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宇慧
我們從小便在故事中淺嘗人生悲歡離合、領略大千世界的繽紛美麗,也對生活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故事化的紀錄片之所以能夠獲得大眾的認可,是因為“故事化”本身就符合大眾的視聽習慣。當運用懸念、沖突、矛盾、情感等方式把真實的生活經驗記錄下來之后,紀錄片就具有了更大的張力和生命力,更易于引起大眾的共鳴。
希拉·柯倫·伯納德在《紀錄片也要講故事》中這樣寫道:“對絕大多數(shù)優(yōu)秀的紀錄片來說,如何講故事正是他們吸引人的關鍵所在?!雹佟睹鼐硰V西》和《美麗西江》的題材選擇植根傳統(tǒng)文化、自然地理景觀和人文精神。前者記錄了人從自然界獲得啟示,利用自然的饋贈和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秘境;后者呈現(xiàn)了西江的千姿百態(tài),展現(xiàn)了西江獨特的文化圖景。從小視角出發(fā),通過講述小人物身上發(fā)生的故事,紀錄片從全新的角度提取了建筑、飲食、傳統(tǒng)習俗背后的文化,以此來審視自然萬物生命的意義和它們與人類的關系。
在中國的山和海之間有無數(shù)的秘密和意想不到的驚喜,我們置身于此,卻與生長于斯的文化、生物之間隔了一層帷帳。對于如何把中國廣闊大地上的遺產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溫度講給不同地區(qū)的人聽,蘇仁先先生認為可以“以藝術的方式講故事,用傳播對象的思維方式講故事,借助技術手段講故事”②。紀錄片采用故事化的敘事方式,旨在通過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讓故事更具可看性?!睹鼐硰V西》和《美麗西江》的核心是講故事,通過呈現(xiàn)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現(xiàn)實需求和精神追求,來展現(xiàn)嶺南地區(qū)的民族風情和民風狀態(tài),這其中有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更有全人類的意識、世界情懷和共同的價值觀”③。
拍天坑中晶瑩剔透的鐘乳石,拍黑暗溶洞中的桃花水母,拍冠斑犀鳥繁殖、哺育幼鳥,這對觀眾來說其實是一個“去蔽”的過程。人類總是自以為能夠介入自然、改造自然,或者認為自己對身邊熟悉的事物有著慣性的認識,但其實這種認識是局限的。《秘境廣西》和《美麗西江》讓觀眾重新思考地下河中的生物、大石圍天坑中的動植物等活著的東西,以及它們的意義和價值。
《秘境廣西》第一集《天饗》帶領觀眾來到了位于樂業(yè)縣的大石圍天坑。片中所展示的自然美景仿佛把人帶到了一個被人遺忘的世外桃源,描繪了一片人跡罕至的景致。中國三分之二的天坑都分布在廣西,這些天坑的底部隱匿在巖層中,每個洞穴都暗藏著秘密,黑暗之處總有謎團等待解開。在水下秘境、叢林深處,仍然有人類所想象不到的絕境生機,大自然的美妙和廣闊遠超人類的想象。探險家在洞穴中發(fā)現(xiàn)了十多萬平方米的原始森林,它們描繪了地球的過去和現(xiàn)在;也發(fā)現(xiàn)了盲魚、洞螈等被認為已經絕跡的遠古動物,這些古老的生命以自己的方式記錄地球生命的發(fā)展歷程,在靜默中講述著遠古的力量及中國自然和生物的故事。追問生命之謎,能夠窺探出歷史的必然性并審視自我存在的價值,而對地理本身進行追本溯源,不僅能更新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能夠推動歷史進程,因為“地理的歷史,是大地歷史之象征,是生命歷史的預言”④。
不管是海底五彩繽紛的珊瑚礁,還是長在沿海地帶的紅樹林,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珊瑚礁孕育海洋中的生物,人類得以通過捕魚來增加經濟收入,豐富自己的食品種類。珊瑚礁群如同天然的防波堤,吸收了海浪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沖擊力,保護著潿洲島。而紅樹林在穩(wěn)固海岸線、抵御風暴對海岸的侵蝕的同時,也為海洋魚類、無脊椎動物提供了繁殖生長的基地。這些海洋植物、海底生物,不再是單純的“自然自在之物,而是與人類有著某種呼應關系”⑤。探索未知的生命、未知的領域,能夠為人類打開新的視角,以這樣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能讓人類更加敬畏自然和生命。
