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 要:通過訪談(訪談問題詳見附錄1)高中歷史教師對新課改的抱怨較大,在肯定新課改積極作用的同時,從各自的工作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普遍都認為存在問題和矛盾。
關鍵詞:初中;高中;歷史教學
第一,教學內容過多與課時量有限的矛盾。很多高中歷史教師都提到必修(Ⅰ)第一單元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一課,課標要求只有簡單的一句話: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但是實際教學中僅僅是最基本的識記層面要求就涉及到:皇帝制度、中朝與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和三司、元朝中書省和樞密院、宣政院等有關中央制度的歷史概念以及郡國并行之、州縣兩機制、觀察使、節(jié)度使、行省和宣慰司等有關地方政治制度的歷史概念。教學中就要花很多時間去解釋這些枯燥、陌生的概念。當問及:怎么不提前布置下去讓學生課后完成呢?高中歷史教師都不約而同地回答。學生的時間比我們還要緊張呢。
的確,學生各科都面臨如此多的問題需要解決,理論上喊著“減負”,實際上是越減負擔越重。
第二,過高的估計了初中畢業(yè)生的歷史基礎。甚至有一個重點中學的老師舉出一個例子,他們學校的學生有60%對中國古代的歷史朝代不能完整、準確的梳理清楚,最最基礎的東西都沒有掌握牢固。
其他非重點中學的學生的問題就更多了,授課老師面臨的問題也就更多。初中歷史基礎不牢固就無形中增加了高中歷史教師的任務量,需要在課堂上大量補充知識,就更使得有限的教學時間捉襟見肘。更有高中教師直接把矛頭對準了初中歷史教師,“什么初中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就這樣?。 ?/p>
第三,學生的基礎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各個層次學校的高中歷史教師都有這種感覺。初中學生普遍存在基礎薄弱的現(xiàn)象,但并不排除有基礎很好的學生,重點中學的老師和普通中學的老師都有這種感受,教學中即要照顧基礎較好的這部分學生,又要考慮基礎不好的同學,有些知識講了部分同學覺得是“熱剩稀飯”,不講又使很多同學聽的一頭霧水。
第四,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的教師對待中考成績的態(tài)度出現(xiàn)了反差。重點中學的歷史老師認為中考成績并不能說明問題,“學生高分低能現(xiàn)象特別突出”,中考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識記層面也許做的很好,但理解運用起來就相當困難。
普通中學的教師普遍認可中考成績,“中考歷史成績都那么糟糕,基礎如此不理想,再怎么教也出不了成績?!?。對于中考開卷的態(tài)度出現(xiàn)了一致,普遍認為中考開卷是造成學生基礎不好的重要原因。
針對高中歷史教師反映出來的問題,初中歷史教師有著不同的感受:
第一,初中歷史教材大量刪減內容,使得一課時45分鐘的內容很難上滿,特別是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部分的內容,正文所占的篇幅遠遠少于小字和圖片。時間過多就開始講歷史故事歷史背景,學生聽的倒也認真,很感興趣,只是與中考關系不大。
而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今天,跟考試關系不大的內容是否該講,教師心里也沒有底。
第二,初中歷史教師普遍覺得很冤,“我們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完成了我們的任務,從考試情況里看,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也達到了你們的要求,否則你們也不會錄取他們的?!?/p>
而且為了保證學生的基礎扎實,雖然初中畢業(yè)考試采取開卷考試的方式,實際操作中都是初三下學期才開始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初一、初二和初三上都是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避免學生一味的翻書找答案,而忽略了對基礎知識的記憶。
第三,初中生的基礎差異的確是存在,假設基礎分是100分,給學生打分的話:85分及以上處于優(yōu)秀的占30%,85分到60分的占60%,60分以下不及格的占10%。也就是說絕大多數(shù)同學的基礎都符合要求。怎么到高中歷史教師眼里就成了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不符合要求了呢?
第四,初中歷史教師對于中考也有怨言。認為中考作為衡量教學水平、職稱評定、獎金發(fā)放的重要指標太絕對化,雖然還有其他指標,但是都是很難操作,因此事實上這是唯一的硬性要求。中考開卷使得初中學生不重視歷史科目的學習,而且是普遍現(xiàn)象,很多學生平時不花時間,如果能在期中、期末考試和中考前臨陣磨刀的學生還算是學習認真的學生,中考歷史科目開卷是最大的原因。
第五,高中教師反映的學生基礎薄弱,增加他們工作量有著其他的原因,初中歷史在淮南市采用人教和華師大兩個版本的教材,本身教材版本的多樣,這就很容易導致問題的出現(xiàn),不能一味的把問題歸結到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上。
參考文獻:
[1]鄒永發(fā).關于新課程背景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 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8(02)
[2]高暢.巧用多種方式打造魅力歷史課堂[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14(03)
[3]劉波.吸納新成果,培養(yǎng)新思維——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J].教學月刊(中學版).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