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
你說,暑假過去了,還來說汗?而且,暑假里,很多同學不是在清涼的旅游勝地,就是從空調(diào)房轉(zhuǎn)到空調(diào)車,誰知道汗是怎么回事!
說得沒錯,很多人不知道汗是“怎么回事”,這是個有知識的話題呀!
何況,你真以為過了暑假就不出汗了?你的體育課呢?上課鈴聲響起時你的奔跑呢?更別說很多室外游戲都會出汗呢。要知道,這個季節(jié),不管有的地方炎熱還在發(fā)揮余威,還是有的地方有了秋意,有的地方甚至會飄雪花,身體都會出汗,有時是大汗淋漓,有時卻是悄悄的。
恒溫
什么能散熱?空調(diào)?扇子?風兒?
最高級的散熱系統(tǒng)就在你身上——出汗。
人為什么會出汗,因為,我們是恒溫動物,又叫熱血動物——不管周圍溫度多高、多低,體溫都不會變化。
別皺眉頭,我們當然是動物,只不過是高級動物。
鳥兒、獅子、老虎、猴子等等都是恒溫動物,它們的體溫各自不同,大約在35℃到43℃之間,而且小的動物常常比大的動物體溫高。大象的體溫是35.5℃左右,有的小鳥體溫可達44℃。
人體的恒定溫度是37℃。
跟恒溫動物相對的是變溫動物,也叫冷血動物,以后我們有機會再介紹。
恒溫動物從變溫動物演化而來。有研究說,恐龍既不屬于變溫動物,也還未演化成恒溫動物,是處在恒溫動物的“演化前夜”。恒溫動物更高級,而出汗也是一種證明。
很早的時候,人類主要靠打獵為生。那時可沒有什么獵槍之類的遠距離捕獵工具,手握石頭、棍棒,呼哧呼哧地長距離奔跑追逐,是打獵的“基本功”。這時,會出汗、會出大汗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給身體散熱。而有些動物不會出汗,或者出汗系統(tǒng)不發(fā)達,長久奔跑后只能停下來喘息,哈,打獵者的捕殺機會來了。
因為能出汗散熱,讓身體保持恒溫,所以也更容易適應環(huán)境變化。
為了能保持體溫的恒定,恒溫動物演化出了各種“衣服”。比如鳥有羽毛、羊有羊毛等等,它們身上還有脂肪,這些都能起到保溫作用;它們還能自己把身體里的熱排出去,比如狗伸長舌頭喘氣。
人類也演化出了一些有用的人體組織,比如毛發(fā)、汗腺等。
在寒冷的冬天,毛發(fā)可以保溫。當然,隨著不斷演化,人類全身的毛發(fā)漸漸只留下了一點,頭發(fā)就是存留的“碩果”之一。
至今有的人身上汗毛還比較長,甚至有人“返祖”。四十多年前,在東北誕生了一個“毛孩”,全身長黑毛,被人稱為“孫悟空下凡”??茖W家檢測后說,這是基因突變造成的返祖現(xiàn)象?!懊ⅰ迸c正常孩子一樣健康,有正常孩子的智力,就是夏季覺得——熱。
汗腺
人類散熱系統(tǒng)強大,能及時散熱,能大量散熱,一是因為正常的軀體都不是“毛孩”,皮膚裸露,二是汗腺發(fā)達。
汗腺可以分泌汗液。在去年的《蚊子最愛誰》里,我們介紹了大汗腺、小汗腺,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這里簡單提一下:
汗腺由腺體、導管兩部分組成,在皮膚表面有口,叫做汗孔。汗腺通過汗孔排泄汗液,此外還能排泄廢物、毒素等。
汗腺分為兩種。
小汗腺長得比較小,分泌的汗液里,主要成分是水、鈣等。
大汗腺腺體比較大,分泌的是水、鐵等白色、黏稠、無臭的汗液。
有一種馬被稱為汗血寶馬,奔跑時“汗流浹背”,那些顏色接近紅褐色的馬,出汗時仿佛在流血,所以得了這個“美名”,其實是因為馬的肩、頸地方的汗腺特別發(fā)達的緣故。它當然也是恒溫動物。
