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劍牌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 濱海分公司,江蘇 鹽城 224700)
丙硫菌唑是拜耳公司開發(fā)的三唑硫酮類殺菌劑,它是世界上十大殺真菌劑之一。其作用機理是抑制真菌中的固醇。羊毛甾醇或2,4-亞甲基二氫羊毛甾醇的前體在位置14處為脫甲基,其為脫甲基抑制劑。[1]它主要用于預防和控制許多谷物疾病,例如小麥、谷物、低芥酸菜子、花生和豆類。它對幾乎所有小麥疾病都有良好的控制效果,還可以抵抗油菜和花生的土壤傳播疾病以及嚴重的葉子疾病。劑量通常為200g(ai)/hm2。其作用機理是抑制真菌的前體羊毛甾醇或2,4-亞甲基二氫羊毛甾醇的去甲基化,且毒性低,無致畸,誘變,對胚胎無毒,對人類和環(huán)境安全以及許多其他好處。它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三唑殺菌劑之一。保硫康唑不僅具有全身活性,而且還具有優(yōu)異的保護,治療和根除活性,并且明顯具有增加產(chǎn)量的作用。與三唑類殺真菌劑相比,原硫代康唑具有更廣的殺真菌活性。保硫康唑不是非常有毒,無致畸性,致突變性,對胚胎無毒,對人類和環(huán)境無害。它主要用于預防和控制谷物、小麥、豆類和其他農(nóng)作物的許多疾病,并且?guī)缀蹙哂兴械男←溂膊?。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例如白粉病、枯萎病、葉斑、凈斑、云紋等。
據(jù)文獻[2]報道,丙硫菌唑的主流合成途徑是基于乙酰丁內(nèi)酯通過氯化,開環(huán),閉環(huán)和隨后的氯化反應得到化合物Ⅳ。使鄰氯芐基氯與化合物IV反應以獲得環(huán)氧化物,與水合肼進行肼解反應,然后閉環(huán)氧化以獲得原硫代康唑。氧化反應的最后步驟已在文獻中描述。
目前,主要方法是使用氯化鐵(Ⅲ)水溶液進行氧化。馬藝超等人在德國的拜耳公司專利中報告說,使用過量的氯化鐵進行氧化。報道說,在等摩爾量的氯化鐵和過氧化氫體系中,氧化需要乙酸乙酯萃取和后處理,產(chǎn)率為93%,徐寧報告說氯化鐵的含量大約高出50%,產(chǎn)率為45%,王洪偉等人據(jù)報道,在甲基叔丁基醚體系中引入了空氣,在沒有催化劑的情況下進行氧化,收率約為80%。在上述方法中,氯化鐵的量很大,因此產(chǎn)生了大量的鐵鹽廢水,必須用過氧化氫將其回收。使用后,如果氯化鐵的量少或不添加氯化鐵,則會影響產(chǎn)品含量和外包,從而限制了大規(guī)模生產(chǎn),過氧化氫或空氣氧化的收率很低。在文獻報道的基礎(chǔ)上,已經(jīng)嘗試改進現(xiàn)有的使用甲醇作為溶劑的方法,該方法在催化量的三氯化鐵(Ⅲ)的存在下使用氧氣或空氣作為氧化劑來合成原硫代康康唑。解決了幾乎定量的反應。氯化鐵的過量使用導致三廢,難以回收和氧化產(chǎn)率低的問題。研究了催化劑用量,氧氣濃度,反應溫度和溶劑用量等因素對反應的影響。[3]
目前,已報道的丙硫菌唑原藥的合成路線主要是以1-乙?;?1-氯環(huán)丙烷為原料,經(jīng)過氯化之后取代反應引入三氮唑環(huán),然后與2-氯芐基氯化鎂進行格氏反應得到羥基結(jié)構(gòu),之后再進行硫化取代,最終得到目標產(chǎn)物丙硫菌唑。由于現(xiàn)存的幾種合成方法都用到了格氏試劑及格氏反應,在反應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存在著較高的安全風險,且整體產(chǎn)率較低。[4]
