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實驗小學 曾秀珍
在日常教學中,常有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后往往還不能接受它,產(chǎn)生一些認知偏差,他們會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和獨特的見解。教師要直面問題,注意情與理的溝通,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面對學生的“錯誤觀念”,不要作過多的解釋,不包辦、代替學生的言行,要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激勵學生思考與探究;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但不能束縛學生,要促進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與溝通,促使學生換位思考,求同存異,在交流中修正觀點、優(yōu)化提升。
例如,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復習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再思考如何求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面積;接著,讓學生用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來擺拼長方形探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以小組探究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探究,教師作適時的引導和最后的點評。
教師:比較兩種擺法,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教師預設學生一般會更喜歡部分鋪的方法,可是此時學生意見不一,有幾個學生堅持喜歡密鋪的方法)“哦,兩種鋪法都有人喜歡,那我們來開個小小辯論會。
學生1:我喜歡第一種擺法,一眼就可以看出一行擺了4個,擺了這樣的3行,一共有12個小正方形,面積是12平方分米。
學生2:我反對,第一種擺法很麻煩,更浪費時間。
學生3:第二種擺法更巧妙,才用6個小正方形也能清楚看出一行有4個,有3行,一共擺了12個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也能算出長方形的面積。
學生4:第一種擺法雖然一目了然,但擺起來比較麻煩,我們都喜歡比較簡單的方法。
教師:對,兩種擺法各有長處,都能很快地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實際操作時我們一般是選擇比較簡單的方法。
在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中,對兩種擺法學生出現(xiàn)不同的選擇,雖然比較合乎情理,但如何統(tǒng)一學生的觀念卻比較復雜。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以此作為課堂主題,以小組形式讓學生展開辯論,借助辯論賽明確長方形面積其實就是等于每行擺的面積單位的個數(shù)乘以行數(shù),為理解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數(shù)學本質做好知識滲透,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問題的敏感點,因勢利導,而不是直接得出結果,注重過程才能利用好生成性資源,以誤引誤。
在課堂中,很多學生面對新問題時,會基于自己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往往會產(chǎn)生富有個性的見解,出現(xiàn)小插曲是正常的情況。面對這些小插曲,很多教師,特別是新手教師會措手不及,生怕在解答的過程中出現(xiàn)偏離教學目標的現(xiàn)象。其實,這往往是課堂教學中學生認知的困惑點。教師要利用這些資源,將變數(shù)轉變?yōu)樾碌慕虒W點,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小數(shù)的加減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微信搶紅包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列式2.6+3.18后,揭示課題。這時,一位學生高舉著小手問道:“小數(shù)的加減法怎么算?”教師的預設被學生打斷,順勢問道“誰知道小數(shù)的加減法怎么算?”
學生1:我覺得小數(shù)加減法可能和整數(shù)加減法一樣,先把小數(shù)的末位對齊再計算。
學生2:我認為要相同數(shù)位的數(shù)才能相加減。
教師:誰說得對呢?我們得驗證,請你計算2.6+3.18。
學生計算,教師請兩名學生分別代表兩種觀點上前板演。
教師:這兩種意見的分歧在哪里?
學生3:計算時是相同數(shù)位對齊還是小數(shù)的末位對齊。
教師:到底哪種算法正確呢?你有什么辦法驗證?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再和同桌合作交流。
學生4:我們用估算驗證,2.6元大約是3元,3.12元也大約是3元,相加后大約是6元。而生1的計算結果才3.38元,肯定是錯誤的。
學生5:是啊,也可以在2.6和3.12的后面加上單位米的話,2.6米就是2米6分米,3.12米是3米1分米2厘米,合起來是5米7分米2厘米,用小數(shù)表示是5.72米。通過計算證明把小數(shù)的末位對齊計算結果是錯的。
教師:你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驗證是一種好辦法。還有其他驗證方法嗎?
學生6:我們是用小數(shù)的意義來驗證的,2.6表示有2個0.1、6個0.01,3.12表示有3個1、1個0.1、2個0.01,把2.6和3.12合并起來就有5個1、7個0.1、2個0.01,也就是5.72。
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提前介入,打破教師原有的教學流程,教師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非常有價值的生成,順應學生的思維取向,因勢利導,及時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猜測算法、驗證猜測、明理握法,讓學生尋求多種計算方式,將枯燥的計算轉變?yōu)樗季S探索活動;促使學生在齊參與、同思考、共分享的良好氛圍中理解小數(shù)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清晰、理性和條理化。
教學中出現(xiàn)意外的情況,是因為教學中有很多不穩(wěn)定因素,出現(xiàn)意外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教師能利用這些意外。教師要從容面對,絕不能佯裝不知,不予理睬,讓生成性資源悄悄溜走。教學中教師要將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動態(tài)地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學習,很有可能收獲意外之喜。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適當?shù)剡M行知識遷移,例如,在《加法交換率》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完加法交換律后,提出疑問“減法有沒有交換率呢?”
有的孩子若有所思地看著黑板,還有的孩子動筆寫算式進行驗證,不一會兒,教室里便高舉了一只只可愛的小手。
學生1:我認為減法沒有交換率,如果被減數(shù)和減數(shù)交換位置后,被減數(shù)比減數(shù)小根本不能減。
學生2:被減數(shù)和減數(shù)調(diào)換位置后是可以減的,不過差是負數(shù),和原來的差不一樣。
教師:你真厲害,還懂得負數(shù)。
學生3:我舉了一個例子,5-3=2,被減數(shù)和減數(shù)交換位置后變成3-5無法計算。
學生4:可是0-0還是等于0.
學生5:0是特殊情況,我們只要有一個例子就可以證明沒有減法交換率了。
孩子們受到啟發(fā),又紛紛提出猜想“乘法和除法有交換律嗎?”學生遷移學法在不斷地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的方式,針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按部就班地進行分析,為后續(xù)學習加法和乘法的其他運算定律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小插曲,是課堂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在教學中合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深入接觸學生,具有捕捉典型問題的能力,觀察學生的神態(tài)和面部表情,用一個不經(jīng)意的問題、多樣化的教學環(huán)境,從學生的回答、反應入手,深入把握學生的學情,成就精彩的數(shù)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