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盛凱麗
大數據背景下,利用法院的裁判文書展開實證分析以討論國家立法的實施現狀的研究方式在部門法研究中已經出現,但在《未成年人保護法》領域仍少見?!段闯赡耆吮Wo法》自1992年實施以來,已經歷多次修改。根據目前《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的新情況,文章利用《未成年人保護法》頒布實施后中國法院援引該法的3323份裁判文書展開研究,全面客觀分析司法場域中《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實施情況、實證評估檢驗《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實施效果,從整體上描繪我國法院在司法裁判中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圖景,并考察其背后的法理邏輯,為《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完善提出建議。
我們以“未成年人保護法”為條件在北大法寶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從199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大法寶數據庫收錄了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案件共3323起。以下首先介紹這3323起判決及其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基本情況,然后分析《未成年人保護法》在這些判決中所發(fā)揮的功能,并嘗試分析法院與當事人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背后的邏輯,最后提出完善的對策。
從時間上看,在199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3323起案件中,最早的案件出現在1992年。在1992年至2009年間,法院每年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案件數量波動很小,且一直保持在每年15件以下。2010至2019年,涉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案件呈總體上升趨勢。尤其是自2014年開始,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guī)定》的影響,我國裁判文書上網迅速推進,加上未成年人數量的增多,2014年以后網絡數據庫中法院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司法判決的數量快速增加。①馬超、于曉虹、何海波:《大數據分析:中國司法裁判文書上網公開報告》,載《中國法律評論》2016 年第4 期。
從地域上看,在3323起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案件數量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別是廣東省、山東省和河南省,這些省份的案件數量都超過了200件。與之相對應,西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案件數量很少,分別為3件、10件、14件和29件,與案件高發(fā)地區(qū)形成了鮮明對比。有研究表明,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口數量與案件數量大體上呈正相關,①楊莎莎、楊德云:《訴訟量與經濟增長的協(xié)整關系研究》,載《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13 年第8 期。也就不難解釋西部省份的案件數量遠遠低于東部省份的現象。
從法院層級上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審理主要集中于高級法院、中級法院、基層法院和專門法院,案件數量分別為64件、1243件、2010件和6件。涉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案件絕大部分在中級法院和基層法院進行判決,占比分別達到37.4%和60.5%。由此可見,基層法院是審理涉及《未成年人保護法》案件的重要力量,同時反映了其在司法實踐中面臨的“案多人少”的壓力——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矛盾凸顯,因而各級法院尤其是基層法院受理的案件數量激增,但受制于法官資源和審執(zhí)結構等,基層法院的法官往往承受著巨大的辦案壓力。②張文顯:《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之間的中國司法——訴訟社會的中國法院》,載《現代法學》2014 年第1 期。
通過對《未成年人保護法》在司法實踐中的條文分布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第10條“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創(chuàng)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職責和撫養(yǎng)義務”和第22條關于對學校保障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規(guī)定在被援引次數上明顯多于其他條款。這表明在司法實踐中,家庭和學校仍然是《未成年人保護法》發(fā)揮作用的主陣地。眾所周知,《未成年人保護法》分為總則、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法律責任和附則七個部分,就條文所在位置而言,可以發(fā)現樣本案件引用的條文比較均勻地分布在總則以及家庭、學校、社會、司法保護等章節(jié)中。其中,涉及到家庭與學校保護的條款最多。
