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敏
看得出來,小屁孩已經(jīng)很困了。午覺時間,我們開車去看一場兒童音樂劇。這種情況下通常上車要不了幾分鐘小屁孩就會睡著,但這天不,他使勁撐開沉重的眼皮,想要看清我開車會經(jīng)過哪些道路。這段時間,他對研究行車路線非常著迷。
跟睡意角斗了有半個多小時,小人兒終于投降,安然地睡過去了。我松一口氣。也就兩分鐘吧,身后突然響起一聲歡呼:“要出高速啦!”原來他只是稍稍打了個盹兒,又立刻精神抖擻地回到他的路線“研究”中來了。艾瑪,這是一種什么樣的不知疲倦的精神啊!
養(yǎng)過孩子的人大概都有體會,要把一個小屁孩弄到床上乖乖睡覺是件多難的事兒。他們好像永遠沒有玩夠的時候,一代又一代的小屁孩們前赴后繼地發(fā)表著他們的抗議宣言:“我—不—想—睡!睡覺是世界上最不好玩的事情!”跟那些刺激出他們無窮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吸引著他們滿懷激情投身其中的事物相比,睡覺多么無趣。然而對我們這些大人來說,用安然入睡來終結(jié)一天的勞累是件多么讓人心滿意足的愉悅之事——啊,終于可以睡覺了!
小屁孩快滿三歲的時候,有一天拋給我一個問題:“媽媽,你們大人工作為什么會累呢?”我一時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就反問他:“那你在幼兒園里‘工作會累嗎?”他的幼兒園把孩子們專注投入的各種探索和體驗都稱之為“工作”。
小屁孩答:“不累!我唱歌也不累,聽故事也不累,上樓梯也不累,下樓梯也不累。我什么都不累。媽媽,為什么你什么都累?”我竟無言以對。
小屁孩還經(jīng)常問我:“媽媽,你為什么要去工作?”我第一反應(yīng)想說“不去工作,哪有錢給你買好吃的、好玩的呀”,不過我忍了一下,鄭重地想了想,然后回答說:因為工作就是創(chuàng)造呀!你知道便利店里那些好吃的、你喜歡看的故事書和玩具是哪里來的嗎?它們就是很多叔叔阿姨在工作的時候創(chuàng)造出來的呀。
小屁孩沒有再追問。我頗為自得了一下,可隨即又發(fā)覺,當(dāng)我這么說的時候,我只不過是為“工作”找到了另一個目的和意義:賺錢是為自己謀生和享受,創(chuàng)造是為他人貢獻價值;而在我的定義里,后一個目的要比前一個高明一些而已。但其實,我的思維方式仍然是成人式的,仿佛必須要給“工作”賦予一個目的和意義,否則它就沒有意義。我們需要一些理由來幫助我們美化、合理化它,好像這樣我們才能接受、忍受這樁不得不為之事。
我們?yōu)榱蓑?qū)動自己能常年累月地堅持工作而尋找著各種理由:為了賺錢,為了謀生,為了身份,為了地位,為了安全感,為了成就感,為了責(zé)任,為了取悅所愛之人,為了創(chuàng)造,為了改良社會,為了影響他人,為了證明自己,為了贏取認同,等等等等。
某種意義上,它們就好像是我們內(nèi)心對自己的暗自游說和持續(xù)動員,也好像是一個自己與另一個自己的纏斗。我們大量的能量,就在這雜念叢生中損耗、流失掉了。換句話也可以說,工作把我們“異化了。所以,怎么能不累呢?
而如果把同樣的問題拋給小屁孩們,他們多半就會表示:“因為工作太好玩了呀!”盡管未必會如此表述。他們才不要什么目的或意義,而能與“工作”本身直接建立純?nèi)坏倪B接,沉浸和享受在其間。
每當(dāng)看到興致勃勃、孜孜不倦的小屁孩,我都覺得這種時候的他是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