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會平
(滁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質(zhì)量管理處,安徽 滁州 239000)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今濟南市)人?!笆廊俗纺剿似分馈⑽哪?,八百年來他的作品一直為人們所喜愛?!盵1]375在文學(xué)上,辛棄疾與蘇軾齊名,合稱“蘇辛”。辛棄疾有經(jīng)國濟世之才,文武雙全。作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辛棄疾還不被人們所熟知,甚至滁人對其在滁州期間的功績也知之甚少。郭沫若先生在瞻仰辛棄疾墓時寫下一副挽聯(lián):“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2]乾道八年(1172)正月,辛棄疾由司農(nóng)寺主薄被調(diào)到滁州任知州;淳熙元年(1174)春,辛棄疾離開滁州。辛棄疾在滁州任職雖然只有短暫的兩年,但取得了不菲的政績,充分展示了他的治世英才;留下了兩首詞和一方獨一無二的石刻,凸顯了他杰出的文學(xué)才華。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愛,儒家文化強調(diào)追求自強、實現(xiàn)自我。孟子“自任以天下之重”“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3]。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經(jīng)邦治世的用世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即是在現(xiàn)實社會事功中有所作為,這是士子們的人生追求和價值體現(xiàn)[4]。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辛棄疾也不例外。辛棄疾生活在宋金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年代。靖康之變后,北宋滅亡,北方大片國土淪陷在金人的鐵蹄下,廣大人民和仁人志士關(guān)注著故土的命運,“光復(fù)故土,還我河山”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但南宋皇室卻首鼠兩端,一些大臣更是明哲保身,主張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5],民族矛盾在南宋朝廷內(nèi)部演化為“主戰(zhàn)”和“主和”兩派的激烈斗爭。辛棄疾是堅決的主戰(zhàn)派將領(lǐng),他念念不忘“西北有神州”[1]37,立誓“他年要補天西北”[1]44。他性格豪邁剛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1]7“事有可為,殺身不顧”[1]299。辛棄疾生活在南宋特殊的時代,抗金精神和愛國情懷集于一身,經(jīng)邦治世的用世精神在他的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收復(fù)中原的抱負矢志不移。[6]
“由于宋代廣開言路,士大夫多言事論政之文;更由于宋代異族憑凌、朝廷積弱之現(xiàn)實,宋代士大夫多好言兵。”[7]“與論政相關(guān)的是論兵,宋人文章論兵之多,也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唐代文人以言兵著稱者只有一個杜牧,而在宋代,從尹洙、尹源始,到梅堯臣、蘇洵、歐陽修、蘇軾,再到辛棄疾、陳亮等,都有論兵的文章?!盵8]辛棄疾時刻牽掛的是“南共北,正分裂”[1]7。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辛棄疾把抗金北伐的建議和戰(zhàn)防策略著成《美芹十論》呈給宋孝宗。這是一套完整有效的抗金規(guī)劃,全文分為“審勢、察情、觀釁、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詳戰(zhàn)”十論,從民心向背、經(jīng)濟基礎(chǔ)、軍事力量等綜合國力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宋金戰(zhàn)爭形勢,闡明抗金必勝的道理,并在此基礎(chǔ)上闡述了恢復(fù)國力、收拾民心、積極防御、主動出擊的戰(zhàn)略方針和一整套實施措施。