當然,法院也會通過概括援引的方式適用《未成年人保護法》,即法院在判決時并不指明所適用的具體條款,而是闡述為“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或者“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等形式,援引模糊,與具體援引形成了對比。這種概括援引對當事人閱讀判決書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同時也存在指向不明的弊病。
通過對案件類型的整理發(fā)現,《未成年人保護法》司法適用的領域主要集中在民事、行政和刑事方面。其中民事案件占比最大,達到86.8%,而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占比分別為6.8%和4.1%。未成年人民事案件的多發(fā)原因在于:第一,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大多是民事范圍內的。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試點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受理民事案件范圍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規(guī)定了未成年人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圍:1.侵權人或者直接被侵權人是未成年人的人格權糾紛案件及特殊類型侵權糾紛案件;2.婚姻家庭、繼承糾紛案件(包括撫養(yǎng)糾紛、探望糾紛、監(jiān)護糾紛等);3.適用特殊程序案件(包括申請確定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申請撤銷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資格等)。從《通知》的內容不難看出,受案范圍已經涵蓋了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大部分問題,因而民事案件表現出了顯著的多發(fā)性。第二,從行政訴訟的角度出發(fā),在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大量未成年行政相對人不知告、不愿告、不敢告的情形,部分行政機關也對行政訴訟懷有抵觸情緒。③孔繁華:《行政訴權的法律形態(tài)及其實現路徑——兼評最高人民法院法發(fā)〔2009〕54 號文件》,載《法學評論》2011 年第1 期。同時,行政訴訟中對于原告、被告和訴訟第三人的認定較為模糊,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未成年人行使訴權的難度。第三,從刑事案件的角度出發(fā),受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的限制,未成年人實施嚴重刑事犯罪的可能性較成年人小。同時,我國歷來對未成年犯罪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和改造”的方針,并利用附條件不起訴這一制度對未成年犯罪人進行了案件分流。①汪建成:《論未成年人犯罪訴訟程序的建立和完善》,載《法學》2012 年第1 期。
就民事領域而言,人格權糾紛案件占比最大,達到了28.4%;婚姻家庭、繼承糾紛案件占比次之,為23.7%,侵權責任糾紛案件占19.8%,物權糾紛案件為16.3%。就刑事領域而言,侵犯財產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以及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發(fā)生率相對較高,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分別為46.1%、28.9%和26.6%。此外,涉《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行政案件分為行政管理范圍和行政行為種類兩種。這些案件主要是行政相對人對公安局、教育局等單位提起的行政訴訟。下面展開論述。
1.生命健康權糾紛
生命健康權糾紛的表現形式多樣,如校園人身損害、未成年人受虐待導致人身損害和童工工傷等。其中,校園人身傷害的侵權主體通常是學校以及老師,是指對學生實施體罰或變相體罰,以及因校舍、教育教學活動而造成學生的傷亡事故。②余中根:《學生人格權的法律保護》,載《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 年第2 期。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或者不可抗力產生的人身傷害事故,在這類事故中,學校和教師不承擔法律責任;一類是由于教師或者學校的過錯導致的學生人身傷害事故,原因是學校或者老師怠于行使自己的管理職責和教育職責,可以總結為“事前不預防、事中不制止、事后不救助”,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深究學校事故的歸責問題。
當下,學校需要對學生生命安全進行全方位的保障。而當被監(jiān)護人的人身受到傷害并且與學校無法就補救措施達成一致時,監(jiān)護人就有可能訴諸法律。此類糾紛主要適用的是《侵權責任法》等法律,涉及到《未成年人保護法》在第3章“學校保護”中對于學校保障學生人身安全的條款。然而,我國現行的相關法律,如《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等都未對校園事故的處理與責任分配進行明確規(guī)定,僅僅規(guī)定了過錯責任原則,即學校承擔責任的前提是有過錯,因而在司法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爭議。面對這些爭議,通常是由人民法院對案件事實進行分析,對當事人進行責任分配。但可以明確的是,學校承擔責任的四大構成要件是:行為的違法性、學校有過錯、有損害事實的存在以及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在符合這四個要件的情形下,學校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只是承擔責任的比例會依據案件事實而有所不同。
