畫家,古代少有,近代也不多。”。
注釋:
①陸丹林《介紹幾位女書畫家》,《逸經(jīng)》1957年。
②吳青霞繪、上海中國畫院畫廊編《吳青霞》,上海畫報出版社,1998年。
③楊武敏編著《畫壇巨擘》,新華出版社,2000年。
④惲甫銘著《林外觀林·走近書畫家續(xù)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⑤邵洛羊著《洛羊論畫》,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5年。
(責任編輯:李紅娟)
圖片均來自《上海中國畫院畫家叢書·吳青霞》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