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地之子”的行吟之歌
——論牛漢早期詩文的三重意象

2020-01-02 16:08:16
關鍵詞:牛漢沙漠草原

李 琨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 甘肅 蘭州:730070)

牛漢1923年出生在山西省定襄縣一個清貧而有文化傳統(tǒng)的農(nóng)民家庭。1937年,因日本侵略軍逼近家鄉(xiāng),跟隨父親一路流亡到西安,后又到蘭州。牛漢是一位創(chuàng)作經(jīng)歷貫穿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詩人,自1940年在《現(xiàn)代評壇》公開發(fā)表第一首詩《北中國歌》開始,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以火熱的激情、昂揚的斗志、深沉的詠嘆備受人們的推崇、贊嘆,先后出版《牛漢詩選》《牛漢詩文集》等作品。2005年5月,《詩選刊》公布了《詩選刊》和搜狐網(wǎng)聯(lián)合進行的中國首次詩歌讀者普查(六十萬人參加)結果,在“20世紀以來最有影響力的詩人”排行榜中,牛漢排在舒婷、北島、徐志摩、艾青之后,位居第五名。本文要探討的是1940年代牛漢早期詩文中的三重意象及其背后所映射出的現(xiàn)實關聯(lián)。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牛漢在平型關戰(zhàn)役的槍炮聲中離別故鄉(xiāng),跟隨父親一路向西,先到西安,后又到天水求學。在異鄉(xiāng)漂泊的日子里,15歲的牛漢開始嘗試寫詩,他積極關注《七月》、《抗戰(zhàn)文藝》等詩歌雜志,還在薛天鵬等人的鼓勵下,從艾青、田間的詩歌中汲取精神力量與創(chuàng)作技巧。在牛漢的中學生涯中,詩歌已經(jīng)融入了他的生活乃至生命。這一時期的他,“不能拋頭顱灑熱血去抗戰(zhàn),他就選擇了拋頭顱灑熱血般地去寫詩?!贝撕?,牛漢以筆名“谷風”開始發(fā)表作品,散見于《現(xiàn)代評壇》(蘭州版)、《黃河》(謝冰瑩主編)、《西京日報》、《匆匆》(西安)、《甘肅民國日報》、《西北日報》等西北各地的報刊,直至1946年4月其被捕入獄。

這一時期,牛漢所創(chuàng)作的大量詩文,如《北中國歌》《西中國長劍》《山城和鷹》《沙漠散歌》《鄂爾多斯草原》《草原牧歌》《沙漠》等,都是一個至情至性的“大地之子”在西部中國大地上的豪情詠唱——既有神秘草原的遐想、也有蒼茫沙漠的感喟以及綿綿凈土的眷戀。在牛漢早期的詩文創(chuàng)作中,草原、沙漠、黃土是其中最重要的三重意象,它們分別關聯(lián)、象征著祖先之靈的神秘誘惑;民族疲敝的現(xiàn)實命運以及靈魂凈化、生命依歸之所,同時也是牛漢早期質(zhì)樸、深沉、厚重的民族之詩中的重要構成部分。

1 “草原”——神秘、原始的祖靈誘惑

“草原/是一架古老的/生活的豎琴呵!/向遠方/我歌唱著,/唱出了/從遠古便沉淀在草原里的/生命的綠色?!?/p>

牛漢的祖先是蒙古族,他的曾祖父和祖父也都曾在鄂爾多斯生活過,所以家里的物件陳設——無論是烏黑發(fā)亮的黃牛角,還是有圖案的氈子,抑或拇指大小的銅佛,一直以來都保留著來自草原的印記。曾經(jīng)去過草原的鄰居、親人也曾經(jīng)繪聲繪色地給童年的牛漢講述草地上的景象——黃昏的沙漠像血海,太陽比關內(nèi)的大幾倍……牛漢回憶道:“自小我就覺得蒙古草原是養(yǎng)育一代一代鄉(xiāng)親的地方,那廣闊的草地仍然令人神往,草原牧歌對我有著強烈的誘惑力”[1]。對于漂泊異鄉(xiāng)的牛漢而言,蒙古草原能給他以雄渾的力量,從而成為誘惑力極強的夢境,同時這種夢境又有許多朦朧的理想成分滲入其中。身在西北,心在故鄉(xiāng),牛漢從“生命內(nèi)部爆發(fā)出藝術火光”,完成了四百多行的長詩《鄂爾多斯草原》。

