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照
中國人最看重年夜飯,它代表著一年“食”的最高標準。尤其在上個世紀,人們生活水平的高低能從當年的年夜飯反映出來。
20世紀50年代末,生活比較艱難,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年夜飯也只是徒有虛名。1959年,人們都吃大食堂,即便碰上過年這么重要的日子,掌勺師傅也只發(fā)給二兩米飯、一勺白蘿卜,外加一把豆腐渣。此事,我至今記憶猶新。
70年代稍有好轉(zhuǎn),但貧困落后的面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那時我在民主小學教書,它是一所200多人的農(nóng)村小學。每天上午學生到得很齊,但下午各班到校的寥寥無幾,一問原因,大都說出門討飯去了,結(jié)果學校只好變通成“半日制”教學。
1972年大年三十的上午,代銷店老金讓一個孩子給生產(chǎn)隊張隊長捎個口信,有計劃酒供應,0.73元一斤的白酒,每戶2兩。那一年,我家的年夜飯除了青菜、豆腐、2兩肉一鍋煮以外,還有一條紅燒小鰱魚(魚只能看不能吃,取“年年有余”之意)。
80年代初,由于實行了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農(nóng)民的勞動積極性空前高漲,一般農(nóng)戶不僅糧食自給有余了,而且養(yǎng)了家禽家畜,吃不了就拿到集市上去賣,市場漸漸繁榮起來。記得1981年臘月二十六七,養(yǎng)豬戶就開始殺豬了,買肉不須出村。人們相互攀比,看誰買的肉多,買七八斤、十幾斤的比比皆是,我只買了5斤,顯得有些寒磣。人們買肉時普遍喜歡挑肥的,因為貧苦生活過了幾十年,身體缺少油水。
那一年,我家年夜飯的菜比往年多了許多,大約有10道菜:雞、鴨、豬、牛、魚都上桌了,加上菜園里的各種蔬菜,相當豐盛。其實哪吃得了那么多,每樣嘗點罷了。吃過年夜飯給孩子們發(fā)壓歲錢,小的一毛兩毛,大的一塊兩塊,再發(fā)一些糖果,孩子們非常高興。
90年代的年夜飯,一年更比一年豐富。1999年,我家的年夜飯,肉有大炒肉、小炒肉、牛肉片,魚有汆魚、紅燒魚,雞有紅燒雞、清燉雞,丸子有油炸肉丸、糯米丸,還有香腸、皮蛋、粉絲,以及青菜、青蒜等蔬菜,一張大方桌碼到了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吃喝喝,熱熱鬧鬧,很快就酒足飯飽了,大家都期盼著一頓更加豐盛的文化大餐——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呢!
正月初接年酒,菜就更多了,碼到桌邊還沒完,要加第二層。有些菜客人還沒動筷子就被后上的菜擠走了??腿藗冏吆螅粗O碌脑S多菜,主人都發(fā)愁:“天哪,剩這么多,這要吃到哪天呢?”
進入21世紀后,年夜飯菜的數(shù)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有下降的趨勢。當然,這并不表明生活水平的下降,而是人們的生活理念改變了,思想認識也提高了,飲食方面講究新鮮綠色健康,倡導少而精。
如今,年夜飯已經(jīng)不再是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那種原始的渴求,它更多地成了一種象征,象征著團圓、幸福和美滿,象征著中華兒女對新年對未來的期待。不管今后年夜飯的形式和花樣如何變化,從未改變的是,年夜飯背后人們對于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的精神追求。
責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