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穎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 法學所,石家莊 050051)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中國早期青年運動的杰出領袖。他處在社會動蕩時期,一直關注青年問題,為青年吶喊,為其爭取權利,并對青年提出殷切期望,體現(xiàn)出了對青年的極大關心。他將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復興寄托在中國青年一代身上,在《青春中華之創(chuàng)造》中明確指出,“青年所以貢其精誠與吾之國家若民族者,不在白發(fā)中華之保存,而在青春中華之創(chuàng)造”,“青年不死,即中華不亡……國家不可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1]。因此,青年的使命不僅是傳承,還在于創(chuàng)造新世界、改造舊思想。在五四運動時期,李大釗作為青年的啟蒙導師,以《新青年》《每周評論》等為陣地,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對青年進行了全方位的啟迪和指導,激發(fā)了青年的進取精神。受到新文化、新思想浸潤的五四青年,是當時最先覺悟的社會力量,成為反帝反封建的先鋒。李大釗有關青年的論點對當代青年仍有激勵意義。
通過對國內外政治情況的分析以及對中西文化的比較,李大釗認為應將未來中國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針對變動的社會,李大釗認為青年應主動適應變化,展現(xiàn)出創(chuàng)造者的姿態(tài)。他在《動的生活與靜的生活》一文中指出:“吾人認定于今日動的世界之中,非創(chuàng)造一種動的生活,不足以自存。吾人又認定于靜的文明之上,而欲創(chuàng)造一種動的生活,非依絕大之努力不足以有成。故甚希望吾沈毅有為堅忍不撓之青年,出而肩此鉅任?!盵2]652在動蕩的社會中,需要青年主動適應變化,“若而青年,方為動的青年而非靜的青年,方為活潑潑地之青年,而非奄奄待死之青年”[2]653。李大釗深刻認識到當時舊文化培養(yǎng)出的學生大多只顧眼前利益,處于“靜”的層面,難以承擔改造社會的重任,只有成為“動”的青年,方能擁有遠大的理想,成為民族復興的希望。
1918年,李大釗發(fā)表《雪地冰天兩少年》一文,描述了雪地冰天中的兩少年,在探險中相遇相識,結伴前行,他們在交談中透露出各自的思想、志向,對國家前進的方向充滿了暢想。兩少年在隆冬之際遠行,無所畏懼,在惡劣的天氣與野獸的鳴嗥之中勇敢前行,困頓乏力之時,相互鼓勵,走入人跡罕至的荒原,以得到知己而欣慰,在冰天雪地中暢談政治理想,甚至描繪了未來國家的圖景,“予以為吾中華若欲成一統(tǒng)一之國家,非基于新民族主義不可。新民族主義云者,即合漢、滿、蒙、回、藏镕成一個民族的精神而成新中華民族?!笸⒂诿裰鲬椃ㄖ?,自由以展其特能,以行其自治,而與異民族相抵抗。吾子既有志于此,盍即先由聯(lián)絡蒙、回入手,以誠篤之精神感之,然后徐謀教育之推行,實業(yè)之發(fā)達。坐言而行,請自吾輩始”[3]66。在此,李大釗刻畫出少年的活力和信心,“少年躍起曰:‘壯哉!吾友。起!起!起!行!行!行!’”[3]67可見他內心真切希望中國之青年皆如文中二少年一般,對國家前途命運充滿使命感,并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中國的改造和建設之中。他描寫“二少年乃拔天幕,肩行囊,且行且談,直向科布多,時天方初曉,旭日東升,皎耀之光線,恰與昆侖山巔潔白之雪相映。若以代表少年之精神而預示其未來無限之希望,前途無量之成功”[3]197,以此憧憬中國光明的未來。
李大釗號召青年努力去做“人的活動”,在開始活動之前,應堅定努力的方向。首先要在“寂寞的方面活動”,守住寂寞,在寂寞中創(chuàng)造,才能見到光明。其次要在“痛苦的方面活動”,不要在歡樂的方面活動,應該錘煉忍苦的本領,有自然的人生觀,求得人生的光明。在此,李大釗對勞動者給予了深刻的同情,指出少數(shù)勞動者的成果被多數(shù)人掠奪,而社會上持尊勞主義的人很少。再次要在“黑暗的方面活動”?!拔覀冊谶@光明中享盡人生之樂,豈不是一大幸事?無如世間的黑暗,仍舊遍在,許多的同胞,都陷溺到黑暗中間,我們焉能獨自享受光明呢?同胞都在黑暗里面,我們不去援救他們,卻自找一點不沾泥土的地方,偷去安樂,偷去清潔,那種光明,究竟能算得光明么?那種幸福,究竟能算得幸福么?”[3]198“新時代的青年,單單做到‘獨善其身’、‘潔身自好’的地步,能算盡了責任的人么?”[3]199李大釗又一次呼吁青年投身到時代變革中來,作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有生力量,而非僅僅做到“獨善其身”,青年要甘于奉獻,作光明的使者?!扒嗄旰?!只要把你的心放在坦白清明的境界,盡管拿你的光明去照澈大千的黑暗,就是有時困于魔境,或竟作了犧牲,也必有良好的效果,發(fā)生出來,只要你的光明永不滅絕,世間的黑暗,終有滅絕的一天。”[3]320李大釗的這些激情四溢的話語對當時的青年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喚起了青年的覺醒,使他們投身到改造社會的洪流之中。
