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軍
(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100101)
最早提出 “白色力量” 一詞的是臺北市長柯文哲, 他認為 “白色力量” 應超越 “藍綠”, 意在提升每位民眾的思想水平, 讓民眾能夠安心地生存及生活。 在此基礎上提出臺灣 “五要”, 即一要務實, 二要創(chuàng)新, 三要擺脫 “藍綠” 的斗爭, 四要走出 “統(tǒng)獨” 議題的泥淖, 五要跨越 “藍綠二選一” 的模式[1]。 按臺灣媒體的解讀, “白色力量” 不代表任何政黨, 而是以個人身份參選, 且有機會勝出, 代表多數選民的心聲[1]。 楊立憲教授從“柯文哲現象” 的視角認為, “白色力量” “讓國民黨更接近國民, 民進黨更民主”, 鼓吹 “全民參與, 讓臺北市民建立民主信心、 超越 ‘藍綠’對抗, 整合在野大聯盟”[2]。 綜上, “白色力量”是超越 “藍綠” 黨派, 通過制造或利用社會議題,意在為民請愿, 維護民眾利益, 企圖塑造國民黨與民進黨以及整合兩黨勢力之外的在野大聯盟。
經濟的發(fā)展帶來的社會分配的不公, 促使“白色力量” 的集結。 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公以及政商腐敗的行為, 加速了島內民眾集結形成反對和制約政商貪腐的社會力量, 從而為“白色力量” 的興起提供了條件。
公民意識的進一步覺醒, 是“白色力量” 形成的思想動力。 隨著島內進入后工業(yè)化時期, 出現了社會治理問題。 一方面, 社會各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越發(fā)強烈, 干預社會治理的意愿油然而生, 因此反“核四”、 提倡“綠能” 等政治與社會運動在島內此起彼伏, 給臺灣政局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另一方面, 諸多社會案件以及 “獨” 派的廣泛參與策劃,加速了“白色力量” 的崛起。
特別是2013 年7 月, 臺灣爆發(fā) “洪仲丘案”,激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 島內民眾在 “白衫軍”、 社會媒體輿論、 網絡傳播等推波助瀾下,于2013 年8 月4 日, 自發(fā)組織 “萬人送仲丘” 活動, 并有25 萬參與者向政府施壓,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 “白衫軍” 使島內分散的 “第三勢力” 得以集中, 而社會運動與網絡傳播相結合對“白色力量” 的形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此后, 反“服貿協(xié)議”、 反課綱調整等進一步推動 “白色力量” 的崛起。
政黨惡斗使民眾愈加反感。 國民黨與民進黨長期圍繞“核電” “綠能” “軍公教” 改革等政治與社會議題展開斗爭, 尤其是反“核四”, 提倡“綠能”成為民進黨打壓與牽制國民黨的 “神主牌”, 但民進黨的主張并未解決島內長期缺電問題, 致使民生工程荒廢。 除此之外, 國民黨與民進黨利用社會議題互相攻擊, 煽動民粹, 制造族群對立, 嚴重影響島內的施政績效, 損害了島內民眾的利益與社會穩(wěn)定。 相較而言, 島內民眾厭倦了兩黨長期惡斗, 轉而更加傾向政治素人柯文哲。
超越 “藍綠” 陣營, 為民請愿的 “白色力量”受到島內民眾青睞。 政治白手起家的柯文哲于2014 年11 月29 日, 以58.2%的得票率擊敗連勝文, 贏得臺北市長選舉, 成為新一屆臺北市長, 被視為一改臺北“貪腐、 官商勾結、 效率低落” 的現象, 用選票證明了島內民眾對傳統(tǒng)國民黨與民進黨權貴人物的厭惡。 柯文哲的出現宣告島內民眾支持上原本“非藍即綠” 時代的結束, 昭示著“政治素人” “個人特質” 時代的來臨。 柯文哲幽默的政治語言, 以及堅持勤政的親民特質得到島內青年人的大力支持。 當時無黨籍人士柯文哲的成功出現, 被認為是“白色力量” 的勝利。
