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劍
人們費盡心思討論到底是學美式英語還是英式英語時,印度英語已經悄然成為不少人的第三選項。
隨著印度人在世界活動范圍及影響的擴大,印度英語這一特有名詞開始不斷成為世界人民的吐槽對象。印度英語特點是口音重、語速快和卷舌音多,第一次聽到印度英語的人內心往往是崩潰的。
在印度旅行時,印度英語的“十三”和“三十”發(fā)音極為相像,為了不把數字搞錯,往往要在手機上打出數字與對方確認。這還算是容易的。在印度辦新手機卡,麻煩就多了,通訊公司員工需進行電話確認方能開通,接到對方打來的電話時,我完全不知道對方在說什么,好在旁邊有個新加坡人替我接過了電話——“在新加坡有很多印度人,他們的英語我已經習慣了!”他說道。
除了印度英語發(fā)音難懂,對方的搖頭晃腦和滔滔不絕,也讓我印象深刻。印度人說起話來很熱情,如果說的是英文,熱度還要再翻一倍。
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印度為何如此熱衷說英語?這還要從1947年印度獨立說起,當時印度政府想把印地語作為官方語言,而英語只是作為一個過渡性官方語言。沒想到,隨后印度各地民族意識崛起,多地爆發(fā)了反印地語示威活動。面對這樣的局面,印度政府不得不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一直保留,以平息眾怒。
如果現在印度總理莫迪在電視上用印地語發(fā)表演講,全國大概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可以聽懂。據統(tǒng)計,全國以印地語為母語的人數在百分之四十左右,其他語言為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孟加拉語等。在印度,大大小小有一千多種語言或方言。
英語原本作為殖民時代印記的遺留,但因為多樣的文化,錯綜復雜的民族關系,讓它反倒成了這個國家平衡各民族分歧的最好幫手。此后,許多地方與中央政府文件往來都使用英文書寫,以避免印地語一支獨大。在孟買市區(qū),我誤闖了當地一家法院,哥特式的建筑里擠滿了律師、法官和當事人,法庭上,大家交流的語言全部是英語,手上拿的訴訟材料也都是英文的。
印度到底有多少人會說英語,至今都是一個謎。如果你問當地人,十個人里有九個人會告訴你,至少有一半印度人會說英語。據統(tǒng)計,在印度直接或是間接(作為第二語言)使用英語的人口達到了1億左右,其數量僅次于英語使用人口第一大國美國。
在印度旅行時使用英語基本沒有任何障礙,無論車站、酒店或是景區(qū),到處都有會說英語的印度人。
一個印度年輕人告訴我,他在上學時,課本都英文的,老師上課也是全英語教學,這樣的學校多半是私立或是貴族學校。窮人的孩子只能去公立免費學校去學習,那里雖然也有英文老師,但老師素質堪憂,據說有的老師甚至不會英文,卻教英文。
對于印度英語的廣泛使用,印度國內也不乏反對聲音。不少印度學者認為,英語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其背后代表著西方的文化與思維方式,如果整體英語化,勢必導致印度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模式畸化。同時,強勢語言地位使英語成為印度社會階層分化的一道鴻溝,妨礙印度社會的健康、均衡發(fā)展。
對于這樣的憂慮,印度老百姓毫不在意,甚至很多人已經將英語當成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外國人對印度英語吐槽不斷時,印度人卻自信滿滿,認為他們說的英語才是正宗的,而且非常完美,對于別人的聽不懂,他們也毫不在乎:“我們自己能聽懂就好了,不需要別人聽懂?!贝_實,英語在印度,其主要用途并非是對外交流,更多的是對內,由于各地語言不同,南北方的印度人在一起,通常會用英語來彼此交流。
說起印度人對英語的自信,還頗有些依據,很多在英國已經不再使用的古老用語,在印度英語中卻依舊能找到它們的身影,這大概與早期殖民教育有關。難怪,已故英國著名作家馬爾科姆·蒙格瑞奇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世界上最后一個英國紳士沒準是個印度人!”
自信的印度人不僅僅在英語發(fā)音上任性,就連對待“英文單詞”,也很大膽。印度英語中有許多當地人新創(chuàng)的單詞,這些單詞多半是結合當地文化和使用習慣拼寫而成,如果一個英國人看到了,會一臉疑惑地問:“怎么一個也不認識?”
2017年《牛津英語辭典》在更新時,已經將70多個印度英語詞匯納入其中,由此可見印度英語的魔力,其影響力已經得到了英語世界認可。有些細心的人會發(fā)現我們常用的一些英文單詞,追根溯源竟也是來自印度英語。敏感的英國樸茨茅斯學院,不久前開設了一門印度英語課,以應對時代變化。隨著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龐大的年輕人口基數,未來世界,印度將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它特有的印式英語,也必將被世界人民自愿或是不自愿地接受,因為這個世界和印度人打交道的頻率會越來越高,首先,是你要能聽懂他們在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