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浩恒,黃龍舉,孫延斌,覃壯舉,閆玉劍,唐朝霞
(廣西有色金屬集團資源勘查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2)
(1)區(qū)域背景.滇黔桂“金三角”地處貴州、云南和廣西三省(區(qū))接壤地帶,是世界著名的卡林型金礦礦集區(qū)之一。自晚古生代以來主要經歷了被動陸緣裂谷盆地、弧后裂陷盆地和前陸盆地等三個演化階段,印支運動導致區(qū)域隆升和海水退卻,最終定型為現今盆-臺相間的構造格局。
(2)區(qū)域礦床。滇黔桂“金三角”產出有水銀洞、爛泥溝、紫木凼、太平洞、泥堡、戈塘、板其、丫他、金牙、高龍、雄武等一大批超大型和大、中型金礦床。成礦及找礦模式:區(qū)內成礦及找礦模式有“兩層樓”模式和“三層樓”觀點,本文贊同“三層樓模式”,即上部斷裂型(樓上礦)、中部層間型(樓下礦)和下部不整合面型(樓底礦)。
泥堡金礦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揚子板塊邊緣的碳酸鹽巖臺地相區(qū),處于晚二疊世峨眉山玄武巖東南邊緣的凝灰?guī)r分布區(qū)。礦區(qū)主要出露晚古生界-中生界一套碳酸鹽巖、碎屑巖和凝灰質火山碎屑巖,構造以NEE 向褶皺和斷裂為主,未見有侵入巖。礦區(qū)出露地層由老至新有二疊系茅口組、龍?zhí)督M,三疊系關嶺組、永寧鎮(zhèn)組和第四系。
泥堡礦區(qū)褶皺和斷裂發(fā)育,主干構造為NEE 向的褶皺和斷裂,礦區(qū)褶皺主要為軸向NEE 的泥堡背斜和二龍搶寶背斜;泥堡礦區(qū)主要發(fā)育NEE 向一組斷裂,其次為NW 向和近SN 向斷裂、層間滑動破碎帶等。
泥堡礦區(qū)位于晚二疊紀峨眉山地幔柱影響范圍東南邊緣的凝灰?guī)r分布區(qū),據貴州省盤縣-興仁地區(qū)金礦評價報告,2003,泥堡礦床周圍無礦地段凝灰質巖石平均含金8.15×10-9,表明凝灰質巖層中有金的初始富集。目前區(qū)內已知金礦體也主要產于這套凝灰質巖石中,進一步表明該套凝灰質巖石與金成礦關系密切。
圖1 礦體分布剖面圖
(1)礦床特征。泥堡礦區(qū)的金礦為超大型礦床,主礦床屬以斷裂型為主,界面型為輔兼有極少量層控型、殘坡積型的復合型礦床(圖1)。
(2)礦石特征。①礦石類型:泥堡礦區(qū)的金礦石根據氧化程度可分為氧化礦石和原生礦石兩類。②礦石結構構造:區(qū)內礦石的結構主要有砂狀結構、巖屑-凝灰碎屑結構、不等粒結構、交代結構、環(huán)帶結構和生物碎屑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有浸染狀、塊狀、角礫狀、團塊狀、條帶狀和脈狀、網脈狀構造等。③金的賦存狀態(tài):物相分析結果表明(陳文斌等,2009),區(qū)內氧化礦石中的游離金占到80%以上。原生礦石中,游離金占4.54%、碳酸鹽礦物中占0.86%、黃鐵礦和毒砂等硫化物中占63.34%、硅酸鹽中占31.26%。原生礦石中金主要以包裹金形式存在,黃鐵礦和毒砂是金的主要載體,次為硅酸鹽。
泥堡礦區(qū)金礦化地段發(fā)育有大量的石英脈、石英-方解石脈和方解石脈,脈體形態(tài)各異、相互穿插,屬多期構造-熱液活動產物;區(qū)內礦石中的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其次為少量毒砂;區(qū)內成礦過程可分為三期或三個階段。即早期黃鐵礦-石英-方解石-細粒綠色螢石;后期成礦的礦物組合為黃鐵礦-毒砂-石英-方解石;晚期礦物組合為方解石-石英-白色、紫色螢石(偶見雄黃和雌黃)。
其中,早期成礦產物分布范圍廣,后期成礦產物主要呈浸染狀、團塊狀和細脈狀分布在張性石英脈、石英-方解石脈和方解石脈內;最晚期產物分布局限。
泥堡礦區(qū)出露地層主要有二疊系茅口組、龍?zhí)督M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和三疊系永寧鎮(zhèn)組、關嶺組;據鉆孔Au 元素分析結果,二疊系龍?zhí)督M第一段和第二段為泥堡金礦床的主要賦礦層位。
3.2.1 賦礦巖系特征
(1)二疊系龍?zhí)督M第一段。二疊系龍?zhí)督M第一段自上而下為:④炭質泥巖夾粉砂巖、③泥質粉砂巖夾炭質泥巖、凝灰質粉砂巖、②礫屑凝灰質砂巖夾炭質泥巖和①凝灰?guī)r夾火山角礫巖。其中,第①層和第②層為賦礦層位。