“白色力量” 發(fā)展初期, 勢力相對較弱, 政治合作成為重要選擇。 2014 年12 月25 日, 柯文哲就任臺北市長之后, 開始著手嘗試整合島內“第三勢力”, 如曾邀請親民黨黨主席宋楚瑜擔任臺北市政府首席顧問。 與此同時, 柯文哲也不斷制造社會議題企圖爭取 “泛藍” 與 “泛綠” 年輕人的支持,以鞏固自己的基本盤。 此外, 柯文哲為了政治利益的考量, 選擇與民進黨合作。 從這一階段來看, 雖然柯文哲積極整合島內 “第三勢力”, 但是因為“第三勢力” 內部結構較為復雜, 從而形成了觀念上的不協(xié)調與不統(tǒng)一的尷尬窘境, 因此整合難度較大。 作為政治新秀的柯文哲在自身政治生涯剛開始時選擇與民進黨合作, 顯示出這一時期的“白色力量” 尚弱小, 只能通過“合縱連橫” 的方式來獲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白色力量” 發(fā)展中期, 與民進黨合作破局,同時面臨韓國瑜的挑戰(zhàn)。 在2016 年臺灣地區(qū)縣市長選舉中, 以柯文哲為代表的“白色力量” 與民進黨合作, 獲得 “白色勢力” 以及綠營的大力支持,并以高支持率成功當選臺北市長, 至此, “白色力量” 實力大為增強。 但在民進黨持續(xù)政治惡斗以及施政績效不彰引起島內民眾失望的情況下, 柯文哲與民進黨分道揚鑣。 2018 年 “九合一” 選舉過程中, 柯文哲在沒有與“藍綠” 合作的情況下, 與國民黨丁守中展開得票拉鋸戰(zhàn), 最終柯文哲以微弱的優(yōu)勢再次獲得臺北市長的 “寶座”。 然而, 柯文哲在“九合一” 選舉前的高支持率被突如其來的“韓流” 打破。 直接導致柯文哲的民調一直落后于韓國瑜, 因此, 在失去“淺藍” “淺綠” 的支持之后, 柯文哲的實力逐漸被削弱。 盡管如此, 柯文哲作為“白色力量” 的精神領袖, 依然影響著臺灣島內的政治版圖。
“白色力量” 成立政黨, 意在布局2020 年“臺灣地區(qū)立法機構” 席次及后續(xù)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 為布局2020 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 柯文哲等人于2019 年8 月6 日成立“臺灣民眾黨”, 積極尋求與郭臺銘、 王金平合作。 一方面, 利用郭臺銘的龐大資金與支持者服務于選舉; 另一方面, 爭取王金平在地方派系的支持, 彌補“白色力量” 基層建設不足的缺陷, 但是三人因沒有達成合作共識而最終破局。 柯文哲在放棄參與2020 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的情況下, 選擇把希望放在爭奪“臺灣地區(qū)立法機構” 席次上。 在2020 年臺灣第十屆 “臺灣地區(qū)民意代表” 選舉中民眾黨最終斬獲158 萬余張政黨票, 5 名不分區(qū) “臺灣地區(qū)民意代表” 席次, 成為僅次于國民黨、 民進黨的第三大政黨[4],表明 “白色力量” 取得階段性的勝利。 盡管如此,民眾黨并沒有在“臺灣地區(qū)立法機構” 形成“關鍵少數”, 在民進黨全面執(zhí)政的情況下, 無疑會遭到民進黨的排擠打壓, 這對柯文哲布局2022 年臺北市長選舉以及2024 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是不利的。
“白色力量” 的特點。 在組織動員上, “白色力量” 主要借助于網絡平臺, 其團隊通過網絡傳播的手段表達親民的政治見解, 吸引網絡粉絲, 尤其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且忠誠的年輕支持者, 在短時間內較容易集結; 在籌措經費方面, 由于“白色力量” 主要由“庶民、 鄉(xiāng)民和公民” 組成的在野大聯盟, 其經費籌措一般通過支持者的小額捐款, 在短時間內匯集巨款作為競選經費; 在個人特質方面, 柯文哲一直標榜自己是 “白色力量”, 在競選臺北市市長的過程中主要有 “有話直說、 不假修飾” “庶民氣息的親和力” “機智幽默的應答對策” “爭議性言論” “回避” 等五種風格[5]。 在成員上, 主要由區(qū)別于“藍綠” 的中間以及泛藍、 泛綠選民組成。 綜其特點可以看出, “白色力量” 通過網絡傳播, 可以在短時間內召集支持者, 而其組織成員的平民化更是擊敗權貴政治的重要力量。 此外, 柯文哲自身特殊的政治語言風格更是成為“白色力量” 與“藍綠” 傳統(tǒng)政治人物的重要區(qū)隔。
