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社會各領域的深入應用帶來了諸多法律問題,如人工智能可否作為法律上的主體?人工智能生成物是不是作品?這些問題可歸結到一點予以詮釋——人工智能是否有“法律人格”?
法律人格,是指法律認可的一種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資格。通俗地說,若人工智能成為了法律上的“人”,其就擁有了享受權利的可能,比如受到尊重、不被隨意破壞打罵等身份方面的權利,以及著作權、收益權等財產(chǎn)方面的權利;若人工智能成為了法律上的“人”,其也須對自身行為負責,要有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不能損害他人自由,不得侵犯他人財產(chǎn)及人身,否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能夠自主學習、自主創(chuàng)作,其生成內容具有獨創(chuàng)性,著作權應歸屬于機器人所有。對此,反對者則認為,權利若為機器人所有,該權利如何行使、由誰行使缺乏可操作性。也有學者認為,機器人是程序員設計出來的,應當由設計人員享有,等等。
對于人工智能侵權的責任承擔問題,有觀點認為,責任分配應結合機器人致?lián)p的具體情況分析,一是人為操控智能系統(tǒng)導致?lián)p害,如黑客、病毒等人為因素侵入互聯(lián)網(wǎng),進而控制智能機器人導致的損害,應當由背后的操控者承擔責任;二是因智能系統(tǒng)自身缺陷造成損害,如果是使用者的過失,則由使用者承擔責任;如果是智能系統(tǒng)漏洞或是人工智能超越控制的“自主行為”,應由受益者或社會承擔替代責任。
(《學習時報》2019.11.8)