六七年之后,虞允文做宰相,辛棄疾又把恢復(fù)中原的具體計劃寫成《九議》,獻給虞允文?!毒抛h》是《美芹十論》思想的進一步闡發(fā),再次展示了稼軒恢復(fù)中原、雪恥報國的決心。可惜,辛棄疾的這些條陳戰(zhàn)守之策,均未被采納。
乾道六年(1170),辛棄疾再次受到孝宗皇帝召見。他把“慮之甚熟”的《論阻江為險須借兩淮疏》獻給孝宗,疏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駐蹕臨安,阻江為險。然江之為險,須藉兩淮?!盵1]282再次表達了“臣仰惟陛下垂意邊防,規(guī)恢遠略”[1]283的夙愿。
如果說《論阻江為險須借兩淮疏》是稼軒對兩淮軍事防御的部署和策劃,那么《議練民兵守淮疏》則是他對如何訓(xùn)練民兵、怎樣軍民共建謀劃策略的具體體現(xiàn)。這兩篇奏疏既是對《美芹十論》中“守淮”“屯田”等論的進一步具體化,又是辛棄疾后來守滁的施政綱要。[9]
殘酷的現(xiàn)實讓政治家、軍事家辛棄疾異常悲憤,他執(zhí)著北伐的雄心、豪邁倔強的性格與時局格格不入。他在《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寫到“臣生平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1]299,表達了自己的心情。乾道四年(1168),辛棄疾任建康通判,登上建康賞心亭,遠望北國,虎目含淚,詠出了“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1]60的孤憤情懷。
抗金領(lǐng)袖與愛國詞人,在稼軒詞作中,這雙重身份的疊加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對收復(fù)失地的豪邁與壯志難酬的沉郁,但他力主抗金的主張與當(dāng)權(quán)主和派不合。淳熙八年(1181)冬,42歲的辛棄疾因監(jiān)察御史王藺彈劾而罷官落職,退隱江西上饒帶湖長達20余年。閑居期間,辛棄疾借詞狀心中之憤,發(fā)愛國之情,抒憂民之思。如他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寫到:“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1]112在《鷓鴣天》中寫到“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1]144,字里行間,滲入了詞作家無限的感慨。開禧三年(1207),稼軒帶著遺愿憂憤而歿,終年68歲。
1163年,宋軍在符離戰(zhàn)敗,主和派當(dāng)政,與金國簽訂了屈辱的“隆興和議”,抗金大業(yè)受挫,辛棄疾也從此開始了近20年的游宦生涯。
盡管南宋政府一直不曾對辛棄疾委以重任,使他得以施展其才,而只是讓他回旋在地方守令和監(jiān)司、帥臣之類的職務(wù)上,但他每到一處都盡心竭力為之。他一生勤勉于政事,為政英明果斷,雷厲風(fēng)行,表現(xiàn)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風(fēng)度和膽識,正如當(dāng)朝宰相葉衡力薦他時所贊“棄疾慷慨有大略”[1]358。
在江西舉辦荒政時,辛棄疾簽發(fā)的布告只有8個大字:“閉糶者配,強糴者斬?!盵1]359一下子就把一觸即發(fā)的糧市秩序穩(wěn)定下來。鄧廣銘先生所箋注的《稼軒詞編年箋注》中“一個有才干、有作為的地方官”里是這樣說明的:“一一八一年,辛稼軒改知隆興府兼江南西路安撫使,其時江西各地正遭逢嚴(yán)重旱災(zāi),他到任之后,立即在各州縣的大街要道上張貼出八個字的布告:‘閉糶者配,強糴者斬’……這一簡截了當(dāng)?shù)拇胧?,在?dāng)時也收到一定的效果,甚至到元、明、清也還被流傳為救荒史上的佳話。”[10]11
