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七十年風云激蕩

2020-01-20 05:33樊星
當代文壇 2020年5期
關鍵詞:文化特色現(xiàn)代文學當代文學

樊星

摘要:當代文學七十年與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相比,成就幾何?當代文學雖然談不上大師如云,卻在開拓新的文學世界方面超越了前人:一是從“紅色經(jīng)典”到新時期的“戰(zhàn)爭文學”都弘揚了敢于抗爭的民族精神,顯示了“國民性”的另一面;二是當代歷史小說成就多多,體現(xiàn)出當代人的深厚的“尋根”情結與英雄崇拜情感;三是新時期都市文學的異軍突起,凸顯出當代人的世俗關懷與懷舊情感;四是新時期女性文學群星閃耀,別開生面;五是新時期從中國走向世界的作家在國際上產(chǎn)生的不凡影響;六是新時期非虛構文學業(yè)績突出,多有大作;七是新世紀網(wǎng)絡文學鋪天蓋地,彰顯了“大眾文學”的新氣象。而從“紅色經(jīng)典”到鄉(xiāng)土文學、歷史小說、“官場小說”、女性文學、非虛構文學中,都貫穿了當代作家對社會的多維度思考,使當代文學具有非常濃厚的政治色彩,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

關鍵詞:當代文學;現(xiàn)代文學;比較研究;文化特色

現(xiàn)代文學有三十年的歷史,波瀾壯闊;而當代文學(新中國文學)已經(jīng)有了七十年的歷史了,與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相比,成就如何?

說到現(xiàn)代文學,都知道那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魯迅、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葉圣陶、茅盾、林語堂、老舍、曹禺、沈從文、丁玲、馮至、聞一多、錢鐘書、穆旦……其中,能夠同時在創(chuàng)作、研究、翻譯、辦刊、大學任教幾個領域都有不俗建樹、而且能夠引領風騷者,比比皆是。那真是大師如云的年代。他們學貫中西、才華橫溢、引領風騷、不拘一格。相比之下,當代文壇上,雖然也可謂群星燦爛,卻由于歷史的局限,學貫中西、呼風喚雨的大師好像還太少。因此,就有了一個文學比較研究的話題:現(xiàn)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比較研究——與現(xiàn)代文學相比,當代文學缺少了什么?另一方面,當代文學比起現(xiàn)代文學來,真的就那么相形見絀、不足掛齒?當代文學有沒有超越了現(xiàn)代文學的長處?如果有,在哪里?

2008年,在紀念新中國文學六十年歷程的時候,我曾在《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上發(fā)表了《新時期文學的“當代性”》一文,通過對新時期三十年和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的比較,闡釋了前者獨具超越價值的“當代性”,認為新時期文學對現(xiàn)代文學的超越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文學多是從“思想啟蒙”方面呼喚“改造國民性”,新時期文學則更集中于對社會痼疾的深入探討,并因此產(chǎn)生了成就超過現(xiàn)代文學的“政治小說”“長篇歷史小說”和“政治性報告文學”,現(xiàn)代文學中“改造國民性”的主題也漸漸被“重新認識民間”的主題所取代。這些重要的超越顯示了新時期文學某些值得注意的新質——不妨稱之為“當代性”。接著,我還在《文學評論》2009年第4期上發(fā)表了《新時期文學與“新民族精神”的建構》一文,認為個性意識、政治情結和民族主義情感是“新民族精神”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當代人的個性意識、政治情結和民族主義情感已經(jīng)具有了與“五四”時期很不一樣的氣質,分別顯得更具有世俗氣息、謹慎姿態(tài)和恢弘氣度。而且,在個性意識與政治情結和民族主義、群體意識之間,也有著深刻的精神聯(lián)系:個性的空前覺醒是成熟的政治情結和民族主義的必要前提。此后,我又在《文藝評論》2009年第6期上發(fā)表了《新中國文學的當代品格》一文,認為深刻的政治情結、絢麗的文化景觀、自覺的漢語意識、多元的創(chuàng)作格局是“新中國文學”的幾個基本特征。寫這些文章,是力圖探索“新中國文學”的獨特品格——除了與“現(xiàn)代文學”存在著深刻的歷史聯(lián)系之外,當代作家?guī)状说呐κ欠褚呀?jīng)使“新中國文學”六十年的歷程放射出超越了“現(xiàn)代文學”的光芒?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當然,“現(xiàn)代文學”有后人難以超越的經(jīng)典,例如魯迅的小說、雜文、散文詩、小說史研究,周作人的小品文、文學史研究和翻譯,郭沫若的歷史劇、歷史研究,郁達夫的小說、舊體詩,曹禺的戲劇,穆旦、馮至的詩歌、翻譯……還有,這些作家(以及沈從文、老舍等人)中許多人都具有相當深厚的學養(yǎng),曾任教于大學,以至于王蒙幾十年后還撰文提出了“我國學者的非學者化”問題①,一時引發(fā)熱議。然而,幾十年過去以后,驀然回首,當代文學也就是“新中國文學”有沒有超越“現(xiàn)代文學”的亮點?

