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村
(浙江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戴復古(1167—1247),黃巖南塘(今浙江溫嶺市塘下)人。他是南宋后期的布衣詩人,活了81歲[1]。他一生多次外出漫游,時間長達40余年,出游目的是以詩交友,獻詩于當官的人,以求提攜和關(guān)照,文學史上稱他為江湖派詩人。晚年回到家鄉(xiāng)南塘,仍以作詩為生活的惟一寄托,認為“詩成勝得官”(《求安》)[2]237。
戴復古晚年詩作幾近百首,檢視其晚年詩作,可發(fā)現(xiàn)其晚年心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思歸求安,但求詩名;樂與親屬交往,享受家庭溫暖;讀書忘老,村居瀟灑。從晚年詩作內(nèi)容看,側(cè)重表現(xiàn)為:關(guān)心時局,憂國憂民;多寫鄉(xiāng)居生活,多抒家族親情。無論國事家事,更有真感情,更具真境界,更自成高格;從詩作技巧看,主要體現(xiàn)為: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其詩遠宗杜甫,近學陸游,終顯成效。增加用典,擴大張力,對仗工巧,更趨成熟。
本文主要探討他的健康心態(tài)與他晚年詩藝更臻成熟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晚年詩藝成熟的表現(xiàn)。
詩歌作為人類精神產(chǎn)品,離不開時代和作者本人的精神世界的影響。討論戴復古晚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當然也必須注意他所處的南宋后期的時政大局,更要注重其晚年的心態(tài)。南宋后期,國家仍處分裂狀態(tài),北方淪陷在金人手里,南宋偏安于江南,雖有暫時的安定,但人民時遭自然災(zāi)害,生活困頓。這些情況在戴復古晚年詩作里都有反映。
由于戴復古晚年定居海邊家鄉(xiāng)農(nóng)村,結(jié)束了長達40年的漂泊生活,其日常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也隨著穩(wěn)定下來。這從他晚年的詩中所反映的生活和思想都可以得到證明。心態(tài)就是決定我們心理活動和左右我們思維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或者說是指人對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主觀反應(yīng)。從戴復古晚年的詩中可見他的晚年心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思歸求安,但求詩名;樂與親屬交往,享受家庭溫暖;讀書忘老,村居瀟灑。具體說:
(一)思歸求安,但求詩名。戴復古在《思歸》二首中寫道:“安貧不怕黃金盡,既老從教白發(fā)長。百計不如歸去好,子孫相對說農(nóng)桑。”“老矣歸歟東海村,長裾不復上王門”,“分無功業(yè)書青史,或有詩名身后存?!保?]370這兩首詩,都表示了他對回鄉(xiāng)隱居的思考,認為自己已步入老年,應(yīng)該回到家鄉(xiāng)過安貧樂道的生活。身后留存詩名,仍可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回家后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概括為“求安”二字。他在《求安》詩中寫道:“愁來須強遣,老去只求安?!保?]237反映詩人老來但求平安、安穩(wěn)的心情。他又在《飲中達觀》詩寫道:“人生安分即逍遙,莫向明時嘆不遭。赫赫幾時還寂寂,閑閑到底勝勞勞。一心似水惟平好,萬事如棋不著高。王謝功名有遺恨,爭如劉阮醉陶陶?!保?]341這首詩最典型地反映他老年所追求的安分心態(tài)。由儒家之入世無成到無奈歸來,便以道家出世無為之等榮辱、薄功名、輕富貴安慰自己,尋求心理平衡,是大多數(shù)失意士人的思想歷程,戴復古是此中轉(zhuǎn)身之較成功者。他認為,人生安守本分,就是逍遙自在,政治清明的時代不要感嘆不遇明主。有的人顯赫一時,最終還是冷落寂寞。從容自得到底勝過惆悵憂傷。心情還是似水那樣平靜為好,各樣事情如下棋一樣,不為一棋之爭傷和氣為高。東晉時代的大官王導、謝安雖有功名,但也留有遺憾,怎么比得上魏晉名士劉伶、阮籍醉酒中的快樂。詩人以過去名人不同生活方式對比,謳歌人生安分的好處。實際是在提醒自己,要學會在心理上保持安靜。
