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博物館如何利用研學旅行開展深度學習

2020-02-04 07:57余金聲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0年22期
關鍵詞:研學旅行博物館課程

余金聲

摘 要:研學就是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是一種動手實踐能力很強的教學活動,研學旅行是將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青少年在動腦、動手的實踐中利用學到的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學習獲得各種能力。文章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為例,探討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博物館如何發(fā)揮好“第二課堂”的作用,開展好青少年研學活動。

關鍵詞: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

近年來,中國各地積極探索開展研學旅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研學旅行教育規(guī)劃,并設立專項公益金支持研學活動的開展。2017年7月17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關于開展2017年度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項目推薦工作的通知》(教基廳〔2017〕25號)。教育部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開展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項目,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中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關于公布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的通知》(教基廳函〔2017〕50號),命名了204個單位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18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2018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的通知》,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377個單位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1 博物館研學旅行的重要意義

研學旅行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將學生的所學、所游、所思充分融合在一起,有“行走的課堂”之譽。在當前文旅融合的大趨勢下,博物館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重要場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自建館以來,依托館藏資源,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陣地的職能,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和內(nèi)容,讓文物活起來,讓廣大青少年在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同時,感知歷史,啟迪未來,提升文化自信,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從2016年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圍繞重慶特色地域歷史文化,開展寒暑假館外研學活動,旨在引領學生走出教室,以天地萬物為師,以自然為友,在真實的情景體驗中獲取有溫度的知識,真正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課程研發(fā)案例—“永遠的三峽”研學旅行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jié)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峽谷,被譽為山水畫廊,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三峽地區(qū)不僅風景優(yōu)美,還有深厚的人文底蘊,這里是目前亞洲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人類—巫山猿人的發(fā)祥地,這里訴說著華夏巫文化、鬼文化、易文化等神秘文化,還有巴楚文化、三國文化、移民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更有川江號子、纖夫文化等為代表的峽江文化,以及古棧道、石寶寨、三峽大壩等為代表的工程文化,它們共同構建了這段美麗的大江峽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作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肩負著傳承本地歷史文化根脈、利用人文歷史賦能鄉(xiāng)村旅游的重要使命,2019年策劃推出了“永遠的三峽”研學活動。本次研學活動以三峽博物館為起點,圍繞“造化三峽”“先民足跡”“民居建筑”“風流人物”“不逝三峽”五大主題,聯(lián)動重慶四所縣級博物館,到三峽腹地的云陽、巫溪、巫山、奉節(jié)四地。

2.1 “永遠的三峽”研學旅行情況簡介

研學第一天:開營破冰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承擔著三峽文物保護工程中大量珍貴文物的搶救、展示和研究工作,被搶救回來的文物大多被妥善保存在三峽地區(qū)的博物館里。走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通過“壯麗三峽”“遠古巴渝”“漢代雕塑”展廳的館藏文物 “探秘大三峽”,通過與館內(nèi)專家互動答疑對三峽文化形成初步認識。

研學第二天:圍繞“三峽鹽業(yè)”這一主題,走進云陽,通過“白兔井”這個神話故事了解千年鹽都云安的制鹽工藝和歷史。

研學第三天:探訪巫溪寧廠古鎮(zhèn),感受這座老鎮(zhèn)因鹽而興、因鹽而衰的歷史變遷;實地參觀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荊竹壩懸棺群”,找尋懸棺葬背后的神秘故事。

研學第四天:三峽位于神秘的北緯30度,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qū)。無論是距今201—204萬年的巫山猿人遺址的發(fā)現(xiàn),還是瞿塘峽東西兩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的確立,都印證著先民的足跡。學生們走進巫山博物館探尋三峽地區(qū)最早人類的奧秘。

研學第五天:圍繞“風流人物”這一主題,參觀奉節(jié)的白帝城、八陣圖、永安宮等三峽最著名的三國遺跡,身臨其境地聆聽三國群英的故事。乘船游三峽,感受三峽地區(qū)的地質(zhì)變化帶來的壯美景觀。

