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苦”的詞義引申反映的隱喻性認知思維

2020-02-18 11:14:21王大剛王聯(lián)國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認知隱喻味道

王大剛 王聯(lián)國

摘要:漢語中的“苦”本是一種植物的名稱,后來引申為這種植物的味道,再引申表示人們對世界的一種認識。這種認識與“苦”的味道具有認知上的同構原理:帶有刺激性,讓人不舒服?!翱唷庇删唧w的意義引申出抽象的意義。人隱喻性的認知方式帶來了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認知語言學認為“苦”的隱喻由味道域映射到心理感覺域,體現(xiàn)了人類從身體經(jīng)驗出發(fā)來體認世界的認知方式。

關鍵詞:苦;味道;隱喻;認知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1.039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1—1580(2020)01—0171—04

“苦”本是一種帶有苦味的植物,《說文解字》解釋說:“苦,大苦,苓也?!倍喾N版本的古代漢語字詞典都解釋“苦”的本義是“苦菜”①。在現(xiàn)代漢語中,“苦”的這個義項已經(jīng)消失,詞典中不再收錄②。但現(xiàn)在“苦”的眾多意義,都是由“苦菜”發(fā)展而來?!翱唷?,作為基本味覺詞之一,在漫長的歲月中,借由人類的認知方式,逐漸從表述食物之味,引申出豐富的意義,最終形成了一詞多義現(xiàn)象。因此,研究“苦”的多義體系及其形成機制,是詞義研究乃至人的認知過程研究中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本文從“苦”的本義“苦菜”出發(fā),借助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角度,研究“苦”的眾多意義的形成過程,并分析其中的隱喻認知原理。

一、“苦”由具體到抽象的詞義引申

人的主要感覺有5種:味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它們一起構成人的感覺系統(tǒng)。5種感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人類感知世界的系統(tǒng),正是在這個系統(tǒng)中,人類有了對于世界的全方位的了解和感悟,達成了人類對于整個世界的感知。在人類感知世界的諸種感覺中,味覺是人類最初始、最本能、最普通的一種官能體驗[1]。一切生命的發(fā)生、發(fā)展,都需要食物來維系生命體對于能量的基本需要。正如馬斯洛所說:“在一切需要之中,生理需要是最優(yōu)先的。這意味著,在某種極端的情況下,即一個人生活上的一切東西都沒有的情況下,很可能主要的動機就是生理的需要,而不是別的,一個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的人,很可能對食物的渴望比別的東西更強烈?!盵2]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中將人的基本需要劃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由此建立了人的需要層次理論,最基礎的是生理需要。

攝取食物是維持生命體存續(xù)的最基本的要求。味道來自于食物,食物的味道又影響了生命體對食物本身的態(tài)度。對于人類來說,味道的好壞,直接影響人類對食物的判斷與喜好。大多數(shù)人喜歡吃甜的食物,因為它們都飽含糖分,人們普遍不喜歡苦味的食物,因為它們?nèi)狈ι枰奶欠?,即能量的來源。喜甜厭苦已?jīng)成為人類的一種本能,因此在人的各種感覺能力中,味覺無疑是相當突出的,也是最基礎的一種能力[3]。

“味覺”是指“舌頭與液體或溶解于液體的物質(zhì)接觸時所產(chǎn)生的感覺”[4],這種感覺經(jīng)常與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結合在一起。通過對味覺詞語隱喻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詞義引申的方式:由身體經(jīng)驗作為基礎,逐漸擴展為其他經(jīng)驗。

人類的認知模式帶有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的特征。人的認知總是從熟悉的向不熟悉的逐漸過渡,而且在認知過程中帶有原來認知方式的特點。隨著人類認知視野的擴展,人類通過語言給更多事物、現(xiàn)象進行命名,在命名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使用原有名稱指稱新事物、新現(xiàn)象的情形,由此產(chǎn)生了多義詞現(xiàn)象。多義詞的出現(xiàn),使得一個原有的詞所指稱內(nèi)容的范圍擴大了,而這種擴大不是任意的,是建立在人們隱喻性認知方式上的。

下面,我們就來解析一下漢語中的基本味覺詞“苦”是如何通過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的詞義引申,獲得新的指稱內(nèi)容的。

苦,作為基本味覺詞,本義是指苦味。但最開始的“苦”,指稱的并不是事物的性質(zhì),而是一種具體事物的名稱。

《說文解字·艸部》:“苦,大苦,苓也。從艸,古聲?!倍斡癫米ⅲ骸捌湮稑O苦,謂之大苦。”“苦”本義為:

1.苦菜。如: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詩經(jīng)·唐風·采苓》)