此外,未成年人受虐待問題也不容忽視,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有時會越界,導致未成年人傷亡的嚴重后果。而在童工工傷案件中,未成年人在依據《勞動法》的基礎上再運用《未成年人保護法》提出權利訴求,為維護自身權益發(fā)聲。
2.婚姻、家庭糾紛
司法實踐中,在處理婚姻家庭糾紛時傾向于解決成年人之間的糾紛,未成年人由于閱歷的限制,在保護自身權益時較為弱勢。而在父母分居乃至離婚的情況下,未成年人的撫養(yǎng)和探望便會成為問題。夫妻離婚,一般夫妻其中一方失去撫養(yǎng)權,失去撫養(yǎng)權的一方將失去與子女共同生活的權利。不過,失去撫養(yǎng)權的一方仍然會享有探視權,可在約定或裁判的時間內定期探視子女,與子女進行相對短暫的相處。雖然《婚姻法》第37條規(guī)定了撫養(yǎng)費執(zhí)行的原則,即協(xié)商為主、法院判決為輔,但由于我國沒有建立撫養(yǎng)費的強制執(zhí)行體系,僅靠當事人自覺給付撫養(yǎng)費,撫養(yǎng)費執(zhí)行已經成為一大難題。
父母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0條規(guī)定的行為在司法實踐中常表現為:1.父母疏于履行對子女的監(jiān)護;2.父母離婚或分居后,一方不積極給付撫養(yǎng)費或者在使用撫養(yǎng)費上做出了不利于未成年子女的行為(如挪用撫養(yǎng)費等)。在撫養(yǎng)糾紛中法院常常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0條關于“監(jiān)護職責”和“撫養(yǎng)義務”的規(guī)定,但由于條文內容的模糊性,法官的裁判具有較大的主觀性。探望權糾紛除了發(fā)生在離婚家庭外,也會發(fā)生在隔代親人之間,未成年人的祖輩在探望權受到侵犯時也會選擇向法院提起探望權之訴?!痘橐龇ā返?8條也規(guī)定了探望權的相關內容,但在探望權行使的方式、時間、地點、對方的協(xié)助義務等方面都沒有作出具體規(guī)定。逗留式探望與短期生活式探望是否屬于真正的探望往往成為案件中爭議的焦點。撫養(yǎng)費糾紛與探望權糾紛又共同成為了撫養(yǎng)權變動糾紛的因素。
3.繼承權糾紛
繼承權也是基于親屬關系而形成的,與人身關系密不可分,但相較而言,其財產性更加濃厚,實際上是私有財產制度的反映。保護未成年人繼承權既是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具體體現,也符合社會主義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當繼承人為未成年人時,就關涉到未成年人的財產權利,應當引起重視。在繼承權之訴中,由于未成年人還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當事人往往會利用《未成年人保護法》來主張未成年繼承人的財產權利。涉及未成年人的繼承權糾紛主要分為兩類:1.被繼承人曾有過兩次及以上婚姻經歷,在不同的婚姻經歷中均育有子女,子女之間產生繼承權之爭,這種糾紛與婚姻家庭糾紛有一定程度上的交叉。2.被繼承人的家庭成員眾多,情況復雜,而繼承人中又包含未成年人。在這兩種類型中,又以前一種情形最為多發(fā)。而我國《繼承法》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繼承權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是對未成年人的一種保護,所以,這可能導致法定代理人之間“對簿公堂”。雙方往往基于遺囑、離婚協(xié)議書等材料以及是否屬于“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為未成年人爭取繼承權。第二種類型的案件則表現出債權債務關系復雜、家庭成員眾多、涉案證據(如聲明、公證等)互相牽連的特點,需要法院仔細厘清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同時運用《繼承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對未成年人進行保護。
刑事領域的案件主要分為未成年人實施的刑事犯罪和針對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兩大類型。在前一種類型案件中,未成年人實施的刑事犯罪集中在侵犯財產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在后一種類型案件中,針對未成年人實施的刑事案件主要表現為家庭暴力、性侵害等。涉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案件更多的是未成年人實施的刑事犯罪。雖然在樣本案件中刑事案件的占比不大,但它們所反映的未成年人成長環(huán)境值得探索和研究。
統(tǒng)計數據顯示,八成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激情犯罪和團伙犯罪,可能存在以下原因:一方面,未成年人的身心及人格發(fā)育尚未健全,需要成人世界的呵護;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又渴望成熟,希望能夠自己作出有關決定,社會及家庭對此也有較多期待。①張鴻?。骸渡倌晁痉ㄍㄕ摗?,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102 頁。未成年人在處理問題時往往不夠理智,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后果評估不足,這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在這些刑事案件中,法院或者當事人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因為考慮到被告人的未成年人身份,對他們秉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方針,進而做出量刑上的減輕。