“白色力量” 的政策主張。 在島內施政方面,2014 年11 月, 柯文哲成功當選臺北市長后主張傾聽庶民聲音, 代表庶民表達訴求, 并再度承諾, 在他執(zhí)政任內公務員不必服務政治與政黨, 只需要全心全力服務臺北市民[6]。 2018 年11 月, 柯文哲成功連任臺北市長, 他主張“超越‘藍綠’ 不是要消滅 ‘藍綠’, 是要讓臺灣成為和諧共榮的社會; 繼續(xù)秉持開放政府、 公開透明、 全民參與的價值; 繼續(xù)推動改變臺灣政治文化的社會運動; 繼續(xù)讓臺北成為宜居城市, 讓人民過更好生活”[7]。 從而表明柯文哲愿意繼續(xù)跨世代、 跨黨派攜手合作。 2019年8 月6 日臺灣民眾黨成立, 宗旨為以臺灣的整體利益及民眾的最大福祉為優(yōu)先, 并確認“民主、 自由、 多元、 開放、 法治、 人權、 關懷弱勢、 永續(xù)經營” 之臺灣價值得以具體實現, 主張“臺灣當局應秉持‘民意、 專業(yè)、 價值’ 三項施政準則, 落實開放政府、 全民參與及公開透明的運作方式, 并以清廉、 勤政、 愛民為從政守則服務臺灣社會等”[8],表明了作為“白色力量” 的民眾黨核心價值與政策主張日益成熟。
在兩岸論述方面, 柯文哲早在2014 年就表達了繞過 “九二共識” 的論述, 企圖用其他的共識取代 “九二共識”, 并于2015 年提出 “一五新觀點”, 即 “互相認識、 了解、 尊重、 合作、 諒解”與 “兩岸一家親”[9]。 2016 年, 柯文哲在上海與臺北 “雙城論壇” 上, 重申 “兩岸一家親”; 2017年, 柯文哲同樣在“雙城論壇” 上強調“加強兩岸交流合作, 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 2018 年柯文哲在“雙城論壇” 除了強調“五個互相” 之外, 還強調“兩岸關系好, 符合兩岸人民的福祉, 也有利于臺灣經濟發(fā)展”。 此外, 他在去年的 “雙城論壇”受訪時表示, “兩岸交流必須要有延續(xù)性、 政策的穩(wěn)定性, 尊重過去已簽署的協(xié)議和互動的歷史”以及 “臺灣整體利益、 兩岸人民最大福祉是我們思考的最大原則”[10], 表現出對大陸的善意以及強調兩岸之間保持交流與互動有利于維護兩岸人民利益, 也更符合島內民眾的福祉。 盡管如此, 柯文哲為了獲得“綠派” 人士的支持而繞過“九二共識”,對“兩岸一家親” 一度游離與徘徊, 在“獨” 派的壓力下表現出隨意性、 搖擺性與不確定性。 綜上而言, 在“九二共識” 被臺當局符號化、 標簽化與污名化之后, 柯文哲用“一五新觀點” 來論述兩岸關系, 這對國民黨的兩岸關系論述帶來挑戰(zhàn)。
學界通常把 “白色力量” 納入到 “第三勢力”來討論, 但對于解釋“白色力量” 生存空間在某種程度上也具適應性。 陳星教授認為, 由于島內政治結構松動而形成的除國、 民兩黨之外的另外一種勢力, 其根源在于原有政治結構釋放出了一定的政治空間[11]。 孫云、 文勝武認為, “第三勢力” 若想在島內獲得一席之地, 應努力突破 “統(tǒng)獨” 的屏障,淡化 “族群認同”, 引領新議題以及利用國、 民兩黨政治惡斗的劣跡, 激發(fā)民主制衡意識[12]。 王鴻志認為, 社會觀念的變化、 社會運動以及“藍綠二元對立” 等影響島內“第三勢力” 的發(fā)展空間[13]。 因此, “白色力量” 的生存空間不僅與社會環(huán)境有關,也與島內政治結構松動有關, 即社會利益訴求、 公民意識覺醒以及政黨之間惡斗所產生的政治結構松動為“白色力量” 的成長提供沃土。 此外, 多元的社會文化、 個人的政治特質以及兩岸和平發(fā)展對“白色力量” 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礎。
1. 國民黨與民進黨內斗給“白色力量” 帶來生存空間
