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翼
【作者簡介】
左丘明,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同時代人,孔子曾以其言行為標準而自警。相傳著有《左傳》《國語》兩部巨著。《左傳》也叫《春秋左氏傳》,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記述詳備,論述精辟,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價值?!秶Z》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記事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戰(zhàn)國之交,前后約五百年。有別于《左傳》的以記事為主,《國語》偏重于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
原文
王孫圉論楚寶①
王孫圉聘于晉②,定公饗之③。趙簡子鳴玉以相④,問于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⑤?”對曰:“然?!焙喿釉唬骸捌錇閷氁?,幾何矣⑥?”
曰:“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⑦,能作訓辭,以行事于諸侯⑧,使無以寡君為口實⑨。又有左史倚相⑩,能道訓典1 1,以敘百物1 2,以朝夕獻善敗于寡君1 3,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yè);又能上下說乎鬼神1 4,順道其欲惡1 5,使神無有怨痛于楚國1 6。又有藪曰云1 7,連徒洲1 8,金、木、竹、箭之所生也1 9,龜、珠、角、齒、皮、革、羽、毛2 0,所以備賦2 1,用以戒不虞者也2 2。所以共幣帛2 3,以賓享于諸侯者也2 4。若諸侯之好幣具2 5,而導之以訓辭2 6,有不虞之備,而皇神相之2 7,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諸侯,而國民保焉。此楚國之寶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寶之焉?
“圉聞國之寶,六而已。明王圣人能制議百物2 8,以輔相國家,則寶之;玉足以庇蔭嘉谷2 9,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龜足以憲臧否3 0,則寶之;珠足以御火災3 1,則寶之;金足以御兵亂,則寶之;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則寶之。若夫嘩囂之美3 2,楚雖蠻夷3 3,不能寶也。”
注釋
1選自《國語·楚語下》。
2王孫圉(yǔ):楚國大夫。聘:聘問,友好訪問?!抖Y記·曲禮》:“諸侯使大夫問于諸侯曰聘?!?/p>
3定公:晉國國君,姬姓,名午。饗:用酒食招待客人。
4趙簡子:名鞅,晉國大夫。鳴玉:佩玉隨行走而碰擊鳴響。相(xiàng):贊禮者,主持禮節(jié)儀式的人。這里作動詞,意為主持禮儀、擔任贊禮者。
5白珩(héng):一種白玉做成的玉器。
6幾何:多少(指價值或者數(shù)量)。
7觀射父(guàn yì fǔ):楚國大夫。
8行事:指出使外交。
9口實:話柄。
1 0左史:史官名。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倚相:人名。
1 1訓典:先王留下的遺訓、典章。
1 2敘:次第,做動詞,有條理地陳述、安排。百物:百事。
1 3善敗:成敗、好壞、善惡。
1 4上下:指天地。說:同“悅”。
1 5順道:順導,順從。欲惡:喜惡,好惡。
1 6怨痛:怨恨。
1 7藪(sǒu):雜草叢集的沼澤,湖泊。云:指云夢澤。
1 8連:連接。徒洲:地名。
1 9箭:一種小竹子,可以做箭。
2 0角:犀角。齒:指象牙。革:去毛的獸皮。羽:鳥羽。
2 1所以備賦:用來供應軍需。賦,指兵賦,軍事需要。