當代文學七十年,又因為時代的不同,分為前三十年與后四十年。從1949年到1978年,的確是政治運動頻繁的歲月。不過,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那個年代里民風比較淳樸,民心相當亢奮。在革命理想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的主旋律中,產(chǎn)生了一批優(yōu)秀的“紅色經(jīng)典”,真實記錄了中國人民爭取解放的道路上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彰顯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曾經(jīng)鼓舞起兩代人的革命激情,至今令人緬懷。甚至到了思想解放、世俗化浪潮高漲的新時期,這些故事還能產(chǎn)生悠遠的回響:有的被新一代導演改編成影視劇后產(chǎn)生轟動效應(如《一個和八個》被改編為電影,成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作;還有《智取威虎山》被徐克翻拍,熱映一時,好評如潮,等等),顯示了強大的文學生命力。而新時期文學中的“革命史故事”(如喬良的《靈旗》、黎汝清的《皖南事變》《湘江之戰(zhàn)》、鄧一光的《我是太陽》、權延赤的《狼毒花》、都梁的《亮劍》那樣的小說,還有張正隆的紀實文學《雪白血紅》)也充分顯示了當代作家對革命史的珍視與重新發(fā)現(xiàn)。由此可見,“革命史文學”貫穿了當代文學七十年的歷程。這樣的文學一掃現(xiàn)代文學中描寫貧困鄉(xiāng)村、扭曲靈魂的壓抑感,將對于新生活、新人生的期待從茅盾、巴金筆下的“新青年”轉移到覺醒了的革命群眾改天換地的事業(yè)上。在那場天翻地覆的大變革中,千百萬的普通人投身到改變中國命運的滾滾洪流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也呈現(xiàn)出與祥林嫂、駱駝祥子、王利發(fā)們很不一樣的精神風貌——敢于斗爭、不怕犧牲、前赴后繼、贏得勝利。是的,在20世紀的中國文學史上,“革命史敘事”格外引人注目,不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乃至中國文學史中少見,就是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不多見。這算不算當代文學的一大特色、一大成就?應該算。其中折射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質:富有浪漫激情,敢于抗爭、隨時準備改變不如意的命運。

此外,如何評價那些謳歌“合作化”的文學?從趙樹理的《三里灣》、周立波的《山鄉(xiāng)巨變》、柳青的《創(chuàng)業(yè)史》、孫犁的《鐵木前傳》、李凖的《李雙雙小傳》到浩然的《艷陽天》,都是那個年代“文學為政治服務”的成果,可其中濃郁的鄉(xiāng)土生活氣息、各具特色的文學追求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學價值。他們塑造的“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新人形象”雖然有時顯得比較概念化,卻也常常是那個時代一些先進人物的真實寫照。而他們在描繪“中間人物”方面取得的成就,更為那個年代普通農(nóng)民的務實、猶豫、狡黠、無奈,留下了真切的影像。很多新時期作家都談到過上述作家對自己的影響,表明了新時期文學與“十七年文學”的深刻精神聯(lián)系:對于鄉(xiāng)土的深厚情感,對于農(nóng)民(尤其是那些“中間人物”)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于鄉(xiāng)土小說與史詩、地域文化特色、詩化小說的探討,都在新時期的鄉(xiāng)土文學中得到了延伸(如李凖的《黃河東流去》、劉紹棠的《蒲柳人家》、張賢亮的《河的子孫》、矯健的《河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賈平凹的“商州世界”,還有劉玉堂的《最后一個生產(chǎn)隊》《溫暖的冬天》)……而不少新時期學者在研究“合作化小說”時持論公允的成果,也顯示了那些“十七年文學”作品的可貴文學史價值。

