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戈爾丁生于英國黃金時代落幕之時,“二戰(zhàn)”中法西斯的殘暴讓他對英國一直以來推崇的殖民文化產生了懷疑。因此他一反英國傳統(tǒng)荒島小說中對殖民帝國建立的設定,在《蠅王》中創(chuàng)作了一群欲用英國文化殖民荒島,卻反過來被野蠻文化所殖民的孩子。本文將從后殖民主義在荒島上的體現(xiàn)、后殖民主義在荒島上現(xiàn)實的縮影和人性惡的救贖之路三方面來探討《蠅王》中的后殖民主義批評。
關鍵詞:后殖民主義 蠅王 荒島 人性
威廉·戈爾丁是當代英國著名小說家,于198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一生著作頗豐,但其中成就最高的當屬《蠅王》。少年時期,他受到了科學、理性和人道主義的熏陶,但隨著“二戰(zhàn)”爆發(fā),戰(zhàn)爭中的罪惡和殘暴讓戈爾丁對科學和理性能建立理想王國的說法產生了質疑,他認為“如果沒有恰當?shù)挠枌Ш徒逃祟悓⑹苤朴谝靶U、黑暗、瘋狂的動物本能,顯示出殘酷和貪婪的一面”。
一、荒島上的后殖民主義
《蠅王》中,為逃避核戰(zhàn)爭的孩子們因飛機失事流落到了一座荒島上,他們按照文明社會的方式來進行管理并建立起民主制度,在島上建造窩棚,點燃火堆,向“長滿各式各樣的棕櫚”、有著“一堆腦殼樣的椰子”的物產豐富的小島開始了殖民擴張。他們開始按照英國的規(guī)矩辦事,用英國模式建立起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然而,孩子們雖以英國文明建立起規(guī)則,卻數(shù)次違背規(guī)則。大家約定擁有海螺的人有發(fā)言權,但海螺一旦落到話語權力低下的豬崽子身上時,不論是獸性的代表杰克,還是理性的代表拉爾夫,都剝奪了豬崽子發(fā)言的權利。這表明了在殖民政治中,殖民者對于被殖民者不論是欺壓還是拉攏,其實質都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
荒島上的后殖民主義,除了表現(xiàn)為孩子們對小島的殖民擴張,也表現(xiàn)為孩子們內部因文化混雜而導致了殖民中的主奴范式。豬崽子和拉爾夫代表兩種不同的文化身份:在社會地位中,豬崽子的社會地位要低于拉爾夫;在家庭關系中,“失孤”(失去父母的孩子)的豬崽子也依舊不如拉爾夫。這種文化背景上的差異使拉爾夫等人對豬崽子產生了身份上的優(yōu)越感,豬崽子由此被拉爾夫等人欺壓?;膷u上的孩子由于內部文化混雜而分出了階層,上等階層對下等階層就像殖民者對被殖民者一樣,有著文化侵占和奴役。被劃分為下等階層的豬崽子雖數(shù)次反抗,但在潛意識中卻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在被欺壓中妥協(xié)。妥協(xié)之后,他仍舊對拉爾夫溜須拍馬,鞍前馬后。豬崽子不甘低人一等,但又不斷地對拉爾夫順從和服務,就像土著對殖民者從反抗到奴化的過程。
后期,杰克與拉爾夫等人決裂,在狩獵的快感中逐漸向野蠻人進化。他沉醉于暴力屠殺和暴力祭祀,并不斷用這種野蠻文化來侵占和奴役拉爾夫所統(tǒng)治的孩子們。他通過語言描繪、食物誘惑來引誘拉爾夫的陣營,逐步瓦解了拉爾夫的陣營。最后,整個小島上沒有真正被野蠻文化所侵蝕和奴役的,就只有拉爾夫了。但拉爾夫也并不是一直內心堅定,他也被野蠻文化短暫地侵蝕和奴役過。在閃電之夜,拉爾夫為了抵消心中的恐懼,和杰克等人圍圈跳起了野蠻的殺野獸舞蹈。在這種帶著盲目的狂歡中,拉爾夫和眾孩子一起失手殺死了“野獸”西蒙??杀氖牵谶@場謀殺的狂歡之后,反思的只有拉爾夫。哪怕是代表理性的豬崽子,也默認了這次行動。對于拉爾夫的質疑,他冷漠地說道:“什么事情都會發(fā)生的?!必i崽子甚至把這次過錯放到了受害者西蒙身上,認為他不該從黑暗中爬出來,是“他瘋了,自作自受”。在小說中,拉爾夫是一個代表上等階級的領導者,他建立己方陣營進行文化殖民,在杰克獸化后與其領導的野蠻文化對立。他雖然短暫地受到了野蠻文化的影響,但并未真正成為其中的一員,仍舊保持著理性和人性。在小說結尾,豬崽子被殺,拉爾夫得救,由此可以看出戈爾丁所持的態(tài)度:不論野蠻文化怎么影響和奴役現(xiàn)代文明,哪怕現(xiàn)代文明只剩最后一點火苗,理性也將得到救贖。
后殖民理論還有一個重要的標志,即“他者”。被邊緣化的豬崽子是他者,被眾人欺凌的小東西是他者,被杰克放火燒的滿島逃難的拉爾夫也是他者,他們都是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從拉爾夫由殖民者轉變?yōu)楸恢趁裾呶覀円部梢钥吹?,殖民者和他者并不是固定的,是會隨著局勢的改變而變化的。
二、后殖民主義現(xiàn)實縮影的荒島
早期英國的荒島小說,多是描寫殖民地的順利建立。如《魯濱孫漂流記》中的魯濱孫不僅對星期五進行了文化滲透,還建立了荒島帝國;《蠅王》的原型《珊瑚島》中,三個孩子以國王的名義稱霸小島,幫助痛改前非的水手比爾,說服島上首領加入基督教等,讓大英帝國的文化得到了宣揚,孩子成為大英帝國的優(yōu)秀殖民者。戈爾丁創(chuàng)作《蠅王》的背景,處在殖民統(tǒng)治岌岌可危的時代。人們對維多利亞時期的天真產生了懷疑,以德國、意大利、日本為主的法西斯式暴力擴張讓人們對殖民本身也產生了反思。英國在“二戰(zhàn)”中雖然是反法西斯同盟,但殖民者和他者不是一成不變的,未來它會不會是下一個“法西斯”呢?
