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310023)
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黨領導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艱巨繁重,我們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勝利實現(xiàn)我們黨確定的目標任務,必須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1]。黨的十八大及十九大以來,斗爭精神作為前進道路上的精神武器多次被總書記提及和闡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斗爭精神的重要論述作為新時代的創(chuàng)新思想,關注現(xiàn)實問題,回應時代需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精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深厚的民族智慧。同時,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在歷史發(fā)展認知中的時代之思,我們需要對之進行科學解讀和深化理解。因此,從學理上搞清楚新時代堅持偉大斗爭、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重要論述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現(xiàn)實邏輯等重要問題,對理解新時代斗爭精神提出的重要性以及推動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具有深遠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是徹底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堅守者和運用者。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是辯證法的基本范疇,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事物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矛盾具有普遍性,這也是其屬性,這種屬性關系是事物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關系,這種特殊的關系就是對立和統(tǒng)一。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有深刻的認知,他在中央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曾指出,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1]。強調斗爭,從根本上說是由矛盾的客觀存在所決定的。矛盾不會因為事物的變化而轉移,更不會因為主觀的反感而消失。尊重個體以斗爭精神推動社會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實現(xiàn)革命和建設理想的必經手段。社會矛盾具有多元性、錯綜復雜性,而社會矛盾是通過不同方式,在不同領域、層面上表現(xiàn)出來的。把握社會矛盾運動規(guī)律,認識其在不同歷史時期與歷史文化背景中的不同表現(xiàn),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我們黨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矛盾分析的觀點和方法,不斷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夯實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思想根基”[1];“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合理選擇斗爭方式、把握斗爭火候,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2]。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遵循了矛盾的普遍性,運用了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將社會發(fā)展背后深藏著的動因與社會的現(xiàn)實性問題、國家的政策路線等緊密結合,有利于無產階級政黨根據現(xiàn)實情況決定工作重心與治國之綱。我們黨在面對社會現(xiàn)實,制定相應的政策時,運用主要矛盾分析方法作出了諸多理論創(chuàng)新。斗爭精神相關論述的提出,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在分析現(xiàn)實問題時運用了主要矛盾分析法這一方法論。新時代不可錯失機遇的中國,在面對諸如黨的建設、社會法治、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問題時,面對各種已經出現(xiàn)和可能出現(xiàn)的艱難險阻和矛盾時,必須要繼承和弘揚斗爭精神。新時代斗爭及斗爭精神的論述已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行動的指南。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能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生產實踐為基礎,指出了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能夠有意識地自覺地想問題、辦事情。人們應該以客觀規(guī)律和客觀條件為基礎,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甚至暫時的失敗,這就需要頑強的意志和斗爭精神,需要充滿活力的精神狀態(tài)。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人們“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yōu)樗脑竿麆訖C,才能使他行動起來”[3]。那么,支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動機,并不一定是我們個人頭腦里固有的,動機的形成必定要受到主客雙方及內外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調節(ji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與否和目標是否達成,關鍵在于主客體因素本身,或者在于人民群眾本身。毛澤東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4]。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夯實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思想根基,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2]。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斗爭精神的論述的目的在于通過對人進行斗爭精神教育來激發(fā)和調動人民群眾克服艱難險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也就是說,弘揚斗爭精神不僅要消除人們思想上的障礙,而且要通過思想上的激勵教育使人們在困難面前做出新的姿態(tài)和積極的回應。斗爭精神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內在動力,是新時代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要素。
百年歷史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是擅于進行偉大革命斗爭的黨,并且是具有科學理論指導和思想引領的黨。意識形態(tài)是系統(tǒng)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tài)、政治制度和文化模式的思想體系。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主要即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種有目的的思想工作,主要通過引導思想觀念、凝聚政治認同、推動文化傳承等方式,以建構具有思想吸引力和政治凝聚力的系統(tǒng)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工作主要是從思想上引導人和影響人,以達到一定的目標和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屬于社會意識中層次較深且具有系統(tǒng)性的理論形態(tài),關涉思想政治上層建筑中的情感認同和價值取向問題。毛澤東曾指出:“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5]。新時代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同以往的斗爭一樣,雖然形態(tài)各異,但社會主義制度下與敵對勢力和錯誤思潮的斗爭將是長期的,這方面我們時刻要做斗爭準備,特別是發(fā)揚斗爭精神不動搖,保持意識形態(tài)的堅定性。