人類的勞作,從來就不是單一的體力活動,一碟玉林牛巴、一小把野生石斛以及古老的禾剪,都凝聚著人類對血脈親情無法割舍的情感,對故鄉(xiāng)熱土的熱愛,以及對文化傳承和技藝沿襲責無旁貸的使命。
播種野生石斛,是人類在陡峭的巖壁上用勇氣和膽識、調動全身肌肉對抗地心引力的活動。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都有石斛采”,陳流榮決定把從山上采到的野生石斛再種回山上。要完成種植,需要在100多米高的蝙蝠洞中收集蝙蝠糞,這是種植石斛最好的有機肥;需要先攀登到幾近垂直的獨秀峰上,固定繩索后跳躍式下降在絕壁上種植。在種植石斛的整個過程中,“生命安全都維系在繩索和木椏上,不再有其他保護”。無數(shù)個驚險意外的時刻,祖?zhèn)鞯哪緱拷浭茏×丝简?,保護了采藥人的生命安全。陳流榮用他自己的經歷證明,讓野生石斛重新在山體上綻放,需要采藥人正視人在自然面前的軟弱無力,對巖壁懷有敬畏和尊崇,更為重要的是,要有非凡的決心和勇氣。
古老的禾剪中,有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磨合后得出的生存策略。7000多年前,壯族、瑤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先民以站立的方式一束一束割谷穗,雖效率低下,卻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稻谷中的谷粒。憑借雙手和簡單的勞動工具,人類收割了成片的稻谷,糯稻及其衍生出來的食品,豐富了嶺南地區(qū)壯、瑤等民族先民的餐桌:由傳承數(shù)代的手藝制作的米粉質地柔韌、富有彈性,這是對辛勤耕作的農民最好的犒賞;需要時間醞釀的米酒,在濃郁的香氣中訴說著人和自然甜蜜而美好的和諧故事;由糯米制作的糍粑,讓人類在上下捶打原料的過程中感知生活樸實而充實的氣息。
從傳承到傳播,需要借助人的力量?!睹鼐硰V西》和《美麗西江》中的匠人身上有著不盡相同卻顯人性、動人情的故事:肌膚紋理晶瑩剔透的魚生,是橫縣的特色美食,只有那些將認真、嚴謹、專注、耐心銘記于心的廚師,才能掌握精湛的技藝,擁有敬業(yè)精神和足夠的毅力以及經驗將這美味傳遞給世人;種植、采摘八角,是一項辛苦而又浪漫的勞動,當山風吹拂,八角濃郁的香氣在空氣中蔓延,進入千家萬戶,也通過各類交通工具讓世界感知、品嘗這份無法復制的中國味道。
總的來說,在頗具藝術化的敘事中講述中國故事,讓中國山川湖海的秘密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讓中國有著歷史溫度的傳統(tǒng)技藝在生生不息的發(fā)展流變中呈現(xiàn)中國的活力和發(fā)展,其最終目的是讓世界感知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偉大,也讓世界看到正在改變的、走向世界的中國?!睹鼐硰V西》和《美麗西江》為世界認識中國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呈現(xiàn)了中國匠人的初心、古老技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以及向未來積極奮進的充滿活力的中國形象。
有了主題、立意和情感主線后,一個完整的故事框架就已經搭建起來了。但是,如何通過具體的鏡頭和畫面去推進故事的發(fā)展,渲染特定的氛圍以及造成觀眾不同的觀影反應,如何利用剪輯調整素材、確定講述故事的節(jié)奏,進而傳遞思想、引發(fā)觀眾深思等,同樣是創(chuàng)作團隊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一部紀錄片講故事的方式決定了其能否傳遞出創(chuàng)作者的意愿,能否引起觀眾共鳴,就像蓋房子前要設計好結構圖紙一樣,紀錄片也要從敘事的角度安排好故事的結構、節(jié)奏和起承轉合。在《秘境廣西》和《美麗西江》中,情節(jié)的安排、懸念的設置、沖突的體現(xiàn),都讓作品本身張弛有度、跌宕起伏,觀眾在觀看過程中能感受到作品所要呈現(xiàn)的情緒和力量。
對于紀錄片來說,剪輯是創(chuàng)作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兩部紀錄片的剪輯形式代表著它的結構框架,它是怎樣建構故事、講述故事的;在內容上則代表著創(chuàng)作團隊的立意和態(tài)度,通過拍攝這樣一部片子,想要傳遞怎樣的思想,引發(fā)怎樣的深思。在拍攝封鏡之后,導演和剪輯師要反復地觀看、調整素材,將視覺素材和聲音素材不停地分解、組合、編輯,在反復推倒重來之后,最終構成一個完整的節(jié)目。