這里的“苦”指的是苦菜,是一種具體的事物,苦菜具有味“苦”的特征,所以可以從具體的一種具有苦味的植物引申出抽象的“苦”味。這也符合人類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因為苦菜味苦,所以苦引申泛指像膽汁或黃連的滋味,即苦味。

2.苦味。如: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保ā对娊?jīng)·邶風·谷風》)

苦味是由人類的味覺器官感知到的,這種感知結果會使人不舒服,具有苦味的食物在營養(yǎng)方面不符合人類追求高能量、高糖分來維持生命的需求③,這種不舒服的感覺與身體其他感知途徑得到的不舒服又形成一種同構關系,都可以用“苦”來進行指稱??梢哉f,舌頭的不舒服與身體的不舒服具有同等性質(zhì)。這種苦的滋味由人的身體味覺器官感知,所以進而引申指身體上的辛苦,勞苦,勞累。

3.辛苦。如:

“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故農(nóng)之用力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保ā渡叹龝ね鈨?nèi)》)

不論是舌頭上的苦味感覺,還是身體上的不舒服的“辛苦”狀態(tài),都是肉體上的,可以歸納為物質(zhì)上的、具體的感覺。心理上不舒服的感覺與之相似,所以,心理的苦悶、痛苦與身體的辛苦、勞苦也具有同構關系。因此“苦”可以引申指內(nèi)心痛苦、苦惱、憂慮、愁苦。

4.痛苦、苦惱。如: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保ɡ盍辍洞鹛K武書》)

“想到這里,覺得替這些鳥雀愁苦的受不得。”(《老殘游記》第6回)

身心的痛苦來自于生存經(jīng)驗的不如意,即人在進行某種不舒心的行為,因此苦又引申指被某種事物所苦,苦于、厭惡、怨恨。

5.苦于、厭惡。如:

“澤居苦水者,買傭決竇?!保ā俄n非子·五蠹》)

“天下苦秦久矣?!保ā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p>

上面兩個例子中的“苦”都是指一種被動的“受苦”,被動的“苦”不可避免,主動地追求“苦”也是一種“苦”。我們看到“苦”還有主動性的使動用法:“使辛苦勞累”,即刻苦、勤苦。

6.刻苦。如:

“如蓋以苦學力文所致?!保ò拙右住杜c元九書》)

“苦”本是苦菜,段玉裁說“其味極苦”,因此這種“極苦”的程度又引申為普遍意義上的深、甚。

7.深,甚。如:

“帝遂召武子苦責之?!保ā妒勒f新語·方正》)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保ㄌK軾《辛丑十一月十九日馬上賦詩寄子由》)

這種“深”“甚”達到極致,即為程度最高的“極”。因此“苦”從具有實在意義的實詞虛化為意義較為虛的副詞,表示竭力、盡力、耐心地。

8.竭力。如:

“尋加中書令……苦讓,遂不受。”(《晉書·王洽傳》)

“寶釵見王夫人傷心,只得上前苦勸?!保ā都t樓夢》第117回)

以上所講的“苦”具有從具體到抽象的引申過程,線索明晰,但也有線索不甚明晰的“苦”的用法的引申。如“苦”還可以引申指急。

9.急。如:

“斵輪,徐則甘(緩)而不固,急則苦而不入。”(《莊子·天道》)

對于“苦”的意義引申,我們可以總結如下:

→3.辛苦、勞苦→6.刻苦

苦:(本義)1.苦菜→2.苦味→ ?→4.痛苦、苦惱→5.苦于

→7.深→8.竭力、耐心地

→9.急

二、“苦”的詞義引申反映人類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

通過上面對“苦”意義引申過程的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苦”不僅表達了人類對一種味道的感知,更表達了人類對自身及世界的認知。這里面蘊含著人類認知過程的基本原理——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

“認知”(cognition)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人對周圍事物注意、感知、記憶、產(chǎn)生表象、形成概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判斷、推理與獲取知識的信息處理過程[5]。在這個過程中,人的思維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人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正是利用熟知的身體經(jīng)驗,人們才能方便快捷地認知深和廣的客觀世界。

認知語言學認為,詞語的產(chǎn)生是以人類對自身的認知和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為基礎的。

味覺詞中的酸、甜、苦、辣都具有“托物呈味”的特征,“苦”最為明顯。漢語“苦”的本義為苦菜,這一意義在現(xiàn)代語境中已經(jīng)消失,但是由“苦菜”抽象出來的味覺概念——“苦”卻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逐漸提高變得詞義愈加豐富,呈現(xiàn)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吃在嘴里的一種味道,還有我們精神層面的感覺。