2 2戒不虞:防備意料不到的事情。
2 3共:同“供”。幣帛:禮物。古時玉、馬、皮、帛都可稱為幣。
2 4賓:以禮招待。享:獻上。
2 5若諸侯之好幣具:如果諸侯喜歡這些禮物。也有人理解為“如果交好諸侯的禮物具備了”。
2 6導:開導,引導。
2 7皇神相之:大神會幫助我們?;剩?。相,輔助,幫助。
2 8明王圣人:指才能杰出的人。制議百物:對事情安排妥當,使各得其宜。
2 9玉:祭祀用的玉器。庇蔭:庇護。嘉谷:好莊稼。
3 0龜:占卜用的龜甲。憲臧否(zāng pǐ):判定是非、善惡、吉兇。憲,法。
3 1珠足以御火災:古人認為珍珠是水精,所以可以防火。
3 2嘩囂之美:發(fā)出喧囂之聲的佩玉。
3 3楚雖蠻夷:楚國雖然處在落后地區(qū)。蠻夷,古代泛指華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蠻、北狄、西戎和東夷,有野蠻落后的意思。楚國是南蠻之地。
參考譯文
(楚國大夫)王孫圉出使訪問晉國,(晉國國君)定公設宴招待他,(晉國大夫)趙簡子擔任禮儀官,故意把佩玉弄得叮當作響,向王孫圉問道:“楚國的白玉之珩還在嗎?”王孫圉回答:“是的,還在。”簡子說:“它作為楚國的寶物,價值多少?。俊?/p>
王孫圉說:“沒有把它當作寶物。楚國所當成珍寶的,是一個叫觀射父的人,他善于辭令,和各諸侯國打交道,能使敝國國君不會成為話柄。還有左史倚相,能夠說出先王的遺訓和各種典章制度,有條有理地說明各種事情,在早晨和傍晚時就將興衰成敗的歷史告訴國君,使國君不忘記先王的功業(yè);他還能取得天地鬼神的好感,順應它們的好惡,使神明不會對楚國有怨氣。還有一個草木叢集的大湖叫云夢澤,它和徒洲連成一片,這里盛產(chǎn)金、木、竹、箭,以及龜甲、珍珠、犀角、象牙、皮革、鳥羽,我們用這些物品來供應軍事需要,以防備不可預料的禍患;又用它們作為財物禮品,用來接待和進獻給諸侯。如果與諸侯交好的用品禮物具備了,再有優(yōu)美言辭的宣導,還有對不測之禍的防備,以及天地神明的幫助,那么敝國國君應該可以免于得罪各國諸侯,而國家和人民就能得以保全了。這才是楚國的寶物呀。至于那白珩,只是先王的玩物罷了,怎么會把它當作寶貝呢?”
“我聽說所謂國家之寶,只有六種:賢能圣明的人能把各種事情安排妥當,各得其宜,用以輔佐國家,國家將他當作寶物;祭祀的玉器,足以庇護莊稼好好生長,使之沒有水旱災難,國家將它當作寶物;龜甲足以卜知吉兇、善惡,國家將它當作寶物;珍珠足以用來抵御火災,國家將它當作寶物;金屬(做成武器)足以防御戰(zhàn)亂,國家將它當作寶物;山林湖澤足以提供財物用度,國家把它當作寶貝。至于僅能叮當作響的佩玉,楚國雖然是蠻夷之地,也不會把它當作寶物的?!?/p>
解讀
自古以來,大凡被稱作“寶”的東西,都是十分珍貴、價值非凡的。如果是“國寶”,自然更是非同尋常。何謂國寶?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國寶即國家的寶物,不管是物品還是非物品,都可以被列為國寶。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國寶,這些國寶受到所在國家的特別保護,且大都作為無價之寶,成為國家的驕傲和象征。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1)國家的寶物。如“傳世國寶”。(2)比喻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人。如“這些老藝術家都是我們的國寶”。
這兩個解釋概括了現(xiàn)代人對國寶的共識,體現(xiàn)了人們對國寶共同的價值認同。不承想,兩千五百多年前,一位諸侯國的大夫就對此有過精辟的論述,他的看法與現(xiàn)今有著驚人的相似,不由得讓人佩服贊嘆。這個人就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夫王孫圉。他的這些言論被記載在《國語·楚語》中,后人又把它拿出來,獨立成篇,命名為《王孫圉論楚寶》,收錄到《古文觀止》等多種文集中,廣為流傳。