既有研究表明,無論是未成年人還是成年人,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在全部犯罪類型中,侵財類犯罪的比例均居首位。②關穎:《未成年人侵財犯罪及其相關因素分析——基于全國未成年犯調查》,載《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 年第3 期。受自身或者家庭經濟能力的限制,一定比例的未成年人會選擇實施盜竊、搶劫等侵犯財產類的犯罪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實際上,這種侵財類案件與民事侵權存在交叉,民事侵權只能在物質賠償上進行懲罰,《刑法》又不能對這些未成年人科處刑罰,致使未成年人致人損害在觸法行為與行為偏差的邊緣線上徘徊。
此外,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未成年人犯罪也比較常見。在這一類型的案件中,未成年人出于一時激憤,從而實行故意傷害等行為,典型是以尋釁滋事罪為代表的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當未成年人的行為不能構成其他刑事犯罪而法院又認為有必要運用《刑法》對他們加以懲戒時,尋釁滋事罪這一“口袋罪”就成為了對他們科刑的一種選擇。
除了上文提及的三大類型案件之外,還存在著其他類型的糾紛,如行政案件和執(zhí)行案件。其中,涉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行政案件大多是發(fā)生在未成年人與教育局、公安局、街道辦事處之間的糾紛。
教育局作為教育事業(yè)的主管部門,在未成年人受教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事人主要要求追究教育局的行政不作為和行政決定錯誤的責任,在這些糾紛中,教育局的行政行為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未成年學生的權益受損。其中如學生學籍管理問題就較為多發(fā)。學生的學籍檔案涉及學生轉學、升學及今后一系列重大利益,與學生的權益密切相關,這些案件中教育局被起訴的原因或是對學籍的管理出現失誤,或是在學籍審查過程中出現紕漏,適用的法律主要是《義務教育法》和《行政訴訟法》,但當事人會通過引用《未成年人保護法》來增強自身主張的說服力。關于公安機關,爭議集中在其執(zhí)法過程中的程序瑕疵和程序違法對未成年人造成的損害,通常由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公民與街道辦事處的糾紛則圍繞著政府信息公開展開。政府信息公開是以憲法上的公民知情權為其法理基礎的。①張康之:《限制政府規(guī)模的理念》,載《行政論壇》2000 年第4 期。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一方面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為政府設定了信息公開的義務,另一方面為建設服務型政府提供了助力,使得“透明政府”的觀念深入人心。當政府在涉及未成年人權益的信息公開的形式、范圍、時間等方面與公民無法達成一致認識時,就會產生糾紛,乃至訴諸法律。
執(zhí)行案件在3323起案件中占比為1.5%,主要分為三類:首先是對侵犯未成年人財產權的行為進行強制執(zhí)行,其次是對拒不履行作為撫養(yǎng)人應盡的義務以及調解協(xié)議中的約定進行強制執(zhí)行,最后是對損害未成年人接受義務教育的行為進行強制執(zhí)行。這三種類型保障了財產權、受撫養(yǎng)權和受教育權三方面的權利,落實了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最后一步。
以上我們從判決書的時間分布、地域、法院層級、案件糾紛類型、涉及的條文等方面探討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司法適用情況,這些是形式與內容方面的觀察。在實質上,關鍵問題在于,《未成年人保護法》作為法院的裁判依據,發(fā)揮了哪些功能?質言之,即法院與當事人為什么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通過對樣本判決的分析,我們發(fā)現《未成年人保護法》在司法實踐中主要承擔以下功能:(1)權利主張功能。在這3323起案件中,當事人依據《未成年人保護法》主張自身權利的也不在少數。隨著未成年人的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在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便會考慮訴諸法律;(2)宣示性作用。這是由于《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部分條款僅表明了某種立法觀念與價值,條文中并沒有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等要素,不直接調整社會關系,從而強化該法的宣示性作用;(3)實體性規(guī)范功能。主要表現為《未成年人保護法》與其他法律一起作為法院裁判的依據。它的實體性規(guī)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fā)展權、受教育權、參與權等權利的實現;(4)教育說教功能。我們也發(fā)現法院在判決時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對當事人進行了教育,表達了法院的人文關懷,體現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教育說教功能。