中國共產黨一直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斗爭方法論等指導思想與各個歷史時期的實際相結合,帶領人民團結奮斗,用斗爭精神取得了一次次勝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和弘揚斗爭精神,是經過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國情黨情世情變化而得出的結論,更是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科學支撐。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其中的頑強奮斗和斗爭精神時至今日都在彰顯其強大與堅韌。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斗爭精神的重要論述的歷史邏輯,主要體現(xiàn)在斗爭精神不僅是對中國精神的歷史傳承,而且是對中國共產黨在數(shù)次斗爭任務中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的歷史延續(xù)。
斗爭精神已經成為反映中國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應該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斗爭精神的重要論述體現(xiàn)了對中國古代關于奮斗、抗爭精神的傳承。中國古代的歷史是無數(shù)勞動人民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對自然的順應、對自然暴力的反抗與征服。諸如在《精衛(wèi)填海》《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神話故事中體現(xiàn)出的為了某種目標或理想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是斗爭精神,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剛健有力、自強不息的民族氣概。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也是偉大斗爭中“斗爭”一詞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更是當代中國人民應有的精神。
中華民族擁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朝代更替,政權更迭,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傳承悠久的美德,即作為中國精神的斗爭精神。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和發(fā)展的歷程充滿著斗爭的艱辛[1]。體現(xiàn)斗爭精神的歷史主要有自我奮斗的歷史、自我革新的歷史和對外抗爭的歷史。中國古代之所以能夠造就輝煌,是因為根深于農耕文明,與自然界抗爭,創(chuàng)造出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方法等,極大地推進古代科技、文明、社會的進步。尤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自省、革新和進步以及自我抗爭。歷史上斗爭精神的傳承更多體現(xiàn)在抵御外敵的入侵和平定內部叛亂上。古代中國地大物博,文明程度高,垂涎于中原地區(qū)的豐美物產的敵人很多時候威脅中原王朝。歷史上的匈奴、突厥等都曾帶給中原大地騷亂和戰(zhàn)爭,但勇敢的中華民族利用卓絕智慧與堅定的斗爭精神抵御了一次次入侵,平定了一次次內部叛亂,成就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繁榮盛世,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安身立命、造就輝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敢于斗爭、剛健有力、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勇抗爭、艱苦奮斗的。回顧歷史,我們黨和國家的誕生和發(fā)展的歷程都充滿著斗爭的艱辛。共產黨人敢于斗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可以讓我們從中領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必須進行偉大斗爭、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等重要論述的深刻含義與理論來源。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人民探索前進的道路,提出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使斗爭精神永駐史冊。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國際環(huán)境的壓力及軍事、經濟層面的考驗,“中國共產黨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而斗爭,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而斗爭,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而斗爭,實現(xiàn)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了一切剝削制度。這一偉大斗爭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6]。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革命史,當年的場場勝利和激動人心的成功建國,到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進一步發(fā)展,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挑戰(zhàn)和機遇,但始終不忘初心,秉承著偉大斗爭精神的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事實證明,偉大的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者的寶貴品質,是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和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也是我們前進道路上不能丟掉的精神武器。
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告誡全黨:“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xiàn)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7]。黨在這方面繼承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斗爭傳統(tǒng)。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實現(xiàn)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發(fā)揚斗爭精神,既彰顯了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歷史淵源,也是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斗爭精神重要論述的歷史淵源,更是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重要法寶。
在黨的歷史上,由于對階級斗爭的不當認識發(fā)生了一些失誤,黨及時扭轉了失誤,但至今有人對“斗爭”及斗爭精神存有偏見,避而不談?!豆伯a黨宣言》明確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8]。階級斗爭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中國在發(fā)展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繼承和發(fā)展,其中就包括對其斗爭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鄧小平同志曾在1979年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是明顯不同于歷史中階級社會的階級斗爭的,應將其與社會中的主要矛盾進行堅決區(qū)別。不僅如此,今天講的斗爭精神是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體現(xiàn)不屈不撓和自強不息的帶有積極韻味的斗爭精神。新時代斗爭精神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精神的歷史傳承,也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幾十年來扎根人民大地,進行艱苦探索所收獲的寶貴經驗的發(fā)揚。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應深刻理解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斗爭精神的重要論述的歷史邏輯,并使其成為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推動力。
