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華
黃人《中國文學史》之理論系統(tǒng)發(fā)微
周艷華
(湖南科技學院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黃人《中國文學史》前三冊系統(tǒng)地闡述了文學與文學史之定義與價值:一方面沿用經(jīng)日本學者之橋梁東渡而來的西方文學定義之狹義,一方面創(chuàng)造性地界定文學之廣義范圍,為整部巨著文學史夯牢理論基石;通過對“歷史中的文學”與“文學史”之精微辨析,黃人闡明一國文學史撰寫之一般必要性,進而結合時代背景,對撰寫中國文學史的迫切性與特殊價值發(fā)出精警而又振聾發(fā)聵之聲。黃人《中國文學史》對文學史的研究充分注意到文學與文字學、音韻學、金石學等相關學科的關聯(lián)性,以多學科視閾的融合滲透,來全方位地觀照中國文學的發(fā)展。雖有利用“西化”方法,卻并不影響黃人《中國文學史》之“中國性”。
黃人;《中國文學史》;理論基石;特殊價值
黃人(1866-1913),晚清民國著名學者、文學家,初名振元,字慕庵(一作慕韓),中年自名黃人,字摩西,江蘇昭文(今屬常熟市)人。黃人博學多才,行為殊異,于詩文、詞曲、小說等各種文體皆有所長,在辦刊、結社、編撰辭典等方面,也頗有成績,政治上屬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于文學作品中多表達反清思想。自光緒二十七年(1901)農(nóng)歷二月東吳大學正式成立起直至民國二年(1913)辭世,黃人一直在該校任國學教習,作為東吳大學國學教育與研究之掌門,其奠基之功甚大。任教期間,黃人應當時校長孫樂文之命,主持編撰了二十九冊文學史巨著《中國文學史》,凡一百七十余萬字,其歷時意識明確、體制宏富、多有創(chuàng)論,所涉中國經(jīng)史子集典籍種類與數(shù)量至多至巨,具有相當重要的文學與文化價值。
黃人《中國文學史》系國學扶輪社鉛印,原為東吳大學堂課本,坊間未曾流行,所知者甚少,一直以來各圖書館的有限藏本均為繁體豎排未標點本。2015年4月,蘇州大學楊旭輝先生據(jù)蘇州大學圖書館所藏本出版了由其首次整理點校的黃人《中國文學史》緒論及通論部分,全書近五十萬字。筆者團隊于近一年多來,在楊旭輝先生整理點校本的基礎上,以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本為工作底本,重新整理點校了黃人《中國文學史》第一至第六冊的全部內容。在恢復楊先生“盡數(shù)刪去”的作品選內容的同時,對偶有發(fā)現(xiàn)的楊先生整理本在斷句、錄字等方面的錯誤處,及其有添字、刪字、改字、對原文整個條目未錄等情況而未作說明處和個別專業(yè)術語出錯等情況,盡力予以完善。此系《中國文學史》“全盤整理”的首次探索。憑借前述整理點校,筆者現(xiàn)試圖對黃人《中國文學史》前三冊即整部文學史巨著之緒論部分加以考察,以探究黃人先生《中國文學史》編撰之學理所在??梢哉f,先生文學史從第四冊開始的具體闡述,就是以前三冊為理論綱領的,因而我們有必要弄清楚其學理根據(jù)。
總體而言,黃人先生文學史前三冊主要圍繞如下四個方面的問題加以闡述:第一,文學是什么,有什么價值;第二,文學史是什么,有什么價值;第三,中國文學史撰寫的特殊價值是什么;第四,文學史與哪些學科關系密切。茲于下文分述之。
黃人以為文學與其它學科一樣,根源在于老氏所言的“自然”,因“自然為最大之原理,最初之法則”,所以上古時代文學權在君主與朝廷,而臣庶、草野無文學權。關于文學的定義,黃人先生在第四編分論第一章文學之起源第一節(jié)文學定義中有專節(jié)論述。
黃人認為中國的“文學之名,始于孔門設科”,雖內容有“經(jīng)史子集之區(qū)別”,作用有“詞章、考據(jù)之分歧”,其范圍不出“孔門《詩》《禮》之中”。但隨著文學的演進,文學發(fā)生了紛繁復雜的變化,要給文學定一個令所有人信服的統(tǒng)一概念,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黃人采取的策略是“姑就歷史之習慣,以定其稱謂之異同”“無所棄取厚薄于其間”。其“天演公例”的說法,顯見受西方生物研究界進化論思想的影響。
