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豐
(《高電壓技術》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74)
一百多年前,伴隨著中國學術期刊的誕生,與之相關人員分別具有了編輯、作者、讀者的不同身份。在之后的五十多年里,編輯、作者、讀者三者所扮演的角色雖有不同,但由于“編研一體”的傳統(tǒng),編輯常由學者兼任,學者可以在編輯、作者、讀者三個角色間可以自由切換,因此其差異并沒有那么涇渭分明[1]。
1980 年代中期,國內學術期刊開始實行審批制度,新聞出版署發(fā)布的《期刊管理暫行規(guī)定》中明確指出,創(chuàng)辦正式期刊“應當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有健全的編輯部、有符合本專業(yè)要求的專職主編及一定數量的專職編輯”。其中,“專職主編”和“專職編輯”的規(guī)定成為所有期刊編輯必須職業(yè)化的法律依據[1]。該規(guī)定將編輯與學者分離開來,職業(yè)化后的編輯不得不開始思考該如何處理與學者之間的關系,以及自身身份定位問題,進而產生了“編輯中介說”“編輯再創(chuàng)造說”等理論研究[2,3]。
然而,上述理論無法讓編輯脫離對作者、讀者的依附和依賴,也不能實現職業(yè)化給編輯帶來的直觀好處——公認的與學者對等的獨立地位,因此又有人提出了“編輯主體說”?!熬庉嬛黧w說”將獨立審稿權、以及對學術媒介和學術傳播的控制權作為確立編輯主體地位的基點。但與此同時,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對編輯的能力要求也就越高。要實現“編輯主體意識”,編輯必須把自己修煉成全能型學者和優(yōu)秀編輯合體人;要成為全能型學者,編輯必須走“學者化”道路[4]。“編輯學者化”一經提出,立刻引發(fā)熱議,國內期刊界紛紛列舉國外頂尖學術期刊編輯的各種學術成就和專家頭銜,并以此作為榜樣,鼓勵自家編輯積極向學者型編輯轉型,如進行在職研究生、博士生等繼續(xù)教育學習,參加各種科研項目研究等;也有不少期刊選擇直接招聘學者擔任編輯工作。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無論是培養(yǎng)學者型編輯的道路,還是招聘學者型編輯的想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都遇到了不少問題。
1.職業(yè)編輯向學者型編輯轉型存在的困難
以《高電壓技術》為例,該編輯部目前共有編輯6人,其中碩士5人,本科1人,均畢業(yè)于電氣專業(yè)。響應“編輯學者化”的號召,有2名編輯正在進行電氣專業(yè)在職博士生教育學習,有1名編輯正在進行新聞專業(yè)在職碩士生教育學習。單從編輯專業(yè)和學歷來看,該編輯部已具備了一定的向學者型編輯轉型的基礎,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并不順利,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學科壁壘問題
目前,中國科技期刊的報道方向多為綜合性、一級學科或二級學科,而一個一級學科下面一般有著多個二級學科,一個二級學科可以繼續(xù)細分為多個研究方向;正常情況下,一個學生通過4年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總共10年的全日制學習,也只能較為準確、熟練地掌握某個方向的知識,遠不能稱為專家;而對于已畢業(yè)多年、未能一直堅守科研一線的科技期刊編輯,成為某一方向的專家遠不止“十年磨一劍”那么簡單。即便一個編輯能成為某個方向的專家,那他又如何能準確評價來自其他研究方向的論文呢? 但由于目前對科技期刊的考核評價多以影響因子、被引總數等指標作為統(tǒng)一標準,為了提高各項數據,期刊就必須追逐科研熱點,實時動態(tài)調整期刊的組稿方向和欄目設置,但一個編輯所掌握的專業(yè)知識卻不可能實時調整,“唯指標”的評價體系加劇了科技期刊的同質化競爭,也讓編輯無法沉下心來,將“學者化”堅持到底。
(2)時間和精力的限制
不同于人文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的研究大多在特定的實驗場所進行,需要特定的研究工具,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需要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因此,若要實現編輯學者化,編輯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到高校、實驗室、項目現場,實際參與各項科研工作中,并積極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會議,才能及時掌握學科的前沿領域及發(fā)展趨勢。