在各地任職期間,雖然宦跡無常,但辛棄疾政績卓著,修水利、議屯田、興學(xué)校、平盜匪、練民兵,組建善打硬仗的“飛虎軍”,積極籌備抗金。每到一地,經(jīng)過他的治理,當(dāng)?shù)氐拿耧L(fēng)、政局就大有好轉(zhuǎn)。
辛棄疾在滁州任知州的作為,就是他干才、將才和文才集于一身的集中體現(xiàn)。辛棄疾在滁州的短短兩年,嘔心瀝血,盡職盡責(zé),很快將滁洲從積弱積貧中解救出來,使“人情愉愉,上下綏泰,樂生興事,民用富庶”“面城邑之清明,俯閭鬩之繁伙”[11]26。
乾道八年(1172)春,33歲的辛棄疾由司農(nóng)寺主簿調(diào)任到滁州為知州,終于成為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一州知州。淳熙元年(1174)春,35歲的辛棄疾離開滁州,到建康留守葉衡幕中做了幾個月的參議官。稼軒在滁州任職兩年期間,按照他一貫的行事風(fēng)格和執(zhí)政手段,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滁州地處“吳頭楚尾”的江淮之間,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和“形兼吳楚、氣越淮揚”“儒風(fēng)之盛、夙貫淮東”之譽,歷來為兵家爭奪的咽喉要地。滁州為抗金前線重鎮(zhèn),辛棄疾到任前,“州罹兵燼,井邑凋殘”。百姓飽受戰(zhàn)爭疾苦,又因連遭災(zāi)荒,饑民外逃,田野荒蕪,人煙冷落,城郭已廢,街市蕭條。正如周孚《滁州奠枕樓記》所言:“時滁人方苦于饑,商旅不行,市場翔貴,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風(fēng)作,惴惴然不自安?!盵11]24
1.寬征薄賦。放寬減輕租稅賦稅,減輕百姓負擔(dān),使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奏準(zhǔn)朝廷,使百姓歷年積累所欠的租賦共錢五千八百貫全部豁免。
2.招撫流散?!懊裾邍尽盵1]299,對逃荒流落在外的原居民,政府出租土地,貸錢款,賒糧食,修房舍;對外埠流落到滁州的流民,政府分給土地、農(nóng)具、牧畜、種糧,招攬安撫其在滁州安家落戶,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13]。
3.教民兵。滁州地處江淮之間,是南宋用來阻擋金兵南侵的前哨,也是宋金拉鋸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辛棄疾到滁州后,充分做好了積極備戰(zhàn)的思想,始終緊繃備戰(zhàn)這根弦,百姓平時農(nóng)耕,農(nóng)閑時則編整為民兵,練兵習(xí)武,使之訓(xùn)練為出則為兵,入則為農(nóng)。
4.議屯田。上奏朝廷,提議軍隊屯墾。提出軍隊練兵打仗外,要屯田墾荒:一者儲備糧食,減輕國家養(yǎng)兵的負擔(dān);二者士兵得到了農(nóng)業(yè)訓(xùn)練,為作戰(zhàn)積蓄了力量和體魄。
5.創(chuàng)奠枕樓、繁雄館。為招攬客商,加強貿(mào)易,恢復(fù)市場,辛棄疾到任后于荒草叢生的街道,建造商鋪、開設(shè)旅店酒肆。組織民工燒造磚瓦、砍伐木材,雇用工匠,興建交易市場,取名“繁雄館”,在繁雄館上加蓋高樓,命名“奠枕樓”。上奏朝廷,減免了商販營業(yè)稅額十分之七。
6.奏準(zhǔn)滁州為極邊。“‘極邊’一詞產(chǎn)生于唐,而頻見于兩宋,是宋朝常見的邊疆詞語。”[14]南宋政府對守邊人員分“極邊”和“次邊”,“極邊”的獎勵比“次邊”高。辛棄疾上疏把滁州作為極邊的請求得到了朝廷批準(zhǔn),從而激勵了滁州官員和守郡將士。