在“革命史敘事”與“合作化敘事”之外,前三十年文學還有一大看點是歷史題材文學。小說方面以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一、二卷)為代表,此書曾被茅盾認為是填補了“五四”以來中國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個空白,對新時期長篇歷史小說的空前繁榮有開創(chuàng)之功。長篇小說《曾國藩》的作者唐浩明就曾撰文《<李自成>對我創(chuàng)作的啟迪》②。此外,陳翔鶴的歷史小說《陶淵明寫<挽歌>》《廣陵散》也都是風格獨具、意味深長之作。戲劇方面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吳晗的《海瑞罷官》,電影文學方面孫瑜編劇的《武訓傳》、呂宕、葉元編劇的《林則徐》,也都不同凡響。這些歷史題材文學有的大紅大紫,有的歷經(jīng)坎坷,卻都寄托了文學家的歷史情懷。中國歷史悠久,歷史題材的小說、戲劇代不絕書,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看點。

此外,就是那些“另類”寫作了。我這里主要指的是1956年至1957年間一度風靡的“干預生活”的文學,以王蒙的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劉紹棠的《田野落霞》、李國文的《改選》等小說為代表,鋒芒直指現(xiàn)實中的官僚主義弊端,富有批判現(xiàn)實的憂患意識。這些作品雖然在“反右”運動中遭到無理批判,卻體現(xiàn)出那個年代里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悄然回歸。這些作品到了新時期重見天日,并開啟了新時期文壇上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強勢回歸勢頭——從王蒙的《風息浪止》、張煒的《秋天的憤怒》、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到周大新的《向上的臺階》、李佩甫的《羊的門》……從當年滿腔熱忱地“干預生活”到新時期對于“官場”的審視、對于政治改革的焦灼呼喚,其間可謂有聯(lián)系也有超越。另一部分“另類”寫作則是“文革”后期產(chǎn)生的“地下文學”,其中既有在新時期開辟了詩歌創(chuàng)作新時代的“朦朧詩”(以食指、北島、顧城、舒婷等人的詩歌為代表),也有一度只能以“手抄本”形式流傳、到了新時期才面世的小說(以趙振開的《波動》、靳凡的《公開的情書》、況浩文的《一雙繡花鞋》為代表)。在這些作品中,西方“現(xiàn)代派”的文學觀念和創(chuàng)作手法已經(jīng)悄然歸來?!傲眍悺睂懽鞯漠a(chǎn)生與傳播表明:自由的心靈終會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作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如此說來,前三十年的文學其實絕非單一的色調。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遠流長,在歷史小說、歷史劇、古體詩(例如毛澤東、趙樸初、聶紺弩等人的作品)、詩化小說(如孫犁、劉紹棠等人的小說)中延續(xù)、發(fā)展;現(xiàn)代文學中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精神、現(xiàn)代主義精神也在“干預生活”的文學和“朦朧詩”中頑強地保存了下來。而這一切,又與那一代人對于革命的謳歌、對于平民英雄的贊美,以及對于“國民性”的重新認識、對于新生活的真誠描繪一起,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寶貴的遺產(chǎn)和有待進一步展開的研究話題。

新時期文學四十年的成就當然超過了前三十年。因為思想解放,才有了百花齊放,有了各種文藝思潮的此起彼伏、互相激蕩,有了文學新人的層出不窮,各領風騷若干年,其中多人榮獲國際文學大獎,使中國文學走向世界,舉世矚目,自不待言。那么,這四十年的成就與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相比呢?在我看來,這四十年的文學成就,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是現(xiàn)代文學所不及的。