但與此同時,編輯也不能主次顛倒,必須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各項本職工作,并同時兼顧家庭事務?!掇o海》將“編輯”定義為從事組織、審讀、編選、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的人。根據該定義,可以將編輯工作分為兩類:負責組織、審讀、編選稿件等工作的學術編輯和負責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的技術編輯[5]。這兩類編輯的工作內容性質存在差異,所需的能力也截然不同,因此國外頂尖科技期刊對編輯工作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工,而其所說的編輯多指學術編輯。而很多中國科技期刊出于體制限制和人手不足等原因,仍停留在傳統(tǒng)小作坊生產模式,不管是學術編輯工作還是技術編輯工作,又或者是其他行政管理、技術服務、數據統(tǒng)計等工作,全部都分攤給各個編輯。在本職工作量已較為飽滿的情況下,編輯很難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泡在”實驗室里學習專業(yè)知識,而僅僅靠閱讀專業(yè)文獻得來的理論知識顯然不足以支撐編輯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最終也只能回歸“雜家”或“編輯匠”的身份。
(3)主觀能動性不強
依附于現有的科技期刊管理體制,大多數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老編輯主要從事以文字潤色、加工為主的技術編輯工作,工作性質較為穩(wěn)定且安逸,已形成一定的舒適區(qū),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學習、長期積累的過程,若編輯本身對科研工作缺乏興趣,就缺少向學者型編輯轉型的內在驅動力;再加之“體制內”“終身制”“大鍋飯”的薪酬分配制度,“不做不錯,多做多錯,寧可不做,不能做錯”的懶政思維,使得編輯“學者化”缺少外在激勵,編輯、亦或是編輯部管理人員都更愿意安于現狀,對于進行創(chuàng)新和轉型的主觀能動性不強。
2.直接招聘學者型編輯遇到的問題
鑒于將“技術型”老編輯培養(yǎng)成“學者型”編輯存在上述的學科壁壘、時間和精力不足、主觀能動性不強等問題,也有編輯部嘗試直接招聘學者型編輯,將專業(yè)水平、科研經歷、博士學歷等列入應聘要求,但在招聘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
首先,由于國家政策對出版行業(yè)不夠重視以及社會大眾對期刊工作的固有印象,期刊編輯往往被貼上了“文字加工”“服務人員”“為他人做嫁衣”等標簽,導致編輯的社會地位不高,行業(yè)整體薪酬和發(fā)展?jié)摿τ邢?;另一方面,以前的科技期刊編輯多呆在辦公室與文字打交道,工作時間和地點較為固定。因此科技期刊招聘時,總會吸引大量不想去科研一線、追求穩(wěn)定的應聘者;而對于那些科技期刊極度渴望的學術型人才,他們則往往更青睞于具有挑戰(zhàn)性、成長空間大、薪酬更高的科研部門。簡而言之,期刊部門所能提供的薪酬待遇、發(fā)展前景等與符合招聘條件的應聘者的需求不匹配,因此很難直接招到學者型編輯。
再者,自從1980年代開始編輯職業(yè)化道路以來,學者與編輯間的人才交流和身份轉換變得愈發(fā)困難,若一些教職人員和科研人員想“半路出家”,轉任科技期刊編輯,就必須放棄原有職稱,轉評編輯系列職稱,否則,即使他們接受了相關編輯業(yè)務的專門培訓,并擁有豐富的編輯工作經驗,也不能獲得相應的編輯資格,以至于不能名正言順地擔任編輯工作;而一旦轉為編輯,要想返回原崗位將十分困難。這樣的編輯職業(yè)化制度使得原本有意愿到期刊編輯部工作的學科專家望而卻步[1]。
由于科技期刊的受眾(包括作者和讀者)是學者,要獲得學者的真心認可,必須置身于學術界之中,以學者的身份與其進行平等交流,因此雖然編輯“學者化”存在諸多困難,但其仍是所有科技期刊學術編輯的宿命。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科技期刊工作人員都需要“學者化”,除了學術編輯以外,技術編輯、美術編輯等其他非學術編輯在科技期刊出版過程中也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的發(fā)展,一些國內外頂尖科技期刊越來越重視對數字技術、新媒體運營等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筆者認為,科技期刊不應一味要求所有編輯都成為學者型編輯,而應鼓勵編輯根據自身性格和專長,為自己量身制定發(fā)展方向和目標,使每個編輯都成長為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業(yè)型”編輯;之后也可以根據編輯部現有人員結構和未來發(fā)展需求,有選擇性地進行人員招聘。然而,無論是編輯“學者化”還是“專業(yè)化”,除了需要編輯自身的努力外,還需要科技期刊、學術出版行業(yè)以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1.規(guī)模化經營和專業(yè)化分工
