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澄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乙”字最常見的用法,應是作為天干順序排列的第二位,位于甲丙之間。這一用法在甲骨文時期就已被普遍使用了,但從造字意圖來看,干支之字應為假借之義,非為造字之本意;從其字形與諸家的說法來看,關(guān)于“乙”的本義為何各執(zhí)己說,并無定論。其他如魚腮骨、燕子等意義,多為“乙”作為指示符號而出。因而我們可以將“乙”字之義大致分為四類。
《說文·乙部》:“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強,其出乙乙也。與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頸,凡乙之屬皆從乙?!倍斡癫米ⅲ骸霸┲杂簦栽x也。乙乙,難出之皃?!绷至x光《文源》:“按乙,抽出也,象物蕃屈欲出之狀?!睆膫鹘y(tǒng)語言學的角度,一般認為乙的本義是草木初生之形。《史記·律書》:“其于十母為甲乙。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p>
但隨著甲骨文的出土與研究,諸家有了不同的說解。高田忠周《古籀篇》七十七:“愚謂其出乙乙,亦與屯義近,將出而澀難也。蓋字雖言丨之系,實當從之省為意,以何知之?甲乙皆以艸木,借為萬物,兩字作意相同耳。且屯字從之,屯與才形相近,而義與乙相近,此三字形相涉可知矣。疑乙元當作,而省略一筆。”①吳其昌先生則認為“乙”象刀形,并與傳世文獻相比對論證,來證明其觀點②。郭沫若先生則認為“乙”象魚腸之形,并舉出《爾雅》:“魚腸謂之乙”作為例證③。
黃侃在《聲韻略說》論字音之起源中提到,“乙”是由“一”音轉(zhuǎn)而來,《說文》:“一,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币灰彝暎室乙灿惺贾?。又乙部下有“干”字,《說文·乙部》:“干,上出也,從乙,乙,物之達也,倝聲?!惫省兑捉?jīng)·彖卦》:“大哉干元,萬物資始?!痹S慎對于“乙”的解釋很明顯是受到了陰陽五行說的影響。因為“乙”作為假借字使用甚早,且其形態(tài)較為簡單,故而其本義難以探源,至今仍無定論。個人更傾向于乙的本義為植物難出之貌[1]。
若以植物難出之貌為“乙”本義,則可將動詞“壓抑”視為其引申義。由其屈曲生長的樣子,應其屈曲艱難,自然有外界的擠壓,從而引申為動詞“碾壓,壓抑”之意[2]?!逗鬂h書·公孫述傳》:“西太守,乙卯金。”李賢注:“乙,軋也。述言西方太守能軋絶卯金也?!薄睹魇贰埦诱齻鳌罚骸皬埲孀樱瑢⑾嗥饕?,宜老其才,即見其名,姑乙之。”
乙字最常見的用法當屬作為天干的第二位,而這一用法在甲骨文時期已被廣泛使用。如:“乙未卜,貞:黍在龍囿香,受有年?二月?!痹诤笫馈渡袝贰洞呵锝?jīng)》等書中也廣泛出現(xiàn)?!督裎纳袝罚骸拔┰胧卸乱页螅烈粲谙韧??!薄稌ふ僬a》:“越六日乙末,王朝步自周?!薄洞呵锝?jīng)》:“六月乙丑,齊侯葬紀伯姬?!薄稘h書·律歷志上》:“奮軋于乙?!表n愈《李君墓志銘》:“經(jīng)一月,疽發(fā)背,六月乙酉卒?!盵3]
對于“乙”作為干支的用法,一般認為是假借而來。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假借以紀旬,為十支之一?!绷簡⒊秶恼Z原解》認為天干地支這二十二個字頗“奇異復雜而不可思議”,主張干支應與羅馬、腓尼西亞(腓尼基)和希臘的字母等同起來看待,并在《飲冰室合集》中從字形和讀音上揭示彼此間的聯(lián)系。中西自古以來的字形與讀音,屢經(jīng)變遷,“若從兩方面盡搜羅其異形異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亞之二十二母乎?”[4]《甲骨文字集釋》中:“李孝定按,十一卷之及十二卷之,前者訓水小流,后者訓流,形誼并同,惟音讀各別,其始當為一字;訓水小流者專有畎澮一義,遂別為音讀耳;其訓流者,形體既與甲乙字全同,讀乙支切亦與乙音略近;且契文從水諸字類多從若,亦與甲乙字全同;因疑甲乙字與許書訓流之實為一字,以乙假借為干名,遂歧為二字?!倍簟都坠俏淖盅芯俊め尭芍А氛J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均為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制記數(shù)法的自然發(fā)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chuàng)制……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fā)源于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5]。郭沫若認為干支的出現(xiàn)如同數(shù)字一樣,僅僅是記事符號,亦或是從外來民族傳入。張懷森在《天干語源考》中認為干支的產(chǎn)生是受阿爾泰語系的影響。說法不一而足。