出 不出 出多少
雖然是高級散熱系統(tǒng),也要好好使用。
出汗黏糊糊的,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可是不出汗更不舒服,特別是在炎熱、高溫的地方。
人若長久地待在烈日下面,或者在高溫的環(huán)境里,又悶又熱,這時若身體里的熱量散發(fā)不出來,會腦袋一暈,不省人事——中暑了。
不過,有時候是出汗太多而中暑。
汗液里除了剛才說的水、鈣等等,還含有鹽。
我們每天會出汗、小便等等,要消耗掉不少鹽分(其實冬天也出汗,就是你感覺不到罷了),如果一直不吃鹽,身體會沒有力氣,會頭昏、惡心、嘔吐、浮腫、昏迷……
在炎熱、高溫的地方,大量出汗更會導致大量失鹽,而且,水分流失過多,還會使血液濃縮,這些都是引起中暑、昏迷的原因。中暑不是小事,輕的幾小時可以恢復,重的卻可能導致死亡。
中暑不是突然來的,如果睡得不夠,又在高溫、烈日下運動過分,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心慌、惡心、四肢無力、脈搏加快、有點微微發(fā)燒,這就是警告你,中暑要來了。趕緊到陰涼地方休息吧,再喝一些加糖的淡鹽水。
所以,在高溫的時候,外出要攜帶帽子、傘等防曬用具;室內(nèi)則注意通風。
汗孔的痛苦
在氣溫高、濕度大、特別悶熱的日子里,如果身體出汗過多,沒有及時蒸發(fā)走掉,會把汗孔堵塞住。汗腺導管里存滿了汗液,管子受不了破裂了,汗液滲出管外,那些地方平時跟汗液沒什么關系,突然受到這些怪怪的液體的刺激,發(fā)炎了,“腫”了起來,痱子就“誕生”了。
全身各個部位都會生痱子。如果悶熱的環(huán)境里,你一直坐在那兒,特別是坐在軟軟的布墊子、皮墊子上,雖然身體沒有多大運動,不覺得特別熱,可是,時間久了,屁屁上會生出一顆顆痱子,那痱子硬硬的,比起身上其他地方的痱子來,要大很多。
屁屁上的痱子不容易看到,別的部位有機會的話可以研究一下,因為痱子也有好幾種。
在手背、肘窩、脖子、肚子、背脊、臉上等等地方,往往長出紅紅的、圓圓的、頭上尖尖的痱子,這叫紅痱(紅色粟粒疹),屁屁上的其實也是長這個樣子的,只不過塊頭大一點,所以有的地方把它叫做“大頭痱子”,很形象。它們常常成批成批地跑出來,讓人覺得熱熱的、癢癢的。痱子走了后,會留下一些屑屑。
也有人在脖子、前胸后背上長出像針尖一樣的白色小水皰,水皰皮很薄,有點透明的感覺,很容易破,這叫白痱(晶形粟粒疹)。一般在高溫環(huán)境中大量出汗或長期臥床、身體特別衰弱的人,容易生白痱。
還有一種叫膿痱(膿皰性粟粒疹),它喜歡躲在陰暗處,比如手、腳彎曲的地方,痱子頂端有針頭樣的小膿皰。膿皰破后比較容易感染細菌。
維護
對這個高級散熱系統(tǒng),要好好維護。
如果讓汗液流得順暢些,痱子就會知難而退。小朋友汗腺還沒完全長好,體溫調(diào)節(jié)的本領比較差;胖子汗多,這兩類人都容易使汗液儲留在導管里。還有,皮膚不干凈,也會使汗液流不順暢。勤洗澡、勤換衣,讓身體保持干凈、滑爽,痱子就沒有機會露臉。
如果已經(jīng)生了痱子,洗澡的時候要用溫水。冷水洗澡,會使汗孔受到刺激而突然收縮,汗液更難排出。同時,大汗淋漓的時候洗冷水澡,還會引起感冒。而溫水與身體溫度適應,不會引起汗孔收縮,從而使汗腺保持通暢。
洗澡水里可以放一些我們中國特有的花露水,因為里面含有金銀花、龍膽精華、天然牛黃等中藥,溫和,沒有刺激,又有清熱解毒、祛痱止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