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明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這首《卜算子 · 我住長江頭》的作者、北宋著名詞人李之儀的故鄉(xiāng),就是無棣。
無棣縣位于山東省最北部,瀕臨渤海,毗鄰河北,是黃河三角洲“三區(qū)兩圈”疊加區(qū)域,素有“山東北大門”、“冀魯樞紐”、“齊燕要塞”之稱。全縣版圖面積2127平方公里,海岸線102公里,轄10鎮(zhèn)2街道,589個行政村,48.9萬人。
近年來,無棣縣確立文化和旅游業(yè)為戰(zhàn)略性支柱產(chǎn)業(yè),按照“全域旅游、全民參與、全景無棣、文旅融合”的理念,統(tǒng)一規(guī)劃,科學布局,整合縣域資源,創(chuàng)成國家4A級景區(qū)2個、3A級景區(qū)9個、省級旅游強鄉(xiāng)鎮(zhèn)7個、旅游特色村17個、工農(nóng)業(yè)旅游示范點13個,星級農(nóng)家樂和精品采摘園16個,形成了以無棣古城為龍頭,東、西兩線旅游景區(qū)景點齊頭發(fā)展的良好勢頭,構筑起“一心一軸、四區(qū)一環(huán)、兩線十二片區(qū)”的全域旅游發(fā)展框架,唱響“山海古邑 · 印象無棣”品牌,傾力打造全省旅游強縣和全國知名旅游休閑目的地。先后被評為省級旅游綜合改革試點縣、全省鄉(xiāng)村旅游示范縣、好客山東旅游創(chuàng)新示范縣、文化強省建設先進縣、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單位。
這里有一條中國唯一、世界罕見的古貝殼堤。與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古貝殼堤和南美的蘇里南貝殼堤并稱世界三大古貝堤。無棣貝殼堤全長56公里,總地質儲量3.6億噸,是世界罕見、國內獨有、規(guī)模最大、純度最高,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且隨海水潮汐作用年增10萬噸以上、唯一新老堤并存、活著的貝殼奇堤。
走上貝殼堤,海風裹挾著腥味,腳踩在由沙石和貝殼組成的地毯上,放眼望去是遼闊的海平面和成群結隊的海鳥,近觀腳下是鵝黃色的海岸線和花紋各異的貝殼,讓人禁不住心曠神怡。這里不是青島,勝似青島,觀光的游人絡繹不絕,絕對是人們乘船出海、垂釣魚蟹、趕海拾貝、騎馬獵兔、沙灘聽濤、戲水觀鳥、品嘗海鮮,體驗漁家風情的好去處。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入選《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中國地理百年大發(fā)現(xiàn)》;2011年入選“到山東旅游不可不去的100個地方”,2014年入選“山東首批八大原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
邑者,古城也。這里有千年古城,歷史悠久,為周初太公賜履之地——齊境無棣邑。公元586年置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無棣古城,形成于商周,發(fā)展于隋唐,繁榮于明清。宋元時期占地就已達11.5萬平方米,夯土筑成的城墻上,建有城門、角置炮臺和鐘鼓樓,城內商肆旅社齊全,城外有護城河、荷花灣等水系環(huán)繞相聯(lián)。至今保留著唐代的大覺寺、海豐塔、宋代的古城墻、明代的縣衙大堂、清代的吳式芬故居等一些歷史人文遺跡。匯集了魯北地區(qū)多元建筑風格,融合了齊文化、燕文化、河文化、海文化等多種文化及宗教、民俗風情,是魯北和天津以南廣大地區(qū)歷史文化風貌的典型代表,具有“觀一城則窺魯北全貌”之譽,極具文化旅游開發(fā)價值。
大覺寺與海豐塔,唐貞觀十三年(639年)由“尉遲敬德監(jiān)督修建”,寺內殿宇宏麗,松柏翠映,碑石林立,文風盎然。史載,塔下藏有佛骨舍利。1300多年來,大覺寺與海豐塔,默默見證了唐宋元明清的盛衰巨變,現(xiàn)已成為無棣文化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和一處具有較高考古價值、藝術價值、豐富人文內涵的佛教旅游勝地,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
以吳式芬為代表的“海豐吳氏”家族是清代冠譽齊魯?shù)拿T望族,被視為清朝三百年歷史的縮影。世稱“進士世家”、“尚書門第”,素有“七侍郎、八巡撫、九封光祿、三翰林、五資政、十朝邦禁”之美譽。乾隆揮筆為海豐吳氏寫下“忠貞世胄,恭定家風”八個大字。其故居享有“九世朝臣,十畝治園”之美譽,既具有明清時代進士門第的宏偉氣勢,又有官宦府邸園林建筑藝術的情趣之美,是明清時期官宦府第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