首先是歷史題材長篇小說的“井噴”奇觀。自從姚雪垠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出版之后,優(yōu)秀的長篇歷史小說接連問世——從謳歌農(nóng)民起義的《九月菊》(楊書案)、《義和拳》(馮驥才、李定興)、《太平天國》(張笑天)到塑造士大夫形象的《孔子》(楊書案)、《白門柳》(劉斯奮)、《楊度》(唐浩明),還有講述帝王將相風云業(yè)績的《曾國藩》(唐浩明)、《張之洞》(唐浩明)、《少年天子》(凌力)、《金甌缺》(徐興業(yè))、《唐明皇》(吳因易)、《康熙大帝》(二月河)、《武則天》(趙玫)、《大秦帝國》(孫皓暉)……它們不僅填補了現(xiàn)代文學缺少長篇歷史小說的空白,也匯成中國文學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股創(chuàng)作熱潮。這股熱潮表明:當代作家們在彰顯民族魂上有共識,那股為英雄譜寫的歷史而自豪的恢弘氣勢,與現(xiàn)代文學中“改造國民性”的主題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對照。應該說,這也是一種“尋根”。如果說,1985年興起的“尋根熱”主要是從民間文化中尋找中華民族的浪漫情懷(如韓少功、李杭育、鄭萬隆、莫言)、堅韌品格(如阿城、鄭義),那么,一直佳作不斷的“長篇歷史小說熱”則不斷強化著這個民族的英雄崇拜、狂放情懷。而且,這些歷史小說也成功地回答了一個學術問題:當代有沒有“中國史詩”?盡管中國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確常常存在“半部杰作”的缺憾,與外國長篇小說經(jīng)典(從《悲慘世界》《戰(zhàn)爭與和平》《卡拉瑪佐夫兄弟》到《靜靜的頓河》)相比,少了幾分恢弘的氣勢和人性的深度,但這一問題在長篇歷史小說中卻不存在。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風起云涌的歷史故事為長篇歷史小說提供了現(xiàn)成的豐厚題材,使作家們在描繪歷史風云方面得天獨厚、游刃有余。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長篇歷史小說常常也是優(yōu)秀的“政治小說”。中國文化的政治色彩一直濃厚,從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到道家“無為而治”“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深刻思想,都體現(xiàn)出特別的政治情懷。而無論是帝王將相之間的激烈權力斗爭,還是士大夫之間的殘酷“黨爭”,或者是農(nóng)民義軍的忽興忽亡,都留下了許多慷慨悲歌與慘痛教訓,啟迪后人不斷反思:為什么為了權力,父子之間、兄弟之間、母子之間、朋友之間竟然爆發(fā)出你死我活的血腥沖突?為什么懷抱偉大政治理想的人杰到頭來常常深陷官場泥淖、難敵對手掣肘,壯志難酬?為什么明知仕途多舛,曾國藩、張之洞還是自強不息、長袖善舞、譜寫出感動后人的壯歌?他們的政治智慧說明了什么?至少說明儒家思想、士大夫智慧絕非只是空洞的說教。

除了這些膾炙人口的歷史小說,當代鄉(xiāng)土小說的一大特色也是政治色彩十分突出。在《創(chuàng)業(yè)史》(柳青)、《山鄉(xiāng)巨變》(周立波)、《艷陽天》(浩然)這些“紅色經(jīng)典”中,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新農(nóng)民”形象的突出標志是政治覺悟的明顯提高。這些形象雖然囿于時代的局限,常常顯得性格單薄,遠不如那些“中間人物”可親可近,但其實也是那個年代許多努力奮斗的先進人物的真實寫照。時過境遷,到了新時期,在《回聲》(韓少功)、《河的子孫》(張賢亮)、《浮躁》(賈平凹)、《古船》(張煒)、《故鄉(xiāng)天下黃花》(劉震云)、《白鹿原》(陳忠實)、《羊的門》(李佩甫)、《向上的臺階》(周大新)、《玉米》(畢飛宇)、《受活》(閻連科)、《生死疲勞》(莫言)、《農(nóng)民帝國》(蔣子龍)、《石榴樹上結櫻桃》(李洱)、《劉萬福案件》(邵麗)……這些作品或旨在反思政治運動扭曲人性的悲劇、或聚焦農(nóng)民在政治風暴中求生存的機智活法、或探討底層農(nóng)民在絕望中淪為罪犯的心理軌跡,都顯示出當代鄉(xiāng)土小說不同于魯迅、沈從文、蕭紅等人的現(xiàn)代鄉(xiāng)土小說的明顯特點:農(nóng)民與鄉(xiāng)村政治的關系顯得那么錯綜復雜、那么不可思議。為什么家族之間的矛盾常常難以調和?為什么“土皇帝”的權力那么強大?為什么在解決了溫飽以后開始的鄉(xiāng)村基層民主改革嘗試不時會遭遇始料未及的挑戰(zhàn)?當代鄉(xiāng)土小說比起現(xiàn)代鄉(xiāng)土小說來,政治色彩增添了許多,值得深入研究。2008年,德國總理默克爾女士來華訪問,將《石榴樹上結櫻桃》的德文版贈送給時任中國總理的溫家寶,就很能耐人尋味。

