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關(guān)于“避諱”的那些事兒

2020-02-20 08:47李二先生
小品文選刊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趙匡胤武林韓信

李二先生

古時候的杭州十大城門里,有一座“武林門”,而“武林”則一直是杭州的別稱。

那么,“武林”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武林”原為“虎林”,最早杭州靈隱一帶的山上有老虎出沒,因此稱為“虎林山”。到了唐朝,為避李淵高祖的名諱(李虎),將所有的“虎”字改為“武”字,于是,“虎林”便成了“武林”。

除了“虎林”改“武林”之外,當(dāng)時書上的“猛虎”改為“猛獸”,甚至連勇猛的“虎牙將軍”也不幸變成了“武牙將軍”,讓許多讀史之人,摸不著頭腦。

這就是避諱。

中國人和西方人的行為習(xí)慣不太一樣,西方人很多會直呼父母的名字,但中國人不會。

即使是生活在一線城市的時尚青年,對于自己的父母,依然不會直呼其名,而是會稱呼“爸爸”“媽媽”。當(dāng)遇到父母姓名的時候,很多80后、90后依然保持著相當(dāng)?shù)木匆狻?/p>

這樣的習(xí)慣,古已有之。

古人講避諱,最初純粹是對尊長表示敬意。這種對尊長的敬意,經(jīng)朝代更迭、歷史流變,逐漸成為一種習(xí)慣,以至于我們今天能見到的古籍之中,避諱現(xiàn)象,比比皆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將領(lǐng)李仁達,投降南唐,被南唐國主賜名“李弘義”。不久,這位老兄叛唐,投降后晉,自己改名為“李弘達”。隨后被南唐追迫甚急,便奉表乞師于吳越國,因“弘”犯吳越國主錢弘倧的名諱,他便自己改名為“李達”。

在清人的五代史著作中,有“權(quán)知威武軍節(jié)度使李宏達”的字句,這位“李宏達”,其實就是叛唐降晉的“李弘達”,著書之人為避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的名諱,改“弘”為“宏”。

這樣一位將領(lǐng),在歷史上有過四個名字,到了清朝又有了第五個名字。自己改來改去,別人改去改來,都是避諱惹的“禍”。

避諱,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漢字屬于象形文字,與西方人使用的拼音字母不同;另一方面,君主作為全天下共同的“家長”,不能直呼名諱。因此,中國很早就有了避諱。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功莫大焉。正兒八經(jīng)的避諱,正是從這位“千古一帝”開始的。秦始皇名嬴政,“政”同“正”。秦朝的歷法是沒有“正月”的,因為所有的“正月”,全都改成了“端月”。

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而秦始皇攻滅的六國之中,恰好有楚國。于是,遇到“楚”,秦人就改為“荊”,荊、楚本為同義字,以“荊”代“楚”,便是避子楚的名諱。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當(dāng)時有一位嘴上功夫了得的范陽辯士———蒯徹游說韓信,讓韓信不要聽命于劉邦,以自己的軍隊和地盤為依靠,和項羽、劉邦三足鼎立。

可惜韓信沒有聽蒯徹的話,在漢朝建立之后,韓信本人也被呂后所殺。臨死的時候,韓信說了一句“悔不聽蒯通之言”。

不對啊,明明是蒯徹,怎么到了史書里變成了“蒯通”呢?這是因為史書成書在漢代,當(dāng)時為了避漢武帝(劉徹)的名諱,太史公將“蒯徹”改成了“蒯通”,如果不明其原委,就會無端地多出來一個人。

無論是秦人改“正”為“端”,改“楚”為“荊”,還是漢人改“徹”為“通”,當(dāng)時的避諱都會把握一個總體原則———選擇含義相同的字代替原字,至于讀音,則不在考量之列。

秦漢之際的避諱,相對寬松,避諱的內(nèi)容也僅僅局限于皇帝姓名本字而已。不過,在漢代以后,避諱的規(guī)矩開始繁瑣起來。

公元589年,隋滅陳,隋文帝楊堅終于結(jié)束了南北朝亂世,神州復(fù)歸一統(tǒng)。

在隋文帝治下,全國范圍內(nèi)實行嚴格的避諱制度。楊堅父名楊忠,整個隋帝國上下,不僅避“忠”字之諱,甚至還要避“中”字。南北朝時期的官職“中書”,在隋朝被改為“內(nèi)史”,“中牟縣”則改為“內(nèi)牟縣”。

之后的唐朝不諱嫌名,但進入宋朝,避諱的講究卻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南宋淳熙年間,朝廷曾頒布《重修文書式》,意在告訴所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哪些字需要避諱。

《重修文書式》對避諱的規(guī)定講解得很清楚。比如,宋太祖名為趙匡胤,與“匡”相關(guān)的“筐”“眶”“恇”等十八字不能寫,與“胤”相關(guān)的“酳”“引”等十七字都不能寫,如此一來,僅因為趙匡胤一人,便有三十多字不能寫。宋朝到淳熙年間,十多位皇帝(再加上趙匡胤的父祖)的名諱,直接導(dǎo)致300多字都在避諱之列……

如此“避諱”,300多字都不能用,文章還怎么寫?!

避諱(兼避嫌名)之事,在南宋時可謂登峰造極,過了南宋則盛極而衰。

元朝取代宋朝,一改繁瑣的避諱制度,實在是讓人高興的事。

有元一代,帝后皆不諱名。譬如元武宗名海山,而當(dāng)時名字中帶“?!弊值娜撕芏啵热纭盎鹗ШQ馈薄八!钡?,而地名中如“靖??h”“寧海州”等都有“?!弊?,可見元朝統(tǒng)治者對于避諱一事,根本沒有什么要求。

明朝對避諱之事也不嚴格要求。比如“土木堡之變”后,朱祁鎮(zhèn)被瓦剌俘虜,其弟朱祁鈺繼位。在朱祁鈺繼位前,他也沒有因為避諱而改名,皇帝叫“祁鎮(zhèn)”,弟弟叫“祁鈺”,沒啥避諱的講究。

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至辛亥革命終結(jié)清朝統(tǒng)治,在2000多年的封建時代里,避諱一直貫穿始終。2000多年的“避諱”史,構(gòu)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

今人都熟悉一句俗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很多人誤以為這話是指責(zé)官員可以隨意放火,而百姓卻連合法的點燈都不行。其實不然。

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里記載,田登作地方官的時候,“自諱其名”,將“燈”改稱為“火”。元宵節(jié)點燈,稱為“放火”。所謂“州官放火”,其實是指由官方出面張燈,與今天所說的“放火”無關(guān)。

避諱到今天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卻是溝通歷史和當(dāng)代的一座橋梁。

當(dāng)我們閱讀古籍時,如果不知古人有避諱一事,那歷史上的許多事都變得不可理解了。

比如杜甫的詩,流傳至今有千余首,但這千余首詩中,絕無一個“閑”字。

無他,只因杜甫父親名杜閑,“閑”字需要避諱??!

選自《中國國家歷史》

猜你喜歡
趙匡胤武林韓信
不當(dāng)皇帝就聽話
追韓信
韓信謀反是個陰謀?
叮鈴鈴,叮鈴鈴
一飯千金的故事
我喜歡
一賞一罰的用意
曹彬打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