黃人列“文與文學”條目,先梳理了中國傳統(tǒng)中“文”這一名詞的多種義項。論及孔門設科之“文學”一門,他認為這里“文學”是“文”與“學”的合稱,并非是一種特別的學科名稱?!拔摹敝傅氖恰霸姟薄皶?、六藝,而學則是指一切學問,如范曄于《儒林》外別傳《文苑》,就是將“文”與“學”區(qū)分,其“文”指區(qū)別于“訓詁、注疏”的“排比敷陳”。而自文學成為朝廷用人的科目之一,對“文”的區(qū)分越來越苛嚴,“文”的范圍越來越狹窄,造成后來文學迥然有別的兩種處境——“尊之者則曰載道之器,薄之者則等諸博弈之用心”。黃人最后的結論是,中國古人“皆無當于文學之真際”。
批判完中國傳統(tǒng)對文學缺乏正確統(tǒng)一的認識后,黃人在定義文學時重點借鑒了日本學者太田善男的《文學概論》一書。黃人對太田善男《文學概論》一書第三章第一節(jié)、第三節(jié)尤其是第二章相關內容有大量直接或間接引用,“惟中間有刪略處,有前后稍作調整處,有據(jù)理解自述或另作文字潤色處,偶亦有自出語處”。太田善男旁征博引,列舉達克士(即塔西佗)、苦因地倫(即昆體良)、西在洛(即西塞羅)、巴爾克、科因西哀(即德昆西)、薄士納(即波斯奈特)、紐門博士、烹苦斯德氏、朋科斯德等一眾西方學者對文學的定義和理解,并加以自己的評論,黃人先生對此予以移植和吸納,從而為自己的文學觀“吸收新質”。太田善男在《文學概論》一書中分析完文學之六種特質后,對文學的定義有所總結,經(jīng)黃人刪節(jié)后引用如下:
要而言之,文學從兩要素而成:一內容,一外形也。內容為思想,重在感情的;外形為文詞,重在格律的,而格律仍須流動變化,與他種科學之文不同。外形不論,而就其實體(即內容)言之,其人之思想有三方面,即真、善、美也。美為構成文學之最要素,文學而不美,猶無靈魂之肉體。蓋真為智所司,善為意所思,而美則屬于感情,故文學之實體,可謂之感情云。
上述總結中,文學定義之“內容”與“外形”兩要素的內涵和外延均有較大空間,其中“美為構成文學之最要素”“美則屬于感情,故文學之實體,可謂之感情云”可謂言辭嶄絕。太田氏對文學定義之部分總結語,可看作是黃人對文學定義之總結。從第四編的文學史具體展開來看,黃人先生《中國文學史》收錄的作品選園地,主要就是以作品表達形式的優(yōu)美、講究或者其表達內容的情感性為入場券的。也即這兩個衡量尺度全部滿足,或者只滿足其一,就可被黃人納入文學范疇。
不可否認的是,黃人對太田氏之文學觀,雖大量學習和借鑒,但顯然也是有所甄別和選擇的。譬如,太田氏根據(jù)烹苦斯德氏《英吉利文學史》解釋文學之“通義”與“狹義”二義,(這是黃人在第一編第一章第一節(jié)文學之目的中對文學廣狹二義定位之來源處),在此二義的基礎上黃人對文學的定義又有所變通。按照太田氏對烹苦斯德氏的文學定義的概述,意欲使文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須是取狹義,即認為“文學為美術作品要素之一,與繪畫、音樂、雕刻等”。若按通義,指文學為國民產(chǎn)出之一切書籍,則無單獨探討文學與文學史之必要了。從太田氏后文所引用及分析的文學六條特質看,其所同意之“文學標準”的確是烹氏所列的文學之“狹義”。黃人沿用了文學的“狹義”,在第一編總論中他對文學的定義也提出廣義與狹義兩端,并指出,狹義的文學,是指與圖畫、雕刻、音樂等并立的藝術類型。而其對文學的“廣義”定義則是他借鑒吸收后的自我創(chuàng)造,即“自廣義觀之,則實為代表文明之要具,達審美之目的,而并以達求誠明善之目的者也”。黃人如此定義文學,其目的大概在于既能保證文學的學科獨立性,又能在狹義文學的基礎上擴展其范圍。黃人文學史的展開即建立在其自創(chuàng)的廣義定義上。
至于黃人對文學價值的看法,簡而言之,可用“如是其重”四字來概括。在第一編總論“文學之目的”標題下,黃人認為人生有三大目的,即真、善和美,而文學屬于美的一部分。黃人所言“真、善、美”的劃分,無疑是源自西方哲學、美學,其中的“美”指的是“審美”之“美”,而非日常生活中一般之“美”。要而言之,黃人把文學的第一目的歸之于“審美”,而“最大目的”歸之于“達審美之目的,并以達求誠明善之目的”。在黃人看來,文學雖是屬于美的范疇,但也不可“遠乎真”“反乎善”。正因文學是“傳萬物之形象,作萬事之記號,結萬理之契約”的憑藉,因而“文學的范圍力量,尤較大于他學”“他學不能達表文學,而文學則可以代表一切學”。黃人在此一部分明確文學在人生目的中的獨立地位,并通過與其他學科比較,突出文學的特殊重要性。