長期以來國民黨與民進黨政治斗爭不止, 使得島內政治生態(tài)不穩(wěn), 而民眾對只顧政治斗爭不顧島內民生的政黨表示非常厭惡, 這就給島內“白色力量” 提供了成長的空間。 “白色力量” 的出現打破了島內民眾在選擇上“非綠即藍” 的現象, 隨之而來的是為民請愿, 注重島內民生的新選擇。 由于“白色力量” 能及時了解與關注民眾的社會與政治需求, 因而得到島內民眾的大力支持, 這給當局帶來了極大的政治考驗。 總體而言, 由于 “白色力量” 相對弱小, 在島內的支持群體與結構上并不占優(yōu)勢, 意味著為自身利益代言與話語權隨之減少。
“白色力量” 存在有其必然性。 國民黨與民進黨力量強大, 則 “白色力量” 的生存空間相對較??; 反之, 生存空間較大。 即島內“第三勢力” 的生存空間取決于國民黨與民進黨釋放出來的政治空間。 這一政治空間主要包含國、 民兩黨之間的矛盾大小; 國、 民兩黨各自政治力量的整合; 民眾對兩黨的認同與支持導向等。 詳而言之, “白色力量” 的主要支持力量包括“淺藍” “淺綠” 以及中間選民,在政治利益以及社會訴求方面分歧相對較?。?但是“白色力量” 與國、 民兩黨支持群體有部分重合,一旦國民黨與民進黨團結一致, 進行政治力量整合, 屆時無論藍營還是綠營會出現歸隊的現象,“白色力量” 的生存空間就會萎縮。 在2018 年“九合一” 選舉過程中, 柯文哲失去民進黨支持的情況下, 以微弱的優(yōu)勢贏得了國民黨籍的丁守中是典型的案例。
除了國民黨與民進黨政治作用以外, “白色力量” 尋求生存與發(fā)展平臺也十分重要。 一般而言,“政治運動” “社會運動” 等都是“白色力量” 獲取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平臺與手段。 這不僅包含政治利益與政治權利的角逐, 也夾雜著島內民眾的利益訴求。 因此, 抓住機遇, 尋找政治、 社會、 經濟等方面議題, 主動出擊, 給執(zhí)政者以精準打擊, 成為“白色力量” 尋求生存的重要特點。 政治素人柯文哲擊敗政治權貴連勝文為這方面的典型。 總而言之, “白色力量” 的生存與發(fā)展有其內在的邏輯。 正是因為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治惡斗且整合能力相對較差, 使得“白色力量” 保持長期存在。
2. 多元的社會文化為“白色力量” 提供了生存與發(fā)展環(huán)境
臺灣主體社會文化來源于中國大陸, 閩粵文化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歷史上的臺灣遭受過西方列強以及日本的侵略與殖民, 對臺灣社會、 政治、 經濟等方面產生深刻影響, 從而加速了臺灣多元文化的形成。 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后, 進一步向西方國家靠攏, 尤其是美國。 1987 年, 蔣經國“解嚴” 之后,“黨禁” “報禁” 隨之解除, 這就意味著世界的政治、社會文化能自由進入島內, 在島外社會運動、 “臺獨” 勢力煽動以及赴外投資的臺商等大力宣揚下,西方的代議制、 共和制等民主體制以及工業(yè)文明迅速傳入島內, 為臺灣多元文化形成提供了發(fā)展環(huán)境, 并為 “白色力量” 的生存與成長注入了活力。而在互聯網迅速發(fā)展的今天, 社會文化的載體之多, 傳播速度之快, 范圍之廣, 對“白色力量” 理念與社會價值的傳播來說可謂如虎添翼。 柯文哲透過媒體做網紅“吸粉” 的政治操作是互聯網下臺灣多元文化時代的體現。
3. 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也為島內 “白色力量” 的崛起提供外部環(huán)境
和平發(fā)展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期待, 也是大勢所趨, “白色力量” 在促進兩岸之間的溝通與協(xié)調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柯文哲頂住了民進黨當局的壓力堅持舉辦 “雙城論壇”, 加強兩岸城市交流。尤其在民進黨執(zhí)政之后兩岸官方溝通管道被迫關閉的情況下, 以柯文哲為代表的“白色力量” 在促進兩岸交流合作、 融合發(fā)展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島內獲得一定的支持。 因為“和平發(fā)展、 合作共贏” 仍然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期待。 即便 “白色力量” 在對陸政策上有異樣的聲音, 但并不是主流。隨著 “白色力量” 與大陸保持密切的溝通與協(xié)作,這種異樣的聲音逐漸被邊緣化。 因此, 未來“白色力量” 選擇與大陸保持密切聯系, 將會進一步拓寬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
