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江風光帶的秋色 圖/ 張靜
我們此行住在比日神山山腳下,一條小河穿林芝城區(qū)而過,最終匯成一個精致玲瓏的小湖。從比日神山的盤山公路往下看,一個江南園林風格的小公園臨湖落成。9月底,按說已是初秋。沿窗遠眺,不同于拉薩的朗朗晴空,林芝的天空煙靄云嵐。云霧將遠處郁郁蔥蔥的青山和近處的湖水一并點成了水墨,讓人誤以為置身于煙雨江南。小雨也總在不經(jīng)意間悄悄潛入夜色,猶如溪流潺潺,輕輕扣響屋檐。
清晨,我們溯河而上去與已經(jīng)約好的兩位西藏農(nóng)牧學院的老師會合。河道旁的行道樹上偶見幾片漸黃的樹葉,穩(wěn)穩(wěn)地掛在樹上,絲毫沒有想要“化作春泥”的意思。晨光施展它的魔法,用一道跨河的彩虹一掃我們心中尋秋的執(zhí)著,得以安心沉浸在這一片祥和之中,不知不覺中走到了小河的源頭——工布印象。我們約在一個尼泊爾餐廳的二樓,巨大的玻璃窗戶讓餐廳內(nèi)部得以最大面積地接收陽光,白天不用開燈就足夠敞亮。臨窗而坐,可能因為云的遮擋,也不會覺得曬或是刺眼。
農(nóng)牧學院資源環(huán)境學院的張華副教授先是展示了他帶學生下去調(diào)研時拍攝的色季拉山秋天的照片,一舉將我?guī)肓肆种デ锾爝@一主題。
自古以來,愛晚亭楓葉之詩意、香山紅葉之壯闊、三峽秋葉之靜美...... 文人騷客提筆揮就,各處的秋色躍然紙上。拋開文學藝術(shù)的層面,用科學的眼光來看,秋天顏色變化其實是與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顏色有關(guān)。
綠色植物體內(nèi)有一種細胞器叫作質(zhì)體,根據(jù)色素的不同可分為三種:葉綠體、有色體、白色體。高等植物葉綠體含有三種色素:葉綠素、葉黃素、胡蘿卜素。植物葉片的顏色與細胞葉綠體中這三種色素的比例有關(guān)。通常,葉綠素占絕對優(yōu)勢,葉片呈綠色;但當營養(yǎng)不良,氣溫降低或葉片衰老時,葉綠素含量降低,葉黃素和胡蘿卜素就會升高,這樣葉子就會呈現(xiàn)出紅色、黃色或者橙黃色。
色季拉山擁有藏東南典型的植被類型,主要的植物有樺木、柳、槭屬、花楸屬、薔薇屬、落葉松等。九月底,生長在高海拔的植物,經(jīng)歷完短時間內(nèi)的溫度驟降之后,葉子迅速衰老,變成紅色或者黃色,隨后脫落。樺木、柳、槭屬樹木的葉子都會變成紅色。此外,成片的花楸也是色季拉山自然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樹木,花楸的顏色變化就更為豐富了:粉色、紅色...... 葉子也呈現(xiàn)出紅色、黃色、橙黃色,等等。
花瓣和葉子的變化是大家所熟知的,還有一個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就是果實的顏色變化。植物的子房逐漸發(fā)育為果實時,白色體轉(zhuǎn)變?yōu)槿~綠體。果實成熟時,葉綠體便轉(zhuǎn)變?yōu)橛猩w,顏色呈現(xiàn)為黃色或紅色。以橘子為例,外表就有一個從綠色到黃色的轉(zhuǎn)變過程。色季拉山上比較有代表性的植物沙棘,成熟后就會變成黃色。還有一種路上很常見長得比較矮的簇狀植物,枝條上掛滿了紅色的一簇一簇的漿果,我們一直在猜測它可否食用。張華副教授告訴我們它是栒子,果實最先是橙黃色,成熟后會變成誘人的紅色。如果觀察周期足夠,沒準可以看到鳥兒來吃,由此可知這種果實可食用。經(jīng)老師這么一說,我突然想到,如果懂得植物學,爬山時的可食用范圍瞬間就擴大了好多。
高處俯瞰林芝秋色 圖/ 張華