《鄂爾多斯草原》全詩境界開闊、遼遠、純凈,有濃厚的神秘感和傳奇色彩。鄂爾多斯無邊草原響徹著一陣陣的音浪,那是“牧笛吹出的原始的粗獷的歌音”;草原充盈沉淀著生命的綠色,而滾滾的黃河就像“古騎士扔下的一張長弓”。到了黃昏,草原便像一幅用濃紅抹繪的未來派風景畫,牧人們圍著火堆在飲用著滾熱的奶茶,旅人則像無數(shù)火星一樣燃燒、奔走,憧憬著明天一輪火紅的太陽。鄂爾多斯草原當然也有大風沙,也有濃重的夜霧、深邃的灌木叢,以及野狼的悲嗥、遠古的悲哀,然而卻最終被牧民們的熱血所解凍,孕育著新的生機。

寫這首詩時,牛漢只有十八歲,正是青春年少,富有激情,擁有夢想的年紀。他在天水北山上的李廣故里寫完了這首詩,在山上遠望,安靜、荒涼、曠遠的景象與他的心境十分相像。這首詩歌的完成時間雖然只有半天,但詩歌中的情境卻在他的生命里孕育了長達十年之久。他把自己的生命幻化為燃料和動力,全身心地投入了這次創(chuàng)作。牛漢在自述中說,“我早期的詩跟沙漠草原有關……那么多關于蒙古草原的詩文,都是夢境中想象的產(chǎn)物”。

《鄂爾多斯草原》《草原牧歌》這一類詩文,都寄托著牛漢對遙遠故土、逝去童年的懷念。那種舒緩的情調(diào),廣闊的視野,讀來也有點像在平坦、寬闊而舒展的大草原上,黃昏或深夜里聽到的駝鈴聲。

大西北因地理環(huán)境的荒涼遼闊,早已經(jīng)浸染了蒼茫之感。而牛漢在流徙西北時,草原的空曠與荒涼不但沒有使得他陷入痛苦和絕望,反而喚醒了他心中潛藏的“草原情結”,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它們的獨特魅力。這里不僅有海一樣大的沙漠,森林般的草莽,遍野的牧歌,還有駝頸下縈洄著的徐緩的鐸聲以及一幕幕神秘的故事。他盡情歌詠著塞北的風情,描繪著他對心靈故鄉(xiāng)——草原的奇幻想象,以及這片充盈著祖先之靈的土地中所承載的古老歷史和神秘力量。

在牛漢的筆下,綠色的鄂爾多斯草原,是哺育北中國的“綠色的生命的乳汁”、是牧民們“綠色的生活的海”,也是一面充盈著戰(zhàn)斗精神的“綠色旗子”。他反復言說著自己是一個“草原之子”的命題,并在遠祖的草原那里構建了屬于自己“個體生命起源”的“神話”,確認了自己的歷史傳承、精神皈依的原點所在。草莽、笳聲、長劍、駱駝等草原的生態(tài)風貌以及西部民族的生活、戰(zhàn)斗圖景,似乎冥冥之中給了牛漢以“精神故鄉(xiāng)”的安慰。那種高遠、神秘的詩歌意境,也是后來牛漢的其他詩歌再難以回歸的境界。

2 “沙漠”——民族疲敝命運的現(xiàn)實隱喻

“呼嘯的沙焰/洋溢著原始的生命力,/風沙歌頌著太陽,/駱駝駝載著歲月,/沒有道路,/沒有足跡,/永遠是地球初生時的風貌?!?/p>

1938年10月,國立五中的初中部由天水遷往甘肅甘谷。由天水步行去甘谷的路上,牛漢深感大西北的蒼茫、曠遠、荒涼、險要,那蒼涼的景象,曠古的境界……讓他一生難忘。后來在天水的國立五中、城固的西北聯(lián)大讀書的時候,牛漢也未曾忘懷心中那遙遠而甜蜜的沙漠夢,他的心靈就像有著某種血緣關系似的向往沙漠。這一時期的牛漢寫了很多關于沙漠的詩歌和散文,如《沙漠》《沙漠散歌》《車隊底歌》《駝隊的搖籃》《北中國歌》等。

