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桐彤
常聽人說,我們這一代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原住民”。網(wǎng)絡讓我們彼此發(fā)聲亦彼此聽見,算法則幫助我們在數(shù)據(jù)之海中與喜歡的人和事“同聲相應”。而誰知,眼界開闊的同時也暗藏作繭自縛的危險,“同氣相求”的背后也有誤入歧途的隱憂。學會選擇與學會包容,是我們這一代“原住民”的必備素養(yǎng)。
互聯(lián)時代,百家爭鳴。我愿在此中,既學會求同聲,亦懂得聽萬籟。
首先要學會的是“選擇”。人不是生來就完整的,時刻都受外界的塑造。而網(wǎng)絡正是他人影響的放大器?,F(xiàn)代人手機不離身,小小的屏幕里直播著別人的生活,分享著遠方的信息,真是“無盡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然而正因信息如此龐雜,選擇也變得尤為重要。如果只是盲目接受信息,必然迷失其中。早上轉(zhuǎn)發(fā)“警惕消費主義陷阱”的文章,晚上又在帶貨主播的“買買買”聲中激情購物。史鐵生說:“所謂知道了善與惡,其實就是對生活有了價值判斷,對生命的意義有了要求?!泵鎸︵须s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學會分辨優(yōu)劣,與善者同行,同聲同氣,才是從互聯(lián)網(wǎng)的被動使用者走向主動使用者的第一步。
然而,我們自認的“擇其善者”,或許也只是“擇其同者”。算法推送給我們帶來了尋找“同好”的便利,也在無形之中編織著我們的“信息繭房”: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相同的觀點,那些異己的內(nèi)容在算法的篩選里被無聲地過濾了。我們自以為代表著真理,其實可能只是在不知不覺里加深了偏見。而為了打破“繭房”,成為一個更成熟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公民,學會包容不同意見,聽得“萬籟”,尤其重要。
“求同聲”的背后必定要有“聽萬籟”的支撐。不先見萬物就圈地為牢者,只能是井底之蛙。
看過一個宣傳片,里面的“大叔”深情地說:“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那些不假思索就說這里不夠潮的人,應該親自來這里看看:有人在大山里起舞,有人在菜地里高歌,有人潛入最深的海底,有人登上最高的山峰……”世界本來的樣貌正是千姿百態(tài),這也是五彩生活的幸福源泉。我們不應走向冷漠與偏見,而是要在選擇與包容中學會“求同存異”。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包容、認同,非一日之功, 亦非一己之力。技術(shù)的進步,給更多人提供了看見的可能。”學會在信息洪流中有所分辨,亦要學會在“求同聲”時依然能聽見“萬籟”共鳴,恐怕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必修課。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