剪輯要處理的是鏡頭和鏡頭之間的關系,一部紀錄片通常有幾百個鏡頭,不同的鏡頭組合能夠產生不同的時間、空間的效果,也會使紀錄片產生不一樣的影片節(jié)奏。“節(jié)奏就是事件、情節(jié)發(fā)展的強度和速度,這種強度和速度能使觀眾的感情隨之一起波動:或緊張、或興奮、或輕松、或傷感。”⑥故事化敘事所強調的真實性、戲劇性和可看性要求創(chuàng)作者在剪輯中必須處理好故事化敘事的節(jié)奏,不管是在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上,還是懸念、沖突的營造上,或者是對細節(jié)的展示上,都要通過鏡頭的剪輯制造出一定的節(jié)奏,這種節(jié)奏能夠調整、控制觀眾的觀影心理,達到最佳的觀影效果。
懸念在紀錄片中的應用,通常能夠使情節(jié)更加引人入勝,突出故事的緊張感和刺激感,制造出一波三折的戲劇效果。懸念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增加故事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促使觀眾迫切地想要知道接下來故事會怎樣推進、劇情會怎樣發(fā)展。同時,它可以引發(fā)觀眾強烈的好奇心,形成波折的敘事節(jié)奏;也可以讓故事更加生動,更具吸引力?!睹鼐硰V西》第一集《天饗》為觀眾呈現(xiàn)了深陷于群山中的桂西北七百弄鄉(xiāng)的小村甘房峒。這個村落被一片浩瀚的峰林石海包圍,是已知最深的有人類居住的洼地,深度達530米,250多平方千米內沒有一條河,也沒有一口井。同時,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七百弄一帶有1300多處形同漏斗的洼地,洼地底部連通著地下河的漏斗眼,不論雨水多大,山巖都會不動聲色地把它耗盡。沒有生存所必需的水,這里的農作物如何生長?村民如何生活?一系列的鏡頭展示和臺詞,可以激發(fā)觀眾探索詳情、追蹤故事發(fā)展的欲望。有了“設懸”,就會有“釋懸”。接著,影片告訴觀眾,聚居在這里的人們絕境求生的秘密就在山間地下:來自石山縫隙的泉水,是全村16戶人家的飲用水源。在孩子們戲水玩耍的畫面中,在泉水汩汩的流動中,懸念被一一揭開,情節(jié)變得豐富的同時,故事也更具張力和感染力,觀眾的心理期待也得以滿足。
對于紀錄片的故事化敘事來說,一個好的故事是必不可少的,而故事的展開需要一系列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這樣故事的框架才得以建構,故事的內容才能豐富。在紀錄片故事化敘事的創(chuàng)作中,對細節(jié)把握得越得體、越巧妙,紀錄片的真實度就越高,越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紀錄片對細節(jié)的捕捉,能夠使敘事結構豐滿、生動起來;能夠強調紀錄片的故事化,帶動觀眾的情緒變化,引起共鳴;能夠深化故事的主題,揭示故事背后隱藏的深意。因此,在故事化敘事中,要注重通過畫面的內部節(jié)奏來展開故事述說、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進而傳遞出創(chuàng)作者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在《美麗西江》第8集《傳承》中,節(jié)目組來到了廣東順德,在這個美食之都,鏡頭細致、生動地呈現(xiàn)了魚片的晶瑩剔透、大盤魚的色澤鮮美、烤乳豬的油光耀眼,簡單的食材在廚師的巧手中變成了活色生香的美食。順德境內池塘密布、河涌交錯,順德人臨水而居。豐富的水產讓順德先民習慣食鮮,魚生便逐漸成為順德人鐘愛的菜式之一。美食的傳承需要廚師大展身手,盧家升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但從做學徒到上崗,要經過嚴格的考核。鏡頭記錄了盧家升練習切魚片的過程,從開始的磕磕絆絆、受傷,到三個月后蒙著雙眼將魚肉切成厚度不超過0.5毫米的魚片,一片片薄如蟬翼、晶瑩剔透的魚片等大量細節(jié)的展示,讓觀眾在觀看紀錄片的同時,看到了古老的魚生文化留下的印記,從而思考廚師在美食傳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景別的變化與觀眾的反應有直接的關系。鏡頭越接近拍攝主體,景別越窄,觀眾的關注點就越能集中在鏡頭上;當鏡頭遠離拍攝主體時,景別變寬,觀眾在情感的參與上就會相對地減少。景別的選擇、組合能夠提供不同的感情和情緒,比如說特寫通常會讓觀眾覺得集中,能夠不停地放大某種情緒;遠景則能讓觀眾隨著景別的變大越來越松弛,讓觀眾覺得冷靜和超然。
