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 郳妮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海洋這個詞語并不陌生。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海洋的面積為3.62億m2,占地球表面積的70.9%。我們平時看到的海洋是藍色的,實際上,海水能吸收光線,與陸地空間相比,光線很難到達深海,海底其實并不是藍色的,而總是漆黑一片,這讓深海世界顯得更加神秘。
目前,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huán)境惡化,對全世界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驗與挑戰(zhàn),而浩瀚的海洋里蘊藏的豐富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水體資源,是應對這些考驗與挑戰(zhàn)以及發(fā)展經濟的重要出路。此外,海洋作為重要的國家領土,也是重要的國防屏障,如何開發(fā)、控制和管理海洋領土,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1]。由于深海具有可視性差、水壓力大以及地形復雜等特點,導致人類對深海的認識嚴重不足。發(fā)展深海探測技術,將光照入漆黑的海底,是探索海洋資源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探秘深海的神奇技術
目前,深海探測技術主要有3類:深海運載器探測類技術,深海傳感探測技術,以及深海取樣探測技術[2]。
深海運載器是攜帶各種電子設備、機械裝置或者相關專業(yè)人員,快速準確地到達各種深海環(huán)境,進行精準探測和科學研究的裝備平臺。而深海運載器探測技術則主要是針對這個裝備平臺所研發(fā)的相關技術。深海運載器大致分為兩種,載人和無人。簡單來講,就是將運載器投入海中,到達海底目的地后,運載器對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探測,而實行探測的可能是機械或者電子設備,也可能是人,比如載人潛水器。
深海傳感探測技術是指應用聲學、光學、電磁學和熱學相關的理論知識來獲取深海的數據,實現(xiàn)導航定位和目標探測。
深海取樣探測技術主要是針對如何科學準確地采集到深海中的生物、海水以及巖芯樣品所研發(fā)的一系列相關取樣技術。而收集到的樣品則會被送回專業(yè)實驗室進行研究分析,從而進一步解開深海下隱藏的奧秘。
四大技術助力解決探測難題
深海具有可視性差,水壓力大、地形復雜等特點,在利用機器對深海進行探測時,會遇到哪些問題呢?
機器探測的過程可分為三步:將探測儀器放入水中,然后引導探測儀器到達目的地,再利用探測儀器對目的地周圍環(huán)境進行探測獲取數據。這個過程也許聽起來很簡單,但仔細想想,要完成這一過程并得到準確的數據并不容易。
首先,深海中水壓大,越深,壓力越大,并且,海水具有一定的腐蝕性,探測設備所使用的材料需要具備耐壓和耐腐蝕的能力,例如,以陶瓷為基礎的復合材料具有超強的耐壓力和天然的耐腐蝕力。為了解決探測設備的材料問題,深海裝備材料技術應運而生。
其次,深海的可視性差,如何精確地定位目的地,并將探測設備送達目的地也是一個挑戰(zhàn)。此外,運送過程就好像在陸地上行駛汽車,汽車的驅動是需要能源的,探測設備若想在水下進行有目的性的移動也是需要能源的,水下移動存在燃料補充、廢氣排放和壓力承受等困難,相比于汽車在陸地上行駛所用的汽油、柴油等能源,深海探測對動力能源有更高的要求,即既要突破耐高壓、耐低溫和耐腐蝕等難點,又要保證穩(wěn)定性、安全性和可控性,實現(xiàn)高容量和低成本等目標。要解決以上這些問題,需要深海導航定位技術以及深海動力能源技術來提供幫助。
最后,等設備到達目的地,對目的地周圍環(huán)境進行綜合探測,這就涉及到如何快速穩(wěn)定地傳輸數據,光學通信具有傳輸速率高、無線、方向性好和隱蔽性強等優(yōu)勢,所以,光學通信可作為水下通信的發(fā)展方向,與之相關的技術稱為深海光學通信技術。
利用聲學遙測“照亮”海洋
聲音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聲音的特性——聲波,也能對漆黑而又神秘的深海進行探測。
聲波是聲音的傳播形式,人耳可以聽到的聲波的頻率一般在20Hz~20kHz,而一些動物可以聽到的聲波頻率可以很高或很低。蝙蝠視覺很差,但可以發(fā)出和接收超聲波,以此定位,使其能夠在夜間昏暗環(huán)境自由飛翔和捕捉食物;狗、大象、鯨、水母等動物能夠聽到次聲波。次聲波可用于對自然災害的預測,而超聲波則在醫(yī)學檢測、醫(yī)學治療、測量等方面具有應用價值。聲波在水下也可以遠距離傳播,相比于電磁波和光波主要側重于海水表面和近表面的探測,聲波可以用于深海水下遙測,就像蝙蝠利用超聲波在黑夜中飛行捕食,利用聲波,我們也可以“照亮”漆黑的深海。
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張婷,利用聲波,研發(fā)了海底地貌低頻遠距離聲成像系統(tǒng),利用波與環(huán)境、目標相互作用的物理機理以及復雜環(huán)境信息處理方法,實現(xiàn)了大范圍、長時性的海洋環(huán)境觀測和目標探測。其成像范圍可達30km×30km,成像分辨力達100m,可實時獲取水下場景圖像,并對水下場景進行分類和識別。
這套系統(tǒng)的特點在于將主動聲源與被動聲源(也稱機會聲源,環(huán)境噪聲)相結合,即在主動探測的基礎上,利用海洋中廣泛存在的環(huán)境噪聲,如艦船噪聲、生物噪聲、工程噪聲和地震噪聲等,來獲取信息。一般來說,環(huán)境噪聲是非常讓人討厭的,影響心情不說,還可能成為干擾項,干擾水下探測,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度,但是,把它們有效利用起來,卻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些環(huán)境噪聲在水下傳播的過程中攜帶了大量環(huán)境信息,利用它們進行水下遙測,與主動平臺相比,可以節(jié)省能源和開銷,大幅度降低系統(tǒng)復雜度,有效提高環(huán)境遙測功能。噪聲也能“變廢為寶”,發(fā)揮這么大的作用,這是怎么做到的呢?通過深入分析環(huán)境噪聲的水下傳播特性,布放分布式節(jié)點,從隨機的噪聲物體數據中提取有針對性的環(huán)境信息,就可以實現(xiàn)長時期的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災害性天氣預警監(jiān)測,海底底質、沉積層特性分析,以及水面和水下目標的勘測、定位、跟蹤等。
這套信息與物理相結合的海洋探測系統(tǒng)可以廣泛應用于水聲學和海洋學等多個領域,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可為廣袤海洋的透明化,提供具體實現(xiàn)的框架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朱心科, 金翔龍, 陶春輝, 初鳳友, 趙建如, 李一平. 海洋探測技術與裝備發(fā)展探討[J].機器人, 2013,35(03):376-384.
[2] 丁忠軍,任玉剛,張奕,楊磊,李德威.深海探測技術研發(fā)和展望[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19,36(04):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