確實,從作品的文學價值來看,它首先是一篇精彩的寫人敘事散文。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明爭暗斗,各國使節(jié)往來穿梭,外交活動十分頻繁,外交上的交鋒也是諸侯爭斗的一個重要方面。《左傳》《國語》等都有不少記載,留下了許多斗智斗勇的故事,記錄了許多精彩巧妙的外交辭令,刻畫了許多光彩照人的歷史人物?!锻鯇O圉論楚寶》,顧名思義,主要通過語言描寫,展現(xiàn)了王孫圉的形象。
文章開頭先簡要交代了事情發(fā)生的背景和場合:“王孫圉聘于晉,定公饗之?!蓖鯇O圉作為楚國的使臣訪問晉國,晉定公設宴招待,事情就發(fā)生在這次外交宴會上,但交鋒的對象不是晉定公,而是陪宴的趙簡子?!摆w簡子鳴玉以相?!蔽恼聦w簡子出場的描寫極為簡練,卻言簡意豐,極為傳神,特別是“鳴玉”二字,大可玩味?!傍Q玉”就是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發(fā)出聲響,它伴隨著趙簡子出場而發(fā)生,可以想象趙簡子大搖大擺走過來的樣子。他所鳴之玉,大概是一塊很珍貴的寶玉吧——至少他是這么認為的。如此高調現(xiàn)身,不僅趾高氣揚,而且來者不善,一下子給這場外交宴會帶來了不太友好的氣氛。他的“鳴玉”之舉,顯然不是一時起意,而是有備而來,當然首先是為了吸引對方的注意,但主要還是為了顯擺自己的尊貴不凡,充滿了挑逗對方的意味,也隱隱透露出他想在這個外交宴會上通過跟楚國比美玉珍寶壓倒對方,為晉國獲得面子、聲譽的動機。果不其然,他接連發(fā)問:“楚之白珩猶在乎?”“其為寶也,幾何矣?”傲慢、不屑溢于言表。同時又設下陷阱,想把王孫圉引入自己精心預設的話題中,然后借貶低白珩的價值來打壓對方,以達到嘲弄羞辱楚國的目的。然而他太高看了自己,又太低估了對手,一個回合下來,王孫圉的一句“未嘗為寶”就讓他的如意算盤徹底落空了。
王孫圉是何等聰明機敏之人,他察言觀色,馬上覺察出了趙簡子的不良企圖。針對趙簡子“其為寶也,幾何矣?”的問題,他避實就虛,話鋒一轉,來了一個釜底抽薪:“未嘗為寶。”楚國的白珩應該也是一塊著名的美玉,故趙簡子有此問。但面對趙簡子連珠炮似的發(fā)問,王孫圉胸有成竹,沉著應對:我們楚國從來沒有把它視為什么了不得的寶物。頓時讓趙簡子有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味,而彰顯出王孫圉從容不迫的形象。接著,王孫圉趁勢發(fā)力,你不是問我們楚國的寶物嗎,那我就告訴你我們楚國都有些什么國寶吧!于是主動出擊,宏論滔滔,以晉定公的宴會為課堂,給趙簡子上了一堂“什么才是國寶”的思想政治課。
王孫圉首先談論了“楚寶”——楚國彌足珍貴的寶物。讓趙簡子始料未及的是,王孫圉擺在第一位的楚國之寶是兩個人。一位是觀射父,他“能作訓辭,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一位是左史倚相,他“能道訓典,以敘百物”,并且他“朝夕獻善敗于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yè)”,還能取悅神明。也就是說,楚國視為國家之寶的是兩位外交、內(nèi)政方面的杰出人才。觀射父善于外交,出使諸侯能夠維護國君威望,維護楚國的尊嚴;左史倚相善于處理政務,輔佐朝政。他們都是對楚國有重要貢獻、重大價值的人才,所以楚國視為國寶。不難看出,王孫圉的“國寶觀”是以有利于國家、有助于安邦定國為著眼點的。相比之下,趙簡子則著眼于外在的浮華虛榮和個人的奢華享受,見識、境界高低分明,有著天壤之別。因此王孫圉此論一出,一個富有遠見卓識、愛國情懷的高大形象隨之躍于紙上,令人不得不另眼相看。他不卑不亢,不緊不慢,像講述一件平常事一樣,但言談中透著底氣與自信,透著一種政治外交家的從容氣度。
