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典故,就是對古書中的經典故事、經典名句的統(tǒng)稱。豐富、生動而鮮活的歷史典故與文學典故,是一個民族語言發(fā)達的標志與民族特色的印記。在寫作中,恰當而靈活地引用、翻用一些中外典故,可以令文章更加生動活潑,為文章增色添彩。下面簡要說說同學們在習作中引用典故的幾種情況。
一、以典言事
敘事角度與描寫方式巧妙靈活,是為作文增色添彩的一種好辦法。讓歷史故事穿越時空走進現(xiàn)實敘事之中,是較為有效的一種策略。
習作《課前小插曲》寫的是冬日的課間時分,同學們在室外跳大繩接長龍,卻出現(xiàn)了這樣的一幕:
語文老師身披大氅,手執(zhí)教案,昂然闊步而來。他推門入室,不由得大跌眼鏡:眼前除了墻壁、桌椅之外就是空氣。“怎么連門口那個一見我就勤于發(fā)問的小個子女生也不見了?”他扶正眼鏡,細看課表,并未有錯。“難道今天要上演一出‘新空城計不成?好,今日我定要生擒諸葛,改寫歷史!”
這段描寫,堪稱趣味。讓婦孺皆知的“空城計”走進教室,且有“生擒諸葛”的“續(xù)集”。原本平淡的生活中頓時有了“戲”,而且“戲”中又藏“戲”,奇趣頓生。
二、用典明志
很多時候,直陳心曲往往會陷入直白淺陋的誤區(qū),讓人感到索然無味。變換一種方式,則可以讓平淡的事件搖曳生姿。習作《丑女日記》便因幾則典故的“引進”而生動活潑,趣味無窮。
也許是因為和同學們的關系還不錯吧,他們便越發(fā)放肆起來,竟然暗地里給我起了個外號——丑女!之前我還對這個外號嗤之以鼻,不過今天我卻茅塞頓開,欣然接受了它……
其實,原因很簡單:語文課上,我研讀了《種樹郭橐駝傳》,終于明白了“名人是這樣煉成的”。郭氏,背駝,人們戲稱他為“郭橐駝”。他不僅承認自己的缺陷,還干脆把名字改成了“郭橐駝”……真是“能忍人所不能忍,方能成人所不能成”呀!
課后,我對著眼鏡片照了半天,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我這個“丑女”為了使那篇尚未出世的《丑女正傳》也可以流芳,這回,也就默認了吧!
一篇日記,因為眾多歷史典故的“加盟”而更富于情趣?!斗N樹郭橐駝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阿Q正傳》等文學經典一起“走”進習作,為文章增添了亮色。經過作者“別有用心”的改造,更是呈現(xiàn)了一段紛紜的少女心事。
三、借題發(fā)揮
一則典故,總是有著它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也必定具有它特定的意義與內涵,當它與現(xiàn)實撞擊的時候,則能給人嶄新的思索與啟迪。習作《從“天賦人權”說開去》就從法國大革命時期“天賦人權”理論的提出說起,并由之宕開一筆,進入了另一重境界。
好一個感天動地、震撼人心的“天賦人權”!可是撇開“人”不談,讓我們把視角轉向整個生物界、整個地球和宇宙,“天賦”的權利又豈止“人權”一個?
