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昌軍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00)
傳統(tǒng)的膏藥通常是采用外貼而治療身體內(nèi)部的疾病,達到一種內(nèi)病外治的效果。膏藥分為黑膏藥、白膏藥。黑膏藥是指藥材、食用植物油與紅丹煉制成膏料,攤涂于裱背材料上,供貼敷于皮膚的外用劑型。白膏藥系以食用植物油與宮粉為基質(zhì),油炸藥料,去渣后與宮粉反應而成的另一種鉛硬膏,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基本沒有。近年來,國內(nèi)對于黑膏藥的研究越來越多,對治療一些關節(jié)炎、痛風等疾病具有確切的療效,可見黑膏藥的療效還是值得認可的,但其制備工藝沒有確定的實驗條件,僅憑經(jīng)驗判斷,缺乏客觀統(tǒng)一的實驗參數(shù),藥典質(zhì)量標準相對較少,導致黑膏藥的質(zhì)量參差不齊。因此黑膏藥制備工藝還需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對制備工藝進行綜述,并對其缺陷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黑膏藥中提取藥料的介質(zhì)為油,但油僅僅可以提取出藥物中的非極性脂溶性成分,像生物堿、黃酮等有效成分均不能被提出,基于有效成分不能被提出,疾病治療相對困難,仇法新等[1]認為可以單獨提取藥物有效成分,對藥物進行煎煮提取,濃縮成浸膏備用。這種方法可以解決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不能被提出的問題,并且化學成分不會被高溫破壞。植物油的選取以麻油最好,王彥坤等[2]研究表明其他植物油如花生油、菜籽油亦可,但煉制時與植物油相比易產(chǎn)生氣泡,煉制的植物油光澤不好,均不符合中國藥典的標準。相關研究表明,植物油的選取[3]應綜合考慮皂化價,碘化價和酸價,皂化價186.20~196.58、碘化價110.62~161.83、酸價1.06~11.19 時, 較為適宜熬煉。
劉明樂等[4]對“抗纖軟肝膏”5 種工藝進行對比研究,臨床上以肝纖維化指標作為療效標準判斷,最終得出工藝三效果最好,即藥物在炸之前進行煎煮效果最好,藥物先行煎煮的目的可使有效的水溶性成分充分溶出。煉油時主要注意三點油煙、油花、滴水成珠,注意油煙變化,油煙逐漸變濃,直至出現(xiàn)白煙為標準。劉代炳等[5]記載油煙在320 度時顏色由淡青轉為濃黑進而白色。這是觀察煉油程度的要點。在滴水成珠方面,劉明樂等[6]提出了滴水成珠新標準,取藥油滴于水中,藥油距水15-20cm,油滴散開又聚合時恰好。有研究表明黑膏藥改良制備工藝采用氧化鋅代替紅丹[7],對黑膏藥的刺激性進行了驗證,結果顯示改良后的工藝致敏性降低了40%,但療效并沒有作詳細的分析。李原等[8]提出根據(jù)時間分為火上下丹法和離火下丹法;前者是在加熱藥油的時候加入,同時進行,有利于黃丹與藥油充分的混合;后者則是在加熱藥油后在進行下丹,會影響藥油的溫度,進而影響療效。加入黃丹時需注意加入黃丹的速度,邊加入邊順時針攪拌,黃丹加入過快,不利于充分混勻,過慢則影響最終的效果。當溫度達到300℃時緩慢加入黃丹,同時進行順時針攪拌。最終檢驗方法為取少量膏滴入水中,數(shù)秒后取出,既不粘手,稠度適中,則表示膏為合格狀態(tài)。火毒,現(xiàn)代認為是在高溫下通過氧化聚合反應產(chǎn)生的一系列低分子分解產(chǎn)物,醛類、酮類以及低級脂肪酸[9]等導致的皮膚過敏反應,黑膏藥的致敏性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何降低其致敏性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目前有一些方法,如噴水法、炸水法和水浸法。單一的噴水法和炸水法,效果并不理想;水浸法的效果較為理想。劉明樂等[10]對去火毒合理工藝進行研究,選取太乙婦炎膏分別采用水浸法和噴水法去火毒,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噴水法方式去火毒出現(xiàn)過敏或刺激反應,水浸法無過敏反應。水浸法和炸水法兩種方法相結合會比其中任何一種效果都要好很多,操作方法即為取膏藥藥肉加入水中,取出成塊的膏藥,浸入水中,每兩天換一次水,重復數(shù)次。膏藥的致敏性得以大大降低。李力等[11]對黑膏藥鼻炎帖不同攤涂工藝的皮膚安全性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熬制好的黑膏藥放置一夜,次日加熱融化,攤涂于裱褙材料,這種去火毒工藝毒性與直接攤涂于裱褙材料相比,幾乎無致敏性。
經(jīng)皮給藥研究已經(jīng)逐漸成為醫(yī)學研究的重要部分,黑膏藥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有1600 年的歷史,在內(nèi)病外治方面具有非常確切的療效,已經(jīng)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所以對于黑膏藥這種劑型,我們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事實上,膏藥不僅可以通過穴位輔助藥物配合治療提高療效[15],而且有些疾病只能通過外治法治療。黑膏藥具有治療和物理熱敷的雙重作用,且粘著力強,黑膏藥制備工藝及鉛毒性會影響其治療效果。因此進一步改進黑膏藥工藝,減小鉛毒性及致敏性,并且與穴位貼敷療法相結合,更好地發(fā)揮藥效,值得學者們?nèi)ヌ剿骱脱芯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