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靜雯
(安徽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徽州三雕是指徽州古建筑在木、石、磚三種不同材質上的雕刻藝術,其以古樸的質感彰顯著十分獨特的造型藝術?;罩萑穸嘁郧楣?jié)化的人物故事為主要內容,談到人物就不得不提徽州三雕非常令人稱道的精美的人物服飾造型。不僅其本身以栩栩如生、宛如天工一般的造型讓觀者贊嘆不已,其豐富的中華傳統(tǒng)服飾文化內涵更是讓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徽州三雕人物服飾造型如有靈魂一般。我國古代被稱為“衣冠王國”,這個稱呼并不僅僅是因為我國古代有著深厚的服飾文化,更是因為我國古代的服飾深刻地體現(xiàn)著以“禮”為核心的中華傳統(tǒng)儒家思想,稱其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之一并不為過?;罩菘梢哉f在中國漫長而悠久的歷史長河之中有非常獨特的地位,不僅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而且由于歷史上三次的衣冠南渡,使徽州地區(qū)原有的山越文化大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并最終形成了非常獨特且重要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資產。
徽州三雕作為徽州文化最為突出的代表之一,一直以來都以精美絕倫和栩栩如生著稱,堪比漢代畫磚。不僅如此,徽州三雕可以稱得上是徽州文化精髓中的精髓,這與三雕文化的成因有關,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整體文化傾向。
徽州三雕人物多以人物為題材,反映中國古代社會的生活狀態(tài)和文化理念,其中人物服飾不僅造型精美、形象如生,更由于其真實地記錄了我國古代人物的實際情況,被認為是研究徽州古代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的重要參照依據。另外,我國被譽為“衣冠王國”,不僅是因為我國古人在服飾方面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更是因為我國古代是一個等級非常森嚴的社會,服飾的造型、式樣都反映著以“禮”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最為集中的縮影之一。
徽州地處古中原地區(qū)東南,經歷了歷史上三次大規(guī)模的衣冠南渡之后,徽州地區(qū)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為依托形成了非常成熟且地域特色鮮明的中原漢文化,有“東南鄒魯”之稱,隨著徽商的崛起,徽州文化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甚至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晚期最為閃耀的明珠之一[1]。
徽商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徽州三雕文化的興盛,在中國古代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之下,徽商擁有大量的財富,但卻無法獲得很高的社會地位。許多徽商將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放到家宅雕刻之上,這也為徽州三雕向更好的藝術水平邁進奠定了基礎。
徽州三雕以人物雕刻為主要內容,人物雕刻以安居生活和各類禮俗風情為場景,以人物的社會經歷為主要內容。在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僅作為穿著,更多還是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等,徽州三雕人物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其所要表現(xiàn)的人物故事情節(jié),其必然會在人物的服飾方面加以雕琢。也正是因為如此,徽州三雕人物服飾也被認為是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重要參考之一。
如前文所述,徽州三雕是以人物故事為主,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風貌,人物的出現(xiàn)則通常以具有代表性的服飾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依據性別、社會地位等的不同,通過服飾式樣的區(qū)別來區(qū)分人物的雕刻藝術角色。
1.男子服飾形象
男子服飾主要有官服和庶服之分,徽州三雕文化興盛于明清時期,明初太祖朱元璋對冠服制度作非常嚴格的整肅和確定,從服飾的角度突出了整個社會嚴格的“禮儀制度”,人物服飾無不貫穿著整個社會的核心“禮”,形制有等、圖案有階[2]。
在森嚴的服飾制度之下,上可以兼下,而下則不得兼上,否則就視為僭越。從這一角度其實也能看出來徽州三雕人物服飾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表達和其二者內部存在的強烈共鳴。古代官員由于并不從事生產,因此,其服飾多以朝服和祭服為主,在徽州三雕人物之中也多為這兩類的人物形象。
官員的公服和祭服主要的特點就是嚴謹和復雜,不同等級的官員其服飾式樣不盡相同,如朝服,只要通過其服飾上縫綴的補子紋樣進行區(qū)分,不同動物代表著不同等級的官員。另外服飾式樣方面,官員也要佩戴紗帽和皂靴,祭服要以寬大、華麗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3]。
庶服則形制簡單許多,由于徽州三雕人物作品多反映徽州的民俗民風,且由于徽州獨特的民俗風情,安逸悠閑是徽州三雕人物作品中庶民形象最為主要的狀態(tài),較為有代表性的“東坡賞菊”“浩然雪梅”等木雕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表現(xiàn)著人物悠然自得、清閑自在的心理狀態(tài)。
