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纖,陳 杰
(1. 西南大學 漢語言文獻研究所,重慶 400715;2. 山東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濟南 250100)
《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匯編·中》①收藏了130 多種唐代墓志,該書不僅對這些墓志拓片做了簡單介紹,而且附上了拓片對應的釋文,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但由于石面殘泐、文字異體訛化等因素,《匯編》中給出的材料釋文存在一些疏漏之處。本文就其中部分可考校之處,提出補正意見,茲分條列舉于下。
原釋文:“未搏九萬之風,忽見三千之日?!?/p>
按:《匯編》釋文中“未”后為“搏”字,“搏九萬之風”文義不通。復查原拓,該字作,字形微泐。根據(jù)殘存輪廓,結合前后文內(nèi)容,復原該字輪廓,應該是“摶”字。從字形輪廓看,該字的右邊更接近“?!?,在碑刻文獻中,“?!迸c“尃”常常相混,不易區(qū)分,“摶”既是“摶”的的異寫,也是“搏”的異體,具體是何字,應該結合文義判斷。在此墓志中,應該是“摶”字,這里“摶風”引用了《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中的典故?!拔磽痪湃f之風” 是對墓主未實現(xiàn)壯志就逝去的惋惜。其他文獻中也有此典故的用例。唐錢可復《鶯出谷》詩:“摶風翻翰疾,向日弄吭頻?!彼挝默摗队駢厍逶挕肪戆耍骸翱v轡誠虧于遠到,摶風勉屈于卑飛?!泵鲝埶木S《雙烈記·寇逸》:“夾攻里外施英勇,看他鵬翮怎摶風?”另外,在《唐代墓志典故誤釋文舉證》中對“摶風”[1]一詞也有相關講解。因此,根據(jù)字形輪廓,結合文義及文獻,釋文中的“搏”應該為“摶”字。
原釋文:“德興時進,補隨氣奕。”
按:《匯編》釋文中“德”字后為“興”,“德興時進”意義較通暢,但與后文“補隨氣奕”不對應,復查原拓,“興”字作,字形微泐。 根據(jù)殘存輪廓,結合前后文內(nèi)容,應該是“與”字。碑刻文獻中,“興”、“與”的寫法較接近,兩者的區(qū)別主要在上半部分,當兩字不易分辨時,應結合文義判斷。此句中,“與”和“隨”皆為動詞,意義相近,兩字對應。另外?!段靼脖中氯氩靥啤蹿w有君墓志〉小記》中的釋文也將其釋為“德與時進”。此處“興” 當為“與”,文義通暢。
按:《 匯 編》釋 文 中 “ 厚 載” 前 一 字 寫 為“”③,原拓為,未給出規(guī)范轉(zhuǎn)寫字,今按當為“蹐”字。其他墓志中也有相關用例,如:《大唐故平?jīng)隹ざ嘉臼饭ㄋ鲙r)夫人安氏(娘)墓志銘并序》:“蹐厚載以長號,仰高旻而泣血?!盵3]274其中“蹐”作形?!短乒视螕魧④婋街荽淌分敝袝∈饭ㄔX耽)墓志銘并序》:“蹐厚載以長號,仰高旻而雪泣?!盵3]285其中“蹐”作形,拓印模糊,但字形軌跡仍可見。另有相似字形“塉”字形,《敦煌俗字典》中收[4]字形,《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中收[5]275字形,據(jù)此并結合例句中拓片字形,我們推測字演變線索如下?!佰垺弊钟疫叀凹埂钡纳习氩糠肿?yōu)椋缓笊厦娴乃狞c橫向結合變?yōu)樾?,“人”字形再拉直為兩條橫線,形成形;“脊”的下半部分則變?yōu)椤叭铡弊中危涛墨I中也存在“日”、“月”字形構件通用的例子,如:《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間”下收[5]292字形,“澗”下收[5]294字形。其他文獻中也有相關用例,《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北淘闹?,“蹐厚載”與“仰蒼旻”相對應。