2.2 “永遠的三峽”研學旅行教學目標

目前國內(nèi)研學旅行盛行,為迎合市場不免有許多研學活動流于形式,“游”而不“學”的情況屢見不鮮,違背了國家大力提倡和推行研學的初心。博物館研學課程應借鑒學校教育形式,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設定明確的課程目標,使博物館研學課程系統(tǒng)化、可持續(xù)化,避免研學游只“游”而不“學”??紤]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教學與實踐脫節(jié)問題較為突出,博物館教育人員在制訂“永遠的三峽”研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時,根據(jù)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融入了STEAM教育理念。STEA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和數(shù)學(Mathematics)五門課程的英文縮寫,代表所有學習主題在學科領域內(nèi)與真實世界相聯(lián)系。STEAM教育強調(diào)從現(xiàn)實出發(fā),在鮮活的學習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研究和合作等方式解決問題。從課程目標的設計類型來講,“永遠的三峽”研學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目標:長江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其中前兩段峽谷都在重慶境內(nèi)。這里不僅風景優(yōu)美,也是中國古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曾是三國古戰(zhàn)場,歷史底蘊十分深厚。但不是所有的三峽文化資源都能成為教育資源,所以活動開展前期,博物館教育人員查閱了很多關于三峽的文獻資料,請教了館內(nèi)研究三峽文化的專家學者,初步擬定了幾條備選的研學線路,然后逐一實地踩點,最終確定了“造化三峽”“先民足跡”“民居建筑”“風流人物”“不逝三峽”五大主題。

圍繞這五大主題,博物館教育人員本著“以人為本”的宗旨,通過與小學老師的交談學習,了解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將三峽文化資源轉化為適合小學階段孩子的課程資源。旨在通過這些寓教于樂的課程,讓孩子們對三峽鹽業(yè)的歷史脈絡有清晰的認識,對發(fā)生在三峽地區(qū)的三國歷史故事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等詩句有了更加真切的理解。

探究性目標:《永遠的三峽》學習手冊是本次研學的輔助資料,包括研學主題、線路安排、文物歷史簡介、館中發(fā)現(xiàn)、拓展思考等內(nèi)容,通過這樣的編排,可以把研學內(nèi)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以這些富有趣味性的任務為載體,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讓參觀學習變得更有針對性,在參觀結束后學生更容易梳理出完整的認知體系。同時每完成一個任務,都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

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三峽地區(qū)早期人類文化和聚居地主要分布在鹽場附近,如云陽的云安鹽場、巫溪的大寧鹽場、奉節(jié)的奉節(jié)鹽場等,正是由于三峽地區(qū)這些天然鹽泉的分布,才使長江與這些客流的交匯地區(qū)成為人類遺址及文化的富集區(qū),因此,三峽鹽文化是本次研學一個重要的主題,圍繞這一主題,研學手冊設計的問題包括:你知道重慶地區(qū)最早的鹽是怎么來的嗎?早期的制鹽流程包含哪些步驟?鹽在過去給巫溪寧廠古鎮(zhèn)帶來了怎樣的大起大落?巖壁上的孔洞是怎么被鑿上去的?等等,學生通過完成“研學手冊”,不僅對親眼所見的“因鹽而興,因鹽而落”大寧鹽場有所思考,而且對三峽地區(qū)鹽文化也有了清晰的框架,避免傳統(tǒng)走馬觀花式的參觀。

體驗性目標: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學”的教育思想。這意味著學生應親自參與知識的建構,并在親歷過程中體驗知識、體驗情感,要在教學設計中打破傳統(tǒng)的灌輸模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領悟知識或技能,并形成個人化的理解。

在三峽研學中,我們深入街巷民居、夜市等,實地感受三峽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和民風民俗。巫溪大寧夜市極具地方特色,華燈初上,河岸灘邊就被人流填滿,這里最具特色的美食巫溪烤魚是大家的必選菜品。巫溪烤魚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是由大寧河上的船工發(fā)明的。巫溪寧廠古鎮(zhèn)因鹽而興,緊靠大寧河,河邊的船工在運輸貨物的途中餓了就向大寧河撒網(wǎng)捕魚充饑。學生們實地參觀巫溪夜市,品嘗烤魚,真切感受“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地域特色文化。參觀奉節(jié)白帝城時,可體驗拓片制作的全過程,直觀了解拓片制作中上紙、敲打、上墨、取下拓片四個步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到簡單的拓片制作不僅需要細致和耐心,還要與團隊合作交流?!拔衣犚娋屯浟?,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動手參與是博物館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從活動后的評價反饋來看,學生對上手操作的活動都有極大的興趣。