為避免上述問題,本文對丙硫菌唑的合成工藝進行研究。實驗表明:以化合物γ-丁內(nèi)酯為起始原料,經(jīng)過氯化醇解及關(guān)環(huán)等反應合成1-氯-1-甲酸甲酯環(huán)丙烷,再經(jīng)過與鄰氯苯乙酸甲酯合成1-(1-氯環(huán)丙基)-2-鄰氯苯基乙酮,然后通過環(huán)氧化反應合成2-(1-氯環(huán)丙基)-2-鄰氯芐基環(huán)氧乙烷,接著與水合肼反應合成了1-鄰氯苯基-2-(1-氯環(huán)丙基)-2-羥基-3-肼基丙烷,然后與硫氰酸鹽反應生成2-[2-(1-氯環(huán)丙基)-3-鄰氯芐基-2-羥丙基]-1,2,4-三唑烷-3-硫酮,最后經(jīng)過氧化可以得到丙硫菌唑。該方法避免了使用格氏試劑和格氏反應,提高了工業(yè)生產(chǎn)的安全性。
試劑:γ-丁內(nèi)酯(98%,合肥天健化工有限公司),磺酰氯、四丁基溴化銨(99%,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鄰氯苯乙酸甲酯(98%,江蘇常州后美化工廠),水合肼(99%,上海邁瑞爾化學技術(shù)有限公司)。
儀器:氣相-質(zhì)譜聯(lián)用(Agilent8860/5977B),氣相色譜儀(Agilent8860),高效液相色譜儀(島津LC-16A),核磁共振儀(Bruker400MHz)。
向裝有溫度計和機械攪拌的500mL四口瓶中加入γ-丁內(nèi)酯120g(1.36mol),升溫至120℃,開始緩慢通入氯氣116g(1.63mol),NaOH溶液吸收尾氣,通氯約6h,通氯完畢后,在120℃條件下繼續(xù)攪拌1h。降溫至25℃,加入200mL水洗滌,分出有機相,用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調(diào)節(jié)pH=7,靜置,分出下層有機相,用無水硫酸鎂干燥,得到黃色油狀物195g,產(chǎn)率90%。在0℃、N2保護條件下,向裝有溫度計的四口瓶中分別加入上述油狀物195g(1.20mol)、甲醇300mL,然后緩慢滴加磺酰氯202g(1.50mol),滴加完畢后,回流6h。最后降溫至0℃,加水淬滅,用二氯乙烷萃取(50mL×3),收集有機相用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調(diào)節(jié)pH=6~7,分出有機相,干燥,蒸出溶劑,得到177g淡黃色油狀液體,產(chǎn)率:95%。
在裝有溫度計的三口瓶中分別加入300mL水、68g(1.71mol)氫氧化鈉、3g(9.30mmol)四丁基溴化銨,攪拌均勻,升溫至70℃,緩慢加滴加上述黃色油狀物177g(1.14mol),滴加完畢后,升溫至80℃保溫10min。反應結(jié)束,升溫至100℃,蒸出產(chǎn)物,得到147g無色液體(1-氯-1-甲酸甲酯-環(huán)丙烷),收率為96%。
稱取鄰氯苯乙酸甲酯66g(0.36mol)、四氫呋喃80mL、氫化鈉9g(0.37mol),攪拌溶解,氫化鈉完全溶解后,滴加1-氯-1-甲酸甲酯-環(huán)丙烷50g(0.37mol),升溫至回流,保溫4h,氣相跟蹤,1-氯-1-甲酸甲酯-環(huán)丙烷轉(zhuǎn)化率99%以上,降溫至20℃,加入10%稀鹽酸溶液60mL淬滅反應液,加入四丁基溴化銨3g(9.30mol),升溫回流,保溫5h,降至20℃,靜置,分出有機相,水相用二氯乙烷萃取(50mL×2),合并有機相,脫去溶劑,得68g淡黃色液體[1-(1-氯環(huán)丙基)-2-(2-氯苯基)乙酮],收率為80%。
