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老師:
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的外賣騎手,每天穿梭于繁華都市的各個角落,為心中的美好未來努力奮進著。面對大都市的繁華,我念念不忘的卻是家中的一雙兒女。這么多年,作為父親,我不曾陪伴在他們身邊,每每聽到“留守兒童”這樣的字眼,我的心都像在滴血。我不禁在想:“離開親人,真的值得嗎?”生活讓我覺得既幸福又無奈,我該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彌補這些年對兒女的虧欠呢?
——姜俊
姜先生:
聽您的訴說,我為您的兒女感到驕傲:您是一位珍視兒女內(nèi)心的父親。雖然,您為了生活不得已背井離鄉(xiāng),謀求生活,但現(xiàn)在的努力是為了以后一家人更好地在一起。面對當下“留守兒童”的國情,國家和政府也積極出臺了相應(yīng)政策,一方面,對外出務(wù)工人員積極回攏,協(xié)助安排其在本地工作;另一方面,對孩子們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和教育支援。如果您覺得時機合適,可以選擇回鄉(xiāng)工作和生活。當然,如果不能如愿,也可以借助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luò)平臺,時常與兒女溝通。要相信,真心一定會被看到。
——編輯部
編輯老師: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我們班級里有個孩子,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假思索地說“我不會”,而后就等著老師幫他處理。穿鞋子,“我不會”;扣衣扣,“我不會”;學?;顒铀粎⒓?,一問還是“我不會”。開學之初,我讓學生們說說在家的趣事,有的說和爸爸一起看書研究原子彈,有的說和媽媽一起包餃子,還有的說和哥哥姐姐一起做手工,最后輪到他說,還是那句“我不會”。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很替他著急,這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盛開
盛女士:
您好!孩子這種過度依賴、不自信的表現(xiàn),可能是因為他的所有事情都被父母代勞了。在孩子的潛意識里,日漸形成一種思維:只要說“我想要”“我不會”就能得到滿足,這其實是“癥狀獲益”心理在作祟。要讓孩子改變“我不會”的狀態(tài),家長必須放手讓孩子多做,并且學會引導孩子:“如果你會了,你會……”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慢慢擺脫這種狀態(tài)。作為老師,做好引導的同時,更要積極地與家長溝通,做好家校共育,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編輯部
(編輯 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