(2)二疊系龍?zhí)督M第二段。二疊系龍?zhí)督M第二段自上而下為:③硅化中厚層含礫屑砂巖;②礫屑凝灰?guī)r、含凝灰質粉砂巖,泥質粉砂巖夾炭質泥巖;①硅化、高嶺土化中厚層含礫屑砂巖夾灰?guī)r透鏡體。其中,第②層為賦礦層位。
3.2.2 巖性對成礦控制作用
據貴州省盤縣-興仁地區(qū)金礦評價報告,2003,泥堡礦床周圍無礦地段凝灰質巖石平均含金8.15×10-9,表明在地層沉積過程中這套含凝灰質的巖層產生金的初始富集,為后期熱液改造提供了部分金成礦物質,從巖性組成來看,第一段中的賦礦巖系(下部賦礦巖系)較第二段中的賦礦巖系(上部賦礦巖系)對成礦更為有利。
(1)早期擠壓及成礦作用。礦區(qū)二龍搶寶背斜轉折端部位產出有Ⅳ號鞍狀礦體;F1、F5 和F9 斷裂帶內揉皺變形體中有浸染狀、條帶狀黃鐵礦化,擠壓揉皺內有兩種不同方向的脈體穿插;早期礦化的凝灰質砂巖呈張性角礫分布;早期含礦石英脈呈張性角礫分布且被后期張性脈穿插。這些特征表明,在后期張性活動之前區(qū)內發(fā)育有一期成礦作用,該期成礦應與區(qū)內早期的擠壓作用相對應,其成礦作用特點是礦化分布范圍廣,但礦化強度低,形成的黃鐵礦中As 含量較后期張性構造期黃鐵礦的As 含量低一個數量級。
(2)后期拉張與成礦作用。礦區(qū)早期含礦石英脈呈棱角狀角礫分布,為早期成礦后又發(fā)生了張性構造作用。區(qū)內發(fā)育有大量具張性特征的含礦石英脈、方解石脈和方解石-石英脈,脈體分布特征指示同期構造作用為上盤向下滑動。因此,該期成礦作用應與后期拉張活動相對應;該期成礦作用主要形成了區(qū)內大量發(fā)育的含黃鐵礦石英和方解石細網脈,黃鐵礦中As 含量較早期擠壓構造期黃鐵礦的As 含量高出一個數量級,表明其成礦作用強度要較早期高。
(3)晚期拉張與成礦作用。礦區(qū)晚期拉張作用主要形成了晚期不含黃鐵礦的石英脈、方解石脈和團塊,以及自形程度較高、結晶顆粒粗大的礦物,晚期脈體中基本未見有金屬礦物,礦物的含金為0.04×10-6~0.11×10-6。
礦區(qū)主要經歷了三期構造活動和熱液作用,其中早期擠壓和后期拉張作用過程中成礦作用明顯,而晚期繼續(xù)拉張過程中成礦作用微弱。主要活動于該時期的F3 斷裂破壞了前兩期所形成的礦體。
卡林型金礦的成因長期存在成礦時代、成礦物質來源、成礦是否與巖漿巖有關、成因等認識上難以達成共識。
區(qū)內金礦體主要賦存在一套具有高背景Au 含量的凝灰質巖石中,離開這套巖石則含金性變差,由此可見,區(qū)內成礦無疑與凝灰質巖石有關,它們?yōu)槌傻V提供了部分金物質。另外,區(qū)內成礦流體中有幔源He 的注入(靳曉野,2017),因此,深部流體及其所攜帶的金物質也是區(qū)內成礦的物質來源。區(qū)內成礦主要受逆沖構造系及層間滑動破碎帶控制,經歷了三期構造-熱液事件。本次流體包裹體研究表明,區(qū)內流體包裹體類型主要有單相NaCl-H2O 型、兩相NaCl-H2O型、兩相NaCl-CO2-H2O 型及少量三相NaCl-CO2-H2O型,未見含子晶的多相包裹體和純CO2包裹體,區(qū)內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主要集中在120℃~150℃、160℃~190℃、210℃~240℃三個區(qū)間段,個別高達315℃;鹽度主要在1%NaCleqv~7%NaCleqv,個別高達12%NaCleqv。由此可見,區(qū)內成礦流體主要是中低溫、低鹽度流體。
本次認為泥堡金礦的成礦物質來自含凝灰質沉積地層以及沿斷裂上升的深部物質,去碳酸鹽化和硫化作用是泥堡金礦的主要成礦機制,逆沖構造系及間滑動破碎帶控制具體控制了礦體的產出,礦床成因屬中低溫熱液充填-交代成礦。
(1)層位找礦。龍?zhí)督M第一段底部及其與茅口組不整合面附近一套蝕變、礦化了的凝灰質巖層,有利的賦礦巖性包括凝灰?guī)r夾火山角礫巖、礫屑凝灰質砂巖等;龍?zhí)督M第二段兩套砂巖所夾持的凝灰質巖層,有利的賦礦巖性為凝灰質粉砂巖。
(2)F1 斷裂中找礦。F1 斷裂是區(qū)內逆沖構造系的主干構造和最主要的控礦構造,賦存有Ⅲ含主礦體,F1 斷裂中淺部即F3 斷裂北側的系統(tǒng)控制也是今后的找礦方向。
(3)F3斷裂南側找礦。NEE向的F3是一條破壞礦體的正斷層,導致了上盤向下滑落和礦體的斷失。因此,F3斷裂南盤被斷失的Ⅲ號、Ⅳ號和Ⅵ礦體是今后的一個找礦探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