“苦”從最初具體的名詞——苦菜,抽象為形容詞——苦,即苦菜的味道,味覺的刺激又喚起了其他讓人不舒服的生理感覺,原來刺激性的令人不舒服的味道,投射到了人的心理感知域,使得“苦”帶上了痛苦、憂傷等多種消極的感情色彩。這方面的詞語還有:苦差、苦處、苦果、苦海、苦酒、苦臉、苦悶、苦命、苦水、苦頭、苦笑、苦刑、苦衷、悲苦、慘苦、愁苦、孤苦、凄苦、冤苦、苦日子、不勝其苦、愁眉苦臉、孤苦伶仃、含辛茹苦、叫苦不迭、苦大仇深、苦思冥想、苦心積慮、苦心經(jīng)營、苦心孤詣、苦雨凄風、苦中作樂、千辛萬苦、勤學苦練、同甘共苦等。

這種由生理感覺義引發(fā)情感義的過程完全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由生理到心理的人類認知規(guī)律[6]。

對于抽象的事物,我們?nèi)祟愑幸环N強大的思維能力,即化抽象為具體,這樣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傳達抽象事物的特征。隱喻的原理就是把日常身體經(jīng)驗轉化成認識世界的方式。身體的不同味覺感受會引起心理的不同感受。生活中其他事物、現(xiàn)象也會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大腦的想象力將從不同方面獲得的心理感受聯(lián)系起來,借用身體味覺詞語去反映心理感受[7]。正因為如此,人類喜歡從味覺這種熟知的身體經(jīng)驗領域出發(fā)去思考其他領域的問題,用與其相關的詞語去指稱其他領域的事物、現(xiàn)象,由此產(chǎn)生與味覺有關的詞語,最終形成了大量的食味詞通過隱喻獲得詞義引申的現(xiàn)象。如甜言蜜語、甘苦與共、含辛茹苦、心狠手辣、辛酸等,都不再只是表示味道的詞語。

人類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是豐富而具體的,但在語言表達上卻又力求簡潔明了。中國人善于托物取象,利用已有的語言表達方式來承載更多需要表達的內(nèi)容,味覺是其中最常被用來作為表達媒介的一個詞群系列。周圍世界與現(xiàn)象帶給人的諸多消極乃至痛苦的感受,大都可以用“苦”來表現(xiàn)。不論是生活上的艱苦、窮苦,還是身體上的疾苦、辛苦,又抑或是心靈上的痛苦、悲苦,都可以用具有同構關系的“苦”來進行表示。

三、人類隱喻性認知思維方式促使“苦”詞義引申

隱喻的作用就是使我們的語言在使用上更加簡潔、形象和生動,即通過具體的事物來認識抽象的事物。正如語言學家萊考夫所說:“不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思想和行動中,日常生活中隱喻無所不在,我們思想和行為所依據(jù)的概念系統(tǒng)本身是以隱喻為基礎?!薄半[喻的本質(zhì)就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當前的事物?!盵8]如此看來,隱喻就不僅僅是一種修飾話語的手段,更是隨著人類認知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人類對世界進行認知的一種方式,更是促使詞義引申的一種手段。

萊考夫指出:“不同的認知模式之間和同一個模式中的不同成分之間存在著有機聯(lián)系,由此產(chǎn)生了一詞多義現(xiàn)象(polysemy),同一個詞語常常被用來表示處在這種相互之間認知關系中的不同成分?!雹茈[喻建立在相似性原則的基礎上,體現(xiàn)的是不同認知域(即源頭域和目標域)兩個元素的相似性。人類認識事物、建立概念系統(tǒng)正是通過隱喻性思維這條必由之路。

隱喻通常涉及4個方面:源頭域、目標域、經(jīng)驗基礎和映射。“每個隱喻都有一個源頭域、一個目標域以及一個從源頭域到目標域的映射。”[9]

源頭域是味道,目標域是心理感知。通過人類的經(jīng)驗基礎,使得味道映射了人對世界的心理感知,最終使用味覺詞語表達人對世界的認識。從飲食的味道領域映射到其他心理感知領域正是萊考夫隱喻理論映射機制的一個實例?!翱唷笔且环N具體的味道,屬于源頭域,心理感知是內(nèi)在的抽象體驗,屬于目標域。從“苦”的源頭域映射到心理感知目標域,完成了一次完整的隱喻映射過程。

隱喻在人類的語言中普遍存在。一方面,人類通過隱喻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傳達抽象事物的特征;另一方面,人類通過隱喻增強語言的表達能力,獲得更好的交際效果。隱喻是新的語言意義產(chǎn)生的根源,是詞義引申的重要方式。“苦”由苦菜義出發(fā),通過隱喻性的認知方式,獲得更多人對自身乃至世界認識的表現(xiàn)方式,最終成為一個多義詞。