《沙漠》是牛漢十七歲時在天水寫的詩歌,初刊于1941年謝冰瑩主編的《黃河》。當時的他,還沒有去過沙漠,由于活得寂悶,常常夢想到一個廣闊的沒有樊籬的境界去解脫自己的心靈。而這想象中的漠遠、荒古、古老而神秘的沙漠之地就為他孤寂的生命提供了可以馳騁的天地。沙漠就像是大地最原始的衣裝,永遠是地球初生時的面貌。它沉靜、靜穆而又粗彪悍,永遠張弛著原始的生命力。

對于牛漢而言,沙漠就像“一個民族的衰老的母親”一樣,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也曾經(jīng)哺育過民族的嬰兒,把生命交給人類和土地,使得人類文化得以遍地盛開,然而如今的它卻衰竭、疲憊不堪——“古老得已失去溫暖,草莽像囚犯頭上蓬蓬的長發(fā);沙窩,如老年人干涸的深陷的眼瞳,貯滿陰郁與困厄,用疲憊失色的光澤探尋著生命的泉流”[2]。如此感懷,牛漢很明顯是將悠遠、亙古長存的沙漠和現(xiàn)實中飽受戰(zhàn)火摧殘、幾近衰竭邊緣的中國關聯(lián)在一起了。然而,在孤寂里生銹的沙漠的靈魂,卻被抗日的炮火喚醒,打破了它遠古的長夢——“感謝我們的仇敵,/用炮火敲碎那荒遠的夢。/如今,新的生命/在陰暗里出芽,/在沙漠里開花……”??箲?zhàn)的烽火燒遍了草原漠地,然而斗爭的呼嘯聲也像駝頸下的鐸聲一樣,徹響在塞北大地之上,無數(shù)青年在血泊里戰(zhàn)斗著、成長著。中國西部的回民,也騎上駱駝,迎著風沙,舞起長劍,讓仇敵泣血、懺悔。

誠然,作為一名流徙到荒涼西北的文學青年,牛漢不可能去真正地抗戰(zhàn)殺敵,他有他的選擇——形勢越嚴峻,他越要抗爭,越要寫出有血性有個性的詩。他像“駱駝”“車隊”一樣,在寒寂而濃黑的高原的夜,堅持唱著黑霧的夜歌,站成“中國底戰(zhàn)斗的行列”,“在艱辛的新生的路上”,“合拍著祖國明天的凱歌”。

或許,在西北艱難地寫作的牛漢,就是一匹在沙漠中行走的“駱駝”,任憑風沙漫天,他依然以傲岸的姿態(tài)、穩(wěn)重的步伐在沙海里不停地穿行過黃昏與沙陣,帶著疲倦的神色卻永不疲倦地前進著,這既是牛漢的自我寫照,同時也是在西北地區(qū)默默耕耘的流亡知識群體的精神具象呈現(xiàn),以及他們對于自身文化歸宿的一種認同與闡釋。

3 “黃土”——靈魂凈化與生命依歸之所

“我是誕生在鋪著綿綿土的炕上的,自小在土里滾爬,黏性的黃土與苦澀的汗水和成泥兒,附著在我的皮膚上、心靈上,塑成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我的生命是土捏的,而且摻著塞上粗糲的砂……”關于牛漢的生命形態(tài)與土地的深刻關聯(lián),牛漢在《談談我的土氣》中如是說。

牛漢的故鄉(xiāng)有一種很神圣的習俗,小孩子誕生以后,都必須放在有厚厚的綿綿土的熱炕之上,這種習俗的寓意,或許正如故鄉(xiāng)的老人所言,“人間是冷的,出世的嬰兒當然要哭鬧,但一經(jīng)觸到與母體相似的溫暖的綿綿土,生命就像又回到母體里安生地睡去”[3]。老人們的這樣一些美好的話語以及這神圣的習俗,都讓人感受到生命誕生的神圣,也讓牛漢去思索這“綿綿土”與自我生命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那沾滿金黃的沙土,對于牛漢來說,是他一生難以忘懷的重要事物。自小癡迷于畫畫和泥塑的牛漢,曾經(jīng)從野地里挖回來大堆的黃土,學著捏一些雞、兔之類的簡樸的東西。他說:“那方土脈本身有靈氣,那片古老的純凈的黃土地渴望著把自身塑成最美的生命?!薄拔易孕【陀X得泥土不臟,相信泥土是很神圣的。……泥土是我的另一個母親,我從泥土學到心靈的語言,它的詞語是奇特的,充滿了激情和幻夢”[4]。