《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含有大量的權利保護條款。在分析的案件中,有17.5%的案件是當事人引用《未成年人保護法》主張權利的情況。當事人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主張權利,一是因為《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條文簡單易懂,更容易被當事人運用在訴訟中,二是因為適用對象明確,一旦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利益,當事人便可考慮是否在自身主張中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來增強論證的力度。
例如,李泓樞、周波與吉林省采菊圍棋職業(yè)俱樂部合同糾紛案[案件字號:(2017)吉01民終5322號],當事人李某1在原審時引用了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即“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該案中,李某1在圍棋俱樂部學習期間被周波使用打手板、關小黑屋等方式體罰,李某1在向法院提出訴求時就利用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第15條來主張自身的人格尊嚴權?!段闯赡耆吮Wo法》在法律層面明確了未成年人的權利,也有助于未成年人形成維護自身和他人權利、尊嚴和價值的意識。
宣示性條款是一種具有號召性、鼓勵性、促進性的規(guī)范?!段闯赡耆吮Wo法》中宣示性條款較多,這些條款立法規(guī)定了未成年人的重要地位、未成年人的權利、保護未成年人工作的原則等,但不包括相應的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段闯赡耆吮Wo法》的總則部分就是典型的宣示性條款,通常被用于當事人表達訴求或者法院的論證說理。例如,在東方市新龍鎮(zhèn)道達村村民委員會與符玉貞、符玉曼等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案件字號:(2018)瓊97民終628號]中,法院援引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第3條第1款的規(guī)定,即“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fā)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特點給予特殊、優(yōu)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這一條款歸屬于《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總則內容,在法律層面上確認了未成年人的各項權利,并強調國家應對未成年人進行保護,是典型的宣示性條款。
一般認為,法律規(guī)范具有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功能。①劉能:《地方立法中宣示性條款的價值》,載《人民政壇》2011 年第1 期?!段闯赡耆吮Wo法》中較多的條款體現了指引、評價、教育和預測功能。宣示性條款作為《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一部分,充分體現了我國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重視,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條款的宣示意義大于實際意義,體現的是更深層次的立法主旨。然而在某種程度上,過多宣示性條款的存在導致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可操作性不足等問題。
實踐中,《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范指引功能大多是與其他法律共同發(fā)揮的。比如法院運用《未成年人保護法》與《民法通則》解決撤銷未成年人監(jiān)護、離婚糾紛等糾紛;運用《未成年人保護法》與《侵權責任法》解決未成年人與教育機構、學校等的侵權責任糾紛。在筆者查閱的案件中,發(fā)揮實體性規(guī)范功能的條款有第10條、第22條、第38條、第53條等,它們和其他法律一起成為了法院裁判案件的依據。 以杜1與浙江省諸暨市教育局不履行法定職責糾紛上訴案[案件字號:(2010)浙紹行終字第59號]為例,法院采納了上訴人的意見,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第63條第1款的規(guī)定,即學校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應由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責令改正,裁定諸暨市教育局就上訴人提出的申請作出處理。
《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范指引功能主要體現在“法律責任”一章中,明確了對保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責任主體,但大多籠統(tǒng)表述為“主管部門”,缺乏切實可行的細則,仍然在可操作性上有所欠缺。
在嚴肅的法律中附加道德方面的教育說教內容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在這3323起案件中,我們發(fā)現《未成年人保護法》在判決書中承擔了一部分教育說教功能。比如在周某甲與徐某婚姻家庭糾紛案[案件字號:(2013)浙杭民終字第1888號]中,當事人之一徐某由于與周某甲的母親周某乙之間不存在婚姻關系,拒絕承擔對周某甲的監(jiān)護職責和撫養(yǎng)義務。法院就援引相關條款對當事人進行了教育:“《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創(chuàng)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職責和撫養(yǎng)義務’,作為未成年人周某甲的親生父親,徐某理應擔負起對周某甲撫養(yǎng)義務。而且不存在婚姻關系,并不能影響親子關系的存在,上訴人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yǎng)義務不會消除?!?/p>
