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經調查研究顯示,乳腺癌是臨床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疾病,病因是婚育史、遺傳、內分泌調節(jié)及飲食異常等,發(fā)病率及死亡率較高,早期乳腺癌患者能在乳腺上探明腫塊,部分患者伴有乳腺脹痛,利用影像學檢查能診斷并治療疾病,主要治療手段以改良根治術及保乳術為主,前者能切除腫瘤原發(fā)組織,但極易對乳房外觀造成損壞,使得女性存有嚴重的心理負擔,因此史源等[1]認為,利用保乳術治療該病癥患者能滿足其對乳房美觀的需求,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及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減少手術切除范圍且提高手術效果。本研究分析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2 月~2018 年7 月本院接收的84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2 例。觀察組年齡30~65 歲,平均年齡(47.32±6.18)歲;腫瘤直徑0.7~2.4 cm,平均腫瘤直徑(1.84±0.39)cm;左側腫瘤22 例,右側腫瘤20 例;腫瘤分期:Ⅰ期21 例,Ⅱ期21 例。對照組年齡31~67 歲,平均年齡(47.43±6.59)歲;腫瘤直徑0.8~2.5 cm,平均腫瘤直徑(1.96±0.41)cm;左側腫瘤24 例,右側腫瘤18 例;腫瘤分期:Ⅰ期23 例,Ⅱ期1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病理學檢查確診符合《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者;腫瘤直徑≤3.0 cm 者;未接受放化療者;未見遠處轉移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通過《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2 排除標準 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乳頭偏斜或者異常溢液者;乳房廣泛沙粒樣鈣化者;凝血功能障礙或存在手術禁忌證者;免疫功能異常者;伴有其他惡性腫瘤者;精神障礙或依從性差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改良根治術治療,指導患者選擇平臥位,患側墊一小方墊,腫瘤邊緣處行橫梭或縱梭形切口,將腫瘤及周圍2 cm 內的腺體組織徹底切除,保留胸大肌以及胸小肌,對腋窩淋巴結利用2 瓶500 ml 滅菌注射用水沖洗,保持32~40℃水溫較適宜,期間對患者血管及神經組織做好保護,將引流管分別放置于腋窩及胸壁部位達到引流目的,利用皮針4#線固定引流管,觀察切口無出血情況后縫合,最后加壓包扎手術切口,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1.3.2 觀察組 采用保乳術治療,明確腫瘤位置且合理選擇手術切口,乳頭上方的腫瘤以乳頭為中心行中心弧形切口;乳頭下側的腫瘤以乳頭為中心行中心放射狀切口,完成后在腫瘤及周圍2 cm 范圍充分切除腺體組織,對腫瘤殘腔切緣行病理學檢查,檢查結果呈陰性者對周圍淋巴結給予清掃,利用2 瓶500 ml 滅菌注射用水沖洗,控制水溫在32~40℃較適宜,重塑患者的乳房外形,放置引流管達到引流的目的,利用皮針4#線固定引流管,切口無出血后縫合,最后對切口加壓包扎處理[3]。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手術指標 包括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引流量及住院時間。
1.4.2 腫瘤標志物 手術前后采集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肘部靜脈血3 ml,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CA153 及CEA。
1.4.3 生活質量 參考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QOLBREF),含有軀體能力、社會領域、情感限制及精神狀態(tài),各指標總分為60 分,良好:51~60 分;較好:41~50 分;一般:31~40 分;差:21~30 分,極差:≤20 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更具優(yōu)勢。
1.4.4 臨床療效 參考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完全緩解:病灶消失且并未出現(xiàn)新病灶,腫瘤標志物水平正常且維持時間≥4 周;部分緩解:病灶縮小30%,腫瘤標志物水平比正常范圍高且維持時間≥4 周;穩(wěn)定:病灶縮小≤30%,維持時間≥4 周;進展:病灶增大≥20%并出現(xiàn)新病灶。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
1.4.5 并發(fā)癥 術后統(tǒng)計兩組發(fā)生皮下積液、局部皮瓣缺血及患側上肢水腫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腫瘤標志物 術前,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CEA 與CA153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術后比較,aP<0.05