在林芝工作生活了十余年之后,張華副教授還是覺得色季拉山秋天說來就來,季節(jié)交替并沒有明顯的標志。如果一定要用時間軸來界定:林芝的秋天一般從9月10號前后就開始了,直到12月結(jié)束?,F(xiàn)在(9月底)就是初秋,樹葉受到日照、溫度的感應(yīng),相應(yīng)地呈現(xiàn)出衰老,葉綠體分解, 植物顏色變化明顯。落葉樹種的顏色變化受氣溫影響大,樺木、沙棘、落葉松、珍珠梅、柳屬、槭屬、花楸屬、薔薇屬、栒子屬等落葉植物在色季拉山分布廣泛。入秋以后,大概是從10月中旬開始到11月20日,色季拉山氣溫驟降,落葉植物的葉和果實的顏色短時間內(nèi)由綠色轉(zhuǎn)為紅色、黃色或橙黃色,從而呈現(xiàn)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美景。而晚秋是從11月底到12月初,這個時間段落葉殆盡,觀賞價值較低。
近年來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沒的危險。這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局部來看也不全是弊端,雪線上升,可以觀察到植物有往上生長的趨勢。拉薩周邊山上就出現(xiàn)了明顯可見的草皮。聽學校里的老教師描述,三四十年前學校周圍沒有雪的日子一年到頭很少,現(xiàn)在多了很多,兩三個月無雪。我們由此推測,林芝的秋季也是在這樣大環(huán)境的調(diào)節(jié)下,時間有所推移。研究自然地理的郭健斌副教授介紹:“理論上,氣候變化對季節(jié)肯定是有影響的,但林芝秋天的時間變化尚不明顯。畢竟人的生命周期很短,也可能是缺乏長期的觀察?!?h3>森林的饋贈
色季拉山一帶的林下資源豐富,從下往上生長著松茸、靈芝、青岡菌、黃耳等菌類。這里藥材資源也十分豐富,有甘松、桃兒七、鬼燈擎、黃精、珠子參( 人參屬),以及龍膽科的各類植物等。
色季拉山魯朗林海一帶,到了7月,一片片的鳶尾花、報春花、杜鵑等山花次第開放。色季拉山上杜鵑花屬的植物有三十多種,從3月開始,隨著海拔的不同和氣溫的變化,不同種類顏色的花接連開放。波密本地有一種樹形杜鵑,木質(zhì)堅硬,是有的手工藝人用來做木碗的原材料。
沿路開放的小白花 圖/ 孫芮茸
環(huán)境指示植物長松蘿, 大家稱它為“龍須草”。 圖/ 孫芮茸
印度洋暖濕氣流沿雅魯藏布江溯流而上,使得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南迦巴瓦山系往下一直到墨脫,這些地方成為了植物生長的天堂。西藏的高等植物目前掌握有6100~6400種,單這一區(qū)域范圍的蘭科植物,專家預計超過500 種。蘭科植物除了藥用價值,更重要的還有觀賞價值,比如鐵皮石斛。
我們走訪了巴松措、魯朗、大峽谷一帶的森林都發(fā)現(xiàn)地上落了很多榛子。當?shù)厝朔Q其為青岡果,一般是藏香豬和山上的熊在吃。張華副教授告訴我們,這種果實屬于殼斗科植物,也叫川滇高山櫟。果實里含有豐富的淀粉,當?shù)厝讼矚g烤熟了之后吃,其實生的也可以吃,但是剛吃的時候會有點苦,如果觀察到一些果實有蟲蛀,也可以印證這是一種可食用的果實。青岡木在國外有個高大上的名字叫作橡木,果實叫作橡木果。歐洲人用來裝紅酒的橡木桶就是用的這種木材,林芝林業(yè)資源比較豐富,所以橡木的使用十分接地氣——用作燒柴。這種木材非常好,質(zhì)地比較堅硬,燃燒質(zhì)比較高,綜合效益也比較高。樹下長有青岡菌、猴頭菌,枯木上面還會長靈芝和黃耳。