由“天干的第二位”之義,進而引申出“第二,次一等”之義?!稘h書·宣帝紀》:“令甲,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碧拼亷煿抛?,“如淳曰:‘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如說是也。甲乙者,若今之第一、第二篇耳。”宋代岳珂《桯史·番禺海獠》:“泉亦有舶獠曰尸羅,圍貲乙于蒲?!鼻宕鯐尅督袷勒f·識鑒》:“同考以波瀾簡質(zhì),度其人已老,請置于乙?!比纭耙沂俊保糯Q軍旅中從事雜役的二等兵丁[6]?!端螘へ岫鱾鳌罚骸案咦嬲鲗O恩,縣差為征民,充乙士,使伐馬芻?!币约白鳛楣糯簳牟糠诸惙ǖ牡诙?。隋以前稱子部書為乙部,唐以后稱史部書為乙部。《隋書·經(jīng)籍志一》:“秘書監(jiān)荀勖,又因《中經(jīng)》更著新簿,分為四部,總括群書,一曰甲部……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shù)數(shù)?!薄杜f唐書·經(jīng)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為經(jīng)……乙部為史?!鼻宕X大昕《〈廿二史考異〉自敘》:“予弱冠時,好讀乙部書,通籍以后,尤專斯業(yè)?!睖猛丁礉h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跋》:“彤幼承庭訓,早覽乙部”。
乙科,乙榜,乙第等詞均有“第二”之義?,F(xiàn)代化學用品的命名中常用乙來進行指稱,與“甲”相對,如乙醇,乙酸,乙醛等等,也跟“乙”的“第二”義有關(guān)?!耙摇北硎镜诙?,用于跟“甲”“丙”等天干用字相排比的時候,單獨的“小乙”,通常認為就是“小一”,用于家中男孩子的排行[7]。《漢語大詞典》中,將“小乙”釋為古代對年輕男性排行第一者的俗稱。但“乙”多作為第二之義,如明清時期,經(jīng)營飲食店或旅店的男子叫店小二,或稱小二哥,但在少數(shù)用例中,有店小乙或小乙哥,同小二。此處何故稱為排行第一的俗稱,令人費解。在《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中“李仁家中妻子,有一個兄弟許宣,排行小乙。”或許是古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免于鬼神的侵擾,故意將長子稱為次子,來借此蒙騙鬼神,未找到具體實例,故此處存疑。
“第二”的意義進一步虛化,作為代詞,用以代稱并列的第二人,不特定指稱?!耙摇北硎咎摂M的人物,可與“甲”相對,也可以跟“某”組成“某乙”單獨使用,無須有相應的“某甲”,相當于“某人”。《韓非子·用人》:“罪生甲,禍歸乙,伏怨乃結(jié)?!比龂鴷r期嵇康《聲無哀樂論》:“以甲賢而心愛,以乙愚而情憎。”宋代謝翱《登西臺慟哭記》:“與友人甲乙若丙約越宿而集。”[8]
乙的其他意義則多與“乙”字的字形有關(guān)。
《禮記·內(nèi)則》:“狼去腸……魚去乙。”鄭玄注:“乙,魚體中害人者名也。今東海容魚有骨,名乙,在目旁,狀如篆乙,食之鯁不可出?!薄耙摇睆澢d延的樣子與魚腮骨形似,因而郭沫若等學者在分析甲骨文時候認為“乙”的本義為此[9]?!稜栄拧め岕~》:“魚腸謂之乙?!鼻笆耥f莊《又玄集序》:“豈慮其烹魚去乙,或致傷鱗。”宋代王安石《送江寧彭給事赴闕》詩:“投壺饗客魚無乙,代皷搜兵馬有驔?!鼻宕M錫璜《兒語》詩:“食魚去乙,食李去核?!?/p>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毛篇》:“虎威如乙字,長一寸,在脅兩旁皮內(nèi),尾端亦有之,佩之臨官佳,無官人所媢嫉?!碧K軾《寄傲軒》詩:“得如虎挾乙,失若龜藏六?!?/p>
1.舊時在書上畫“乙”字形符號,打鉤。表示閱讀中止處?!妒酚洝せ袀鳌罚骸叭酥鲝纳戏阶x之,止,輒乙其處?!币κ炕憽兑娭痪帯肪砩希骸皟扇嗣孔x一書,必乙其處以自程?!?/p>
2.舊時在書上畫“乙”字形符號,打鉤。標志著重處。葉紹翁《四朝聞見錄·陸放翁》:“〔陸游〕游宦劍南,作為歌詩,皆寄意恢復,書肆流傳,或得以御孝宗,上乙其處而韙之?!?/p>
3.舊時在書上畫“乙”字形符號,打鉤。標志章節(jié)段落處。黃人《〈清文匯〉序》:“句梳字櫛,書眉乙尾?!?/p>
4.舊時在書上畫“乙”字形符號,打鉤。用以計數(shù)。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七:“入一錢,乙諸簡,將毋納賄?!?/p>