每朵花,每棵草,每株苗,每一個幼小脆弱的生命,不都需要尊重、理解與關懷嗎?由此,“天賦”的還有“花權”“草權”“樹權”,包括大自然中的其他一切生物,都有被尊重的權利。
“天賦人權”是一則歷史典故,由此引申的“花權”“草權”“樹權”,則是借題發(fā)揮。文章的意圖是很明顯的,它告誡人們在維護與享受自己“天賦人權”的同時,遠離對其他物種的專橫、獨裁與戕害,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
四、舊瓶新酒
下面一段文字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水滸傳》講述了人與國家的關系,講述了國家與“革命”的主題,軍隊教練林沖,縣政府干部宋江,村干部晁蓋,縣政府工作人員武松,政法干部雷橫、朱鹮、魯智深,民辦教師吳用,土地集中經營者盧俊義,待業(yè)青年史進,這些安安穩(wěn)穩(wěn)過日子的人,在怎樣的條件下竟成了“匪”?。ㄟx自《文匯報》)
這是一段極具個性神采的語段。作者將《水滸傳》典故中的人物與現(xiàn)實對接,用現(xiàn)實稱謂“注解”歷史人物,并賦予了一個全新的現(xiàn)實命題——“人與國家”,舊瓶新酒,給人以閱讀美感。
對歷史典故進行思維上的辯證,有利于培養(yǎng)逆向思維的能力,讓我們具備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世界的能力。
【習作展示】尋一抹玉皇山的秋韻
萍鄉(xiāng)市蘆溪縣張佳坊學校 ?何衛(wèi)青
又是天涼好個秋,秋月由鐮刀變成了大玉盤,家鄉(xiāng)玉皇山上的野荔枝變成橘紅色了,那棵千年紅豆杉結出紅果了,山上那掛滿枝頭的栗子也漸漸由青蔥變成紅褐色,一閃一閃,紅得發(fā)亮。
本著“吃貨”對美食的執(zhí)著,周末一放假,我便邀上同班的王瑩等幾位好友,沿著那條蜿蜒的山路,一路歡笑著跑上山去。路旁的稻田已結出豐碩的果實,黃澄澄,金燦燦。一間間土墻黛瓦的老建筑或坐落于梯田之上,或隱藏在山林之中,頗有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之意。走進房屋,一縷陽光透過窗臺溫柔地打在身上,驅走了一絲入秋的涼意,整個人精神抖擻起來。聽媽媽說,這兩年鄉(xiāng)政府搞開發(fā),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這些老建筑被一一掛牌“玉皇山首批傳統(tǒng)古民居”,也算是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鄉(xiāng)村風景線。
再往上走,赫赫有名的紅軍學校——別名“王家大屋”,在視野中若隱若現(xiàn)。相傳毛主席曾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從文家市引兵井岡山,途經蘆溪山口巖,來到了我們家鄉(xiāng)張佳坊鄉(xiāng)雜溪村玉皇山,成功擺脫了敵人的追擊。當時的工農革命軍師部機關就設在玉皇山王家大屋。
紅軍學校造型獨特,外墻是用土磚砌成的,外墻右側的標語“白軍弟兄是工農出身,不要替軍閥打工農”“歡迎白軍弟兄打土豪分田地”等字跡仍然清晰可見。聽爺爺說,這可是當年的萍鄉(xiāng)縣人民武裝紅軍委員會張楠用竹筍干皮蘸石灰寫的,很有歷史的厚重感。
現(xiàn)在,紅軍學校成為了我們家鄉(xiāng)一張響亮的名片,每當有外地游客來時,我們都自豪地向他們講起這段紅色故事。
“咱們家鄉(xiāng)的空氣好清新??!真不愧是氧吧中的氧吧!”好友王瑩感嘆道。
“那可不,周邊有那么多樹木,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這里曾經還被道佛兩家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福地,現(xiàn)在新建的玉皇山祖庭,它的原址在明朝時香火達到了鼎盛時期,好多善男信女到此朝拜……”我得意地向好友介紹道,像是介紹我自己家一樣。
“行了行了,你這個學霸趕緊停止你的宣講吧?!闭勗掚m被好友打斷,但我對家鄉(xiāng)的自豪感仍在心頭。
“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嶺堪比玉皇山。”我借著徐霞客的一句詩來贊美玉皇山,繼續(xù)和好友前行,猛然間發(fā)覺起風了,我仿佛聽見不遠處板栗球正在“啪啪”地炸裂,好像在咧著嘴對我笑呢!
(指導教師 ?陳雨霞)
【評點】
作者以和好友爬玉皇山為線索,將家鄉(xiāng)的紅色(紅軍學校)、綠色(青山綠水)、古色(歷史底蘊)文化描寫得詳盡、細致,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家鄉(xiāng)深深的熱愛之情和自豪感。
文章在介紹家鄉(xiāng)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時,采用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按順序、有條理地描寫,讀來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文中不乏對陶淵明、徐霞客等名人名言的引用,還有對紅軍學校歷史由來的闡述,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