原釋文:“東臨黃柚,西望長流。”
按:《匯編》釋文中“黃柚”一詞用在此處不合文意,復查原拓,“柚”字作。根據(jù)字形輪廓及結合墓志內(nèi)容,應該是“岫”字?!包S岫”意為“黃山的峰巒”,用在此處文意暢通。拓片中“岫”字左邊應該為“山”部,其下半部分的筆畫疑為刻寫過程中誤刻所致,刻寫者先刻為了“木”部,然后在上半部分加重刻痕,改為“山”?!包S岫”和“長流” 對舉,文意暢通。其他文獻中也有相關用例。唐李敬方《題黃山湯院》詩:“楚鎮(zhèn)惟黃岫,靈泉浴圣源?!薄妒肥夏怪尽罚骸皫r巖遠岫,浩浩長源?!盵6《]唐故潞州潞城縣申屠君(行)墓志》“前瞰神羊之岫,五龍通鳥道之川?!盵7]
原釋文:“樞衣□道,才為時最。”
1. 原釋文:“子男居秩,□旐馳軒?!?/p>
2. 原釋文:“匍匐□天,忿窮拊地?!?/p>
3. 原釋文:“調(diào)諧宮□,德合商徵。”
原釋文:“灼灼含曜韜其明,汪汪不濁□其清?!?/p>
1. 原釋文:“翦錯貞瑉,敬□懿德。”
2. 原釋文:“□□兮聲振□,公傳芳兮□平吳。”
1. 原釋文:“曾□義順,右光祿大夫。”
按:《匯編》釋文中“曾義順”意思不通,復查原拓,“曾”后有一空格,由于泐化嚴重,該字字形輪廓幾乎不可見,結合墓志內(nèi)容,應該是“祖”字,可以補上?!白妗迸c前文組成“曾祖”,后文有“祖元愷”、“父思莊”,文義通暢。其他墓志中也有此用法?!秴R編》第330 頁唐開元十年《韋晃墓志》:“曾祖萬頃,隋秘書監(jiān)、開府儀同三司?!薄秴R編》第375頁唐開元十七年《和善墓志》:“曾祖德,隋豫州司馬?!薄秴R編》第453 頁唐天寶三年《韋正己墓志》:“曾祖琬,潞王府司馬、贈禮部尚書?!?/p>
2. 原釋文:“父思莊,右□吾將軍?!?/p>
1. 原釋文:“始偶酆城之劍,先孤葉縣之□?!?/p>
2. 原釋文:“祥鸞且□,采□知□?!?/p>
1. 原釋文:“君稟質(zhì)岐嶷,體□溫雅?!?/p>
2. 原釋文:“望□□□□□,□空堂而飲淚?!?/p>
原釋文:“□山桂白,王孫攀折之郊;大谷梨紅,張□□□之池?!?/p>
1. 原釋文:“琳為社稷之器,孟康表之而豈慚;寔為謀□之□,黃瓊薦之而莫愧?!?/p>
2. 原釋文:“所謂黃公衡降吳而不可,始踐儀同;霍去□絕幕而論功,初為驃騎?!?/p>
原釋文:“□□嗟歎,□骨無□?!?/p>
原釋文:“□子男之印,馳令長之車?!?/p>
原釋文:“元□既興,棟樑斯設。”
石刻材料作為一種重要的文獻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研究石刻文獻的成果也越來越多。但由于時代久遠,石刻磨損泐化以及字形演變等因素,石刻中有些字難以辨認,這給相關方面的研究造成了困擾。本文對《西安碑林博物館館藏墓志匯編·中》所錄釋文中一些處理不夠準確的地方提出了建議,希望能為閱讀和使用此書的學者提供參考。
注釋:
①西安碑林博物館編、趙力光主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匯編·中》,北京:線裝書局,2007 年。以下簡稱《匯編》。
②“一三〇《韋晃墓志》”為此篇墓志在書中的編號及目錄題名,“332”為此篇墓志釋文在書中對應的頁碼,后同。
③《匯編》中此字按原拓字形摹寫,未給出規(guī)范轉(zhuǎn)寫字,所錄字構形理據(jù)不明,本文歸為“誤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