《未成年人保護法》在這些案件中所承擔的教育說教功能強化了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護、學校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等責任,增強了公正司法的道德基礎,體現了法院對于法律、道德之間關系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教育說教增強了判決書的感染力,能夠推動理想判決效果的實現,最終達到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目的。
前文從形式與實質兩個方面探討了我國法院在司法實踐中適用《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實際情況。通過這些樣本案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基本框架下,當前我們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環(huán)境以及所面臨的問題。
第一,從分析結果來看,《未成年人保護法》在司法實踐中發(fā)揮的實際作用較小。在北大法寶數據庫的上千萬份案例與裁判文書中,僅有3323起涉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案件,這說明我國法院對于這部法律的援引不足,導致《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立法價值難以彰顯,在司法實踐中表現出實用性弱的問題。
第二,從條款上來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存在的宣示性內容過多。《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許多條文缺乏完整的責任構成要件,也缺乏解決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問題的程序性規(guī)范。這些條文側重于對當事人的感召與教育,在法律后果與法律責任方面的規(guī)定有所欠缺。這一特性使得《未成年人保護法》在相當一部分案件中承擔了理念導向的角色,而非對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行為進行強有力的規(guī)制。在近年來關于《未成年人保護法》修改的討論中,學者批評《未成年人保護法》為“沒有牙齒的法律”,并從立法原則、配套制度、執(zhí)法主體等角度提出了建議。①姚建龍:《未成年人法的困境與出路》,載《社會科學文摘》2019 年第11 期。這要求提高《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立法質量,改進的角度包括立法定位、法律解釋、立法技術等等。比如,從立法定位上來說,要更多在法條中貫徹未成年人權利本位的觀念。相對應的,可以將《未成年人保護法》定位成可操作性較強的程序性規(guī)范,擴充相關的法律解釋以及提高立法技術。由于《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的道德規(guī)范太多,必須制定實施細則,對條文進行細化,才能增強可操作性。此外,可以加強針對特殊未成年人的單項立法,以此來配合實現《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立法目的。
第三,從形式上來說,各層級法院沒有就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援引進行說理形成相對一致的規(guī)范。各個法院在判決書中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形式不同,部分法院詳細地對所引用的條文進行展示和論證,部分法院指出了援引條款的具體位置,部分法院則僅是簡單地提到“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這些情況使得《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援引在判決書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表現得參差不齊。當然,這種“簡約化”的說理涉及到的具體法律知識較少,因而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普通民眾理解判決書,可以說是一種獨特的“中國風景”。然而,在一些判決書中,法院的說理甚至存在錯誤。如李某某訴被告杜金英健康權糾紛一案[案件字號:(2017)黑0221民初1051號],發(fā)生在2016年的案件卻適用了1991年最初版本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第46條和第47條,反映出法官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不熟悉,也側面映襯出該法的存在感較其他常用的部門法更弱。對此,筆者認為應當注重提高各級法院法官的素質,加快推進法官培訓工作。畢竟,法官這一職業(yè)要求從業(yè)者具備過硬的法律專業(yè)技能。這些專業(yè)技能不僅包括熟練掌握法律的能力,也包括裁判文書說理能力。