《美麗西江》在拍攝時充分利用各類景別,既有距離拍攝主體較遠的遠景鏡頭,也有距離拍攝主體較近的全景鏡頭,還有突出表現(xiàn)拍攝主體神態(tài)、表情的近景鏡頭。在第10集《飄香》中,雷水平和兒子在自家的茉莉花田中忍受著悶熱和酷暑采摘著茉莉花,取景對準花蔓的頂端、乳白色的花蕾、停留在樹葉上的蝸牛,以及兩人不停采摘的雙手,觀眾在人物眼神、表情及微妙的動作和不斷切換的近景鏡頭中理解、體會勞作的辛苦;而遠景、超大遠景則展現(xiàn)了密密麻麻擠在一起的嫩綠枝葉和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畫面突出表現(xiàn)被拍攝者所處的環(huán)境,這種開闊性的遠景剪輯在一起產生的流暢、自然的節(jié)奏韻律,讓觀眾能夠沉浸在靜謐的畫面中,聞蟲鳴、賞野趣,也開始理解雷水平選擇這份工作的原因及其對家庭的付出,以及辛勞過后花香的沉淀和豐收的喜悅。
不偏不倚地掌握好紀錄片的敘事節(jié)奏,在選題、剪輯、解說等方面設置懸念,在宏大的主題中插入貼近生活的微妙細節(jié),一方面能夠讓紀錄片的敘事更加自然、流暢地展開,另一方面也能讓觀眾在既定的節(jié)奏中掌握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走向和變化,在不同的節(jié)奏中將敘事的情緒更深一層地推進。
作為一種精神產品,紀錄片從誕生之初就有著“記錄還原”和“創(chuàng)造升華”兩種功能。它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帶領觀眾認識別的地區(qū)和族群的文化?!睹鼐硰V西》和《美麗中國》通過呈現(xiàn)一個地區(qū)的人的生活狀態(tài)、現(xiàn)實需求、精神需求等,通過故事化的敘事,提醒和告訴人們不要遺忘,最終實現(xiàn)文化意義的傳達。
首先是有形的建筑和無形的精神。我們不能只把建筑看作是直觀的物質呈現(xiàn),“而應該把它當作可解讀的文本,它們能告訴居民及讀者有關某個民族的故事,他們的觀念信仰和民族特征”⑦。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木質建筑是廣西侗族地區(qū)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這些古老的建筑不用一釘一鉚卻十分穩(wěn)固,千年不朽,除了得益于山林贈予的木頭外,更得益于匠師的巧妙心思。今日的三江仍保留著111座風雨橋和179幢鼓樓,這些樣式各異、造型美觀的古老樓橋,“不僅反映,同時也實用性地塑造了我們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⑧。木樓的設計、結構反映了地方的地理地貌特征,也符合侗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開工、上梁、新屋儀式中則蘊涵了當?shù)厝说木裨V求,寄存了他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余秋雨在《廢墟》中寫道:“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剝離大地的美轉化為皈依大地的美?!雹嶙鳛槲羧辗笔⒑蜆s耀的見證,古建筑似乎和現(xiàn)代城市生活毫無關系。廣西東北部全州縣的古建筑大多未被列入文化保護行列,很多古民居年久失修,從古跡慢慢變?yōu)榱藦U墟。永歲鄉(xiāng)和好鋪村的古宅因鐵路擴建而被拆毀,當?shù)匾晃唤刑埔越鸬墓そ嘲堰@座古民居建筑拆了運走,用7年的時間按原樣修建了起來。在拆解和復建的過程中,唐以金發(fā)現(xiàn)百年前的古人在修建之初就已經在每根木頭、每一個榫卯的連接處留下了相對應的數(shù)字,古老建筑中不僅蘊涵著科技和技術的密碼,同時也映射出古老中國文明進步的歷程。
傳統(tǒng)古建筑是記憶,里面有村落的歷史沿革,也有歲月變遷中流傳的片段;傳統(tǒng)古建筑也是力量,榫卯的交接處有古人對品質的追求。把古老的建筑復原,讓昔日的木料和石頭重新變?yōu)樵⒁馍羁痰乃囆g精品,揭示了往昔的偉大。激活文化遺產,不僅讓古老的藝術在代際更替中保持活力,也給人們提供了精神指引和行動指導。