戴復古回鄉(xiāng)后看淡名利,他在《題亡室真像》詩中早已發(fā)現(xiàn),“求名求利兩茫?!保?]430,求名求利得不到,還是把名利看淡為好。但是他以寫詩為精神寄托,甚至在詩中談人生哲理。如《處世》詩中寫道:“風波境界立身難,處世規(guī)模要放寬。”[2]437他的意思是與世人相處交往,在動蕩不定的境地,心胸應(yīng)該放寬?!渡偎恪分袑懙溃骸拔嵘渎涔螢椋朗录娂姛o了期。少算人皆嘲我拙,多求我卻笑人癡。庭花密密疏疏蕊,溪柳長長短短枝。萬事欲齊齊不得,天機政在不齊時?!保?]436這首詩多講人生道理,要少算,不多求。不需要萬事一樣,可以追求不同。“萬物欲齊齊不得,天機政在不齊時。”見出戴復古雖然此時有出世情懷,但并不篤信莊子的相對主義齊物論,這才是真實的戴復古。
(二)兒子孝順,感受親情。戴復古最后結(jié)束漫游,回鄉(xiāng)安居的時間,在嘉熙元年(1237)年底,當時已70歲了,他才真正開始老年生活。在嘉熙元年(1237),他返鄉(xiāng)經(jīng)過鎮(zhèn)江府訪問吳淵,有詩一首,題為《鎮(zhèn)江別總領(lǐng)吳道夫侍郎,時愚子琦來迎侍,朝夕催甚切》,可知兒子戴琦從家鄉(xiāng)溫嶺趕到揚州老遠來接父親。其子孝順,不言而知。詩的開頭說:“落魄江湖四十年,白頭方辦買山錢?!保?]369嘉熙元年(1237),他回家前先到揚州,拜訪了當時任揚州知州兼淮東制置使的趙葵(字南仲)。他寫有七律詩《見淮東制帥趙南仲侍郎,相待厚甚,送買山錢》[2]368。趙南仲對戴復古待遇優(yōu)厚,送了買山錢。所謂買山錢,指為隱居而購買山林所需的錢。典故出于《世說新語·排調(diào)》晉代高僧支道林欲買山作隱居之處。
戴復古回家后,兒子考慮周到,已為他造了新的小樓。他在《歸來二首·兒子創(chuàng)小樓以安老者》之二云:“破屋不可住,如何著老身。喜于喬木下,見此小樓新。山好如佳客,吾歸作主人。摩挲雙腳底,無復踏紅塵。”[2]205戴復古以前的老屋已破爛,見到兒子為自己造的新樓欣喜溢于言表,使他歸家成了主人,不再受在外漂泊的苦了。兒子雖然不曾中舉入仕,但對父親照顧有加,這對詩人是很大的安慰。
(三)讀書身忘老,村居自瀟灑。讀書可以忘老。陸游《不寐》:“讀書有味身忘老,報國無期涕每傾?!贝鲝凸乓蚕矚g讀書,《山村》詩寫道:“村居自蕭灑,況有讀書聲?!保?]518他在《無策》詩里檢討自己“晚歲未聞道,平生欠讀書?!保?]182又在《歸來二首·兒子創(chuàng)小樓以安老者》之一寫道:“老去知無用,歸來得自如。幾年眠客舍,今日愛吾廬。處世無長策,閑時讀故書。但能營一飽,渾莫問其余?!保?]205詩中透露他自覺“平生欠讀書”,后來“閑時讀故書”,雖然是自謙,但也可見其大有補課的覺悟。這對他晚年寫詩用典多有關(guān)。(這一點下文會有論證。)
戴復古晚年手頭有“買山錢”的積蓄,有自己的房子可住,更有自己寫詩的愛好,注意讀書,有親情的歸屬。與詩友可交往,周圍有相對好的小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使他的老年生活平穩(wěn)愉悅,處在相對無功利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影響著他的詩歌內(nèi)容和詩藝。