黨俊認為, 在臺灣政治生態(tài)版圖中, “第三勢力” 一直是國民黨和民進黨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在監(jiān)督當局施政、 引領社會思潮和影響兩岸關系中, 起著關鍵少數作用[14]。 劉凌斌認為, 柯文哲兩岸的新論述使得蔡英文的 “以不變應萬變” “維持現狀” 的論述很難向選民交代, 更加難以得到大陸的認可[15]。 林崇誠認為, 島內“第三勢力” 雖然綜合實力不及國、 民兩黨, 但是在民眾的支持下, 不僅改變了臺灣的政治生態(tài), 也將兩岸交流從三角關系引向多角結構[16]。 “白色力量” 作為臺灣 “第三勢力” 中重要的一支, 同樣在影響島內政治版圖的布局以及政黨執(zhí)政績效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 這支力量的存在將會在某種程度上削弱其他政黨力量, 引導政治風向以及監(jiān)督島內政黨不正之風, 其重要地位不可忽視。
在2016 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大選過程中, 柯文哲勢力與民進黨合作, “白色力量” 加入島內政治權力的角逐, 極大增強了民進黨的政治版圖與政治勢力, 國民黨因不團結且整合困難再次輸掉了選舉。 而柯文哲一直以來有關兩岸關系的論述, 如“兩岸一家親” “兩岸命運共同體”, 遭到民進黨“獨” 派的抹黑與誹謗。 代表 “白色力量” 的柯文哲選擇與蔡英文當局分裂, 使民進黨的力量削弱,成為民進黨在2018 年 “九合一” 選舉中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雖然臺灣民眾黨在2020 年 “臺灣地區(qū)立法機構” 席次上未實現“關鍵少數” 以及“三黨不過半” 的目標, 但是民眾黨在成立之初便取代“時代力量” 成為島內第三大政黨, 彰顯了其實力與未來發(fā)展的前景。 整體來看, “白色力量” 無論與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合作都會增加對方的政治砝碼, 即“白色力量” 無論與哪個政黨合作, 足以改變島內的政局變化與政治版圖的更替, 因此其政治實力不容小覷。
在現代社會, 政黨制度是實現政治整合和社會整合的重要機制。 受相關利益群體的阻撓, 島內政黨制度改革、 政黨內部的整合相對而言比較困難。無論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面臨著這種難題, 即為兩黨各自的政治整合需要更多的動力或者來自社會外部的壓力。 就目前而言, 一直保持較高民調的政治素人柯文哲在一定程度上是撼動臺灣政治版圖, 推動兩黨政治轉型的重要力量。 這支政治力量得到島內年輕民眾的青睞, 因此在島內監(jiān)督民進黨、 國民黨, 即“讓國民黨更接近國民, 民進黨更民主”。
臺灣民眾黨的成立并規(guī)定其他黨派人士可以同時加入, 在一定程度上對“藍營” 與“綠營” 的選民產生 “吸附效應”, 從而沖擊了國民黨與民進黨基本盤。 因此, “白色力量” 的存在將會倒逼國民黨與民進黨調整選舉策略、 整合內部力量。 此外,2020 年臺灣 “臺灣地區(qū)民意代表” 選舉之后, 成功獲選“臺灣地區(qū)民意代表” 的民眾黨人蔡壁如計劃在 “臺灣地區(qū)立法機構” 提出 “在野大聯盟”,即拋去意識形態(tài)、 政治對立的前提下, 優(yōu)先選擇在民生、 經濟議題上與國民黨、 “時代力量” 等政黨合作[17], 彰顯民眾黨未來在島內進行政黨整合的基礎與動力。