此外,這四十年里,“官場小說”的“井噴”也特別引人矚目。“官場小說”顯然是“政治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王蒙1956年發(fā)表的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是“干預生活”的力作,其實也開啟了當代“官場小說”的先河。只是一位青年在組織部與官僚主義的較量顯得那么勢單力薄,而他的領導劉世吾的暮氣沉沉卻那么發(fā)人深?。簽槭裁捶e極創(chuàng)造了新生活的干部會在官場上漸漸看淡了世事,包括自己的職責?王蒙在新時期復出后發(fā)表了更多的“官場小說”——《風息浪止》《相見時難》《名醫(yī)梁有志傳奇》《一嚏千嬌》《躊躇的季節(jié)》……時而調侃,時而喟嘆,時而夸張,時而迷惘,都曲盡其妙,耐人尋味。后來,越來越多的作家寫出了“官場小說”的新篇章——《官場》系列(劉震云,包括《官人》《單位》《一地雞毛》)、《國畫》(王躍文)、《大雪無痕》(陸天明)、《滄浪之水》(閻真)、《女同志》(范小青)、《我的生活質量》(邵麗)、《駐京辦主任》(王曉方)、《二號首長》(黃曉陽)……有的立意在嘲諷,嘲諷中不時透出嘆息;有的聚焦于暴露,暴露中傳達憂思:官場是如何使人性異化的?官場的種種痼疾表明了什么?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歷史小說《曾國藩》《張之洞》中對殘酷政治斗爭的深刻描寫。

于是,在長篇歷史小說、鄉(xiāng)土政治小說和官場小說的匯流處,我們看到了當代“政治小說”的聲勢浩大。曾記得,新時期伊始,人們痛定思痛,呼喚文學擺脫政治的束縛,然而,新時期“政治小說”的興旺發(fā)達卻提醒人們:中國文學與政治的聯(lián)系,實在復雜、糾結。中國人的政治關懷、政治矛盾,是歷代文學常常繞不開的創(chuàng)作題材。

鄉(xiāng)土小說之外,當代都市小說的繁榮也超過了現(xiàn)代文學?,F(xiàn)代都市文學中,“京派”的古樸、沖淡與“海派”的新銳、熱鬧各有千秋,而且產(chǎn)生了茅盾的《子夜》、老舍的《四世同堂》那樣充滿都市生活氣息的厚重之作,但只有到了新時期,都市文學的繁華才顯示出百花爭艷的氣勢來——從陸文夫、范小青的“蘇州故事”(如《美食家》《瑞云》)、葉兆言的“南京故事”(《夜泊秦淮》系列)、池莉的“武漢故事”(《不談愛情》《生活秀》)、王安憶、衛(wèi)慧的“上海故事”(《長恨歌》《上海寶貝》)、慕容雪村的“成都故事”(《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文夕的“深圳故事”(《野蘭花》《罌粟花》)、何頓的“長沙故事”(《黃埔四期》《幸福街》),到馮驥才、林希的“天津故事”(《怪世奇談》系列、《蛐蛐四爺》)、閻連科的“開封故事”(《東京九流人物志》系列)、賈平凹的“西安故事”(《廢都》《白夜》)、劉心武、葉廣芩的“北京故事”(《鐘鼓樓》《采桑子》)……都寫出了各地的世態(tài)人情、風物奇聞,寫出了民間千姿百態(tài)的活法與憂樂。這些當代的都市故事,與那些記錄各地都市文化風情掌故的“大散文”(如流沙河的《老成都》、陸文夫的《老蘇州》、賈平凹的《老西安》、葉兆言的《老南京》、池莉的《老武漢》、于堅的《老昆明》、韓作榮寫長沙的《城市與人》等等)一起,組成了中國都市文學的壯麗畫卷。其中浸透了當代作家對老都市(也是一種故鄉(xiāng))的懷舊情感,也折射出中國都市文化的五光十色、氣象萬千。隨著老都市的巨大變化,這些老都市的故事愈發(fā)顯示出可貴的文化意味——記錄民間歷史,尋覓中國城市文化的根。這些都市文學的趣味性與鄉(xiāng)土文學的政治性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代鄉(xiāng)土小說的深刻政治意味和當代都市小說的斑斕文化異彩,都是當代文學超越現(xiàn)代文學之處。