《“少年中國”的“少年運動”》這篇文章是李大釗接受馬克思主義后撰寫的。李大釗指出當時存在的問題是都市和村落完全分成了不相干的兩個世界,都市發(fā)生的事情,傳播的文化,村落里的卻毫不知情。因此,青年的足跡應遍于山野之間,將文化輸入到村落中去,使沉寂的村落煥發(fā)生機,這就是“少年中國”。他指出:“我們的理想,是在創(chuàng)造一個‘少年中國’?!倌曛袊懿荒軇?chuàng)造成立,全看我們的‘少年運動’如何?!薄吧倌曛袊钡纳倌辍皯渡淼缴搅掷锎迓淅锶ァ保c那些辛勤勞作的人在一起,“須知‘勞工神圣’的話,斷斷不配那一點不作手足勞動的人講的”[3]322。李大釗鼓勵青年要有開闊的視野,不受家庭的束縛,不在都市中沉淪,要有世界的眼光,完善自己的個性和靈魂。同時,他希望通過青年深入到農(nóng)村,來改善農(nóng)村的教育和法制狀況,“我所希望的‘少年中國’的‘少年運動’,是物心兩面改造的運動,是靈肉一致改造的運動,是打破知識階級的運動,是加入勞工團體的運動,是以村落為基礎建立小組織的運動,是以世界為家庭擴充大聯(lián)合的運動”[3]404。
1917年,中國社會處于變革之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學生作為一“社會最近所自造之階級身分”而受到冷落,就業(yè)困難,造成青年學生意志消沉。李大釗呼吁社會不應以學生身份而排斥其就業(yè)。他連發(fā)兩文為學生吶喊,爭取權利。在《學生問題》一文中,他指出當時學生就業(yè)的社會問題:“所學無論其為何科,社會皆不能消納之應用之?!薄爸袊畬W生,實為最可憐之一階級,最可憐之一身分?!彼粲醯哪康氖恰按偕鐣⒁狻?,并“喚起現(xiàn)在淪落于社會問題中之學生,及未來無限之新青年”,應“速奮勵其志氣”[2]638-640。而“凡社會問題,固賴社會各方之協(xié)力,始易于解決”[2]641,社會各界需對學生就業(yè)問題高度重視,使青年學生有機會服務社會,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面對暮氣沉沉的社會,李大釗提倡青少年要強壯體魄,煥發(fā)精神,與春同行,感受大自然的滋養(yǎng)。他在《都會少年與新春旅行》一文中提到:“少年為人生之最好時光,新春為一年之絕好季節(jié)。故少年當與新春為良友,飽嘗其甘美,飫飲其溫和。而新春實為少年黃金難買之至寶,宜惜分惜寸以愛憐之,不可輕輕泛泛聽其虛擲以去。”“都會少年而欲事此者,則新春旅行尚矣。夫旅行之事,最有裨益,最有趣味?!彼€指出歐美少年經(jīng)常全球旅行,日本少年也常結隊來中國游歷,皆以世界為家,而“獨吾國之少年,尚復醉夢沉沉,以室家為世界”[2]645-646。在風氣未開之時,李大釗倡導學生走出狹隘的天地,走出禁錮的空間。他鼓勵青年應在春假之時赴山川旅行,不負春光,以探自然之美,開闊視野,為更好地成長與奮斗。李大釗認為旅行是開啟青年之智慧、娛悅青年之身心的良好方式之一,李大釗的這種見識在當時社會尤為可貴。
針對當時社會出現(xiàn)的自殺現(xiàn)象,李大釗提出了個人見解。首先他認為:“自殺流行的社會,一定是一種苦惱煩悶的社會,自殺現(xiàn)象背后藏著的背景,一定有社會的缺陷存在。”并指出:“我們只能批評自殺者的人生觀,說他是或非,指導一般生存的青年向人生進路的趨向,不能責備自殺者的個人,說他道德不道德,罪惡不罪惡;惟因自殺直接予人以迷惑,予社會以妨害的,又當別論?!盵3]404他分析了當時青年自殺的原因,盡管個體自殺原因各不相同,有因學業(yè)不順,有因家庭生變,還有的處理不好感情問題,總之自殺現(xiàn)象背后都有社會制度的缺陷。在當時黑暗的社會,青年的苦悶、失望、悲觀日甚一日,他們追求光明的理想,卻要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對于因此而自殺的青年,李大釗除了充滿同情,也抱有遺憾,認為他們不應消極地面對卑污的生活,而應創(chuàng)造高尚的生活,不應逃避舊生活,而應創(chuàng)造新生活。
辛亥革命的先驅者陳天華蹈海自殺,飽含對國家前途的絕望,悲觀情愫難以釋懷。李大釗撰文談到了陳天華之死,進而指出:“青年自殺的流行,是青年覺醒的第一步,是迷亂社會頹廢時代里的曙光一閃,我們應該認定這一道曙光的影子,努力向前沖出這個關頭,再進一步,接近我們的新生命。……我不愿青年為舊生活的逃避者,而愿青年為舊生活的反抗者!不愿青年為新生活的絕滅者,而愿青年為新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3]411而對于無路可尋者的自殺問題,李大釗主張有必要施行救濟。青年的自殺更是社會力量的減損,是整個社會的不幸,因而提出“自殺實有救濟的必要”[4]。
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青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李大釗認為應承認青年的價值,重視青年的成長。他提倡青年應早日覺醒,投身于社會變革之中,他曾指出:“大凡一新生命之誕孕,必歷一番之辛苦,即必需一番之努力?!盵2]370在當時,中國青年飽受封建專制主義的摧殘,舊勢力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安之若命。青年必須從中解放出來,開啟心智,摒除阻礙民族和社會發(fā)展的痼疾,喚起民族自覺?,F(xiàn)代社會,青年所處環(huán)境與當時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獲得信息的途徑日益增多,然而也產(chǎn)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新時代青年仍需自我省察,與時代共命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奮發(fā)有為、敢于擔當?shù)那嗄辍J糯髨蟾嬷赋觯骸扒嗄暌淮欣硐?、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xiàn)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薄扒嗄昱d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绷暯娇倳浽诩o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碑敶嗄暝趶垞P個性的同時,也要將自己的命運與時代相結合,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負時代使命,成為時代的中堅力量。