第四,從內容來說,裁判者往往注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內容而忽略了其直接約束性。在這些判決書中,法院更多地將重心放在了所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條文的內容上。在筆者瀏覽的案件中,沒有一起案件法院單獨以《未成年人保護法》作為裁判依據。法院通常采取一種“附隨援引”模式,即引用其他法律與《未成年人保護法》互相配合,一起作為判案依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一方面,法院為了增強說理的充分性而傾向于引用盡可能多的法律,這使得《未成年人保護法》本該起到的作用被減弱;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條款缺乏完備的法律構成要件,許多條款只是法律構成要件之一,也只是重復其他法律的規(guī)定。②王仰光:《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不足與完善——基于實證數據的研究》,載《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 年第1 期。這兩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其直接約束力不被重視的窘境。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中對法律責任的相關規(guī)定仍然較為寬泛,導致責任主體和處罰邊界依舊模糊,使得司法機關處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時出現操作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建議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修訂中規(guī)定更加具體的法律責任,明確管理主體和法律后果,減少“責任稀釋”的情況。
第五,從體系上來說,《未成年人保護法》亟待完善,仍然存在對新領域的問題規(guī)范滯后、對已有領域的規(guī)范不足的問題。從對新領域的規(guī)范來說,《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已經依據當前未成年人保護的實際情況增設了網絡保護與政府保護專章,從立法層面引領對未成年人作出保護。首先,這一專章的規(guī)定從網絡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家庭、學校、社區(qū)以及普通組織、個人的角度出發(fā),明確了各主體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中的義務。但《草案》中這一部分的規(guī)定仍然存在約束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網絡保護專章中條款的表述方式為“主體+義務”或“主體+禁止性規(guī)定”,缺少法律責任與監(jiān)督管理主體的規(guī)定,這可能造成司法裁判與執(zhí)法時責任追究的困難。例如《草案》的第63條第1款規(guī)定道:“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應當提示未成年人保護其個人信息,并對未成年用戶使用其個人信息進行保護性限制”,這一規(guī)定并未明確不履行該義務的后果以及該義務履行的監(jiān)督管理主體。其次,《草案》新增的網絡專章聚焦于網絡游戲和使用網絡的時間和方式等,忽視了短視頻、網絡直播問題,建議通過進一步推行網絡實名制來規(guī)范未成年人軟件使用行為。最后,現行《未成年人保護法》出現了政府保護缺位的現象,即當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等出現問題,政府對未成年人保護的介入尚不能做到及時、充分。《草案》中增設的政府保護專章明晰了各級人民政府所承擔的監(jiān)督與保護職責,建立起未成年人保護的協(xié)調工作機制,同時引導未成年人國家監(jiān)護制度的完善。但當前的規(guī)定仍然較為籠統(tǒng),各個級別職能部門如何協(xié)調聯動還需要接下來的實施細則等予以細化。
從對現有領域問題的規(guī)范來說,家庭、學校、社會和司法的“四大保護”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如現行《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學校保護的規(guī)定僅有寥寥十條,難以有效保障未成年人在學校中的權益。《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吸收了近年來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經驗與教訓,初步建立起了校園欺凌防控制度。但對相關未成年學生監(jiān)護人采取的措施僅止步于通知和家庭指導。在已有的案件中,未成年欺凌者的親子關系、監(jiān)護人教養(yǎng)方式等往往存在不小的問題,甚至一些監(jiān)護人怠于行使監(jiān)護職責,放任孩子的不良行為。因而筆者建議在修訂過程中再增加對有關未成年人監(jiān)護人的處罰措施,以增強監(jiān)護人的責任。
本文利用了北大法寶數據庫中有關《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判決,較為全面地展示其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情況?!段闯赡耆吮Wo法》頒布至今已經接近30年,其對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發(fā)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對《未成年人保護法》司法適用的關注既是對其進行貫徹實施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經之路。
《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司法適用情況也是檢驗立法實效和推動立法完善的一項重要指標。通過分析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裁判文書,使我們了解到當前未成年人權益保障所面臨的熱點問題,如未成年人人身損害、撫養(yǎng)權糾紛、尋釁滋事等。同時,我們還看到,在司法實踐中,《未成年人保護法》依然存在可操作性不強、法院援引不足等問題。當前,我們應以新一輪《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為契機,認真體察其理論內涵和實踐價值,讓《未成年人保護法》真正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