再看看當代女性文學的百花盛開?,F(xiàn)代文學有冰心、丁玲、蕭紅、張愛玲的名篇影響深遠,而當代女作家雖然在革命年代已有楊沫、草明、劉真、茹志娟等嶄露頭角,但除了楊沫的《青春之歌》,其余的作家似乎并沒有產(chǎn)生強大的氣場。一直要到1980年代以后,女性文學才顯示出空前壯大的陣容,并且涌現(xiàn)出了大量毫不遜色于前輩的優(yōu)秀篇章——鐵凝的《玫瑰門》《大浴女》、張潔的《沉重的翅膀》《無字》、王安憶的《長恨歌》《啟蒙時代》、畢淑敏的《紅處方》、趙玫的《我們家族的女人》、葉廣芩的《采桑子》、林白的《一個人的戰(zhàn)爭》《婦女閑聊錄》、嚴歌苓的《第九個寡婦》、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笛安的《南方有令秧》、盛可以的《息壤》……無論是寫社會的巨變,還是寫情路的坎坷,或者是描繪女性命運的起伏跌宕、文化心態(tài)的復雜多變,抑或是揭示女性與政治的種種糾葛(例如鐵凝的《玫瑰門》、趙玫的《武則天》《上官婉兒》、王安憶的《長恨歌》、范小青的《女同志》、嚴歌苓的《第九個寡婦》……)都常常能夠既寫得回腸蕩氣又入木三分。她們不約而同創(chuàng)造了中國文學史上女性文學群星燦爛的黃金時代。與同時代西方女權主義寫作張揚個性、揮灑個人生命意志的潮流相比(如伍爾芙的《達洛威夫人》、杜拉斯的《情人》、薩岡的《你好,憂愁》等等),中國女作家不僅陣容強大,而且在多產(chǎn)、描繪人生、社會、文化的豐厚底蘊方面,顯得更加大氣,那些名篇是可以與波伏娃的長篇回憶錄、蘇珊·桑塔格的《在美國》、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等等深刻洞察女性命運的優(yōu)秀作品相媲美的。

當代女性文學的空前繁榮表明:雖然中國社會素有“重男輕女”的偏見,但從花木蘭到“楊門女將”到“紅色娘子軍”的傳說也早已讓“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秋瑾詩句)的精神深入女兒心,使她們不甘只是做“賢妻良母”,而要自強不息。然而,值得研究的是,盡管女性解放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盡管“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也盡人皆知,但女性文學的繁榮一直要到1980年代才開始成為熱點話題,這一現(xiàn)象深藏玄機。如果說,西方女權主義文化的東漸為中國的女性文學注入了“身體敘事”的勇氣,那么,當代女作家在寫政治、寫歷史、寫社會等方面的佳作不斷,才思、筆力均有上佳表現(xiàn),則與改革開放年代里人們思想的空前開放密切相關。政治地位的提高不一定必然導致文學水平的提升。只有思想解放、心態(tài)自由,才能產(chǎn)生文學的繁榮。

再放眼海外華文文學的輝煌。在海外,雖然早就有程抱一(旅法作家,法蘭西學院首位華裔院士)、白先勇、聶華苓、於梨華、趙淑俠、湯亭亭等作家持續(xù)書寫著華人浪跡天涯、同時懷念故土的動人故事,但一直要到1980年代以后,從中國大陸走向世界的作家才同時在西方文壇和大陸文壇開始了令人振奮的“造山運動”——蘇煒的《遠行人》、查建英的《到美國去!到美國去!》、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紐約》、劉觀德的《我的財富在澳洲》、盧新華的《細節(jié)》、閻真的《曾在天涯》、張翎的《金山》、陳謙的《無窮鏡》……都是中國大陸人憑著勇敢、吃苦耐勞的品格闖蕩世界、各有創(chuàng)獲的遠行記錄,是中國人走向世界、認識世界的動人故事,同時也常常浸透了傷感的苦澀。而哈金的《等待》《在紅旗下》、嚴歌苓的《第九個寡婦》、裘小龍的《紅英之死》則講述的都是中國大陸的故事,體現(xiàn)出中國大陸的苦澀記憶在海外文學中的重要分量。這些作品,連同賈平凹、莫言、余華、蘇童、閻連科、曹文軒等人在國際文壇上榮獲大獎,連同張藝謀根據(jù)當代文學名篇改編的電影《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還有陳凱歌根據(jù)香港當代文學作品導演的電影《霸王別姬》等等屢獲世界影壇殊榮一起,共同推動了中國文學走向世界、飲譽國際影壇的潮流。而這樣的輝煌,顯然是現(xiàn)代文學也不曾擁有的。