通過以上各項措施的實施,不到半年,滁州荒陋的面貌很快改換過來,崔敦禮《代嚴(yán)子文滁州奠枕樓記》描繪到:未幾,“荒陋之氣,一洗而空”[11]26,民心安定,滁州人口逐漸增加,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商賈往來,市場興旺,商業(yè)繁榮,實現(xiàn)了辛棄疾“從容帷幄去,整頓乾坤”[1]97的政治抱負。這些政績,正體現(xiàn)了《論阻江為險須借兩淮疏》及《議練民兵守淮疏》的精神,也是辛棄疾愛國情懷和抗金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辛棄疾被任命為滁州知州,是對其仕途的重大突破。在此之前辛棄疾只是八品小官,所以,辛棄疾來到滁州后,全力以赴發(fā)展農(nóng)業(yè)、振興商業(yè)、營建抗金前哨。知滁兩年是辛棄疾一生中最愜意的兩年,也是他能真正為自己的凌云壯志而奮斗的兩年,所以說,我們不能僅僅把辛棄疾作為一個文學(xué)家來熱愛,更要把他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和愛國者來敬仰和頌揚。
辛棄疾與歐陽修在滁州任職都是兩年。歐陽修膾炙人口的《醉翁亭記》名揚中外,婦孺皆知,歐陽修對滁州貢獻巨大,影響深遠。辛棄疾對滁州的貢獻與歐陽修相比毫不遜色。辛棄疾在主政滁州期間,不單單在施政方略上有可圈可點的政績,充分顯示了干才;同樣,辛棄疾對滁州的山水、百姓也情有獨鐘,于公干閑暇之余,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華彩詞章,彰顯了他的文才。
后來我曾經(jīng)想過,我們分開也許是最正確的決定,因為從一開始兩人性格就很不同,又無法為了對方妥協(xié)。換句話說,她太好了。
《感皇恩》二首、《聲聲慢·嘲紅樨》《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西江月·為范南伯壽》《聲聲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樓作,和李清宇韻》,其中最優(yōu)秀的是《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和《聲聲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樓作,和李清宇韻》,這兩首收在《辛棄疾全集》中。下面對這兩首詞稍作分析: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fēng)、只管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1]58
此詞作于乾道八年(1172)秋,是辛棄疾為滁州通判范昂離任赴京城臨安而作的一首送別詩。上片寫惜別之情和流光虛度之嘆,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詞中寄托了作者對友人馳騁沙場報效祖國的深切期望,抒發(fā)了自己滿腔的“忠肝義膽”之情,傾訴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憂國之痛和悲涼之苦。
《聲聲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樓作,和李清宇韻》
征埃成陣,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層樓。指點檐牙高處,浪擁云浮。今年太平萬里,罷長淮、千騎臨秋。憑欄望,有東南佳氣,西北神州。
千古懷嵩人去,應(yīng)笑我、身在楚尾吳頭??慈」?,陌上車馬如流。從今賞心樂事,剩安排、酒令詩籌。華胥夢,愿年年、人似舊游。[1]73
乾道八年(1172)秋,稼軒創(chuàng)建奠枕樓。該詞應(yīng)為辛稼軒與友人周孚和李清宇同登新建不久的奠枕樓之時所作,李清宇即席賦詞,辛棄疾以原韻相和。上片開篇,借游人之口,用“幻出層樓”點名建樓速度之快,用“檐牙高處,浪擁云浮”,點染奠枕樓高聳入云的雄偉氣勢,接著“憑欄望”,登樓遠望,“東南佳氣”雖喜,但“西北神州”未歸亦憂。下片首句,由古及今,想到眼前的自己正“身在楚尾吳頭”的抗金前哨滁州,南北分裂,故土難遷,憂國憂民之情悄然滋長?!翱慈 币韵拢撮_歸思,著眼現(xiàn)實,展現(xiàn)未來,由憂返喜。末句表達了對滁人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許,寄托了詞人經(jīng)國濟世的美好愿景。這首登樓有感的佳作,是辛棄疾雄放豪邁詞風(fēng)的一貫體現(xiàn),蘊涵著詞人昂揚的激情和滿懷的希冀。