與官服相比,庶服則相對簡單許多,也沒有很嚴格的形制、圖案等方面的規(guī)定。但庶服雖然并沒有更多地反映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生活面貌,卻極為全面地涵蓋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民俗民風及審美取向、價值理念等,因為其包含著中國社會最為主要的士、農、工、商四類人,同時也包括致仕的官員、應試的舉子等,這些人物各式各樣的生活狀態(tài)總體構成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2.女子服飾形象
徽州三雕人物服飾之中的女子服飾同樣深刻地反映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男尊女卑的理念和森嚴的禮儀等級觀念。女子服飾同男子服飾一樣,分為命婦服飾和庶婦服飾。中國古代女子不得涉足官場,因此,其社會地位多由所嫁男子決定,其服飾形象也多反映其婚姻之后的社會地位。
徽州三雕女性人物服飾形制比男子服飾形制更為多樣,主要有比甲、大袖衫、衫、褙子、襖、襖裙、褂、披風等。與男子服飾之中的官服、朝服一樣,女子服飾之中的命婦、誥婦服飾也有綴補圖案之分,一樣彰顯著中國古代社會森嚴的禮儀等級制度。
女子服飾更加強調發(fā)髻、頭冠的裝飾性,釵、簪、環(huán)、流蘇等的應用也是女子服飾形象的特點之一。在這方面,庶婦的裝飾則簡單了許多,從徽州三雕女性人物作品的形象之中就能看到,庶婦是不允許使用金繡的,而且服飾的花紋也不允許出現(xiàn)龍鳳的圖紋。樣式雖然較男子服飾更多樣一些,但裝飾卻一樣簡單。
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希爾在《符號形式的哲學》著作中明確提出“人是符號的動物”,強調人類創(chuàng)造符號,并在符號的基礎之上賦予其文化。而服飾顯然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文化形式,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不僅僅是美學范疇的概念,更是政治范疇的概念。中國舊時就有“只認衣衫不認人”的俗語,而在許多古典文學作品之中也有很強烈的服飾符號描述。
徽州三雕人物作品以情節(jié)化的人物故事為主,而這些人物無法通過樣貌來區(qū)分角色,只能通過服飾的樣式來進行區(qū)分,這也與中國古代社會各階層人物特有的服飾特征完全契合。三雕服飾美學的特征可以認為是中華傳統(tǒng)“禮儀制度”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通過服飾的多元化美感來反映社會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面貌。
徽州三雕不僅僅是一種雕刻藝術,更多的還是一種文化的表象,這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以載道”是相一致的。三雕人物作品無一例外都是反映當時社會的政治、思想、審美等與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容,從這角度來看,徽州三雕人物作品完全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徽州當地民俗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其作品的內容和圖案也反映著徽州社會乃至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人物情感、文化品格等。
徽州文化有著很濃郁的儒學韻味,“程朱闕里”的自然優(yōu)勢使徽州文化天然形成了一種與儒學思想密不可分的認識,甚至徽州文化之中的每一個分子都有異常濃郁的儒家文化氣息。生活于徽州的這些能工巧匠本身就受很濃郁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在雕琢每一部雕刻作品的時候也必然將其濃郁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
可以說,徽州三雕人物作品不論是內容還是作品的創(chuàng)造者都有深刻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烙印。而從其作品的內容更可以看出徽州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交相輝映。如徽州三雕人物作品之中大量反映出的“忠孝節(jié)義”思想及“忠君愛國”的士人情懷,人物服飾的造型、線條既透露著委婉含蓄的技術品味,同時這些堪稱精美的服飾藝術也每時每刻地向每一個觀賞者訴說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品格。
在中國古代,服飾從來就不被單一看做是穿著之用的物品,更多還是被看成文化的一種顯性表現(xiàn)。從先秦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明末清初的“剃發(fā)改服”,都反映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融合和發(fā)展的過程。
而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最為突出,也是最能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特點的就是對于“禮”的推重,封建社會之中,君王將政治與倫理道德融為一體,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深深地烙上禮制的印記,讓百姓每時每刻在感受和體會這種思想觀念,從而讓統(tǒng)治階級的主觀思想能融入到每一個百姓的心中。
