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修訂
《礦床地質(zhì)》創(chuàng)刊于1982年,系中國地質(zhì)學會礦床地質(zhì)專業(yè)委員會、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礦產(chǎn)資源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雙月刊),國內(nèi)外發(fā)行,雙月末出版。
本刊主要報道礦床地質(zhì)(包括金屬礦床、非金屬礦床、海洋礦產(chǎn))、礦床地球化學、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礦產(chǎn)普查與勘探、礦產(chǎn)資源預測與評價方面研究的科研成果;與成礦作用有關的巖石學、礦物學、地球化學、礦田構造及模擬實驗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認識和綜述性文章。優(yōu)先發(fā)表新探明礦床、新類型礦床和新發(fā)現(xiàn)礦床的科研成果。主要欄目有“研究論文”、“最新報道”、“敘談礦產(chǎn)地質(zhì)工作”等。
1來稿需登錄《礦床地質(zhì)》在線投稿審稿系統(tǒng)(http://www.kcdz.ac.cn/)投稿。作者投稿時應聲明稿件專投本刊且未正式發(fā)表,切忌一稿多投,如有違反者,一切后果由作者承擔。
2投稿后作者可隨時登錄網(wǎng)站,查詢稿件的審理情況及有關稿件的其他信息。在提交修改稿時,請直接以作者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網(wǎng)站,在[稿件管理]菜單下的[上傳/下載修改稿]子菜單,請找到該稿件編號對應的稿件,修改稿或補充的內(nèi)容再通過[修改]功能上傳。文章的作者信息可以直接在稿件查詢處隨時修改。如有問題可通過本刊E-mail(minerald@vip.163.com)詢問。
3文稿的著作權除《著作權法》另有規(guī)定者外,歸屬作者。文責由作者自負。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全體作者需在投稿時簽署《論文著作轉(zhuǎn)讓書》,將論文的復制權、發(fā)行權、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翻譯權、匯編權等權利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轉(zhuǎn)讓給本刊。凡不愿轉(zhuǎn)讓者,請在來稿中聲明,否則將視為同意轉(zhuǎn)讓。凡被本刊錄用的稿件將同時通過因特網(wǎng)進行網(wǎng)絡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務,稿件一經(jīng)刊用,將一次性支付作者著作權使用報酬(即包括印刷版、光盤版和網(wǎng)絡版各種使用方式的報酬)。編輯部將在收到來稿后的6個月內(nèi)答復作者是否錄用。
4來稿務求論點明確,論據(jù)可靠,數(shù)據(jù)準確;行文力求層次清晰,言簡意賅。對區(qū)域地質(zhì)及礦床地質(zhì)要進行翔實、客觀的描述,附必要的礦區(qū)地質(zhì)圖、典型勘探線剖面圖、照片等。引用資料請給出參考文獻。
5來稿的格式要求,中文題目、作者及作者單位、中文摘要、中文關鍵詞、中圖法分類號、英文題目、作者及作者單位英文、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引言;正文(內(nèi)附圖、表及中英文說明);致謝;參考文獻表。
6中、英文摘要內(nèi)容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部分;摘要后須給出3~8個中、英文關鍵詞。
7作者只列出主要參加者,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以腳注給出第一作者簡介及通訊作者,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份、職稱、職務、從事的主要工作或研究方向及Email;輔助研究者可列入致謝部分。首頁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采用如下寫法:姓前名后,中間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寫,復姓應連寫;名字的首字母大寫。如:WANG XiLian(王錫聯(lián)),ZHUGE Hua(諸葛華)。
8基金項目請在首頁以腳注注明資助項目名稱和編號。
9論文題目一般不超過27個漢字。文章各級標題用1、2、3……;1.1、1.2、1.3……表示,依次類推,頂格書寫。
10文中只附必要的圖、表。圖件應正規(guī)清繪,線條粗細均勻,計算機繪制的線條圖可按印刷時的實際尺寸繪制,雙欄或通欄排圖不寬于80 mm或170 mm,圖中文字最好用6號字。中國地圖、世界地圖或者部分截圖需要套用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提供的具有審圖號的公益性地圖,請到測繪局的網(wǎng)站標準地圖服務(http://bzdt.ch.mnr.gov.cn/)下載所需地理底圖,將審圖號寫于圖的右下角。圖件及照片要求清晰、層次分明。圖件請?zhí)峁〤orel-DRAW格式,照片可提供JPG格式。表中內(nèi)容應精練、明確,并請使用三線表。圖、表及照片均應給出中、英文名稱和說明。
11對測試數(shù)據(jù)要注明采樣位置、測試者、測試方法、實驗儀器設備、實驗條件、精度及誤差范圍等。
12文稿中請使用規(guī)范化簡化漢字,文中數(shù)字請按國家標準GB/T15835-1995書寫。計量單位請用法定計量單位。外文字母和符號需注明大小寫、正斜體;上、下角的字母、數(shù)碼和符號位置高低應區(qū)別明顯。
13依照《著作權法》,本刊有權對文稿中文字作修改、刪節(jié),對實質(zhì)性內(nèi)容的修改應征得作者許可。
14凡文稿中引用他人資料和結論者,務請按《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標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及來源,在文末的參考文獻表中寫出,內(nèi)部報告一并列入?yún)⒖嘉墨I表。作者應對所引文獻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負責。
15本刊文獻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文中參考文獻的引用處以括號標出第一作者的姓名和出版年,作者多于兩位者加“等”;在文末的參考文獻表中著錄所有編著者,之間以“,”號分隔。著者一律姓先名后,名后不加縮寫點,空半格。所有中文參考文獻需譯成英文,并以括號注明(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或(in Chinese),將中文、英文參考文獻按著者姓氏拉丁字母順序混合排列,再將中文參考文獻排列在英文參考文獻表之后。參考文獻表的著錄格式如下:
主要責任者.出版年.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版本項.出版地:出版者.起-止頁(或總頁碼).
文獻類型標識:J—期刊;M—普通圖書;D—學位論文;R—報告;C—會議論文;G—匯編;N—報紙;DB—數(shù)據(jù)庫;S—標準;P—專利;EB—電子公告;Z—其他。
例:Chang Y F,Liu X P and Wu Y C.1991.The copper-iron bel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M].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379(in Chinese).
Ohmoto H and Goldhaber M B.1997.Sulfur and carbon isotopes[A].In:Barnes H L,ed.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C].3rd ed.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517-611.
Yang Z M.2005.Characteristics of ore-forming fluids and metallogenetic dynamics in Gangdese porphyry copper belt,Tibet(dissertation for master degree)[D].Supervisor:Xie Y L and Li G 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6p(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附中文參考文獻常印佛,劉湘培,吳言昌.1991.長江中下游銅鐵成礦帶[M].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1-379.
楊志明.2005.西藏岡底斯斑巖銅礦帶成礦流體特征及其動力學研究(碩士論文)[D].導師:謝玉玲,李光明.北京:北京科技大學.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