乾道九年(1173)初春,辛棄疾與友人冒雪游覽瑯琊山時,潑墨題字,命人勒石,留下一方摩崖石刻,今留存滁州瑯琊山無梁殿。這方摩崖石刻是現(xiàn)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辛棄疾遺存于世的唯一石刻。石刻長180厘米,高100厘米,楷書字體:“乾道癸巳正月三日大雪,后二日,辛棄疾、燕世良、陳弛弼、周孚、楊森、慕容輝、度恕、戴居仁、丁俊民、李揚、王恕、李浦來游?!盵15]從中可窺見辛棄疾躊躇滿志的愉悅心情。
建一物以明志達趣。在滁州城“招福坊”修建商館,取名“繁雄館”,招入四方商賈紛紛涌入滁州。在繁雄館上加層建造了當(dāng)時滁州的第一高樓,取名“奠枕樓”,是滁人登臨娛樂之所。所謂“奠枕”,即安枕以臥,形容局勢安定,如揚雄在《法言·寡見》中所說“四?;驶?,奠枕于京”。周孚在《滁州奠枕樓記》也有類似的說明:“吾之名是樓,非以侈游觀也,以志夫滁人至是,始有息肩之喜,而吾亦得以偷須臾之安也?!盵11]24奠枕樓的創(chuàng)建鼓舞了民心,在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下,無疑能讓滁人看到州官治滁的決心和信心。
“辛棄疾豪爽尚氣節(jié),識拔英俊,所交多海內(nèi)知名士?!盵1]360辛棄疾知滁期間,奠枕樓初建時,他的友人慕名而來滁州,留下了描摹奠枕樓、歌詠滁州、寄托情懷的佳作。如,崔敦禮《代嚴(yán)子文滁州奠枕樓記》,周孚《濟南辛侯作奠枕樓于滁陽,余登而樂之,遂為之賦》《滁州奠枕樓記》《代辛滁州謝免上供錢啟》和《跋王嵒帖(乾道八年十一月十日代作)》[11]20-27。
據(jù)史料記載,枕奠樓建成后,辛棄疾請好友嚴(yán)煥(字子文)為記,嚴(yán)隨轉(zhuǎn)請周敦禮代寫。周敦禮并沒有到滁州來,而是根據(jù)辛棄疾書信中的敘述和介紹撰寫了《代嚴(yán)子文滁州奠枕樓記》,文中表達了對建功立業(yè)的英雄的無限景仰之情“侯有文武材,偉人也”[11]27,同時表達了對滁州重要戰(zhàn)略地位的認識。
乾道八年秋,辛棄疾的友人周信道(孚)來滁相會,十月十三日作《滁州奠枕樓記》,周孚還寫下了《濟南辛侯作奠枕樓于滁陽,余登而樂之,遂為之賦》,又代辛棄疾寫了《跋王嵒帖(乾道八年十一月十日代作)》和《代辛滁州謝免上供錢啟》二篇。王嵒帖是宋太祖賜給部下王嵒的書帖,王嵒跟隨太祖攻打淮南(包括滁州)立下赫赫戰(zhàn)功。“全椒縣僧智淳以《王嵒帖》來獻”[11]25辛棄疾。文中所寫均與辛棄疾和滁州有關(guān),文中所言同樣代表了辛棄疾的心聲。
2014年10月15日,習(xí)近平總書記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16]習(xí)總書記在講到世界文明瑰寶比比皆是時,列舉了我國從古至今的23位名人,辛棄疾位列第10位?!凹谲幜粝伦阚E的地方都是彌足珍貴的,何況在滁州生活工作了兩年?!盵17]辛棄疾的愛國思想和情懷、治世理念和施政方略及詩詞文的赫赫才華,在滁州任上得到了多方面展示,特別是辛棄疾精神中的愛國情懷和招商富滁、為民解憂的施政舉措及勤政愛民的民本思想,對當(dāng)今滁州的經(jīng)濟、文化建設(shè)仍有深遠影響和現(xiàn)實意義。
滁州人正在“解讀滁州歷史,感悟滁州精神,傳承與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進城市文明建設(shè)”[18],正如辛棄疾名句所言“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1]102。作為滁州的第二個文化地標(biāo)(1)滁州的第一張文化地標(biāo)被公認為歐陽修,故有此說。,辛棄疾的精神一定會得到進一步挖掘、傳承、弘揚和創(chuàng)新。
紹興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202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