然后,再看非虛構文學的洋洋大觀。當代思想解放、文學解放的浪潮中產(chǎn)生了非常厚重、具有史詩氣勢的非虛構文學作品——如錢鋼的《唐山大地震》就是全景式報告文學的經(jīng)典,其中浸透了對于人與自然、人與命運的厚重思考,影響所及,發(fā)表二十二年后,還為汶川大地震中的救援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張正隆的《雪白血紅》也是全景式描繪遼沈戰(zhàn)役的史詩之作,開辟了反思戰(zhàn)爭的新思路。鄧賢的《大國之魂》追思當年中國遠征軍在滇緬戰(zhàn)場上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光輝業(yè)績,連同后來發(fā)表的長篇抗日題材紀實力作《落日》《黃河殤》一起,以沉雄的筆力、壯偉的氣勢,寫出了抗日戰(zhàn)爭的悲壯與慘烈,在眾多寫抗日戰(zhàn)爭的文學作品中獨樹一幟。另一方面,知青出身的他還以《中國知青夢》《流浪金三角》《中國知青終結》等筆力遒勁的作品為多災多難的知青運動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恢弘篇章。這些具有史詩氣勢的全景式紀實力作顯然是現(xiàn)代文學缺少的。

應該特別提到“70后”作家丁三的長篇紀實之作《藍衣社碎片》《精衛(wèi)填海》,其中披露了民國史上兩段令人感慨的往事:一群富有血性的黃埔青年發(fā)起的秘密組織,立志為 “復興民族”而獻身,卻陰差陽錯蛻變?yōu)楠毑谜叩墓ぞ?一個曾經(jīng)的熱血青年如何在錯綜復雜的權力斗爭中變臉成為漢奸。兩部作品都富有歷史的滄桑感,也浸透了后來人對歷史的深刻追問。

寫出歷史的另一面,寫出鮮為人知的世事百態(tài)、歷史玄機、人生哲思,也就寫出了當代人對歷史的新認識、新感悟。歷史充滿了偶然,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種種欲望與算計、較量與博弈,以及層出不窮的突發(fā)事件。因此,歷史才是所有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充滿了變數(shù)與不可知的發(fā)展趨向的復雜活動,才格外豐富多彩、出人意料也扣人心弦。

1980年代末百家文學期刊共同推出的“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的壯舉,再加上眾多描繪各地文化的精彩之書(如馬麗華描繪西藏風情的《藏北游歷》《西行阿里》,胡平感慨江西文化歷史的《千年》,還有葉廣芩的《小縣城》和于堅的《建水記》那樣為一座縣城立傳的書……)紛紛問世,以及眾多的優(yōu)秀人物傳記(如李輝的《胡風集團冤案始末》、錢理群的《周作人傳》、陸鍵東的《陳寅恪的最后20年》、王曉明的《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都匯成了當代非虛構文學的洶涌大潮,其勢之壯偉,也都成就了現(xiàn)代文學難以企及的輝煌。

此外,還有不應該忽略的網(wǎng)絡文學。遲至1990年代末才悄然興起的網(wǎng)絡文學,很快就成為廣大青年寫手的追求目標與精神樂園。從邢育森的《活得像個人樣》到安妮寶貝的《蓮花》、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都表現(xiàn)出網(wǎng)絡文學關注當代人多種活法的新奇目光,而今何在的《悟空傳》、寧財神的《武林外傳》、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則是網(wǎng)絡寫家從古代文學和歷史汲取靈感再創(chuàng)作、贏得超高人氣的名篇,那種插科打諢、含沙射影、恣意狂歡、銳意求新的風格,一直影響到廣大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思維方式、情感心態(tài)。還有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天下霸唱的《鬼吹燈》也引領了眾多網(wǎng)絡寫家進入懸疑、探險的幽深境界,以躲避現(xiàn)實的平庸與無奈。這些網(wǎng)絡文學的名作與“新武俠小說”(代表作家如步非煙、小椴等)一起,使網(wǎng)絡文學呈現(xiàn)出光怪陸離的異彩,也折射出當代青年逃離現(xiàn)實重負、逃匿于想象世界的復雜心態(tài)。特別令人驚嘆的是,網(wǎng)絡文學擁有非常龐大的作者陣容與“粉絲”大軍,其人數(shù)之眾不僅與“純文學”期刊讀者群的下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而且使“文學已經(jīng)衰亡”的嘆息不攻自破。當代的“網(wǎng)絡文學熱”令人不禁想起1980年代的“校園文學熱”,都是群眾性文學運動的典型案例。時代變了,文學的作用與影響力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大眾熱愛文學、積極參與文學的熱情其實沒有什么變化。因為,在任何時代,文學都是成功的路徑之一,也是最受到大眾喜愛的精神食糧。