其次是一餐一飯中的人生情懷。千百年來,人們得益于大自然的啟示,在裊裊炊煙中創(chuàng)造了了多姿多彩的飲食文化。不同國家、不同族群的形成和發(fā)展雖各不相同,但人類對美食的理解和認知卻是相同的,人類在美食中回憶家鄉(xiāng)、尋找自我、反觀人生?!睹鼐硰V西》和《美麗西江》通過挖掘中華美食所根植的文化淵源,呈現(xiàn)出有著獨特親情韻味的中國故事。
18000多年前,居住在珠江流域附近的百越人開始馴化栽培水稻,經過漫長的遷移傳播,古老的稻作文化延續(xù)至今。對水稻生長環(huán)境進行交代時,《秘境廣西》使用了大全景航拍:稻谷金光燦燦,成片的稻田層次分明,猶如水彩畫一般。而呈現(xiàn)食物制作過程時,該片則使用了中近景,不僅從內容上建構了具有詩意的地域文化形象,還用風格化的視聽語言營造了詩畫般的意境。大光圈的特寫鏡頭、慢速的移動鏡頭、逆光拍攝的手法配上抒情的音樂,在形式上給人以美的享受。對美食的具體描寫刻畫則用特寫,在將食材放大的同時又利用淺景深來增強飲食藝術的厚重感。
酸魚是侗族傳統(tǒng)美食,腌制酸魚需要漫長的等待,但時間的醞釀是享受美食必不可少的過程。《美麗西江》第九集《米粉》用鏡頭記錄了酸魚的制作過程:剛蒸好的糯米飯油光晶瑩、香氣飄逸,被鹽漬過的魚肌厚肉緊,結實的木桶中鋪滿了魚和糯米糟,腌制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后,酸魚就有了糯米的香醇,而糯米則有了酸魚的鮮、香、辣。普通的食材經過加工成為色、香、味俱佳的藝術化存在,人類的智慧讓食物得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現(xiàn)在餐桌上,食物用無限多可能的形式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這種口味的延伸,隱藏了人類對收獲季節(jié)的留戀以及對來年豐收的期盼。
從采摘、捕撈到制作,最后呈現(xiàn)在餐桌上的美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人的參與,正是這份參與,讓美食具有了意義和情懷,它是辛勤的勞作和對生活的憧憬,也是家的溫暖和對故鄉(xiāng)的眷戀?!懊褚允碁樘臁笔侵腥A民族最樸素的生存哲學,與食物惺惺相惜,是因為人類感恩自然的饋贈。
最后是傳統(tǒng)習俗背后的文化底蘊。民俗是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的人所選擇的生活模式和意識規(guī)范,它是人類為了適應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發(fā)展而做出的先天選擇,已經滲入了人的物質和精神領域的方方面面。關注民俗、描寫民俗,能夠讓觀眾通過一系列活動和儀式把握其背后的文化,進而把握人性的審美。作為中國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舞龍是“一種亙古不變的心理情結”⑩。龍在民間傳說中有著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能力,用舞龍的方式祈求來年的平安和豐收,寄托了人民國泰民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廣西賓陽的炮龍節(jié)上,人們在舞龍的過程中用燃燒的鞭炮和炮彈來助力狂歡,用“活”的形態(tài)來展示古老的民俗文化。
舞動的炮龍每年都會在大地上起舞、狂歡,舞龍的人往往赤膊上陣,即使面對的是萬炮轟鳴,也不能丟龍而去,同時還要保證整條龍上下翻騰、舞動自如。為這一民俗文化做嫁衣的,是扎制炮龍的手藝人。扎炮龍是一個十分耗費時間和精力的手藝活,幾根粗壯的竹子在扎龍人的手中變成了一條條栩栩如生的炮龍。這些結實、牢固、美觀的炮龍身上有千年技藝的傳承和對土地歷史文化的認知及美好的祝愿,也有新鮮的、時代的元素注入其中。炮龍的銀幕化呈現(xiàn),展現(xiàn)了當?shù)厝嗣竦拿褡屣L情和民風狀態(tài),同時也說明,盡管外部世界在飛速地發(fā)展和變化,但人們對民族傳統(tǒng)的執(zhí)著卻從未改變。