三、人性惡的救贖之路
唱詩班的孩子負責教會的唱詩活動,性情最為干凈純潔,本應是接近上帝的存在,但在《蠅王》中,流落荒島的一群唱詩班孩子,竟然在杰克的帶領下逐漸獸化。西蒙是唯一的例外,他會為小不點們摘野果,也能抵制住豬肉的誘惑。為了打敗心中的野獸,他獨自上山尋找野獸。他是一個類似圣人的存在,具有人類所有的美好品質:善良、理性、勇敢。這樣的他也得到了蠅王的警示:“你們別夢想可以將野獸捕捉和殺死……你心中有數(shù),是不是?我就是你的一部分?!毕壨蹙嫖髅哨s緊回到孩子中去,不然,“我們就會要你的小命”。在這里,西蒙這個唯一的例外得到了啟示:野獸即我們自己,野獸就是心中的欲望。但是,西蒙沒有回到孩子們當中,他在一個雨夜被孩子們心中的野獸殺死。西蒙是小說中唯一一個始終保持本心、未被獸化過的形象,哪怕最后失去生命,他也未讓理性屈服于欲望。西蒙這樣一個接近完美的類似圣人的形象,最后竟被孩子們活活打死,類似于基督為解救眾人,背上十字架赴刑。西蒙擔任了殉道者耶穌的角色,他的身上帶著神性的光環(huán)。耶穌受刑而死,但在死后的第三天,他復活了,由血肉之軀變?yōu)椴恍嗟撵`性之體。與耶穌復活類似,代表完美人性的西蒙雖受折磨而死,但他的死亡并不意味著欲望戰(zhàn)勝了理性。在西蒙殉道之前,拉爾夫沉迷于豬肉所帶來的口腹之欲,他無法抵擋杰克給予的嗟來之食的誘惑,并于雨夜和眾人一起化身為野蠻人將西蒙誤殺。但是,西蒙的死使拉爾夫驟然醒悟,明白了他們的所作所為和野獸沒有什么區(qū)別,是人性的喪失。當豬崽子等人否認他們殺死西蒙,只是殺死了一頭野獸時,文中是這樣描寫的:“拉爾夫光光的肩膀任他撫摸著,這種人體的接觸卻使拉爾夫顫抖了一下。”此時此刻,拉爾夫已經意識到,這些叫嚷著殺野獸的孩子已經不能稱為人,而是披著人皮的野獸,所以,這種人體的接觸才會使他顫抖。西蒙的肉體死了,但他的精神卻由拉爾夫傳承下去。拉爾夫明白了眾人心中的野獸,他也不再嘲笑豬崽子,而是勇敢地為豬崽子出頭。這種由西蒙到拉爾夫的精神延續(xù),蘊含了《蠅王》中的救贖主題,即人性的惡在被認清后可以使人向至善轉變。因此,《蠅王》雖然展示了孩子們惡的天性,但正是由于惡的出現(xiàn),才能讓人們意識到惡的存在和本質,從而認清惡,向善轉變。
在現(xiàn)實社會中,惡已經存在,我們需要做的,便是認清惡,從而走向趨善的道路。“二戰(zhàn)”時期的德國,在歐洲范圍內大力建設殖民地,對猶太人肆意屠殺,這讓戈爾丁對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鼓勵人們向海外建立殖民地的行為產生懷疑。在當時的英國人心中,英國在海外建立殖民地是為了向各殖民地國家?guī)ハ冗M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但是,戈爾丁對英國的殖民行為進行了反思:到底什么是善的?人性是什么樣的?我們要怎樣由惡向善轉變?這些問題,他都在《蠅王》中給出了解答。
參考文獻:
[1]常耀信,索金梅.英國文學通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
[2]威廉·戈爾丁.蠅王[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
[3]祝朝偉等.當代西方文論與翻譯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龔名揚.論威廉·戈爾丁早期小說“惡”的主題[D].暨南大學,2012.
[5]劉巖.一個現(xiàn)代性的寓言——對戈爾丁《蠅王》的重新闡釋[D].四川大學,2004.
[6]張和龍.人性惡神話的建構——《蠅王》在新時期中國的主題研究與接受[J].中國比較文學,2002(3).
作者:歐陽子欣,廣西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