歷史既是一個民族成長的“記事本”,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指路燈”。中國共產黨深諳歷史可以鑒得失知興替的道理,并在多次的斗爭中取得了勝利。學習、總結歷史,在深刻把握歷史規(guī)律的前提下發(fā)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這都能為我們努力奪取新時代偉大斗爭的勝利提供歷史借鑒與寶貴經驗。
中國的發(fā)展邁入新的歷史階段,從新的起點揚帆起航,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進行偉大斗爭、發(fā)揚斗爭精神的相關論述,是深刻把握了發(fā)展變化著的國際國內形勢而作出的準確的預判。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9]。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新的歷史特點’這個概念,含義是很深刻的,是全面審視和判斷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fā)展大勢得出的重要判斷”[9]。新時代斗爭精神所要解決的“已經不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那種疾風暴雨式的階級斗爭,也不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群眾運動’,而是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一系列偉大變革和創(chuàng)新,是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實施的突破遏制、回應挑戰(zhàn)、補齊短板的斗爭”[6]。變化莫測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帶給中國人民的是風險和考驗,我們的黨和人民必須同錯誤思想作斗爭、同固化利益作斗爭、同腐敗現(xiàn)象作斗爭、同生態(tài)形勢作斗爭、同分裂勢力作斗爭。首先,意識形態(tài)領域面臨的情況是復雜多變的。近年來,西方敵對勢力妄圖用“悄無聲息”的思想滲透方式對我們黨的遠大理想、政策、方針、路線,乃至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惡意揣測和編造,企圖攪亂我國的社會秩序,挑起黨和人民的矛盾,顛覆社會主義制度。其次,面對新形勢和新問題,黨需要進行自我革命,以此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黨內腐敗是現(xiàn)代政治之癌,給黨的威信和形象帶來極大的損害。但打擊腐敗有各種阻力,必須以高超又巧妙的政治智慧、非凡的政治勇氣、堅定的政治決心,尤其是運用斗爭精神開展反腐敗工作,才能打贏這場攻堅戰(zhàn)和持久戰(zhàn)。再次,人類仍然面臨生存方面的挑戰(zhàn),如疾病、地震等。在本世紀20年的時間里,我國發(fā)生了兩次冠狀病毒感染事件,即2003年的非典和今年的新冠肺炎。這些新的疾病成為了包括中國人民在內世界人民的敵人,是斗爭的對象,需要我們發(fā)揚斗爭精神,以頑強的毅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最后,必須認識到,蘇聯(lián)解體、冷戰(zhàn)結束并沒有使一些西方國家放棄冷戰(zhàn)思維,他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甚至打著維護國際秩序的旗號,在一定程度上變本加厲地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我國的南海問題、釣魚島歸屬問題的出現(xiàn),實際上是某些西方國家在作亂與攪局。因此必須認識到,我國在發(fā)展過程中仍存在風險與挑戰(zhàn),進行偉大斗爭,弘揚斗爭精神是必行之道。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覺地維護人民利益,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創(chuàng)新時代潮流,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更加自覺地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堅決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行為;更加自覺地防范各種風險,堅決戰(zhàn)勝一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xiàn)的困難和挑戰(zhàn)”[10]。這些重要論述,在戰(zhàn)略和全局上將斗爭的范圍領域、作用對象、斗爭的廣泛性、系統(tǒng)性、艱巨性、深刻性進行了全面闡釋,既廓清了新時代斗爭的客觀必然與復雜存在,又昭示了斗爭的精神依存和精神所向,警示我們要明確斗爭精神的作用對象,未雨綢繆,做好應對一切挑戰(zhàn)和風險的準備工作,堅定斗爭精神,將偉大斗爭貫穿于“五位一體”等各個領域和戰(zhàn)線之中,勇于斗爭,不懼艱險,敢于擔當。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每一項政策、每一條理念的實施與貫徹都有其特定的涵義,也有其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斗爭精神的系列論述最為強調的就是實現(xiàn)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目標。一方面,發(fā)揚斗爭精神、進行偉大斗爭,是維護人民利益的重要論斷。馬克思主義始終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開展并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偉大斗爭內涵時又強調:“更加自覺地維護人民利益,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創(chuàng)新時代潮流,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10]。然而,這方面還不盡如人意,如腐敗問題、生態(tài)破壞問題,都必須為了維護人民利益而與之抗爭。另一方面,發(fā)揚斗爭精神、進行偉大斗爭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chuàng)造條件。近年來,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高,話語權也逐步提升,成長為世界經濟引擎,并積極推進合作共贏的國際新經濟秩序,贏得了全世界的矚目和尊重。我們認識到,目前中國謀求進一步發(fā)展、實現(xiàn)中國夢的條件雖然是有利的,但也要清楚目前我們面臨的風險和挑戰(zhàn)也是前所未有。民族復興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彎道超車”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奮斗精神、斗爭精神。然而,部分黨員領導干部理想信念淡化,得過且過思想嚴重,喪失了共產黨人應有的斗爭精神。共產黨人就應該有不同于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就如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那樣,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只有發(fā)揚斗爭精神,才能帶動全國人民奮發(fā)圖強,形成潮流,匯聚夢想。通過發(fā)揚斗爭精神,營造安定有序和諧的國內社會環(huán)境和和平友好的國際環(huán)境,凝聚起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與力量,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并充分發(fā)揮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重要作用,積極推動人類追求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斗爭精神的重要論述內涵豐富,意義深遠,更為重要的是遵循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觀點與方法,體現(xiàn)了斗爭精神作為反映中國精神的具體歷史傳承,并且是在中國共產黨立于百年未遇之局、經于風雨艱險考驗之際而慎重作出的現(xiàn)實思想指引。從邏輯生成的角度認識和理解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斗爭精神的重要論述,更能彰顯其具有的強大理論生命力、歷史感召力與現(xiàn)實影響力,并以此為基礎需要我們更好地學習和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