黃人批判中國舊學自唐宋以來將學問分性理、考據(jù)、詞章三派別,將圖書典籍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類,卻只把詞章與集部歸屬為文學,造成文學范圍過于狹窄的傳統(tǒng)。他極力贊美班固,稱“獨班氏之書,則百家著述,概志以藝文,其見解固高于后世入主出奴者”,提出“我國撰著多傾向于文學”的主張。他認為“莊、列、申、韓及西竺諸書”因屬“文之優(yōu)者”較“雺雰之語錄、饾饤之經(jīng)解”更能得人本心之喜愛;而“二十四氏之史文,首推盲、腐”“所以見重于世者”“特文學之空前絕后耳”。此番論斷與例舉,為黃人之后劃分文學種類至七八十種及敘述文學史、例舉作品時的“破成格而廣取”作了堅實的后盾。同時,這也透露出黃人對文學的認識,即認為文學于外在形式、表現(xiàn)技巧及其娛悅情性功能有所講究和偏重。
什么是文學史,文學史的價值是什么?這也是黃人在緒論中著意探討的問題。顧名思義,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研究文學演進過程,即“就既往之因,求其分合沿革之果”。這個定義本來并不難下。問題的關鍵在于既然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而歷史中也會涉及文學,那么撰寫文學史還有必要嗎?另外,文學史也容易和傳統(tǒng)的文譜、文論相混淆,它們之間的界限如何廓清?對于文學史與文譜、文論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黃人的解釋是“文學之分類,有模范的,有敘述的,前者為文譜、文論,而文學史則屬于敘述?!边@就明確了文學史的不同作用范疇,是敘述。由于文學史是“敘述的”,因而不同于文學研究的其他分支,如側重于“模范的”文譜、文論。對于“歷史中的文學”與“文學史”二者的關系,黃人專列“歷史文學與文學史”為標題來加以探討。在黃人先生看來,歷史中固然也體現(xiàn)文學的演進,卻是“散見”的,并不系統(tǒng),歷史對文學演進“只能吸收之,而不能包括之”,因而也并不全面。黃人進而辯證地認為,歷史為文學之一部分,而文學是精神的歷史(黃人將歷史分為 “精神的歷史”與“自然的歷史”兩類)。
在黃人看來,撰寫文學史不僅并非多余,而且極有必要,若無文學史,則“將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更不免數(shù)典忘祖之誚矣”。具體來說,文學史可“俾國民有所稱述,學者有所遵守”“不僅為華士燃犀之照,且可為樸學當壁之征”。
文學“如是其重”,文學史不可沒有,然而中國卻“獨無文學史”。中國傳統(tǒng)中可堪考文學之源流、種類、正變、沿革的,只有文學家列傳、目錄、選本、批評等,種類既少,局限又很大,而之所以造成種種弊端“皆因無正當文學史以破其錮見”。因而黃人懷著中國學人之使命感,來編撰自己的文學史。顯然,他以持“世界之觀念,大同之思想”,編撰一部可貫通古今之文學與文學各畛域,從而可以破除傳統(tǒng)文學研究之種種弊端和錮見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中國文學通史自期。
黃人以為,撰寫中國文學史,除了具備文學史的一般價值而外,對于中國文化及中國文學尚有四個方面的特別“效用”。
“三皇之書,為文學權輿”,中國文學是世界文學的源頭之一,而且在所有國別文學史中,獨我國文學萬世一系,瓜瓞相承。中國文學史的撰寫可凸顯我國文學史在世界文學史中獨特而不可撼動之地位。當國家危亡、文化凌夷,正西學東漸之時,于世界國別文學史中,彰顯中國文學史,長自家志氣,滅他家威風,自有特別之意義。此為其一。