戴復古晚年詩在內(nèi)容上側(cè)重表現(xiàn)為:關(guān)心時局,憂國憂民;多寫鄉(xiāng)居生活,多抒家族親情。無論國事家事,更有真感情,更具真境界,更自成高格;這些內(nèi)容與戴復古晚年詩的意境創(chuàng)造有密切聯(lián)系。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關(guān)心時局,憂國憂民。戴復古在回歸鄉(xiāng)里后詩作仍然關(guān)注時局,同情人民疾苦,非??少F。他不因退居林下而頹廢,老有所思,有所追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境界。戴復古晚年關(guān)心時事,寫出了《聞邊事》:“昨日聞邊報,持杯不忍斟。壯懷看寶劍,孤憤裂寒衾。風雨愁人夜,草茅憂國心。因思古豪杰,韓信在淮陰?!保?]248詩中抒發(fā)了戴復古真實的憂思故國的心情。他在《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麥熟六首》寫了理宗嘉熙三年(1239)的大旱荒年,庚子年(1240)的夏麥成熟的景象,對受災(zāi)的饑民總是牽掛在心,發(fā)出“與人同一飽,安得米千艘”[2]219的感嘆。他在《思歸》詩中寫道:“身在草茅憂社稷,恨無毫發(fā)補乾坤。才疏命薄成何事,白首歸耕東海村?!保?]401詩人雖身為草民而從未做官,但仍憂慮國家,“身在草茅憂社稷”的精神與陸游的《病起書懷》詩里寫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意思完全一致。如此憂國憂民,今天我們讀之,仍然深受感動。
(二)多寫鄉(xiāng)居生活,多抒家族親情。戴復古晚年歸居家鄉(xiāng),自然與家族親友接觸增多。他在《歲旦族黨會拜》詩里說:“衣冠拜元日,樽俎對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保?]216當時的元日,即今天的春節(jié),戴復古家族團拜會,五代大小200人,互相交往,相處和睦。戴復古在詩里多次贊美晚輩,抒發(fā)對家族的親情。如《侄孫仲晦、亦龍和前詩甚佳。其家有林塘之勝,兄弟和睦,日以奉親為樂,用此韻以美之》,贊揚侄孫們“兄弟和睦,日以奉親為樂”[2]207。他晚年在家鄉(xiāng)常和兒孫輩詩詞唱和,與侄孫戴昺詩歌交往尤多。如《侄孫昺以東野農(nóng)歌一編來,細讀足以起予》詩,贊揚“吾宗有東野,詩律頗留心”[2]229。侄孫新屋落成,他寫詩祝賀,作《侄孫子淵新居落成二首》,贊揚后輩“禮樂陳樽俎,詩書立戶庭”[2]217,重視儒家的禮樂,以詩書立家。晚輩對他很關(guān)心很孝敬,如《子淵送牡丹》詩[2]217,記侄孫給他送牡丹?!度梢鷼q旦,景明、子淵、君玉攜酒與詩為壽》,寫壬寅年(1242)正月初一,有侄孫三人拿酒與詩來拜年,祈祝詩人健康長壽[2]221。戴復古與兒孫輩的親切交往,享受了家庭的溫暖。
(三)更有真感情,更具真境界。中國古典詩藝高低的標準,從美學的角度主要看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的深淺。近代王國維論詞提出“境界說”,《人間詞話》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笔裁唇小熬辰纭保克f:“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3]
就此標準衡量,戴復古晚年的詩作比他在外江湖漂泊時期的作品更好些。應(yīng)該說,戴復古在外游歷時期時間長達40年,其中有不少好詩和名作。但在回歸鄉(xiāng)里后詩作仍然關(guān)注國家前途命運,同情人民疾苦,非??少F。他在晚年雖然退居鄉(xiāng)下,遠離政治中心,但仍然老有所思,有所追求,保持愛國愛民的積極心態(tài)。戴復古晚年關(guān)心時事的詩作,如《聞邊事》:“風雨愁人夜,草茅憂國心。因思古豪杰,韓信在淮陰?!保?]248詩中抒發(fā)了戴復古真實的憂思故國的心情。他在《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麥熟六首》對受災(zāi)饑民感同身受,發(fā)出“與人同一飽,安得米千艘”的感嘆[2]219。他在《思歸》詩中寫道:“身在草茅憂社稷,恨無毫發(fā)補乾坤?!保?]401這與陸游的《病起書懷》詩里寫的“位卑未敢忘憂國”是同一心聲。如此之詩即是真感情,有境界,是高格之詩。
