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軍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記載了一樁令人唏噓的血案——一位清廉的知縣竟然被上級索賄逼死。
乾隆三十四年(1769)四月,廣西學政梅立本到郁林州(今廣西玉林市)監(jiān)督科試,由陸川知縣楊梿接待并供應所需一應物品。楊梿是當地的一位清官,主政陸川期間,社會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yè),口碑頗佳。這次朝廷委任楊梿為郁林州科考主官,他一身正氣,謝絕了送禮的考生和請托的官員。但梅立本到郁林州后,楊梿遭遇了無妄之災。
梅立本是個出了名的貪官,他在廣西主政科舉考試,經常勒索考生和地方官員,還憑借自己三品大員的身份,對一眾知縣呼來喝去。他從四月初抵達郁林州到五月初離開,一個月中僅讓隨從支付了“蔬菜銀”二十六兩,而讓陸川縣包辦了他們一幫人所有飲食起居和各項供應的開銷,還讓陸川縣代雇夫役、代買物品,額外花費了上千兩白銀。
即便如此,梅立本及其手下人的需求仍未得到滿足,遂多次刁難,幾度杖責楊知縣派在梅立本身邊聽候差使的王升、陳忠等人。楊知縣前去求情,梅立本恐嚇他說:“我與你雖系同年,但你辦事不力,我定要參究你!”楊知縣大恐,不由得雙膝跪下,說道:“卑職初任,有所不諳,還求指教?!泵妨⒈緪汉莺莸卣f:“你不懂去問你家人吧!”言畢轉入后堂,不再理會。
四月三十日,梅立本嫌楊知縣給他準備的轎子不好,命令更換。因為第二天梅立本就要啟程,楊知縣一時無措,不勝憂急,只得將自己的轎子獻給梅立本,自己則借轎而乘。五月初一,梅立本啟程去潯州,楊知縣前往送別,屢次請示,梅立本均不予接見。楊知縣只好先出城,過了江橋候送。當日大雨滂沱,梅立本遲遲不肯出署,故意讓楊知縣及其屬員在城外淋成了落湯雞。
楊梿與梅立本是同榜科舉出身,前者因官運不濟地位懸隔,一再受后者之辱,最終羞憤難當,竟于靴中拔出小刀,在其轎內自刎殞命!
此事上達天聽,乾隆皇帝降旨要求徹查嚴辦。雖然梅立本最終被處死,但“官官相護之見,縱容日久,積習相沿”。乾隆朝官員之間“迎送往來,交際饋遺”的情況并沒有什么改觀。
在官場上,下屬如何接待上司歷來是一個讓人頭痛的難題。在清朝,公務接待有完備的法規(guī)和制度,但剝下媚上靡然成風。遇督撫經過地方,知府以下,皆跪道迎送;倘遇欽差大臣,數十里外設馬為長探,二十里內設馬為短探,無不竭力趨迎;上司及其身邊人作威作福、欺壓下屬是尋?,F(xiàn)象;除迎送跪拜外,下屬更要通過買備供應、宴飲看戲、土宜下程(土特產和車馬費)等討好上司;至于上司到州縣收取“接待紅包”,則是公開的秘密,照例先由地方首府出具領結,從府庫里借出一筆巨款開銷,接待完畢后再由各州縣分攤……
由此可見,僅針對公務接待事項設立規(guī)定,可謂治標不治本。只要上司根據“奔競之疏密”來定“官評之優(yōu)劣”,那么官員就難免會一門心思巴結逢迎上司,以謀求個人仕途升遷。只有從制度上嚴格監(jiān)督、制約上級的權力,特別是其考評下屬的權力,那么下屬的迎媚之風才會有所消減。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