時值晚清,西人以武力入侵中國,并在思想上憑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進化論“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之說,誣我國人為劣等種族,為“黃禍”。黃人在全局意義上同意進化觀,并在其文學史中多次使用“天演”“演進”“進化”等直指進化論思想的詞語,但在“優(yōu)勝劣汰”一觀點上,他有自己的辯證思考。在他看來,一般意義上的優(yōu)勝劣汰,固然成立,但從自然界現(xiàn)象來看,太劣者因無淘汰之必要,往往安然生存,淘汰風險最大的卻常常是同為優(yōu)種而競爭激烈者。我國正是因為其優(yōu),而不免招“入宮之嫉”“當門之鋤”。吾國文學“精微浩瀚”,正是我國人確為優(yōu)種的體現(xiàn)之一。國家有賴語言文字而立,“夷人之國滅人之種者,必先夷滅其語言文字”,當文學勢處至危,梳理中國文學史,可起到守護一切國粹,“動人愛國保種之感情”之效。此為其二。
我國文學“其外雖若一體,而其內質之混雜,幾有不勝分析者”,黃人意欲在其中國文學史的撰寫中既盡列孔、孟、六經(jīng)、三代典籍等文學主流,又列其末流,甚而至于不入流者。末流之文學如揚、墨、樵牧之文;不入流之文學如《客嘲》《賓戲》《石鼎》《錦圖》等。其理由是“詩歌、小說,實文學之本色”“文學為言語思想自由之代表”,以往“擯不與列”之文學“不循故轍而獨辟一區(qū),雖無當于大道,要不失審美之旨”。黃人以為其所編撰的《中國文學史》在文學系統(tǒng)的全備一面是中國文學研究史上絕無僅有的。這也再一次表明黃人的文學標準,是以“審美”為核心的。這種標準的明確提出,黃人或許也是第一人。此為其三。
我國文學不誠之弊尤甚,“往往表里絕殊,名實相反”。不誠既有自下而上一面,又有自上而下一面,最終導致“上與下互售其欺,而遂成為文學之第二性質”。黃人認為若“舉國以不誠”,則國民難有進步,因而中國文學須“能去不誠而立其誠者”。中國文學史的撰寫能讓文學家及普通國民真切地了解到我國種種文學現(xiàn)象中的不誠之弊,促成其“反而自省”,從而促使文學能發(fā)揮其“有所取鑒而能抉擇”之功。況且,“今古中外,茍以文學名家者,未有不具不羈之氣概,愛智之精神者。障翳抉則光明生,糟粕瀝則精華出”,中國文學史撰寫之重要意義正在于得文學之“光明”和“精華”,不可因噎而廢食。此為其四。
黃人認為,無論從廣義還是從狹義來說,文學皆與種種學科諸如考古學、聲韻學、小學、美術(研究“六法”以及精刊本者)等等學科都有密切關聯(lián),因其皆“生于文字”。其對文學與文字之關系有頗為精妙的論述。他說,“文學之位置最高者,莫如哲言;文學之部分最廣者,莫如詩歌”,而“此二者,在未有書契以前”,故而“欲知文學之真跡,當求之于未有文字以前”,又故而理解文學“不可拘牽于文字”,當以“文學為主,而文字為役;文學為形,而文字為影;文學為靈魂,而文字為軀殼”。雖然文學若“瞻徇文字”“反易渙文學之精神”,但“文字者,文學之單位細胞也”“離絕文字,不能見文學”,因而“有文字史,始有文學史”。因而文字之學乃“討論文學者所不可不知也”。
在上述認識基礎上,黃人在第四編(第三冊)第一章第一節(jié)“文學定義”后,以“文字之起源”為題,以“文學為文字之結構組織,因而文字是文學的基本單位”為立論前提,闡述文字的起源及其新變等問題。接著以“音韻”為題,探討文字之必然要涉及到的聲音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韻律情形,兼論詞韻與詩韻之異同。然后討論“書體”即字形,于各種書體的介紹中,著意強調楷書之應用并羅列歷朝書家姓名,陳列中國最有價值之字以及流播世間的歷代御府所珍藏之叢刻法帖。還論及國語之“文典”即文法。此一章意在既能專精文學之根本問題,又能博通與文學密切相關的音韻、書法等學科之學問。
黃人以多學科視閾的融合滲透,來全方位地觀照中國文學的發(fā)展。他解釋之所以研究文學要探討音韻的原因是“誦讀者,文字之不能僅賴乎目謀,而必以口耳助之也。韻文如詞、賦、詩歌之類,其立法之始,所謂韻者,未嘗不系乎口耳”“古有四聲之用,而無四聲之學,至梁沈約始著韻書,編分平、上、去、入之譜,內調節(jié)于宮商,外根源于梵學,遂為文學家律令之一部……四聲一門,亦為吾國文學界上一種附屬品”,故“當略著其例”。黃人將秦代的《佝僂禹碑》等刻石,視為秦代文學的代表,因而對金石學也有所闡發(fā):“故三代以上,無泐石之文,而秦始創(chuàng)之,從此吉金變?yōu)闃肥6仙街?,日受槌鑿;然鐘鼎彝器,多垂訓戒。及昭吉祥,其紀功德者僅居少數(shù),而文詞亦多簡,不如勒石之可鋪張揚厲也。故石刻為秦之特別文體,亦即秦之惟一文體,且其文尤為小篆之祖,可供六法家研究?!?/p>
