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全球視野
這個全新主題的植入,會使高考作文的“百花園”更為繁茂瑰麗,對語文教學中視野的拓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全球視野”,可以說是今年高考作文主題的一大突破,既展現(xiàn)了疫情期間外國友人的物質(zhì)資助和精神援助,又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新價值觀的呼應。
全國卷Ⅱ作文題要求考生發(fā)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為主題的演講,命題材料有兩層意思:一是全人類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學會推己及人;二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我們要學會恩恩相報,和諧共處。在經(jīng)貿(mào)爭端如此激烈的今天,這樣的作文題具有振聾發(fā)聵的意義。我們不應該對別人的苦痛漠然置之,甚至參與制造災難,而要視人若己,推己及人,用人類的大愛化解仇怨的冰霜。青年是世界的未來,我們需要在心中培植一顆愛的種子,在災難中相互救助,幸福時彼此分享,互相尊重,追求平等、和諧、美好。
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一直是高考作文的“永恒主題”,尤其在今年“全民抗疫”的特定背景下,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人民的旋律已成為全國人民心中的最強音。今年的全國新高考卷Ⅰ作文題便以抗疫為背景,要求考生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為主題寫一篇作文。距離的疏遠和心靈聯(lián)系的緊密,體現(xiàn)出的是國家與民眾、服務人員與服務對象之間在特定背景下的心心相印、水乳交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如果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社會一定會和諧穩(wěn)定,人民一定會緊密團結(jié)。
天津卷作文題對家國情懷作了進一步的拓展,題目列舉杜甫、屠呦呦、醫(yī)務工作者、快遞小哥等人物,要求考生發(fā)表思考和感悟。題目由兩個板塊構(gòu)成:一是“背景資料”,一是“驅(qū)動任務”?!氨尘百Y料”以形象的列舉暗示了“中國面孔”所蘊含的深刻含義: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救死扶傷的醫(yī)者仁心、普通勞動者的拳拳愛意……這些,乃是“中國面孔”濃烈而深厚的底色,這一底色是對祖國、對人民的一腔大愛。
所謂“家國情懷”,并不止于愛我們的家與國,還包括愛我們的家鄉(xiāng),愛泱泱華夏的每一寸熱土、每一棵草木、每一片山川、每一處湖泊、每一座城市、每一個鄉(xiāng)村……今年的全國新高考卷Ⅱ便要求考生以“帶你走近? ? ”為題寫一篇主持詞。這道題是家國情懷與文化底蘊、鄉(xiāng)愁情結(jié)的融合。
全國卷Ⅰ的作文題,要求考生選擇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中感觸最深的一個,寫一篇發(fā)言稿。題目中的三人,其所作所為直接牽動著國家的發(fā)展、人民的利益。領導者心胸豁達,用人者舉賢薦能,辦事者真抓實干,三個因素合在一起,齊國終稱霸一方。
自我認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鄙碓诖松奖汶y以看清山之全貌,如同我們難以看到完整的自己一樣。今年全國卷Ⅲ作文題的要求:“畢業(yè)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題目要求考生談如何認清自我,從而擁有自己需要的生活,并使生活更有意義。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要借助外物來審視自己,從而認識自己,定義自己,進而揚己之長,補己之短,發(fā)揮自己人生的最大能量,創(chuàng)造最有意義的人生。
即便我們認清了自我,并且因此設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能保證我們就一定會與家庭期許的目標、社會賦予的職責完全吻合。現(xiàn)實中總會有各式各樣的陰差陽錯,總會有你意料不到的錯位落差。一旦如此,我們又如何面對?是委曲求全,還是堅守本心?浙江卷便給每位考生出了這樣一道嚴肅的人生考題:面對“自己的人生坐標與家庭、社會產(chǎn)生的落差”,會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每一位有著“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人,都可以尊重內(nèi)心的選擇,主宰自己的命運,為自己而活。但是,作為家庭的一分子,作為一位“社會人”,我們又有義務擔負起家庭和社會賦予的責任——只要不違背人性,不有悖于法制和道德,二者之間很難設定絕對的是非標準。
北京卷第一道作文題更值得我們思考。題目要求考生從“每一顆衛(wèi)星都有自己的功用”這句話中咀嚼出深刻的哲理,品味出豐富的內(nèi)涵。每一顆有自己功用的衛(wèi)星組成了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便具備了更強大的功能;一旦有一顆衛(wèi)星脫離了天網(wǎng),天網(wǎng)便可能無法正常運行,這顆衛(wèi)星更是變得毫無價值。人也一樣,只有融入社會,融入群體,他的價值才能得以實現(xiàn);同時,社會只有匯聚了每一個人的力量,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凝成一股向上的力量。
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往往會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和影響,而社會環(huán)境的優(yōu)劣很多時候卻是源于我們自己的選擇。江蘇卷的作文題就探討了這樣一個問題,網(wǎng)上的“塑造”與“被塑造”,其實正是關于人生的一個隱喻:我們生命之初的一個有意無意的選擇可能會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我們一生——起初,是你選擇了它;以后便是它裹挾著你,引領著你,朝著一個方向一路狂奔。作家柳青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一個人年輕的時候?!?/p>
北京卷的第二道作文題,似乎是給江蘇卷作文題提供的一則佐證材料。信息時代,人難免被各種信息裹挾。這些信息時時刻刻都在充實著你,影響著你,磨礪著你,侵蝕著你……學會過濾信息,在荊棘叢生的信息場健康生長,是一種本領,更是我們必備的生存技能,我們要有對蕪雜信息的分揀能力。
上海卷作文命題簡短卻發(fā)人深思,很多災難性的轉(zhuǎn)折,是我們無能為力的,特別是大自然中一些非人力可以抗拒的偶發(fā)事件,比如行星的碰撞、地震和海嘯。但對于自然界那些源于人類活動而產(chǎn)生的災難,則是完全可控的,人類要收斂自己的行為,尊重自然規(guī)律,順應自然。一切的轉(zhuǎn)折都事出有因,而對“因”的掌控還需我們的努力。
倘若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全球視野,都能為賴以生存的地球做點什么,我們的家園一定會變得越發(fā)秀麗;倘若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家國情懷,都想著為自己的國家多盡一份力,我們的祖國一定會變得愈加美好;倘若我們每個人都能真正認清自我,能給自己找準最合適的位置,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蒸蒸日上——這也許就是高考作文命題者的初愿。相信每一位考生都能用心思考這道考場上、也是人生路上的必答題,用筆、用行動給出最完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