對于從童年、少年,到青年,一直生活在黃土高原的牛漢而言,他的每一句詩,每個詞語下面都帶著一撮土。牛漢在山西定襄縣的鄉(xiāng)村土生土長了十四年,后來大量的文學作品,從表面看,很少有直接書寫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的詩歌或散文。但他從來都沒有背離養(yǎng)育過他的鄉(xiāng)土,他的作品中,仍然流淌著淳樸的鄉(xiāng)土親情和頑強的民族性格。牛漢身上的“土氣”是生命原生的,是自小在土里滾爬,將黏性的黃土與苦澀的汗水和成泥混合而成,并附著在皮膚與心靈上的。他曾說:“大自然,土地,故鄉(xiāng)對我的培育,勞動的親切,我永不會忘記,我會從中吸取智慧。一草一木的生命都啟發(fā)了我,就像門前階梯縫里的小花小草,那生命的智慧很不簡單……我從它們的姿態(tài)吸取了生命的營養(yǎng)。它們不會寫詩歌唱,但我能從中得到詩意”[5]。

在牛漢的回憶篇章之中,生命/沙土、嬰兒/母體、谷穗/大地,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其實,不論是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還是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作家與他們筆下的故土世界的關聯(lián)都是異常緊密的。他們對故土風情的書寫,既是對民族風貌的展現(xiàn),也是對故鄉(xiāng)眷戀情懷的體現(xiàn),并形成了各自的土地情結。牛漢寫詩,也是期待著他的生命、他的詩,能夠深深地植根在這片土地之上。

在詩中,牛漢寫道——“我走著,/高原干癟的手,拉長我的歌弦。/大地生命的潛流,/潤著我的歌喉”,他歌詠著“悠悠地在路上,激涌著棕色的土霧”的“車隊”,充盈著生命音浪的“車隊的歌”,飄流在伊犁河的草野上,飄流在戈壁黑色的平沙上,飄流在黃河的流波上。牛漢苦悶的時候,那發(fā)散著濃郁的土味氣息的山野,也澆洗著他的深沉的哀愁……

這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對于他們生命存在價值的思考與追問,縱然他們無法安然于貧瘠的鄉(xiāng)村,必將從鄉(xiāng)土世界走出來,然而在“離開”之后,也并不意味著他們就全然割裂了與這“生于斯,長于斯”的生養(yǎng)之地之間的生命維系。

流亡在大西北的牛漢,以豐盈的詩歌創(chuàng)作,展示了在光明與黑暗之間,在苦難與希望之中掙扎求索的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人生選擇及命運變遷的歷程。無論是充滿祖靈誘惑的草原,抑或民族疲敝現(xiàn)實命運象征的沙漠以及靈魂凈化與生命皈依之所的“黃土”,詩人牛漢都自覺地將詩歌的觸角深入到歷史、民眾之中,一方面用沉郁的心緒去抒寫那悲哀的北方、逃難的人群以及殘破的土地,在歷史的圖景中呈現(xiàn)人民的苦難;另一方面也在詩中融合著那青春的夢幻與激情,并以激蕩昂揚的姿態(tài)去感懷著家國的命運,展望著民族的未來新生。

猜你喜歡
牛漢沙漠草原
講解《草原圖》
《當周大草原》
散文詩(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28
一生的草原
散文詩(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10
你的良心做決定
沙漠之旅
牛漢《半棵樹》
金橋(2020年7期)2020-08-13 03:07:10
走進沙漠
落雪的夜
走進沙漠
穿越沙漠
丰镇市| 土默特右旗| 赤壁市| 新化县| 嘉兴市| 东乌| 普定县| 宜丰县| 苗栗县| 鄂托克前旗| 贵定县| 香港 | 宝鸡市| 仁化县| 友谊县| 建平县| 全南县| 肥城市| 合阳县| 巴楚县| 年辖:市辖区| 普兰县| 仁怀市| 普格县| 黄山市| 平罗县| 黄平县| 磐安县| 陇西县| 远安县| 齐齐哈尔市| 于田县| 新余市| 石阡县| 建湖县| 昌都县| 旅游| 广宗县| 大埔区| 治多县| 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