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蘭萍 孟 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于2020年5月28日通過并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的出臺,對于我國政治、經濟、法治等各領域都將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盡管其內容并未直接涉及基建投資領域,但是其立法原則、部分具體條文內容,仍然會給基建投資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本文將從五個角度探析《民法典》積極影響我國基建投資項目的亮點,為今后基建投資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借鑒。
《民法典》第一編 總則
第2 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4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113 條 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對于所有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一視同仁地給予平等保護。
平等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相互之間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他們的合法權益也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
一方面,在基建投資項目中,地方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門會以民事主體的資格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例如對外開展政府采購活動、參與項目合同的談判和簽署等,《民法典》第97 條亦規(guī)定“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和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機關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庇捎跈C關法人參與民事活動是以民事法人的身份,而非單純的公共管理者身份,因此其同樣應當遵循平等原理的理念,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參與基建投資的社會資本方,并對所有社會資本的合法權益予以平等保護。
另一方面,在基建投資領域這一國企、央企的傳統(tǒng)“主場”,民營企業(yè)通常面臨較高的入場門檻;成功入場之后,民營企業(yè)在面對巨大的項目建設資金需求,在向金融機構尋求融資時往往會面臨融資機構的“區(qū)別對待”;在項目出現問題無法繼續(xù)運作的情況下,民營企業(yè)又缺少話語權,難以順利退出項目。因此,民營企業(yè)投資難、融資難、退出難,一直都是制約民營企業(yè)參與基建投資領域的“老大難”問題。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指出,要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支持民營企業(yè)平等參與[1]。而《民法典》出臺以后,其總則編平等原則的確立,為建立良性健康的投資環(huán)境,保護各類型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打消民營企業(yè)積極參與基建投資項目的顧慮,解決其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的問題打下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地方政府應當對于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本一視同仁地提供機會并給予平等保護。
《民法典》總則編 第9 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合同編 第509 條 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huán)境和破壞生態(tài)。
物權編 第286 條、326 條、346 條。
侵權責任編 第七章 專章規(guī)定了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責任。
綠色原則與平等原則、自愿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共同構成了民事活動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1.助力向環(huán)保、清潔能源、生態(tài)修復等基建領域的投資趨勢
當前我國基建投資領域正向著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方向縱深發(fā)展,伴隨著路網、橋梁等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污水處理、河道治理、清潔能源、生態(tài)修復等為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基建投資項目越來越成為重點投資方向。此次《民法典》綠色原則的確立及在具體編目內容中的條款設置,更為今后我國基建投資領域向環(huán)保、清潔能源、生態(tài)修復等領域聚焦指引了方向。
2.帶動國家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發(fā)展
2016 年8 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fā)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銀發(fā)〔2016〕228 號)指出,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產品、綠色發(fā)展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金融工具。今年起,國家綠色發(fā)展基金設立運作,綠色信貸、綠色金融以及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都會把生態(tài)環(huán)保列為重點領域[2]?!睹穹ǖ洹肪G色原則的確立,為我國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發(fā)展提供了上位法依據,為今后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助力我國生態(tài)環(huán)保領域基建投資蓬勃發(fā)展提供強勁動力。
3.從并購角度談生態(tài)環(huán)保企業(yè)的發(fā)展趨勢
當前,我國生態(tài)環(huán)?;ㄍ顿Y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民法典》綠色原則的確立,也是這一現狀的側面體現。可以看到,生態(tài)環(huán)?;ㄍ顿Y領域的激烈競爭,也伴隨著該領域內市場主體經濟行為的進一步擴張,例如生態(tài)環(huán)保領域企業(yè)間的兼并、收購正在不斷發(fā)生,行業(yè)生態(tài)向著頭部聚合的方向變化?!睹穹ǖ洹肪G色原則的確立,將會推動我國生態(tài)環(huán)?;ㄍ顿Y領域更加迅速發(fā)展,同時也會相應導致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企業(yè)間的合作、兼并和擴張將成為一種常態(tài)。
