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悅 汪 江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遼寧鞍山 114051)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青少年教育問題成為當下教育的重中之重,基礎的教育形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及學校的發(fā)展需求,學生需要多元化的教育,不單從基礎教育出發(fā),也應考慮其人文和藝術等方面,那么中小學建筑也應遵循這個設計趨勢,如何賦予學校人文性和藝術性,如何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將是未來中小學建筑的首要挑戰(zhàn),以下將對現有中小學設計進行簡要分析。
國內中小學建筑大體都按照幾個部分進行劃分,分別是:教學區(qū)、活動區(qū)、辦公區(qū);部分帶有生活區(qū)及餐飲后勤區(qū)。教學區(qū)包括普通教室、專業(yè)教室、圖書室等;活動區(qū)包括走廊、共享空間、操場、庭院等;辦公區(qū)包括辦公室、會議室、教輔間等,而其中占比最大的則是普通教學單元。
現有的中小學為了方便使用和管理,教室等功能房間整體布局大都成一字型排開,逐層疊加,每個教學單元內部均為固定的“方盒子”,在盒子前方為黑板授課區(qū)域,中央為布滿了課桌椅的學習區(qū)域,后方則是放置一些清掃工具和具有收納功能的“學習天地”,這樣做即保障了日常采光和排煙等設計規(guī)范要求,也方便與老師對學生的管理和監(jiān)督,這樣做的好處是滿足規(guī)范要求的同時還能合理高效的布局,同時也便于建筑師進行流線及功能的劃分,但這種布局形式也成就著這樣一個弊端,整個校園難免會顯得過于呆板,缺乏個性與藝術性,也缺少私人空間,學生也只是單方向的獲取,并未和老師有主動的交互學習,使青少年缺少家的歸屬感和熟悉感。
由于中小學課間休息時長有限,學生的活動場所大都集中在教學樓內部,并不能及時去室外活動場所休息放松,而國內中小學的室內公共區(qū)域大都僅滿足了疏散規(guī)范的要求,并不能給學生提供課余活動的空間,這樣做的好處是疏散方向明確,疏散效率高,也滿足了建筑設計師的交通需求,但這種布局形式也過于單一,減少了學生對于其他活動空間的交流與碰撞,未能對學生發(fā)散思維起到一定的作用。
當課間時長較長有條件到室外活動時,入口廣場、操場及庭院等則是學生們嬉戲的主要空間?,F有的校園大部分都秉承著傳統(tǒng)的設計手法,則是中軸對稱,這種設計手法給人強烈的儀式感及導向。入口廣場作為這種布局形式的直接受益者,這種布局形式能夠起到引領學生快速找到目的地,但同時也增加了一種心理暗示,當進入校園的那一刻開始,學生便要被提醒著他們要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這樣做是刻板的,是嚴厲的。
生活區(qū)則大都布局為狹長的走廊兩側布滿了一間間標準的4~6 人寢,每個寢室內部只有書桌和床,空曠及標準的住宿要求對于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有著一定的作用,這樣做的好處是便于管理,增加了空間利用率,但對于學生而言這僅是學習及睡覺的地方,缺少精神上的寄托感及家的溫馨。
餐飲區(qū)也是這樣簡單的布局形式,僅有餐桌等必要的工具空間,缺少了空間的靈活性,這樣做也是僅能提供功能的基本需求與空間的利用率,整個空間空曠呆板。
中小學是為青少年提供基礎教育的場所?,F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單是勞動力的需求,更是對于其綜合素質有著較高的標準,當社會從基礎教育轉變成素質教育起,更高的建筑性能便是中小學建筑設計的重點,其中環(huán)境教育起著主導作用,那么如何構建一個即滿足基礎教育需求,又能給學生提供人文與藝術性的教育環(huán)境,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與學習氛圍則是未來建筑設計師的挑戰(zhàn)。以下則是對未來中小學設計方向進行的探討。
教學樓整體呈“E”字型排布,這樣既可以保證教學用房擁有最佳的朝向,也可使空間多變富有靈活性;原呆板的“方盒子”教室,可在其中加入附屬空間,空間內可作為課間小組討論、課余生活展覽、文化展區(qū)、圖書閱覽收藏區(qū)等,這些豐富的附屬空間改變了原有的刻板格局,突破了青少年內心的束縛感,釋放了他們的探索天性,同時附屬空間也具備著賦予其私密與安全感的需求,他們可以三兩人或與老師共同圍坐在此共同探討上課時遺留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同學對知識的探索欲望,還可以促進老師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對學校有著家一般的溫暖和歸屬感。
單純將空間進行抬高或拉伸,空間尺度確實會變得敞亮,使活動空間擴大,但這樣的空間劃分,并不給同學提供私密和公共之分,活動場所應當是同學們休息放松的地方,不應只是公共區(qū)域,這樣的劃分,并不能滿足更多的同學的行為需求,例如,經過緊張的課堂氛圍后,某同學只想安靜的在窗邊遠眺,而此時正巧有活潑的同學在走廊打鬧,碰撞了他,這種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偶有發(fā)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建筑設計師才應設計出合理的公共區(qū)域,這種區(qū)域需要吸引同學主動去圍觀嬉戲,使需較安靜的同學擁有自己的私密空間。
中央大廳是一個同學們集會的焦點區(qū)域,也是建筑的中心,也是各個功能用房交匯的區(qū)域,我們可以在此設置樓梯亦或是臺階,這樣同學們便可將其當做椅子,這樣做就相當于將中央大廳作為一個小的集會廣場,這個廣場可以舉辦各種課余活動,也可促使同學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其中樓梯不是垂直對位而是錯層,或者有一定的距離,將人的主要視線和逗留場所運用到樓梯平臺上或其他空間中,用這種建筑手法來處理,會使樓梯上的人有更多的視線交流,也使樓上的同學成為天然的觀眾,
樓下的同學成為特定的演員,加深了空間的趣味性的同時也增進了同學們的聯絡。
想必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學生在校的時間較長,因此中小學建筑設計中宿舍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宿舍不應只是一個睡覺的地方,它還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功能性和歸屬感。人對歸屬感的來源主要以氣味、色彩、聲音這三種方式,而在中小學的建筑設計中,色彩元素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建筑設計中可以針對當地的建筑文化和環(huán)境進行剖析,在適當的位置將這三種元素插入其中,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具有歸屬感的建筑設計。
那么餐飲區(qū)是學生每天都需要去的地方,它也不應僅是用來吃飯的場所,由于餐廳的區(qū)域相交于其他的功能區(qū)更加寬闊,我們可以針對其進行多方面的設計,例如將其打造成臨時展廳、臨時活動場所等,這樣的空間不僅多樣,還能加深同學之間的交流,同時也最大化的利用了該空間。
中小學作為當今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給祖國未來的花朵創(chuàng)造更好的教學條件,中小學建筑設計不僅需要提供基礎的教學功能,還要為其營造出一種沉穩(wěn)又不乏朝氣、凝重又不乏活潑的校園建筑形象,使學生能在多元化的環(huán)境中多方位的成長,不僅能培養(yǎng)其基礎文化知識,也能培養(yǎng)其綜合文化素質,激發(fā)其對知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