我們在魯朗的森林中穿行時發(fā)現(xiàn)了一種出現(xiàn)在拉薩餐館里售賣的菜肴——樹皮菌,價值80元人民幣一盤。據(jù)同行的記者描述:“吃起來就像在嚼樹皮,沒什么味道。”網(wǎng)絡(luò)上沒有相關(guān)的資料和介紹,于是我們向張華副教授請教這種植物究竟是何物。他告訴我們這其實是地衣類的植物,在魯朗非常常見。類似的還有掛在樹上的長須,這也是我們在魯朗森林中行走時常見的植物。觀景臺上常有人售賣這種植物,并且冠以龍須草之名。事實上,它的學名叫作長松蘿,也屬于地衣類的。它是一種環(huán)境指示類植物,檢驗空氣質(zhì)量,只有環(huán)境特別好、污染幾乎沒有的情況下才會生長。一般是覆蓋在植物上面,掛在冷杉上,也吸收一定的養(yǎng)分。
在魯朗采訪時,當?shù)叵驅(qū)Ц嬖V我們。從前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是伐木。但在近年來在國家天然林保護林木的政策宣揚下,大家開始意識到保護的重要性。為了滿足需要,每戶人家隔一年可以上山砍一卡車樹。但植樹這項工作卻從未間斷,而且每個村有專門的護林隊。多年來的努力與付出,森林的撫育取得了舉目可見的成效,無疑達成了一種互惠互利的和諧:人予以自然以保護,自然也賜予了人類豐富的林業(yè)資源。
郭健斌副教授回憶說:“以前剛到農(nóng)牧學院工作,學校后山經(jīng)常傳來‘嗡嗡的機器砍伐聲,現(xiàn)在基本上已經(jīng)沒有了。”過去曾被砍伐的地方,經(jīng)過多年的植樹造林已經(jīng)不再是光禿禿的了。盡管相對于自然生長的高齡樹木來說,后來種植的樹看起來普遍比較小。林芝本地的樹種非常多樣,當?shù)乩习傩找擦晳T了從別的地方挖一些小的樹苗栽到被砍伐的地方,而非采用外來植物來種植——除了雅江風光帶的河灘上種植的有著悠久歷史傳說的公主柳,可能水分太充足,公主柳長不太大,所以樹枝也不像拉薩常見的行道柳那樣徐徐下垂。
植樹造林和森林防火占據(jù)了當?shù)鼐用褚淮蟛糠值臅r間和精力,今年4月的林芝森林火災(zāi)牽動了很多人的心。每一次自然災(zāi)害都是對森林的調(diào)節(jié)能力的一次考驗,即使潮濕如魯朗,在干燥的季節(jié)也有火險:因為冬天的苔蘚變得比較干,一個煙頭就可能點著。尤其是春天的風特別大的時候,森林火險等級升高。而且這里的河谷風向還不是一成不變的,上午、下午刮的風方向是不一樣的。這也會給防火救災(zāi)增加難度。
另外,春天除了要防范火災(zāi),還會出現(xiàn)一個奇特現(xiàn)象——雅魯藏布江流域常見的“飛沙上山”,在林芝的少部分地區(qū)也存在。因為枯水季節(jié)河谷比較平坦,刮大風的時候一些細沙就飛上山了,層層綠葉之下偶爾會見到一小堆的黃沙。
秋收的季節(jié), 大地上鋪了一層金黃色的地毯。 圖/ 張靜
因為山比較大,局部的氣候變化也很明顯。比如色季拉山上,一會兒在夏天,一會兒就進入冬天。郭健斌副教授告訴我們:“從地理位置上看,林芝和成都、上海在同一緯度,氣溫應(yīng)該相當,但是因為青藏高原海拔突然提升,就產(chǎn)生這樣一個效應(yīng):即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5~0.6攝氏度,所以總體而言林芝的夏天就會比同緯度的內(nèi)地城市要涼快很多,大家都喜歡過來避暑?!?/p>
整體而言,西藏山多。印度洋板塊擠壓歐亞大陸板塊形成喜馬拉雅山脈,然后又不斷地升高,北坡背向印度洋,南坡迎向印度洋。所以夏天當印度洋暖濕氣流在爬升過程中,形成了氣象學中的迎風坡的降雨,南坡降水就非常充沛,而陰坡就非常少。墨脫就是因為在喜馬拉雅山的陽坡,所以雨水充足。
我們?nèi)ネ斃?,在八一?zhèn)的時候還出著大太陽,穿外套都會覺得熱。但翻完色季拉山之后,云霧彌漫,雨水隨之撲面而來,氣溫驟降,仿佛來到深秋。這不過是一個小時不到的路程,就出現(xiàn)了一座山,兩重天的景象。郭健斌副教授從自然地理的角度給我們做出了解釋: “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那個地方,是雅魯藏布江沖出去形成的一個豁口,暖濕氣流就能從那個地方進來,所以降水比較多?!?/p>
