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宇
“孩子真氣人,總是和我頂嘴。”
“規(guī)規(guī)矩矩地排隊,大叔竟然這么粗暴地插隊?!?/p>
“年輕人竟然這么用力地搶座,看到老人也不讓座。”
“好容易找到一個車位正往上停,后面那輛車一點兒不客氣地搶先停了進去?!?/p>
“我那么信任他,但他竟然對我做了這樣的事兒?!?p>
我們視線所及的世界、人與事,都會直接而快速、甚至不知不覺間帶給我們各種感受,以及認知與評價。就像生活中常常會有不滿、抱怨,甚至是怨恨和憤怒,也有很多不曾被世界溫柔以待的悲涼和怨恨。
無論是欽佩、感動、奮發(fā)向上,還是憂慮、悲傷與怨恨,這些都是人類這個物種所擁有的情緒情感,但是仇怨與憤怒等情緒和感受會不那么讓人舒服。
如果把心靈世界比喻為一個容器,當我們的內(nèi)心被這些負面的情緒占據(jù),未能消解轉(zhuǎn)化,就會很難容納進來積極的感受。日久天長,不僅內(nèi)心世界灰暗無光,也會沉積在容貌中,甚至會帶來身心癥狀和疾病——身體是最具有智慧的,你無法處理的情緒會在身體上留下痕跡。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基因,無法選擇早年的過往,無法選擇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事情,但是,可以選擇看待自己、他人以及過往經(jīng)歷的態(tài)度與認知方式。
我常常在課堂上讓大家看各種圖片, 尤其喜歡讓大家看這張( 見下圖)?,F(xiàn)在也請大家說說,你們都看到了什么?
酒杯、花瓶、獎杯、沙漏、桌子印章,有人說是兩個人的側(cè)影,也有人說是一對戀人在對視。觀察者的答案往往五花八門。
是的, 這些答案都沒有錯, 對于《雙歧圖》這個名稱而言,答案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兩個。
如果還原到感知這個圖片的物理過程,實際上并沒有這么豐富。圖片只是由黑色和白色組成的沒有任何意義的圖案而已。眼睛是視覺器官,眼睛中的視網(wǎng)膜能接收光線呈現(xiàn)出視覺圖像,視網(wǎng)膜就像是膠圈相機的底片一樣,因此,眼睛“看到”的只是黑白兩個顏色組成的圖案。
但是,人類的大腦不僅僅是客觀記錄著外部世界,大腦的視覺區(qū)以及大腦皮層分析加工區(qū)域還在時刻運轉(zhuǎn)和加工著登陸進來的信息,視神經(jīng)把視網(wǎng)膜上接收到的物理刺激傳導到大腦不同區(qū)域,信息會被進行復雜的整合,最后產(chǎn)生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各種“心理反應”。
這個過程非常之迅速。也就是說,當我們看這個黑白圖片時,會即刻產(chǎn)生關于這個圖像的解釋與“命名”,這個過程就是人的認知加工與判斷。因此,我們不會報告說,我看到了黑色和白色,而會說看到了具體的人或者事。與此同時,我們會投射個人的情感,如可以看到對視的戀人,當然也可能看到的是劍拔弩張的對手。
某種意義上,生活中所產(chǎn)生的情緒情感,都是我們內(nèi)心的投射,就正如那句臺詞“我愛你,但是與你無關”。
認知評價和情感是有選擇的,并且是可以轉(zhuǎn)換的。
比如,當你以白色為關注對象,黑色為背景時,你會看到花瓶、酒杯等器物,而如果選擇黑色為注視焦點,白色為視覺背景,你就會看到兩個人的側(cè)臉——如果你看到兩個戀人對視,我大膽分析一下:你是個溫情的人,渴望或擁有著良好的親密關系。
如果你能自由地轉(zhuǎn)換注視焦點和背景,那么恭喜你,你是一個思維開闊、視角多元的人,也可能是位情感豐富的人。這樣的選擇和轉(zhuǎn)換常常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發(fā)生著。
一位教授講述了這樣的一個經(jīng)歷。
教授在路邊買雜志時,突然聽到不遠處有個姑娘大喊:“放開他,放開他,你會把他害死的!”教授看過去,發(fā)現(xiàn)地上躺著一個人正在掙扎,另一個人騎在他的身上,而姑娘在一邊哭喊著。教授認為是一個正在發(fā)生傷害的現(xiàn)場,一邊急忙走過去,一邊報警。
看到這里,您一定對這位教授充滿了敬意。
然而,之后教授發(fā)現(xiàn)的事實卻是,地上的人因酒醉在試圖傷害自己,而騎在醉酒者身上的人正在試圖施救,而一旁的姑娘是醉酒者的女兒,她因驚慌失措而大聲喊叫。
此時,大家會做何感想呢?
如果沒有機會看到后來的事實,我們很可能與教授一開始以為的那樣,把那個施救者當作是實施傷害行為的壞人。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機會知道后續(xù)的真實結(jié)果,但是保留了當時的情緒和感受。
對上面圖片的覺知過程就如同我們的生活:來自生活中的很多誤解、爭論、矛盾和沖突,也許就來自于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轉(zhuǎn)換與加工,但是如果人們不能轉(zhuǎn)換認知與思維的視角,固守黑或白的非此即彼,就會把自己和對方放置在壁壘分明的兩端——輸與贏、成與敗、對與錯、朋友和敵手。糾結(jié)于任何一方,我們都會懊惱、會怨恨,但是如果能試著選擇轉(zhuǎn)身與轉(zhuǎn)換,也許會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冰釋前嫌!
親子關系中的一些矛盾,往往也是源于無法去轉(zhuǎn)換視角。有位媽媽分享過一個經(jīng)歷:她牽著孩子的手走在路上,孩子常常莫名其妙地突然鬧情緒要抱抱。媽媽幾次都覺得孩子故意搗亂而訓斥了孩子。一次偶然的機會,當她蹲下,剛好和孩子身高的視線一致時,這時她才發(fā)現(xiàn),密集的人群中,很多行人的大腿,就像是行走的大腿森林,非常令人恐慌。直到此時,她才理解了孩子想要抱抱的原因與感受。
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允許自己有自主的行動與選擇,那么我們通常也會理解和允許別人的行為有自主性,也會耐心地傾聽和接納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的人生抉擇。就如“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同意你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
當然,轉(zhuǎn)換與寬恕沒有那么容易,是一種學養(yǎng),更是一種人生智慧。但是你可以試著這樣看待:
“孩子開始頂嘴了,是不是他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了呢?!?/p>
“那個魯莽的人,可能是有很要緊的事情要做?!?/p>
“我愿意去信任和幫助別人,但是無法掌控別人如何對待我。”
“這次搶到了車位,就能成為人生贏家嗎?!?/p>
“與其花時間去怨恨那個離開我的人,不如用更多的時間去愛值得愛的人?!?/p>
生活煩惱時,我們不妨試著反思與覺察一下,有沒有讓你的心靈容器被太多不滿和怨恨所占據(jù)。
也許,可以試著轉(zhuǎn)換視角,掃拂心靈的陰霾,與自己和解,與他人和解;涵容了自己,也會寬恕他人,讓心靈的容器騰出空間,透進陽光,滋養(yǎng)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