服飾文化作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尤其自明代以來,服飾文化愈加嚴謹,徽州文化興盛于明清時期,三雕人物服飾文化自然深受當時社會文化的影響。中國古代社會經歷了上千年的發(fā)展,直至徽州文化開始進入鼎盛的明初時期,專制統(tǒng)治思想愈加強烈,儒家思想經歷了最初誕生時期的經典儒學時期,之后漢初武帝時期董仲舒的“天命論”發(fā)展到后來兩宋時期程朱理學的興起,再到后來明初太祖朱元璋對于理學的空前未有的推崇,中國古代社會的專制幾乎達到了頂峰,徽州文化崛起于此時期,服飾文化的嚴謹和繁雜深深地烙在人物服飾的形象之中[4]。
徽州三雕人物服飾文化從傳統(tǒng)文化之中所獲得的積淀最為突出的就是嚴謹和繁復,嚴謹體現(xiàn)在不同社會等級人物服飾形制上的區(qū)別,包括圖紋、裝飾等,而繁復則更多地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無上的權力,從服飾的形制,裝飾的復雜和精美程度上都要遠遠的區(qū)別于一般社會庶民。
明清時期也是封建禮教達到鼎盛的時期,民國初期的很多文學家都在強烈批判封建禮教對于整個中國社會的摧殘。而不論封建禮教于社會的進步貢獻如何,其對于徽州三雕人物服飾的影響卻是極為深刻的。封建禮教作為傳統(tǒng)儒家文化經過統(tǒng)治階級改造而形成的文化積淀,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之下是深入每一個人心中的。
這一點從徽州三雕人物服飾的形制之中也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來。如前文所述,古代社會極其講究人倫,而在儒家思想體系之中的人倫就是“出嫁從夫,尊卑有序”,這一點從徽州三雕人物服飾的女性服飾之中就能夠清楚的看到。命婦無論其出嫁前社會地位如何,其服飾都要以丈夫的社會等級為標準。而女性人物的造型往往以恭謹守禮為標準,體態(tài)不得造次,服飾的樣式更是限制了女性的行動,將女性的思想牢牢地禁錮在男尊女卑的思想牢籠之內。
徽州三雕人物服飾不得不提的還有獨具一格的戲曲服飾,如果說徽州三雕人物服飾在悠久的服飾文化發(fā)展歷史之中凝結而成的瑰寶,那么戲曲服飾文化則正是這個瑰寶之中的寶中之寶。
戲曲文化反映中國古代社會人民群眾的審美取向,戲曲的變遷也是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和價值取向的變化方向?;罩菸幕揪驮谥腥A傳統(tǒng)文化之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其戲曲文化同樣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民間傳統(tǒng)藝術的演進和發(fā)展。相傳,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北京成就了國粹京劇的誕生,這些都說明了徽州戲曲文化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性。
徽州三雕作品之中戲曲的題材相對較多,其服飾往往以明代的服飾為總基調,也在后來的不斷發(fā)展之中匯集了其他朝代的一些服飾文化元素。徽州三雕作品之中的戲曲題材多以表現(xiàn)戰(zhàn)爭場景為主,武服造型更是將傳統(tǒng)服飾文化推向了更高的高度。
武服多用以表現(xiàn)人物英姿勃發(fā)的陽剛之氣為主,造型以戎服為主,傳達了一種豪邁的英雄之氣。造型上有著上衣與下裳連綴的特點,一般下裳及至足,整體上襯托出人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威武氣勢。
戲曲服飾亦非常講究佩飾,且以靈動和鮮活為主要特征,如人物帽子上的珠、翎等,也有腰間所佩戴的絲絳、掛飾等,這些佩飾的存在都為人物的氣質增添了幾分靈性,后來京劇的服飾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徽州三雕人物服飾之中的戲曲服飾的式樣,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發(fā)展。
徽州三雕人物服飾非常講求自然和諧,這與徽州文化本身的特點息息相關,也與徽州戲曲文化講求基于自然之美的升華有關。戲曲服飾較比于自然形態(tài)之下人物的服飾,更偏重于寫意,這與中國古代藝術精髓是完全一致的,如書畫藝術,對于寫意的追求遠遠大于寫實,寫實的書畫作品往往被認為是匠人之作。
徽州三雕人物服飾之中的戲曲服飾很好地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藝術的這一精神,戲曲服飾并不刻意地表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服飾文化之中的繁文縟節(jié)和森嚴的等級制度,而更注重于藝術的提煉,講求通俗易懂的視覺效果。這與中華傳統(tǒng)藝術的精神——雅俗共賞完全一致。
徽州三雕人物服飾之于當代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品,更是一種文化的積淀,其代表的是當時徽州匠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表現(xiàn),是傳統(tǒng)文化的另一種傳承和保留。傳統(tǒng)服飾對于當代來說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記憶,亦或者是在一些較為特殊的場合才會出現(xiàn)的一種文化符號。但不論如何,作為當代中華民族的兒女而言,應當給予曾經擁有的燦爛的服飾文化以敬仰的態(tài)度,給予如徽州三雕這樣傳承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品以靈魂深處的膜拜。從留存下來的許許多多如徽州三雕這樣的藝術品之中,找尋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脈絡,讓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及中華民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得以薪火相傳,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