5.校勘術(shù)語,表示勾轉(zhuǎn)倒誤。韓愈《讀鹖冠子》:“文字脫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滅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p>
6.校勘術(shù)語,表示刪削。龔自珍《妙法蓮華經(jīng)四十二問之三十七》:“佛言本簡,今又頗乙去佛贊,此經(jīng)之文,佛言益簡。”
7.??毙g(shù)語,指增補。阮葵生《茶余客話》卷二:“唐試士式,涂幾字,乙?guī)鬃帧淖诌z落,后旁添之也。”
8.因“乙”在??敝杏腥绱硕嘤梅?,后世便借此來泛指???。余嘉錫《論學雜著·藏園群書題記序》:“今所傳六朝唐人寫本,固多能存古書之真,然其訛謬處,乃至不可勝乙?!?/p>
張涌泉先生在《古代寫本鉤乙號研究》一文中提到,文獻中作為鉤乙號的“乙”,與甲乙之“乙”非同一字,鉤乙號的“乙”應為“ ”的訛變文?!墩f文· 部》:“ ,鉤識也,從反亅。讀若捕鳥罬?!倍巫ⅲ骸般^識者、用鉤表識其處也?!瘪蚁壬a《滑稽傳》,“‘東方朔上書,凡用三千奏牘,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二月乃盡?!朔羌滓易?。乃正 字也,今人讀書有所鉤勒卽此?!秲?nèi)則》‘魚去乙’,鄭曰:‘乙,魚體中害人者名也,今東海鰫魚有骨名乙,在目,狀如篆乙,食之鯁人不可出?!艘喾羌滓易?。乃狀如篆 也。魚腸名乙耳。不當別有乙也[10]。戉斧之字從 為聲?!薄俄検霞視分刑岬姐^乙號的寫法:“布于兩間者,先自右勾上一字而使之下,復自左勾下一字而使之上,明其字當兩易也?!惫?,作為??狈柕摹耙摇碑敒椤?”的訛變文?!?”居月切,段注中認為“戉”字從“ ”得聲,從這一點看,吳其昌先生所認為的刀形的“乙”實際上應為“ ”。
“乙”是我國古代樂譜用來記寫七音的七種記音符號之一。與歷代各地所用記音之字互有出入,常見者依次為“上、尺、工、凡、六、五、乙”七個字。張祜《五弦》詩:“征調(diào)侵弦乙,商聲過指攏?!薄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三十回,“佚廬又仔細再看道:‘只怕還有氣筒呢。’向一根小銅絲上輕輕地拉了一下,果然嗚嗚地放出一下微聲,就像簫上的乙音?!?/p>
穆修《秋浦會遇》詩:“再見來巢乙,頻聞入市寅?!泵穲虺肌堵勍蹙耙脱┲卸C祀還》詩:“壇場祠乙鳥,桑柘響陰梟。”戴良《秋興》詩之四:“荒祠猶記雙龍柱,壞埒曾傳乙鳥壇?!?/p>
《水滸傳》中,燕青又名小乙,個人認為名為“小乙”,是其姓燕之故。漢代時期,為人取別名有因姓而取得,如漢宣帝時期的戴德、戴圣即被稱為大戴、小戴,故而以姓氏取別名,在古代已有先例。因燕鳥又名乙鳥,把燕子稱為“乙鳥”,其中的“乙”即“鳦”,《詩·邶風·燕燕》“燕燕于飛”毛傳:“燕燕,鳦也?!薄耙摇弊鳛檠嘧拥囊馑?,應該是假借而來?!墩f文· 部》:“ ,燕燕, 鳥也。齊魯謂之 ,取其鳴自謼。象形也, 或從鳥。”徐鍇《說文系傳》:“此與甲乙之乙相類,其形舉,首下曲,與甲乙字少異?!睋?jù)《字匯·乙部》:“《說文》燕乙之‘乙’,甲乙之‘乙’,字異音異。隸文既通作乙,而燕乙字亦與甲乙字同音,故甲乙之‘乙’亦云燕鳥?!敝秆帏B的“乙”跟甲乙的“乙”形近,隸變后混為一體,今人不知,將其視為同一字。
“乙”的姓氏來源大致有四個。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朝的湯,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商王朝的締造者湯,字天乙,號成湯。其后代子孫便以此為姓氏,稱乙氏;也有稱源自姬姓,《急就篇》中提到魯公族之后有乙氏;也有認為來源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通志·氏族略》中稱襄陽乙氏來自春秋北狄;還有一部分是鮮卑族漢化過程中從乙弗氏漢化而來。東漢有乙瑛,北魏有乙瓌。
在后世發(fā)展過程中,“乙”字本義“屈曲生長貌”以及由本義引申而出的“壓抑、碾壓”之義已經(jīng)漸漸消失。其作為指示符號的意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已經(jīng)極少出現(xiàn)。其作為天干的第二位以及由此引申而出的“第二”之義,在現(xiàn)代漢語的使用中依然活躍著。
【注釋】
①李圃:《古文字詁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167頁。
②吳其昌:《金文名象疏證·兵器篇二》,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五卷第三號,1936年,第553-554頁。
③《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干》,科學出版社,1982年,第1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