大有利于國家的當然不僅是人才,還包括重要的物產(chǎn)資源。于是他接下來用一個“又”字一轉,指出廣袤富饒的土地及其豐富的物產(chǎn)也是楚國之寶。云夢澤連接著徒洲,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江漢平原地區(qū),這里水面廣闊,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饒,足以提供楚國所需的戰(zhàn)備物資和其他財富,是楚國生存發(fā)展的物質保障,所以楚國也視為國寶。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表情達意的方便,不至于使得語言啰唆、語句過長不協(xié)調,這里用了錯綜分述的方法,理解時要從整體把握好語意。即王孫圉所列舉的金、木、竹、箭、龜、珠、角、齒、皮、革、羽、毛這十二種物產(chǎn),都是云夢澤連接著徒洲這片土地的出產(chǎn),楚國用這些物產(chǎn)“所以備賦”“所以共幣帛”。再加上外交人才的活動、內(nèi)政人才的輔佐,楚國得以在諸侯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xiàn)國泰民安?!皣癖Q伞笔峭鯇O圉評價楚國之寶的終極標準,他站在國家的高度來認定國寶的價值,人才、物質財富,能保國安民,所以楚國就把他們視為國寶。你趙簡子把佩玉之類供享樂的奢華之物視為珍寶,我們楚國跟你可不一樣啊。這里展現(xiàn)了兩種鮮明對立的國寶觀、價值觀,彰顯出王孫圉重視內(nèi)政外交、國計民生的可貴思想,而趙簡子則相形見絀,暴露了他見識之短淺、品位之低俗、格局之狹隘。王孫圉暢論完楚國之寶后,作為正面回應,回到“白珩”上來:你不是問白珩嗎,那只不過是先王的玩物罷了,怎么會視若珍寶呢?不以為然的語氣,卻綿里藏針,柔中有剛,暗含機鋒,含蓄地否定和嘲諷了趙簡子的鄙陋之見和庸俗的價值觀。
然而王孫圉意猶未盡,具體論述完“楚之寶”之后,再推而廣之,深入一層,概括論述“國之寶”,進一步對趙簡子進行正確的國寶觀“教育”,而此時的趙簡子自慚形穢,也只有甘當小學生洗耳恭聽接受“教育”的份了。王孫圉“教導”趙簡子說,據(jù)我所知,一個國家可以視為國寶的東西只有六種,同樣分為兩類,首先一寶還是人才,即“明王圣人”,他們“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所以應該被視為國寶。其他五寶分別是美玉、龜甲、珍珠、金屬、山林藪澤,屬于物產(chǎn)資源,它們之所以應該被視為國寶,是因為能利國利民,滿足國家和人民各方面的需要,而不是用于個人享樂和炫耀的??偠灾^國寶,必須以于國于民有實用價值為前提。這里的論述在內(nèi)涵上仍然與前文所論楚國之寶呼應,“明王圣人”呼應觀射父、左史倚相等內(nèi)政外交人才,有了他們國家可以政通人和;美玉、神龜呼應“能上下說乎鬼神”,它們能讓國家得天時之利;金屬、山林藪澤則與云夢澤、徒洲的豐富物產(chǎn)相照應,說明可讓國家得地利之便。
而在語言表達上,一連用了四個排比句,一氣直下,富有氣勢,鋒芒漸露。君子“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王孫圉奉命出使,使命在肩,擔負著維護自身人格和國家尊嚴的職責。俗話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趙簡子的無禮簡傲之舉,勢必要予以有力回擊。王孫圉前面一直引而不發(fā),只是稍露鋒芒,而縱論至此,蓄勢已足,反擊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于是最后他沉著發(fā)力:“若夫嘩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薄皣W囂之美”顯然與趙簡子的“鳴玉”針鋒相對,既指他的無禮之舉,又指他所炫耀的佩玉。王孫圉這句話著實巧妙高明。其一,他說楚國雖然屬于文化落后的蠻夷,但也懂得國寶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東西,決不會把“嘩囂之美”視為寶物的,言外之意是,你堂堂晉國卻以玩物為寶,大肆炫耀,實在連蠻夷都不如了。他以退為進,對趙簡子狠狠地予以辛辣的反諷,沉著有力,痛快至極。趙簡子企圖羞辱別人,最后反倒被對方嘲諷了一番,自取其辱。其二,王孫圉思路清晰,章法謹嚴。針對趙簡子的“鳴玉”之舉和白珩之問,王孫圉最后以“若夫嘩囂之美”給予總的回應,有問有答,首尾呼應。王孫圉不但忠君愛國,見識超凡,而且機智雄辯,盡顯大國使臣的風度,也當屬楚國難得的國寶。