相比他在江湖游歷時期需要向重要官員和詩壇名人請謁,因個人有所求,而往往需要包裝自己的感情,所寫之景物也不一定是真的。他游江湖時請托官員幫忙或奉承官員的詩,應(yīng)該說缺乏真感情、真景物,相對無境界。如《市舶提舉管仲登飲于萬貢堂有詩》:“七十老翁頭雪白,落在江湖賣詩冊。平生知己管夷吾,得為萬貢堂前客。嘲吟有罪遭天厄,謀歸未辦資身策。雞林莫有買詩人,明日煩公問蕃舶?!保?]138管仲登是某海關(guān)的官員,戴復古當時流落江湖,要請他推銷自己的詩冊,稱他為“平生知己”,這就是對自己感情的包裝,是不是真感情,讀者心中有數(shù)。把對方稱為知己,目的是為了賣詩冊。又如《徐京伯通判晚歲得二子》:“竹隱種竹知幾年,千竿萬竿長拂天。群飛不敢下棲止,常有清風凜凜然。丹穴飛來兩雛鳳,鳳來此竹為之重。牙簽玉軸帶蕓香,家藏萬卷為渠用。人間豚犬不足多,我來為作徐卿二子歌。手傳竹隱文章印,看取他日官職高嵯峨?!保?]156此詩為一個官員生了兩個兒子而捧場,預計日后兩子會得高官。顯然說的是討人喜歡的奉承話。這樣的詩,較少真感情,較少真景物,也就較少境界,只能算是屬于一般的應(yīng)酬之作。
晚年那些寫自己閑居生活和家族親情的詩,更多抒發(fā)自己的真感情,描繪真景物。如《諸侄孫登白峰觀海上一景》:“自有此山在,無人作此游。氣吞云海浪,笑撼玉峰秋。開辟幾百載,登臨第一籌。諸郎莫高興,刻石記風流。”[2]225寫的是家鄉(xiāng)山水,是真景物,與侄孫的感情是真感情,自己第一次登白峰所流露的自豪之情也是真感情。這樣的詩應(yīng)該說是有境界,而且是境界高的詩,屬于上乘之作。
一個詩人一生中哪個階段的詩寫得比較好,或更好?這要看各詩人的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如東晉詩人陶淵明歸隱后的田園詩比歸隱前的詩顯然更有價值。他回歸自然,參加勞動,享受親情,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他歸隱后的詩平淡中見醇厚,情景與哲理結(jié)合,詩藝境界創(chuàng)造了新的美學類型。唐代詩圣杜甫一生中各時期都有名作,其中尤其是反映安史之亂前后社會面貌的詩作,確實是稱得上偉大的“史詩”,藝術(shù)上體現(xiàn)了唐詩的最高成就。而他晚年的詩尤其是律詩的創(chuàng)作,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諸詩,感懷時事,描繪自然,創(chuàng)造了沉郁頓挫的風格,用詞精心雕琢,又讀來自然上口。
為什么說戴復古的晚年詩藝更見成熟?
我們這里所說的詩藝,主要指詩歌的技巧、語言等方面。從戴復古晚年詩作技巧看,借用杜甫詩句“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其詩遠宗杜甫,近學陸游,終顯成效。詩律更細,語言更醇,詩藝更趨成熟。
(一)遠宗杜甫,近學陸游。戴復古詩的藝術(shù)技巧是在汲取前人藝術(shù)營養(yǎng)基礎(chǔ)上形成的。父親戴敏“以詩自適,不肯作舉子業(yè)”,戴復古長大后,“遂篤意學詩?!保?]611后來遠宗杜甫,近學陸游。清代宋世犖《重刊石屏集序》:“蓋瓣香于杜老,親炙于放翁,用能成一家之言,垂千秋之業(yè)?!保?]619他在中年時“登三山陸放翁之門,而詩益進”[2]612。到了晚年,受杜甫、陸游影響,終顯成效。如前引晚年的詩《思歸》“地上皇皇蟣虱臣,著衣吃飯亦君恩”,傷時憂國,又不忘君恩,就頗似少陵;“身在草茅憂社稷,恨無毫發(fā)補乾坤”,則有陸游影子。