“了解過去時代的人類行為,將使我們從中獲得關于我們自身的許多新的認識?!?紀錄片《美麗西江》第四集《村落》通過對黃姚古鎮(zhèn)黑瓦黃磚的老宅、青石板鋪成的彎曲街道、拱橋下長滿青苔的假山的描繪,試圖捕捉傳統(tǒng)文明和現(xiàn)代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黃姚古鎮(zhèn)的古樸和人文底蘊的確通過畫面、空間、聲音和運動鏡頭呈現(xiàn)了出來,但更為深刻的是,它也開啟了人們對一個更為深刻的問題進行思考:面對現(xiàn)代文明和商業(yè)文化的沖擊,黃姚古鎮(zhèn)該何去何從?對河水的敬畏和崇拜該如何延續(xù)?遭遇現(xiàn)代文化強勢沖擊的傳統(tǒng)文化該如何應對自身的危機?大量游客為黃姚古鎮(zhèn)的居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同時也污染了河水,打破了古鎮(zhèn)的寧靜。在河水中蜿蜒向前漂流的柚子燈,讓人們能夠獲得一種對時間的把握,這種把握能夠削減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和高壓力,也能幫助人們確立未來的方向:只要對傳統(tǒng)的執(zhí)著未曾改變,和大自然攜手解決沖突的問題,人類就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畢竟,只有依賴于大自然的饋贈,人類的生活才能富足和平靜。
總的來說,運用故事化的敘事方式講述廣西故事,在習以為常的景觀、食物、儀式活動中挖掘耐人尋味、不為人知的故事,能夠讓觀眾更具體地感知其中的文化內涵。在廣西的廣袤大地上,山川湖海、各種各樣的生物都藏有自己的秘密,窺探大地能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自己;而農民、建筑工人、廚師、漁夫等,都用自己的奮斗和耕耘,詮釋著中國匠人的初心,以及對古老技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從不停流變的歷史中摘取中國的根,對它們進行文化的闡釋、故事的講述,能夠呈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讓世界看到飛速向前的中國如何將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進行融合,讓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自己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捷。
注釋:
①[美]希拉·柯倫·伯納德.紀錄片也要講故事[M].孫紅云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3.
②蘇仁先.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選擇[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02):43-45.
③陳旭光,范至忠.中國電影藍皮書2018[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8.
④丁方.文化地理與精神藝術[J].藝術百家,2017(01):114-117.
⑤唐曉峰.閱讀與感知:人文地理筆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32-33.
⑥周振華.視聽語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227.
⑦[美]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M].楊淑華,宋慧敏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51.
⑧[美]W.J.T.米切爾.風景與權力[M].楊麗,萬信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399.
⑨崔驥.電影·空間·建筑(Ⅰ):住在電影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178.
⑩廖海波.影視民俗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1.
?陳勤建.文藝民俗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