期刊的規(guī)?;洜I和專業(yè)化分工是實現編輯“專業(yè)化”的前提。國際主流期刊大多在高度專業(yè)化分工狀態(tài)下進行期刊的編輯、出版、運營工作。縱觀國際期刊出版經營格局,愛思唯爾、施普林格等國際出版巨頭在創(chuàng)建之初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yè),隨后通過頻繁的、大規(guī)模的資本運作、并購和結盟,成功地實現了規(guī)?;?、集團化經營路線。他們出版的科技期刊少則幾十種,多則幾百種或上千種。除學術編輯工作外,不少期刊還專門聘請了負責文字校對和潤色工作的文字編輯,負責封面、圖形、表格的設計和繪制的美術編輯等;此外,其下設的出版、銷售、訂購、廣告、宣傳等專業(yè)化部門也都在統(tǒng)一管理下有序開展各項工作。當每個人只對一類業(yè)務負責時,就更容易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整個出版集團也就更能凝聚和造就出一流的“專業(yè)型”人才,從而不斷發(fā)展壯大,形成良性循環(huán)。
2.建立科學的期刊評價體系
我國于20世紀初引入SCI期刊統(tǒng)計指標和量化數據而逐步形成的現行科技評價方式,以其簡單直觀、易用統(tǒng)一等特點受到普遍認可,并在國內科技領域得到廣泛推廣使用,確實為助推科技進步、樹立中國影響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但隨著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顯著提升以及科技期刊的多元化發(fā)展,“唯指標”的期刊評價機制已越來越暴露出其單一、片面與局限的問題。期刊影響因子,即期刊在某年的影響因子是指該年引證該刊前2年論文的總次數與前2年該刊所發(fā)表的論文總數之比[6],是一種采用文獻計量學指標來間接地評價科技期刊的方法,該指標的高低可以反映從事該領域研究的人員數量及關注熱度,但并不能直接反映某本期刊或某個研究成果的學術水平?;A研究類、科技應用類、科普類期刊都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使命[7],即便是同一學科,其下設不同二級學科的受眾范圍、學科特點也都各不相同,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既然不能用醫(yī)學的標準來評價電氣學科,那也同樣不應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所有科技期刊。
若各類科技期刊都能根據學科特點各司其職的話,那么各期刊編輯、特別是學術編輯,也就可以一直保持初心,深耕自己的專業(yè)領域,而不用因影響因子、總被引數等第三方評價指標和單位考核要求,被迫去追逐科研熱點。因此急需建立一套科學的期刊評價體系,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完善第三方評價機構(如中信所)評價指標,例如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建立不同的評價體系,以增量百分比代替絕對值;將評價時間尺度放長一些,不急于對研究成果下結論等等。
(2)讓學者更多地參與到科技期刊評審中,讓科技期刊回歸學術共同體??萍计诳谋韭毷菫閷W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平臺,其從業(yè)人員是編輯,其服務對象是學者,只有同行編輯能評價其編校質量,也只有同領域學者能評價其學術質量,第三方評價機構的數據指標只能作為評價參考,而不應成為期刊發(fā)展的指揮棒。
3.提高編輯的地位和待遇
筆者認為提高編輯主觀能動性的辦法有以下2種:一是讓編輯從事自己感興趣、較為擅長的工作,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讓編輯主動成為“專業(yè)型”編輯,此為內在驅動力;二是提高編輯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在編輯能力培養(yǎng)、薪酬福利、職稱職務上給予更多的支持和認可,為期刊引進更多優(yōu)秀的專業(yè)辦刊人員,此為外在激勵。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主辦的頂尖期刊《Light》為例,為了打造專業(yè)編輯隊伍,引入了一位中國科學院二級教授來擔任常務副主編,其工作非常努力,一直在一線打拼;編輯部的年輕編輯全部是博士,符合要求的都已提到了副研的高級職稱,所有這些都可歸結為領導給與了期刊足夠的重視,給與了編輯部員工較好的待遇,從而才能留住這些優(yōu)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