黃人持“世界之觀念,大同之思想”探討文學,敘寫文學史,就其文學觀、文學史觀及研究方法而言,堪稱中國文學史及文學理論現(xiàn)代轉型過程中的急先鋒。借助太田氏《文學概論》,黃人成為晚清中國學界對西方文學觀引入的典型代表,黃人的文學史也因此成為近代中國涌現(xiàn)最早的幾部《中國文學史》中唯一一部真正可稱為“在世界文學視野中建構起來的”著作。太田氏參考并引用了西方公認為是比較文學開山之作的文學理論著作《比較文學》(波斯奈特著)。正是通過對太田氏《文學概論》的學習借鑒,黃人成為了中國最早引入“比較文學”的人。在晚清西學東漸的進程中,黃人引進西方文學批評尤其是英國十九世紀文學批評資源當與周氏二兄弟同時,其對當時中國文學觀念與文學理論所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正可與王國維引進德國哲學與美學之影響同。
對于黃人先生《中國文學史》之歷史地位,學界尚有爭論,或認為先生文學史中文學觀混雜、不具備“現(xiàn)代性”,文學種類過于龐雜,內容過于繁泛;或以其政治思想代替學術思想而加以褒貶。結合當時學術背景,黃人先生之文學觀念,主要以日本太田氏《文學概論》為橋梁,源于西方文學理論尤其是英國文學批評,而當時西方文學觀念也正在轉變與建設中。而且,黃人的文學觀強調“審美”“情感”,為后來的“純文學”觀的確立作了鋪墊。另外,黃人政治思想上雖屬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其文學觀卻并非是純然革命的,甚而可以說是以繼承傳統(tǒng)為最主要之方面。從其文學史的具體敘述來看,黃人對中國傳統(tǒng)的六經(jīng)、諸子、《史記》、楚辭,皆給予了極高評價。黃人先生曾評價我國文學傳統(tǒng)“或求野求夷,吸收新質,要為文學生活上營養(yǎng)之資,而不能亂文學生殖上遺傳之性”,因而其文學觀念上的“西化”傾向,當只是一種為我國文學從觀念上“吸收新質”求“營養(yǎng)之資”的舉動,其本意當然不是要亂“文學生殖上遺傳之性”。王永健先生評黃人《中國文學史》為“中國首部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文學史》”,原因或正在此。
究竟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黃人《中國文學史》?這個問題尚需深入研究??傊?,黃人先生的《中國文學史》在內容上古今兼蓄、雅俗并重,在方法上中西合璧、多學科融合,其規(guī)模宏大,其文詞雋妙,在諸多方面皆有開辟之功,然而由于時代局限,也并非完璧。作為后學,我們惟有努力學習之,潛心研究之,繼承前輩優(yōu)長,淘瀝真金,方不負前人苦心經(jīng)營及對后來者之殷殷期望。
[1]徐斯年.黃摩西的《中國文學史》[J].魯迅研究月刊,2005(12).
[2]陳廣宏.黃人的文學觀念與19世紀英國文學批評資源[J].文學評論,2008(6).
[3]黃人.中國文學史 [M].楊旭輝,點校.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
[4]溫慶新.有關黃人研究的若干意見[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
[5]王永健.蘇州奇人——黃摩西[J/OL].http://www.doc88. com.
I206
A
1673-2219(2020)06-0036-04
2020-06-02
湖南科技學院項目“王夢曾《中國文學史》及其參考書研究”(項目編號79號18XKY035);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項目“黃人《中國文學史》前六冊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XSP20YBC266)。
周艷華(1981-),女,湖南溆浦人,湖南科技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文藝學。
(責任編校:張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