此外,還有兒童文學、校園文學、科幻文學的百花齊放,其勢之盛,浩如煙海,難以盡數(shù)。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新中國文學”的七十年,雖然缺少魯迅、郭沫若、林語堂那樣的大師,仍然是中國文學史上英才輩出、佳作紛呈、成就斐然、熱熱鬧鬧的一個時段。其中的經(jīng)驗、教訓,值得從多角度、多層面不斷總結、深入探討。

如此看來,當代文學七十年有獨具的光彩、輝煌的成就,有現(xiàn)代文學不可及之處。雖然從政治上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與當代文學七十年是兩重天,而當代文學前三十年與后四十年之間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文學思潮的勾連與延伸、蛻變與發(fā)展卻常常顯得峰回路轉、似斷實聯(lián)。盡管新時期文學的多元化格局空前壯闊,眾多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也都難以盡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文壇上新潮此起彼伏、新人英才輩出的氣象萬千、光怪陸離、林林總總,由此可見梳理之不易、概括之難。由此可見,深入總結當代文學豐富的歷史經(jīng)驗,認真開展現(xiàn)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比較研究,同時好好探討其中的教訓,可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更嚴峻的問題是,隨著電子時代、“讀圖時代”的到來,影視已經(jīng)越來越成為廣大青年的興趣所在,許多人因此疏遠了文學經(jīng)典,網(wǎng)絡也以種種社會奇聞、泡沫化信息吸引大眾的眼球,迎合著大眾的趣味。加上一些知名作家寫出了水準明顯下降的作品,加上評論界的泡沫化言論,還有文學期刊訂數(shù)的嚴重下滑,都使得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呈現(xiàn)某種頹勢。文學也許不會衰亡,但會不會在影視與網(wǎng)絡的夾擊下難以重現(xiàn)曾經(jīng)的輝煌?有鑒于此,這些年提倡讀經(jīng)典的呼聲在高漲,有些大學文學專業(yè)也開辦了“創(chuàng)意寫作”課程,為培養(yǎng)文學新人開辟新的空間。但這樣的努力會不會在不遠的將來能有成效?還得走著瞧。

往前看,“新中國文學”八十年的里程碑已經(jīng)在望。十年后,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怎樣的文學景觀呢?“天意從來高難問”。

注釋:

①王蒙:《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讀書》1982年第11期。

②唐浩明:《<李自成>對我創(chuàng)作的啟迪》,《文藝報》2012年4月18日。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劉小波

猜你喜歡
文化特色現(xiàn)代文學當代文學
現(xiàn)代文學傳統(tǒng)問題及其當代闡釋
梅山文化動畫化的可實施性
淺析大眾傳媒對當代文學的影響
沈陽故宮的營建與空間布局特色分析
欠發(fā)達地區(qū)區(qū)域創(chuàng)新能力培育探究
當代文學的語言問題反思與追問
融合·演變:現(xiàn)代文學在新聞傳播中的運用分析
語境順應視角下的魯迅《故鄉(xiāng)》的翻譯
試論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的反省精神
武威市| 普宁市| 娱乐| 阳江市| 嘉善县| 綦江县| 正定县| 黄大仙区| 义乌市| 阜新| 湘潭市| 和硕县| 蓝山县| 巨鹿县| 嫩江县| 余庆县| 依安县| 合肥市| 安陆市| 周口市| 永兴县| 禹州市| 高唐县| 聊城市| 庆元县| 香港| 堆龙德庆县| 东丽区| 剑河县| 宁强县| 寿光市| 河西区| 滨州市| 志丹县| 孝昌县| 清镇市| 三江| 应城市| 安福县| 华蓥市| 仲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