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 奘
素葉城西行四百余里③,至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余里,南面雪山,三陲平陸④。水土沃潤,林樹扶疏⑤,暮春之月,雜花若綺⑥,泉池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來避暑⑦。中有鹿群,多飾鈴環(huán),馴狎于人⑧,不甚驚走??珊箰圪p,下命群屬,敢加殺害,有誅無赦⑨。故此群鹿,得終其壽。
[注釋]
本文節(jié)選自《大唐西域記》卷一。千泉:又名屏聿,故址在今吉爾吉斯山脈之麓。②玄奘(602-664),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高僧、佛教學(xué)者、旅行家。唐太宗貞觀三年(629 年)從涼州出玉門關(guān)西行赴天竺,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xué),后游學(xué)天竺各地,歷時17 年,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翻譯了大量佛教典籍。著有《大唐西域記》一書。③素葉城:即碎葉城,故址在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當(dāng)時屬唐朝管轄,為東西方交通要道。④三陲平陸;陲,邊地。平陸,平地。⑤扶疏:枝葉茂盛而疏密有致。⑥綺:有花紋的絲織品。⑦突厥可汗:突厥族的君主。突厥,古族名,隋時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這里指西突厥??珊梗糯r卑、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君主的稱號。⑧馴狎于人:對人馴服親近。押,親近。⑨有誅無赦:受到誅殺而不予寬恕。赦,免罪。
[賞析]
《大唐西域記》寫玄類西行取經(jīng)的親身經(jīng)歷,在作者筆下,不乏對沿途所經(jīng)歷的西城諸國的一些惡劣生存環(huán)境的描述—“暴風(fēng)奮發(fā),飛沙雨石”,“居人稀曠,閭巷荒蕪,邑里荒蕪,城郭頹毀”,“沙則流漫聚散隨風(fēng),人行無跡遂多迷路”,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缺水。戈壁荒漠嚴重的干旱,幾乎滅殺了一切生機,只有當(dāng)清泉流進干涸的土地,荒漠才會有生命的涌動和創(chuàng)造,才能生長出綠洲和希望。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當(dāng)讀者看到“千泉”這一段記載時,心情就猶如長途跋涉者在赤日下的茫茫沙原上看到了綠樹的濃蔭。
文章首先交代自己的行程和千泉所處的地理方位、地理環(huán)境,描述千泉的綺麗風(fēng)光,說明其得名的緣由。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使這里土壤沃潤,林木茂盛,鮮花盛開,而千股清泉汩汩噴涌,讓此處呈現(xiàn)出“北國江南”的異景,這就使突厥可汗順理成章地將千泉作為自己的避暑勝地和鹿群的棲身之所。作者對鹿群的“多飾鈴環(huán),馴狎于人,不甚驚走”的描寫,反映了當(dāng)?shù)孛癖妼σ吧鷦游锏鸟Z養(yǎng)和野生動物與人的親近,而“可汗愛賞,下命群屬,敢加殺害,有誅無赦”則突出了官方在保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所采取的嚴厲措施,讀者也可從鹿群“得終其壽”的結(jié)果推想當(dāng)時千泉地區(qū)長時期綠意四溢的生命奇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