2.2 手術指標 觀察組切口長度為(5.43±2.19)cm,手術時間為(70.24±5.31)min,術中出血量為(46.24±7.18)ml,術中引流量為(395.42±42.17)ml,住院時間為(14.23±2.46)d;對照組切口長度為(16.21±3.18)cm,手術時間為(85.22±3.18)min,術中出血量為(62.37±8.54)ml,術中引流量為(502.29±62.17)ml,住院時間為(22.36±3.17)d。觀察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中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8.0937、15.6852、9.3692、9.2195、13.1309,P<0.05)。
2.3 生活質量 觀察組軀體能力評分為(58.24±12.39)分,社會領域評分為(56.57±2.16)分,情感限制評分為(56.41±13.29)分,精神狀態(tài)評分為(57.24±13.16)分;對照組軀體能力評分為(35.26±13.54)分,社會領域評分為(41.38±2.28)分,情感限制評分為(40.34±12.28)分,精神狀態(tài)評分為(39.24±11.57)分。觀察組軀體能力、社會領域、情感限制及精神狀態(tà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1145、31.3441、5.7555、6.6572,P<0.05)。
2.4 臨床療效 觀察組完全緩解25 例,部分緩解14 例,穩(wěn)定2 例,進展1 例,有效率為92.86%;對照組完全緩解20 例,部分緩解12 例,穩(wěn)定6 例,進展4 例,有效率為76.19%。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594,P=0.0347<0.05)。
2.5 并發(fā)癥 觀察組發(fā)生皮下積液1 例,局部皮瓣缺血1 例,患側上肢水腫0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76%;對照組發(fā)生皮下積液3 例,局部皮瓣缺血4 例,患側上肢水腫1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9.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865,P=0.0432<0.05)。
經調查研究顯示,乳腺癌發(fā)病率僅次于肺癌,屬于常見乳腺外科疾病,是指發(fā)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早期無典型的癥狀及體征,發(fā)病機制不明確,可能與家族史、乳腺良性疾病、月經婚育史、遺傳及飲食結構異常等因素有聯(lián)系,病情持續(xù)發(fā)展可能誘導病灶向肺部或肝臟等器官轉移,對其正常組織造成破壞,甚至威脅生命健康,目前診斷乳腺癌的金標準是病理學檢查,因此陳鵬等[4]認為,遵守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及早治療原則是提高治愈疾病率的關鍵。
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事業(yè)發(fā)展,目前治療早期乳腺癌患者是以改良根治術為主,以清掃淋巴結及切除乳房為基點徹底清除腫瘤組織,臨床療效受到醫(yī)學領域的肯定,但大量臨床實踐研究證實,該術式具有較大的切除范圍,極易損傷乳房周圍血管及神經組織,誘導術后機體可能發(fā)生皮下積液及皮瓣壞死等并發(fā)癥風險,同時不保留乳房不能滿足現(xiàn)代女性對美觀的實際需求,導致其心理負擔加重,因此根據(jù)患者手術需求及臨床實踐經驗為基點,切實采用對癥手術治療能盡量保留乳房的完整性及功能。
有研究報道,保乳術治療早期乳腺癌患者能提高整體療效,其屬于新型外科術式,具有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及并發(fā)癥少等顯著優(yōu)勢,保留整個乳房便于滿足其對美觀度及生育哺乳的實際需求,有效緩解并消除患者的心理壓力及障礙,在日后人際交往中保持自然姿態(tài),同時充分突出微創(chuàng)的優(yōu)勢,最小范圍內切除病變組織,減少乳房內肌肉及皮瓣組織切除,預防損傷病灶周圍正常組織,避免對機體造成二次傷害且改善生活質量,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促進術后功能恢復,獲得遠期療效且改善預后,但病灶≥3 cm者及邊界不清晰者不適用于保乳術,腫瘤向淋巴結轉移者也不適用,因此臨床應用保乳術時需注意以下問題:①術后患者疾病復發(fā)與病理組織類型、腋窩淋巴結轉移及手術切緣有直接聯(lián)系,甚至與年齡有關;②手術期間參考手術標準規(guī)則開展手術流程,術前根據(jù)典型癥狀及臨床經驗合理制定個性化治療計劃,如切除乳腺組織時需要對切除的量嚴格掌握,避免切除過多損傷正常組織;表淺的腫瘤位置需縫合剩余的乳腺組織,減少局部凹陷情況,但不能縫合較深的腫瘤位置;徹底止血避免術后患者發(fā)生血腫等并發(fā)癥,同時對各項手術指征加以明確,主動與其溝通改善心理應激反應。
本研究結果說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腫瘤標志物是CEA與CA153,前者屬于非特異性腫瘤標志物,在診斷胃癌及直腸癌中被廣泛應用,評估病情嚴重程度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jù);后者是由癌細胞或乳腺細胞分泌,發(fā)生癌變時將細胞骨架破壞導致細胞表面抗原落,誘導血清CA153 指標升高,因此上述指標能評估腫瘤生長及存活情況,同時保乳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及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獲得理想的綜合治療效果,本研究與鄒莉等[5]文獻報道結果基本接近。
綜上所述,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術治療能降低腫瘤標志物且降低并發(fā)癥,改善生活質量及預后,促進病情康復,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