文章就在王孫圉氣勢逼人、幽默諷刺的反擊后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想來,晉國君臣一定是面面相覷,無言以對,而那位趙簡子怕更是灰頭土臉、無地自容了吧。
從作品的思想價值來說,王孫圉關于國寶的論述,反映了古人治國理政的智慧和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秉持的所寶唯賢、所寶唯用的國寶觀,也與傳統(tǒng)主流價值觀相映照,熠熠生輝??v觀王孫圉的國寶之論,他是把人才放在首位的,他特別重視人才的價值,認為人才是最珍貴的資源、最重要的國寶。他的這一思想觀點尤其值得重視。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歷史上大凡有識之士、有為之君,無不思賢若渴,廣納賢才,留下了許許多多訪賢求才、重用人才的故事。從周公“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到燕昭王千金買骨,修筑“黃金臺”;從秦穆公禮賢下士,救出百里奚,迎來蹇叔,到曹操唯才是舉,赤腳迎許攸,不計前嫌重用陳琳、張繡;從齊桓公重用管仲,從而成為五霸之首,到李世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從而實現(xiàn)貞觀之治。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能最終取得勝利得到天下,與他善用張良、韓信、蕭何等人密不可分,而項羽的失敗則與他不能善用范增等人緊密相連。也就是說,歷史上我們既有劉備這樣一片誠心,三顧茅廬,始終禮遇諸葛亮的正面典型,也有很多不能善待人才,冷落埋沒甚至陷害打擊人才的反面事例,比如楚懷王對屈原,吳王夫差對伍子胥,項羽對范增。懷才不遇的感嘆,在歷史上可以說是此起彼伏。自古以來,如何發(fā)現(xiàn)人才、聚集人才、用好人才,始終是一門大學問。
孫中山先生說:“治國經(jīng)邦,人才為急?!边M入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社會進步,人才的價值和作用更加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就非常重視人才,組織和依靠“能抵美軍五個師”的錢學森和鄧稼先等國寶級的功勛科學家克難攻關,一舉引爆了震驚世界的巨響,讓“蘑菇云”騰空而起,從而打破核大國對我國的核威懾,鑄就了我國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國國防安全體系的基石。“水稻之父”袁隆平培植的雜交水稻,極大地解決了困擾中國數(shù)千年的吃飯問題,同時給世界人民帶來福音。袁隆平院士以及發(fā)明青蒿素的屠呦呦院士等人,不僅是中國之寶,簡直是世界之寶、人類之寶。縱觀天下,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資源;放眼國內(nèi),培養(yǎng)造就和使用人才的機制越來越成熟,人才隊伍空前壯大,而同時,各行各業(yè)、各地區(qū)的“人才大戰(zhàn)”也如火如荼,呈現(xiàn)出繁榮興旺的喜人景象。我們國家歷來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我們更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強調的,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nèi)和黨外、國內(nèi)和國外各方面優(yōu)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充分發(fā)揮人才的價值。同時,我們也期盼不斷地涌現(xiàn)出像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這樣的國寶,須知,他們可是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