(二)增加用典,擴大張力。戴復古晚年詩作增加了新的典故的運用,擴大了詩歌的張力。唐宋以來的古典詩歌多有用典的傳統(tǒng),尤其是宋代江西詩派黃庭堅等人更提倡“無一字無來處”,把詩歌用典強調(diào)到極端。詩歌創(chuàng)作中用典其實是一種修辭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即為用典。這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和思想。這種修辭逐漸發(fā)展成為古典詩歌表現(xiàn)手法之一。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對待詩歌用典也應(yīng)有個度。適當用典是好事,用得沒有痕跡,又很自然,增加詩的想象力。用得頻繁,成了掉書袋,反而削弱了詩的整體形象。
戴復古生活在宋末的文化環(huán)境里,肯定受到當時寫詩用典風氣的影響,而且其晚年由于讀書和人生經(jīng)歷的豐富,詩作用典比前增多,而且用得適當,顯示其詩藝的進步。如前已引《飲中達觀》詩寫道:“王謝功名有遺恨,爭如劉阮醉陶陶?!蓖踔x,指晉代王導和謝安,皆功業(yè)蓋世;劉阮,指晉代劉伶和三國時魏國阮籍,都蔑視禮法,縱情飲酒,逃避現(xiàn)實。兩組歷史名人結(jié)果的對比,含蓄地表示自己選擇的人生傾向。
再如,應(yīng)該也是晚年歸鄉(xiāng)后寫的《題亡室真像》詩:“求名求利兩茫茫,千里歸來賦悼亡。夢井詩成增悵恨,鼓盆歌罷轉(zhuǎn)凄涼。情鐘我輩那容忍,乳臭諸兒最可傷。拂拭丹青呼不醒,世間誰有返魂香。”此詩真切地抒發(fā)了詩人的悼亡之情。其中用典多而自然。開頭一句“兩茫?!?,即用了蘇軾《江城子》詞《悼亡》首句“十年生死兩茫?!??!皦艟背鲇谔圃娙嗽〉客銎薜摹秹艟吩姟!肮呐琛钡涑鲎郧f子《莊子·至樂》,妻死鼓盆而歌?!扒殓姟本?,出自《世說新語·傷逝》,王戎喪兒萬子,說:“情之所鐘,正在我輩。”“乳臭”指口中尚有乳味的幼稚小孩,宋人詩句常用,如“函谷非無士,登庸乳臭兒?!保▌⒖饲f《雜詠一百首·甘羅》)“丹青”,本是兩種可作顏料的礦物。因為我國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和青色兩種顏色。丹青成為繪畫藝術(shù)的代稱。如《漢書·蘇武傳》:“竹帛所載,丹青所畫?!贝酥竿銎蕻嬒?。“返魂香”,返魂香是一種藥物,傳說香氣非常濃厚,死人聞到此香也能活過來。如舊本題漢東方朔撰《海內(nèi)十洲記》,記載:“返魂香。斯靈物也,香氣聞數(shù)百里,死尸在地,聞氣乃活。”此詩幾乎每句都用典,如此密集用典,可見戴復古晚年用典熟練自然,典故出處從先秦至宋代的典籍,運用自如,不能不說是他晚年詩藝成熟的表現(xiàn)。
(三)對仗精巧,更趨成熟。戴復古的晚年詩各體具備,五律、七律見長。律詩工于對仗,尤見純熟。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五律《世事》:“世事真如夢,人生不肯閑。利名雙轉(zhuǎn)轂,今古一憑欄。春水渡傍渡,夕陽山外山。吟邊思小范,共把此詩看。”[2]281此詩定稿當在戴復古結(jié)束漂泊江湖生活,準備回歸家鄉(xiāng)的嘉熙元年(1237)。即他在外游歷轉(zhuǎn)到回家鄉(xiāng)定居的那一年,也可以算是晚年了。此詩由眼前春水之景,聯(lián)想戴復古與友人小范(范鳴道)曾經(jīng)談及往事,抒發(fā)世事變化迅速的感慨。詩中“春水渡傍渡,夕陽山外山”一聯(lián),景色鮮明,尤見對仗之精湛。有關(guān)此聯(lián)的產(chǎn)生過程,在光緒《臺州府志》的《戴復古傳》也有記述,“嘗見夕陽映山,得句:‘夕陽山外山’,自以為奇。欲以‘塵世夢中夢’對之而不愜意。后行村中,春雨方霽,行潦縱橫,得‘春水渡傍渡’,始相稱,其苦心搜索如此?!保?]611實景印證了此聯(lián)原先戴復古與范鳴道的討論,從而成為宋詩中名聯(lián)佳句。春水、夕陽的意象,內(nèi)涵豐富,不僅面對眼前景色而令人駐足觀賞,更暗含詩題世事多變的意思,令人遐想。
戴復古晚年詩里對仗工整而巧妙的句子,隨處可見。如前已引用《飲中達觀》詩中:“赫赫幾時還寂寂,閑閑到底勝勞勞。一心似水惟平好,萬事如棋不著高。”又,《少算》中寫道:“庭花密密疏疏蕊,溪柳長長短短枝”,也是對仗乖巧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