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婕
《明史》卷八五《河渠三》載:“崇禎二年,淮安蘇家嘴、新溝大壩并決,沒山、鹽、高、泰民田?!?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099頁)
按:“崇禎二年”誤。萬斯同《明史》卷八八《河渠四·漕河(下)》載:“(崇禎)四年□月,淮安蘇家嘴、新溝大壩并決,水不入海,灌沒山、鹽、高、泰諸州縣民田?!?《續(xù)修四庫全書》第325冊,第524頁)王鴻緒《明史稿》志二五《河渠三》漕河部分云:“崇禎三年,淮安蘇家嘴、新溝大壩并決,沒山、鹽、高、泰民田。”[(臺灣)文海出版社1962年版,第473頁]從三處記載來看,王鴻緒《明史稿》是將萬斯同《明史》相關(guān)部分精簡、改寫而成,《明史》則因自《明史稿》,但三者所記時間卻各不相同。
查畢自嚴《度支奏議·四川司》卷五《再覆江北州縣水災賑恤蠲折疏》,崇禎五年十一月初五,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知縣趙龍上疏“乞恩蠲賑”,稱“崇禎四年六月,淮、黃交漲,百姓巢傾食絕……”(《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88冊,第533頁)該年十二月初三,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吳牲奏有《河決一日不塞,災邑殘廢可憫》疏,以淮安府、揚州府等地水災情況請蠲請賑,文中有載,“自崇禎四年,水漲□□,新河、蘇家嘴、建義口決矣”(《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88冊,第531頁)。吳牲《柴庵疏集》中同收有該奏疏,此處記為:“自崇禎四年六月,水漲堤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0頁)十二月初八,高郵州寶應縣災民楊元達等又上疏云:“寶應去歲六月淫雨盆傾,并受新溝等堤崩決之患,蕩為巨浸,田廬漂沒,百里無煙,真古今未有之異災?!?《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88冊,第532頁)所載時間均為崇禎四年六月。
又《崇禎實錄》崇禎四年六月丙辰條載:“淮安、揚、徐、濟寧大雨,水壞民居、田稼。”(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本,第126頁)王永吉《重浚射陽湖議》同言:“崇禎四年,淮北蘇家嘴、柳鋪灣、新溝、建義口并決……”(《廣陵思古編·高郵州》,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236頁)綜上,本文“崇禎二年”記載有誤,應為“崇禎四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