向500mL的四口瓶中依次加入100g甲苯、30g二甲硫醚(0.50mol),升溫至35℃,滴加硫酸二甲酯41g(0.33mol),滴加完成后,在35℃下攪拌4h。降溫至10℃,加入65g1-(1-氯環(huán)丙基)-2-(2-氯苯基)乙酮(0.28mol),攪拌0.5h后,分批加入47g氫氧化鉀(0.75mol),并在該溫度下繼續(xù)攪拌2h,然后加入80g水,攪拌,靜置,分出下層水相,有機相用水洗滌,然后負壓蒸除有機溶劑,得到64g黃色油狀物[2-(1-氯環(huán)丙基)-2-(2-氯芐基)環(huán)氧乙烷],收率為80%。1HNMR(400Hz,DMSO-d6)δ:7.0~7.5(4H,m),3.7(2H,s),3.4(2H,s),1.6(2H,m),1.2~1.4(2H,m)。
向500mL的四口瓶中依次加入甲醇150mL、2-(1-氯環(huán)丙基)-2-(2-氯芐基)環(huán)氧乙烷50g(0.20mol),攪拌降溫至20℃,加入20g碳酸鉀(0.15mol),攪拌均勻,滴加23g水合肼(0.36mol),滴加完畢后,緩慢升溫至70℃,保溫4h。HPLC跟蹤反應,原料轉(zhuǎn)化率99%以上,降溫至20℃,加入50mL水,負壓脫去甲醇,然后加入200mL甲苯、100mL水,攪拌10min,靜置,分出有機相,水相用甲苯萃取(50mL×2),合并有機相,用飽和氯化鈉水溶液洗滌1次,靜置,分出有機相,負壓脫溶,得到40g黃色油狀物[1-(2-氯苯基)-2-(1-氯環(huán)丙基)-2-羥基-3-肼基丙烷],收率為72%。
向500mL四口瓶中依次加入乙腈100mL、1-(2-氯苯基)-2-(1-氯環(huán)丙基)-2-羥基-3-肼基丙烷30g(0.12mol),降溫至25℃,滴加甲醛9g(0.12mol),滴加完畢后,攪拌30min,加入硫氰化鈉10g(0.13mol),攪拌10min,控溫10℃以下,加入硫酸18g(98%,0.15mol),保溫2h,HPLC跟蹤至原料轉(zhuǎn)化率99%以上,加入水60mL,升溫至30℃,攪拌30min,減壓抽濾。濾餅加入100mL水,攪拌30min,減壓抽濾,得到38g灰白色固體2-[2-(1-氯環(huán)丙基)-3-鄰氯苯基-2-羥丙基]-1,2,4-三唑烷-3-硫酮,收率為91%。
向500mL四口瓶中依次加入60g水、56g六水合三氯化鐵(0.21mol),攪拌溶解,降溫至50℃,加入38g的2-(2-(1-氯環(huán)丙基)-3-(2-氯芐基)-2-羥丙基)-1,2,4-三唑硫酮(0.11mol),在50℃下攪拌2h,HPLC跟蹤至原料轉(zhuǎn)化率99%以上,降溫至10℃以下,減壓抽濾,得到36g白色固體(丙硫菌唑),含量99.2%,收率95%。1HNMR(400Hz,DMSO-d6)δ:12.5(bs,1H),7.9(s,1H),7.5~7.6(m,1H),7.3~7.4(m,1H),7.2~7.3(m,2H),4.8(d,J=18.5Hz,1H),4.5(d,J=18.5Hz,1H),4.2(s,1H),3.6(d,J=17.5Hz,1H),3.2(d,J=17.5Hz,1H),0.9~1.0(m,1H),0.8~0.9(m,3H)。
實驗改進了丙硫菌唑的合成工藝,降低了生產(chǎn)中使用格氏試劑和格氏反應帶來的風險,避免了苛刻的反應條件,提高了丙硫菌唑合成效率。因此,該工藝適用于丙硫菌唑的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