情感目標:“永遠的三峽”研學活動讓學生在身體力行中感受重慶地域特色文化和家鄉(xiāng)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增強對堅定“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通過“如果我是巫山人”“探秘三國故事”“巴鹽與鹽巴”等主題活動學會動手動腦,促進學生與他人的交流合作,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研學途中不可避免出現(xiàn)的突發(fā)事件鍛煉學生對環(huán)境的適應力,引導學生用眼睛觀察、用心靈感受、用雙手探索。

3 “永遠的三峽”研學旅行產(chǎn)生的潛在價值和效果反饋

3.1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研學旅行帶來的潛在價值

“永遠的三峽”沿線擁有一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tǒng)古村落,其中的寧廠古鎮(zhèn)位于巫溪縣北部,是我國歷史上的早期制鹽地,也是巫巴文化的孕育地。寧廠古鎮(zhèn)地處大巴山東段渝、陜、鄂三省市結合處,在大寧河支流后溪河畔,鎮(zhèn)上建筑古色古香,多為石木結構,路鋪青條石,古老而淳樸,是國內(nèi)少見的原汁原味的古村落,2010年12月被評為中國第五批歷史文化名鎮(zhèn)。古鎮(zhèn)擁有豐厚的歷史積淀,但是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且村中的老建筑也沒有被很好地保護,昔日的制鹽車間墻壁頹廢,柱頭孤立,房梁歪斜。地上散落著曾用于熬鹽的灶、鍋、木桶,銹跡斑斑。這些曾經(jīng)因鹽而興的小鎮(zhèn),隨著大鹽礦的逐漸發(fā)現(xiàn)與開采,小鹽礦及土法制鹽已被徹底淘汰,寧廠古鎮(zhèn)由盛轉衰,到今天已是徹底衰敗?!坝肋h的三峽”研學游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到這里旅游,促進沿線各地區(qū)旅游產(chǎn)業(yè)、文化產(chǎn)業(yè)的興旺,增加沿線群眾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挖掘鄉(xiāng)土旅游文化,解釋旅游蘊含的鄉(xiāng)土文化內(nèi)涵,以旅游為載體,普及傳承重慶歷史文化,弘揚重慶精神,催人上進,含有濃烈的愛鄉(xiāng)情感和鄉(xiāng)土情結,激發(fā)旅游者愛國愛鄉(xiāng)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3.2 “永遠的三峽”研學旅行學員及社會反饋

本次研學活動的學員主要以親子家庭為主,其中成年學員12人,未成年學員18人,成年學員中90%為大、中、小學校的老師。在口頭調(diào)查中,我們得知有三位成年學員在重慶某私立學校任教,平時他們也會經(jīng)常組織學生外出研學,此次他們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提前踩點,為他們即將開展的研學做好充分的準備,由此可以看出學校對教育研學旅行的重視程度日益見長,且研學旅行在部分中小學已逐步成為一門“新”課程。

本次研學旅行結束后,博物館教育人員通過結業(yè)典禮的方式及時和學員們溝通交流,以便獲得最直接的課程反饋,進一步提升研學旅行工作實效。踏實的安全保障,精心準備的研學課程,周密安排的研學路線,豐盛美味的一日三餐,干凈舒適的住宿環(huán)境,學員紛紛表示此次研學活動獲益匪淺,大家希望建立的研學微信群不要刪掉,以后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博物館的研學活動,能及時報名參加。

本次研學活動每天的行程安排均在今日頭條實時更新,日瀏覽量在10萬以上,“重博研學漫游記3—走進巫溪”達到42萬,人數(shù)趕超巫溪境內(nèi)常住人口,點贊人數(shù)達到300人。觀眾留言表示,應該多多開展類似活動,傳播好家鄉(xiāng)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重慶。

參考文獻

[1]羅茲柏.復航開啟,三峽游如何再出發(fā)[N].中國水運報,2020-08-16(001).

[2]王曉燕,韓新.研學旅行來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本常識與實踐指南[M].陜西: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歡
研學旅行博物館課程
《ERP原理與應用》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
課程思政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博物館
A—Level統(tǒng)計課程和AP統(tǒng)計課程的比較
大學生研學旅行市場需求研究
對“文化之旅”研學活動的幾點思考
研學旅行研究進展與啟示
研學旅行產(chǎn)品開發(fā)研究
露天博物館
自行車的發(f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