一個詞存在著一個相關意義的場或意義關聯(lián)域。一個詞的意義從感覺領域上升或抽象到心理領域的過程,體現(xiàn)了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由近及遠,由熟悉到陌生,由具體到抽象。人對一種事物的認識逐漸擴散到更多事物的認識中去,詞義由少變多,最終形成一詞多義現(xiàn)象。這種詞義引申,正是使用了隱喻性認知方式??辔督o人以痛苦、不舒服的感覺,是不被人喜歡的一種味道?!翱唷睆脑搭^域“味道苦”映射到身體與心理目標域,“苦”的引申義主要向味覺以外的生理感受(辛苦、勞苦)、情感特征(內(nèi)心痛苦、苦惱)進行隱喻,感情色彩以貶義為主。

有了隱喻這種認知世界的方式,我們把“感覺”與“精神”現(xiàn)象進行了有效地連接,世界也就變成了我們的“口”中世界?!翱唷币簿筒辉僦皇且环N味道,而是我們對自身乃至世界認知的一種表達方式。

“語言是記錄文化的符號系統(tǒng),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制約?!盵10]語言表達文化現(xiàn)實,語言體現(xiàn)文化現(xiàn)實,語言象征文化現(xiàn)實。漢語中的“苦”,表層上體現(xiàn)著漢民族對食物味道的認知,深層上體現(xiàn)出文化符號的價值,即對內(nèi)心感受及外在世界的認知與表達。

[注釋]

①見《古代漢語字典》編委會編的《古代漢語字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3:509。另外,20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226頁解釋“苦”的第1個義項也是“苦菜”。商務印書館2014年出版的《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834頁解釋“苦”的第1個義項也是“苦菜”。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的《王力古漢語字典》1047頁解釋“苦”的第1個義項為“野菜名,即苦菜?!?/p>

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出版)在解釋“苦”時沒有“苦菜”這一義項。在2012年、2005年、2002年、1996年、1987年、1978年、1973年各版中均沒有收錄“苦菜”義項。

③人類具有追求高熱量高糖分食物的生存本能,這解釋了為什么從嬰兒到成人普遍喜歡吃糖或帶有甜味的食物而不喜歡吃帶有苦味的食物。參看BBC紀錄片《人類本能》(2002)。

④見喬治·萊科夫著。梁玉玲等譯?!杜恕⒒鹋c危險事物:范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秘》[M]。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17。原文標點如此?!叭R科夫”與“萊考夫”所指都是Geoge·Lakoff。

[參考文獻]

[1]馮英.漢英語分類詞群對比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

[2]馬斯洛.人的動機理論[A].人的潛能和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譯文集[C].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3]戴衛(wèi)平.詞匯隱喻研究[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4.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5]陳汝東.認知修辭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6]楊洋,董方峰.對漢語基本味覺詞“苦”的認知語用分析[J].現(xiàn)代語文,2006(11).

[7]王燕,韓琴.“澀”亦“色”之文化辨析[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6(05).

[8]萊考夫,約翰遜.何文忠譯.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9]喬治·萊科夫著.梁玉玲等譯.女人、火與危險事物:范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秘[M].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10]邢福義.文化語言學(修訂本)[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The Metaphorical Cognitive Thinking of the Extended Reflection of the Meaning of Bitter

WANG Dagang,WANG Lianguo

(Boda College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136000,China)

Abstract:As a name of a plant, the Chinese word bitterwas later extended to the taste of this plant and then extended to indicat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is understanding and the taste of bitterness have cognitive isomorphic principles: it is irritating and uncomfortable. Bitterderives abstract meaning from the specific meaning. The metaphorical cognition of human beings brings the term polymorphic phenomen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holds that the metaphor of bitternessmaps from the taste domain to the psychological sensory domain, reflecting the cognitive way in which humans perceive the worl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body.

Key words:bitter; taste; metaphor; cognition

[責任編輯:尚 欣]

猜你喜歡
認知隱喻味道
中秋的味道
嶺南音樂(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快樂的味道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夏天的味道
《紅樓夢》隱喻認知研究綜述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01:13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農(nóng)戶安全農(nóng)產(chǎn)品生產(chǎn)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關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哈巴河县| 泰安市| 大名县| 临潭县| 六枝特区| 桃江县| 永嘉县| 昭苏县| 涪陵区| 滦平县| 怀远县| 陆川县| 都安| 黔江区| 茶陵县| 德阳市| 福泉市| 青神县| 临桂县| 苗栗县| 大姚县| 连州市| 越西县| 安溪县| 平陆县| 镇安县| 台前县| 玉田县| 民权县| 广河县| 仪征市| 焦作市| 巫溪县| 太原市| 宁都县| 扶风县| 武安市| 扶余县| 南昌县| 泊头市| 怀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