《民法典》物權編 第440 條 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下列權利可以出質:(六)現有的以及將有的應收賬款。
第686 條 保證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
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一般保證承擔保證責任。
《民法典》合同編 第十六章 保理合同
第761 條 保理合同是應收賬款債權人將現有的或者將有的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人,保理人提供資金融通、應收賬款管理或者催收、應收賬款債務人付款擔保等服務的合同。
明確應收賬款納入可出質權利范圍,將保理合同作為專章進行規(guī)制;保證方式約定不明,由連帶責任變?yōu)橐话阖熑?,降低保證人責任。
基建投資項目有著龐大的項目投資需求,這要求參與者具備強勁的資金實力,以充足項目資本金從而啟動項目,也要求參與者具備良好的資信及暢通的融資渠道,以滿足項目運作期間內的融資需求。本次《民法典》明確將未來應收賬款納入可出質權利范圍,同時專設“保理合同”的章節(jié)允許應收賬款債權人將現有的或者將有的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人,從而在法律形式確認項目公司可以以未來的應收賬款(包括使用者付費、政府付費等)等開展保理業(yè)務,為基建項目的融資大開方便之門,為有效緩解基建投資項目資金困難、解決項目僵局又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為促進資金融通、改善基建投資營商環(huán)境帶來了極大便利。
此外,關于社會資本對于項目公司投融資的連帶責任也是在基建投資項目中“老生常談”的問題,由于此次《民法典》規(guī)定,在保證合同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情形下,對于作為保證人的當事人,僅按照一般保證承擔保證責任。上述規(guī)定改變了原來《擔保法》傾向于保護債權人的立法價值取向,更加注重保護交易公平和擔保人的利益。因此,《民法典》的這一變革也為基建投資項目中作為保證人的社會資本方帶來利好,在項目合同對于社會資本方向項目公司承擔的保證責任方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情況下,對于項目公司融資債務,社會資本方僅按照一般保證方式承擔保證責任即可,有效隔離了社會資本在基建投資項目中融資方面的風險和責任,避免因承擔連帶保證責任而導致社會資本風險的加大。
《民法典》第533 條 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礎條件發(fā)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不屬于商業(yè)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xù)履行合同對于當事人一方明顯不公平的,受不利影響的當事人可以與對方重新協(xié)商;在合理期限內協(xié)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根據公平原則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使得情勢變更原則有法可依,并確認仲裁機構與人民法院同樣作為認定情勢變更的主體。
在《民法典》頒布前,我國通過《合同法解釋(二)》確立了二元規(guī)范模式,本意是將情勢變更與不可抗力進行嚴格區(qū)分,但在司法審判中,結合復雜的具體案情,進行嚴格區(qū)分存在著極大困難[3]?!睹穹ǖ洹返?33 條,吸收了《合同法司法解釋(二)》中的“情勢變更原則”的原有規(guī)定,同時去除了“非不可抗力造成”這一要件,進一步豐富與擴大了“情勢變更原則”的內涵和邊界。
在基建投資項目中,由于項目周期長、涉及政府部門與經濟領域多,項目在推進過程中往往會面臨無法預見的不利因素與風險,如果基建投資項目合同缺少在特殊情形下合理的調價機制等約定,則社會資本可能或將面臨巨額虧損或將獲取暴利,繼續(xù)履行合同會導致受不利因素影響的一方遭受明顯不公平。此次《民法典》就“情勢變更”原則的內涵和邊界進行了豐富和擴大,有利于降低其適用的難度,豐富其適用的場景,基建項目投資合同履行過程中若出現前述情形的,受不利影響的當事人可以嘗試通過引用“情勢變更”原則避免損失的擴大并作為與對方協(xié)商補償的依據。
此外,不少基建投資項目合同中,對于爭議解決機制,當事人雙方約定采用仲裁的方式,以避免爭議案件信息公開帶來的不必要風險。此次《民法典》將仲裁機構也作為認定情勢變更的主體,更加有利于當事人雙方在爭議解決機制運用中的利益保障,給予雙方以更便捷的選擇。
《民法典》合同編
第580 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請求履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于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請求履行。
有前款規(guī)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終止合同權利義務關系,但是不影響違約責任的承擔。
第565 條 當事人一方依法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通知載明債務人在一定期限內不履行債務則合同自動解除,債務人在該期限內未履行債務的,合同自通知載明的期限屆滿時解除。對方對解除合同有異議的,任何一方當事人均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行為的效力。
賦予違約方合同解除權,明確合同解除程序,引導當事人破解合同僵局。
在基建投資項目中,造成項目難以推進、合同僵局的原因多種多樣,政府方與社會資本方存在不同訴求、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善、因實施過程中的征地拆遷、超概等問題造成工期延誤、或者政府方無法提供相關手續(xù)文件導致融資無法到位等,都會造成項目無法繼續(xù)順利推進。而上述情況發(fā)生時,如果項目合同并未對政府方的違約責任或對違約事件的責任主體予以明確約定,由于項目工期、融資不到位的風險通常由社會資本承擔,根據《合同法》相關規(guī)定,作為違約方的社會資本并無相關依據主動合法解除合同,這也導致了社會資本方遲遲不能從合同僵局中解脫出來,無法及時控制違約損失和履約風險。
《民法典》此次引入破解合同僵局機制,賦予違約方在法定情形下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解除合同的權利,并明確了向對方發(fā)送解除通知情形下對于合同解除時點的認定問題,使得社會資本方能夠在面臨合同僵局時具有有效抓手,對破解基建投資項目履約困境,實現社會資本方的及時止損與風險控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民法典》對于我國民事法律體系進行了全面性地變革,將會對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筆者在本文中,從平等原則、綠色原則、擔保、情勢變更與合同解除五個角度,對《民法典》對于基建投資領域將產生的積極影響進行分析,以供讀者借鑒。而對于未來《民法典》施行后,其對于基建投資領域將會產生的實際影響,我們也滿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