從時間上看,9月降水多,其實是由于來自兩個方向的冷暖氣流共同作用。10月中旬以后,降水變少,云層變薄。到了12月往后,視野極佳,站在色季拉山上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南迦巴瓦峰。
除此以外,還有高原小氣候現(xiàn)象。宏觀上看是海拔影響溫度,進而決定降水量,垂直氣候帶明顯。局部看,地表和近地氣層間的輻射、熱量、動量和水汽交換活躍。比如翻色季拉山到魯朗,山的陽坡比陰坡獲得的輻射量明顯較多。陽坡的植物生長狀況也明顯好于陰坡,高海拔和低海拔的植物類型、生長狀況也不同,這些都意味著水汽含量的差異。
初秋的山谷里, 隱約可見變色的植物。 圖/ 張華
植物的分布和海拔息息相關(guān):闊葉植物出于自我保護的目的,一般選擇生長在海拔低的地方,相對溫暖、風也比較小;針葉植物耐寒耐旱,更喜歡生長在高海拔的地方。海拔越高,氣候越惡劣,但是依次也生長著適應(yīng)這種環(huán)境的灌木、草甸。
以色季拉山為例,植物的生長周期短,但是種類極多。由于溫度等原因,植物有著自己的生存智慧和策略,低矮的植物可能只有5厘米高,但是它的花開得特別大——更好地綻放自己,才能吸引昆蟲來傳粉,讓自己的物種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素有西藏“西雙版納”之稱的墨脫縣,植物生長繁茂。準確地說,它是地球上最北的熱帶季雨林,但它也有著世界上其他熱帶雨林的特征。海南的熱帶雨林有一個特色,每年3月,為了對抗干旱季節(jié),樹葉快速衰老變黃,僅3~5天就全部落光,等氣候稍微潮濕一些適宜生存時,又在幾天之內(nèi)快速長起來。長期在林芝野外考察的張華副教授就觀察到墨脫的雨林也有類似的生存策略。
在魯朗采訪時,當?shù)厝烁嬖V我們,2020年工布新年前,也就是公歷11月前后,本地人會種下冬小麥、冬青稞等植物。我們十分疑惑,當?shù)孛癖姙楹螘x擇在一個寒冷的季節(jié)播種。
張華副教授說是一種春化作用,相當于植物的冬季休眠,播種之后很長一段時間,看起來土地表面沒有什么動靜(其實一般播種之后20多天開始出苗,這可以參考藏歷新年的時候青稞泡水里,十多天就長到20厘米左右)。種子并沒有死亡,而是在出苗前開始接受大自然的考驗和選擇,適者沖破土層長出嫩芽,無法通過考驗的種子也只能化作土壤里面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滋養(yǎng)其他的生命。由此可見,每一個生命,無論它存在多長多短,都有它的使命和意義。
初秋時節(jié), 草場上也可見到一層橙黃色。 圖/ 張華
從專業(yè)角度上來說,春化作用是一種自然的低溫處理技術(shù)。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如果沒有這個過程的話,次年即使植株長很高,也只開花不結(jié)果,即使結(jié)果,質(zhì)量也會比較差。南方種冬小麥,就經(jīng)過冬天的低溫。而北方種春小麥,是因為北方春天還有低溫,所以也有這樣一個低溫處理的過程。介紹完畢,張華副教授補充:“就像人一樣,成長過程中經(jīng)過一些磨煉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成年以后抗壓能力才會比較強?!敝灰毿挠^察,大自然的一切都能予以我們以生存的反思,這算是專業(yè)研究之外的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