從臺灣多年的“選舉制度” 來看, 臺灣民主制度并沒有像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一樣, 而是出現了“水土不服” 的現象, 民主制度畸形發(fā)展。 選舉過程中的黑金政治, 政黨博弈下的民粹主義泛濫, 致使臺灣政黨制度變得烏煙瘴氣。
就引領社會議題而言, 島內每逢選舉都會拋出若干議題, 往往成為國民黨、 民進黨互相攻擊對方的工具。 2014 年柯文哲在與連勝文的政治選戰(zhàn)中,開創(chuàng)了臺灣選舉的新模式, 主打年輕網絡族群、 強調超越“藍綠” 等非傳統(tǒng)選戰(zhàn)打法, 成功贏得年輕人和中間選民的青睞。 2018 年在 “選戰(zhàn)” 的過程中, 柯文哲無論在市政還是兩岸議題上, 都特別強調 “務實”, 而且厭惡負面操作, 這讓許多對傳統(tǒng)政治失望的民眾感到耳目一新。 這給整個 “九合一” 選舉再一次定下了關注民生議題的主基調, 其民生政見與務實的對陸論述也得到了民眾的支持,展現出“白色力量” 引領社會議題的能力。
就凈化選舉之風而言, 臺灣的“民主” 選舉制度來源于西方, 高昂的金錢選舉已經成為臺灣選舉中慣用的伎倆。 在這種金錢政治的誘惑下, 民進黨阻擋不了政商勾結、 予人謀利的政治弊病, “陳水扁家族貪腐案” 就是其中典型。 柯文哲在參選臺北市長前后都公開主張傾聽島內民眾聲音, 反對“黑金政治”, 倡導務實的“民主” 選舉、 “干凈” 選舉理念。 “柯文哲現象” 的出現, 給島內政治環(huán)境帶來新的希望, 因為柯文哲沒有國、 民兩黨帶來的政治包袱, 可以充分表達與踐行務實的選舉制度, 以勤政惠民的政治作為給整個臺灣塑造了良好的政治特質, 給臺灣政黨制度帶來一縷新鮮的“空氣”。
2014年柯文哲擊敗連勝文成功當選臺北市長,結束了民眾在選擇上“非藍即綠” 的歷史, 柯文哲現象的出現使民眾有了第三種選擇, 并且這種選擇一直持續(xù)至今。 柯文哲在中間選民以及部分 “泛藍” “泛綠” 選民的支持下成功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統(tǒng)治過的政治版圖中打開了一個缺口。 2018 年柯文哲再次成功連任臺北市長以及成立不久的民眾黨在2020 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中成為島內第三大政黨, 再次沖擊了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選民基礎與政治版圖, 給島內民眾帶來新的希望。 就支持柯文哲的選民而言, 早已厭倦國民黨與民進黨傳統(tǒng)的執(zhí)政理念、 施政效率以及欺騙選民的選舉伎倆。 而近年來柯文哲作為“白色力量” 的典型代表, 積極為弱勢群體表達利益訴求, 主張參與政治生活, 追求政治多元化等受到民眾歡迎。
臺灣 “白色力量” 的興起與發(fā)展有其必然性,未來它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取決于國、 民兩黨釋放的政治空間以及自身對外開拓的能力。 “白色力量”與國、 民兩黨的互動, 充分顯示了自身的價值以及存在的必要性, 其在兩岸關系的發(fā)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成為祖國和平統(tǒng)一亟待爭取的重要力量?!鞍咨α俊?的持續(xù)發(fā)展, 深刻影響著島內的政治生態(tài)與政治博弈, 以 “四兩撥千斤” 的精神, 在國、 民兩黨的政治版圖上成功打開了一個缺口, 成為引領臺灣未來政治格局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當下, “白色力量” 要想增強自身實力, 務必整合內部政治資源、 深耕基層, 擴大政治版圖、 提升自身素質與本領, 積極開拓生存與發(fā)展空間, 而兩岸的和平與發(fā)展能為其提供更好的發(fā)展舞臺;也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為祖國和平統(tǒng)一貢獻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