李大釗看到當時在青年人當中存在死氣沉沉、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只顧眼前利益等現(xiàn)象,便發(fā)文號召青年要放眼更大的世界,樹立遠大的理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立志消滅舊世界的黑暗,有所作為,而不做“籠著手,背著身,立在旁觀的地位,自處于時的動轉之外”的青年,要自當奮發(fā),不致碌碌無為度過一生。李大釗教育青年要追求真理、堅持真理、實現(xiàn)真理。他提出真理和自由高于一切,青年應有為真理和自由獻身的精神。特別是在當時黑暗的統(tǒng)治時期,追求新紀元的誕生要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努力,青年要耐得住寂寞,不畏險阻,“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tài)度作踏實的工夫”[5]。總之,李大釗呼吁青年決不能局限在個人利益的小圈子里,要放眼國家和民族,具有寬廣的胸懷。現(xiàn)階段的青年應從中受到啟發(fā),只有志向高遠,才能將個人價值融入社會價值中去,在社會中自我完善、開闊視野、提升格局。只有樹立了遠大的理想,才能有努力的方向,因此要培養(yǎng)堅毅的意志品格,始終保持奮進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有了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苯衲昴瓿酰滦凸跔畈《痉窝滓咔楸┌l(fā),在抗擊疫情的斗爭中,青年一代挺身而出,甘于奉獻,充分展現(xiàn)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貌,也體現(xiàn)了李大釗向青年人所倡導的踏實做事、勇于承擔國家和民族大義的高尚情懷。
李大釗對勞工進行了熱情的贊美,并主張青年應深入到勞工中去,一方面感受勞工的神圣,另一方面了解勞工的疾苦,只有如此,才能了解社會現(xiàn)狀,了解工人和農(nóng)民階層的生存狀態(tài),才能對勞動者懷有尊重的情感,為勞工奔走,并運用自身知識改變舊中國經(jīng)濟貧窮、政治落后以及法制空白的弊端。李大釗始終認為青年教育要與實踐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際勞動相結合,以更好地服務工人和農(nóng)民,向農(nóng)工灌輸先進的思想和理論。盡管時代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但對于當代社會這些思想仍煥發(fā)著生機。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并確定了勞動教育內容,以及提出要健全勞動素養(yǎng)評價制度??梢妵覍σ恍┣嗌倌瓴徽湎趧映晒⒉幌雱趧?、不會勞動、缺乏社會實踐的現(xiàn)象已高度重視。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chǎn)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以此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只有不斷地向社會學習,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深入調查研究和思考,才能形成深厚的人文情懷。青年的社會責任感、開拓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都需在實踐中養(yǎng)成。當代青年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僅可以積累經(jīng)驗、交流互動,還可以提升自身能力,更好地服務社會。
在積貧積弱的年代,李大釗注意到當時社會比較忽視青年身心健康問題,由此他呼吁青年要開闊胸懷,強健身心。他鼓勵青年要游歷四方,以世界為室家,走出小天地,去見識繽紛的大千世界。他還關注了青年自殺現(xiàn)象,撰文分析了青年自殺的原因,并提出救濟措施,致力于指導形成一個正面的、積極的社會。這些對當時青年的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當今處于網(wǎng)絡時代,“宅文化”盛行,一些青少年在虛擬世界中自我滿足,無法應對挑戰(zhàn),抗挫折能力下降,身心得不到有利成長。另外,部分青年自我疏導意識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差,存在抑郁厭世情緒。因此,在社會變化加劇、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生存壓力加大的今天,李大釗關于青年身心健康的論述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要使青年具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正如李大釗所說,要重視青年厭世的社會因素,消除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土壤,形成良性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夯實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