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堯
巍巍昆侖,浩浩華夏。海納百川,萬邦來朝。
2017年年底,中央電視臺推出大型文博探索系列節(jié)目《國家寶藏》,將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chuàng)作手法融合應用,以文化之內核、綜藝之外在、紀錄之氣質,解讀9個博物館27件國寶級文物前世的恢弘史詩,講述仁人志士以身護寶、修復研究國寶今生的不朽傳奇。與此同時,節(jié)目組也為這27件珍寶甄選了今生的守護人,并宣讀誓詞,神圣而莊嚴。作為一名文博專業(yè)的學生,每次觀看基本都是熱淚盈眶,一次又一次被文物的內在價值與意義而震撼,被守護文物如自己孩子一般的“大國工匠”們的崇高使命感與責任感而深深感動。
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物活起來”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文物工作的總體要求。2014年2月,總書記在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歷史文化展覽時強調,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要在展覽的同時高度重視修史修志,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fā)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國家寶藏》節(jié)目將“讓文物活起來”這句話詮釋得淋漓盡致,一件件文物仿佛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通過話劇演繹國寶的前世傳奇,通過講述解讀國寶的今生故事。我們仿佛能感受到當時制作者精心打造時的脈搏與心跳,感受到如今文物保護工作者精心修復時額頭的汗珠與修復成功時燦爛的微笑。一件文物,承載著歷史的波瀾壯闊,凝聚著智慧的通經(jīng)斷緯,并不是一件冰冷的物件,當我們凝神靜視端詳它時,定會感受到它熾熱的溫度。
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一眼千年,恍如初見。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上百種絲線夢幻般織造成令人驚嘆的細膩畫卷,“中華瓷王”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集十七層不同釉、彩于一身讓絢麗的世界頓時為之黯然失色,千年不朽的越王勾踐劍以其鋒利的劍刃讓今世之人再次領略到“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家國豪情,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雙軸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玲瓏剔透,歷經(jīng)千年仍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大唐兼容并蓄的盛世芳香。
中國有句老話:透物見人,見字如面。其實文物本身就蘊含著許多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從銘文、紋飾、雕刻手法等等方面都可以識讀出來。但是如今的社會生活方式越來越快餐化,鮮有人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一件件文物上保留的微弱的歷史信息,所謂“格物致知”的研究精神早已不再普遍。《國家寶藏》的“紀錄片式綜藝”展現(xiàn)形式抓住了現(xiàn)在社會特點,通過“小劇場”式演繹國寶的前世傳奇故事,以明星們精湛的演技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大大吸引公眾的眼球,與此同時,有助于公眾更好地理解國寶的巨大價值與意義,引導觀眾走進博物館,讓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
讓考古成為社會生活的熱點話題
近年來,公共考古成為一個越來越熱門的話題,隨著大量宮斗劇、古裝戲等走進公眾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歷史文明等等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公共考古實際上就是將專業(yè)考古知識向大眾普及的一門學問,如何讓社會各界、普通大眾真正了解考古的學科內涵,加強自覺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意識等等問題,是公共考古亟待解決的重點工作任務。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明,由成千上萬精美絕倫文物組成的中華文化寶庫,為世人驚嘆震撼,所以對于祖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刻不容緩。CCTV-10《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制片人李浩洋提出“讓考古成為社會生活的熱點話題”。時下興起的網(wǎng)絡直播對考古題材的關注也讓更多年輕公眾感受到科技有意思、文化有意思、考古有意思。
依我所見,《國家寶藏》節(jié)目其實也并不僅僅是一個文物知識科普節(jié)目,它其實傳達著更多的理念。例如通過講述“商鞅方升”的故事,從這件承載大秦變法圖強、一統(tǒng)天下的度量衡上,展望今朝,引出當世默默奉獻的中國計量人,在傳承“商鞅方升”的實物計量的同時,開拓創(chuàng)新,繼往開來,逐漸設計出利用光作為時間單位的計量新方式;通過解讀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從壯闊畫卷中透露出我們先祖對于綠水青山的喜愛,我們當世子孫也應該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擁抱綠水青山,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解讀“中華第一古物”—石鼓,在感慨石鼓文蒼勁古樸的一筆一劃的同時,也喚醒著更多有志之士愛上書法,傳承中華文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其核心就是講好中國文化。我國現(xiàn)存的五百余處大遺址,作為中華歷史文明發(fā)展歷程中最原生態(tài)、最具代表的綜合性物證,是中華文化遺產(chǎn)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故事的直接依托。倘若中央電視臺在《國家寶藏》節(jié)目的基礎上,將中國大遺址的傳奇故事講述給觀眾,一定可以成為彰顯文化自信的新名片。
解讀前世,守護今生?!秶覍毑亍饭?jié)目喚起了不少中國人保護文物、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極大地提高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其實廣袤的中華大地有太多飽含我們先祖智慧的國之瑰寶,需要我們平心靜氣,仔細研讀,同時吸取其中的精華集萃,開拓創(chuàng)新,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代代相傳,讓中華之血脈繼續(xù)綿延不斷,生生不息。
(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